移动学习网 导航

先秦诸子百家文言文

2024-06-02m.verywind.com
~

1. 先秦诸子百家名句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

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太多了,写这些吧

2. 先秦诸子百家主要经典

儒家: 孔子、孟子,著《论语》《孟子》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

道家:老子,其继承弟子有庚桑楚、关尹、列御寇、杨朱等人,而代表人物为庄子。《老子》、《庄子》、《列子》、《皇极经世》、《文子》、《田子》、《黄帝四经》、《老莱子》等书。

墨家:墨子,《墨子》又称《墨辩》《墨经》 法家: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李斯,《管子》《商君书》《韩非子》 名家:惠施,公孙龙, 惠子其作已失,《汉书·艺文志》有《惠子》一篇也失。现仅有只字片语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

公孙龙有14篇著作留世,但在唐时已散失了一大半,如今可能只《公孙龙子》一书。 兵家:春秋末孙武、司马穰苴,战国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庞暖、王廖、儿良、魏无忌、赵奢、白起,今存兵家著作有《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今存六篇为后人伪作,原书已佚)、《六韬》、《尉缭子》等。

阴阳家:公檮生、公孙发、南公、邹衍。《公檮生终始》十四篇。

《公孙发》二十二篇。《邹子》四十九篇。

《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

六国时。《杜文公》五篇。

《黄帝泰素》二十篇。 纵横家:鬼谷子(王诩)、苏秦、张仪,《鬼谷子》(实苏秦著) 杂家:吕不韦:杂家著作有《盘盂》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五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余》三篇,《尉缭》二十九篇,《尸子》二十篇,《吕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等等。

其中以《吕氏春秋》、《淮南王》(但也有人认为《淮南王》一书以道家为主,兼才众家。应属道家著作才是,《淮南王》在古代也曾被划入道藏)为代表著作。

杂家著作现在只留下《吕氏春秋》、《淮南王》、《尸子》(原书已佚,今仅有后人辑本)三书。

3. 先秦诸子百家语录翻译(大学语文)

轴心时代与先秦诸子语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我国教材由于长期来使用单一的社会发展理论,往往有失公正,不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本文尝试引入文化学上的“轴心时代”理论,揭示出先秦诸子思想对于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一关于先秦诸子百家的背景,目前国内许多大学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①说“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进,变化急剧”。

这显然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即人类社会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现在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将来还要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但是按照这种理论,先秦诸子百家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因为那只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进”时代的思想,封建时代今天早已超越,而且还应该受到批判。

所以教材说“(诸子)有些见解因受历史的局限而带有明显的封建印记”(p1),“从总体上讲,老子的哲学思想带有唯心色彩”(p5),“有论者以为,老子是以退为进,从利己主义的立场来对待辩证法”(p6),“从主观上讲,孟子提倡‘仁政’,有维护当时封建统治的意图”(p47),“孔子(关于世界大同)的这一理想固然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和想改变现实的意愿,但在小生产生产方式和私有制社会制度的基础上,这种理想,实属无法实现的乌托邦”(p47),墨子倡导“兼爱”,“这反映了当时一般劳动人民和小生产者改善生活的愿望。动机可嘉,但却不切合当时的社会实际”(p48),庄子“对一切功名的绝对否定也会导引人们消极避世,逃避应负的社会责任”(p16)……这样的评价,显然不利于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所以有必要换一种历史的眼光。

马克思从来不把他的理论视为惟我独尊,而且即使马克思在划分历史时,也不是仅此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等一种,比如,他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就以“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异化的扬弃”的标准把社会划分为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论也要与时俱进,人类历史当然还可以有别的划分方法。

我注意到如今史学界比较认同的“轴心时代”的划分,对于我们理解传统、继承传统也许是一个更好的理论框架。二“轴心时代”(Axial Period,又译作“枢轴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Karl jaspers,1883-1969)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1949)这本书中提出的。

他注意到一个奇特的历史现象,即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印度有释迦牟尼,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个时代可以称为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

关于“轴心时代”的理论有以下几个要点:1.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地理横亘,这些地域的不同文化,原来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并没有互相影响。但却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突然发生了一种飞跃,形成了现代各主要文明各自的文化轴心,使得各个不同民族都“获得了全人类所具有的共同的东西”,人类从此被“一个共同的起源和目标”联结在一起。

这种时间上和内容上的巧合,让几代研究者百思不得其解。2.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问题,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②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把目光投向其文化的源头古希腊而使欧洲文化重新燃起新光辉,从而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在受到印度佛教冲击后,再次回归孔孟而把中国哲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③中国文学史上多次掀起的“古文运动”都提出“宗经明道”的口号。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的人文精神讨论,虽然有人不承认与轴心的关系(如王蒙说:中国压根就没有人文精神,你失落什么呀?又何须重建呢?),但还是有不少学者回到了“轴心时代”,从周易等著作寻找思想能量(如“文明以止,人文也”,文明人要懂得约束自己的欲望,不能在物质追求方面贪得无厌)。

甚至我们的主流文化也在不断回归轴心寻求治国方略,比如“以德治国”、“有所为有所不为”,甚至“十六大”提出的“小康”社会目标,都可以看做对中国文化轴心的回顾。3.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发展正在形成一次新的“轴心时代”,或者称“第二次轴心时代”。

关于这一点,我们要有相当的警惕,假如我们在今天处处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现实下,贸然抛弃中华文化的“第一次轴心时代”,而接受“第二次轴心时代”的说法,是不是会重新导致“西方中心主义”?况且,是否真的出现一个新的轴心时代,这需要较长的历史来验证,“轴心”的意义在于其向着后世辐射,我们不能贸然判断一个缺乏历史发育的“点”已经是“轴心”,当年的“ *** 时代”不是能给我们提供了这种教训吗?所以,我认为“轴心时代”理论最具价值的部分还是其第二个要点,即轴心的回顾和辐射。从这一理论推论,先秦的意义就没有随着封建时代的结束而终结,人类文化的划分就不是什么奴隶社会、。

4. 求先秦诸子百家文章及史传散文

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老子。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北冥有鱼(《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棘曰:“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百川灌河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钓于濮水(秋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5. 先秦诸子百家文集及翻译,请帮忙推荐一本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

《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

《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道家名著:

《老子》、《庄子》、《列子》、《皇极经世》、《文子》、《田子》、《黄帝四经》、《老莱子》等书。

《墨子》其书——

战国末期,墨家后学将该派的著作汇编成《墨子》一书,《墨子》一书是墨子言行的忠实写照,又称《墨经》或《墨辩》。

法家著作——

法家的文献流传至今的主要有《管子》(作者不只一人,系战国至汉代间人托管仲之名而编撰)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商君书》(为商鞅及其后学者的著述合编)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为韩非所著(或有少部分他人的著作混入);《韩非子》(为韩非所著,或有少部分他人的著作混入)五十五篇,今俱存。

名家的著作——

惠子其作已失,《汉书·艺文志》有《惠子》一篇也失。现旦饥测渴爻韭诧血超摩仅有只字片语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

公孙龙有14篇著作留世,但在唐时已散失了一大半,如今可能只《公孙龙子》一书。

兵家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是古代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战争中,我国学者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研究战争的理论策略,这种学问叫做兵学。我国先秦时期研究兵学的理论有《司马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其中以《孙子兵法》最为有名,并具有代表性。

阴阳家著作——

《汉书·艺文志》载: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檮生终始》十四篇。《公孙发》二十二篇。《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六国时。《杜文公》五篇。《黄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现存少量残文外,均已亡佚

纵横家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杂家著作有《盘盂》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五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余》三篇,《尉缭》二十九篇,《尸子》二十篇,《吕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等等。其中以《吕氏春秋》、《淮南王》(但也有人认为《淮南王》一书以道家为主,兼才众家。应属道家著作才是,《淮南王》在古代也曾被划入道藏)为代表著作。杂家著作现在只留下《吕氏春秋》、《淮南王》、《尸子》(原书已佚,今仅有后人辑本)三书。

医家

代表人物: 扁鹊著有《内经》和《外经》,发明了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这么多看你想想了解学习哪方面的呢?才好做推荐啊??

6. 先秦诸子百家 名篇有哪些

杂家:《吕氏春秋》(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例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等)

儒家:《论语》(宪问篇、雍也篇、泰伯篇、子张篇、先进篇等)

《孟子》(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列子》(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

《荀子》(劝学)

道家:《老子》(道德经)

兵家:《三十六计》(美人计、苦肉计、离间计等)

《孙子兵法》(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等)

《吴子兵法》(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

《孙膑兵法》(增兵减炤、围魏求赵)

7. 先秦诸子选读原文

原文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译文 (公孙丑问说):“请问先生在哪方面擅长?” (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8. 先秦诸子百家

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

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作品:《韩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农家. 先秦时期其他一些经典作品: 《论语》: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编纂的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国语》:传为左丘明所著。

《春秋左氏传》:左丘明所著。孔子所著的《春秋》为经,此书则为传,并与《国语》的内容互相参证。

《易经》(周易):传为周文王所著。(五经之一) 《礼记》:传为孔子整理。

(五经之一) 《孙子兵法》:“兵圣”孙子所编。 《吕氏春秋》:由吕不韦召集门客所编。

《诗经》:孔子整理。(五经之一)。



  • 诸子百家文言文
  • 答:8、蒙学经典:百家姓、鉴略妥注、了凡四训、列女传、千字文、三字经、声律启蒙、围炉夜话、小学诗、训蒙骈句、颜氏家训、幼学琼林、增广贤文、朱子家训 9、小说家经典:梦溪笔谈、穆天子传、山海经、世说新语、搜神后记、太平广记、西京杂记 10、艺文类经典:曹操诗词集、窦娥冤、范仲淹、浮生六记、古画品录、古文...

  • 先秦诸子百家文言文
  • 答: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

  • 初中人教版语文学过的所有的诸子百家的文章(至少9篇吧。)
  • 答:<庄子>二则 庄子 选自《庄子。应帝王》《周公诫子》韩婴 选自《韩诗外传》《两小儿辩日》列子 选自《列子》《鱼我所欲也》孟子 选自《孟子》《论语》6则 孔子 选自《论语》《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选自《韩非子。喻老》《愚公移山》列子 选自《列子.汤问》《列子》二则 列子选自《列子》

  • 《庄子.天下篇》的翻译
  • 答: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 先秦诸子百家 名篇有哪些
  • 答:杂家:《吕氏春秋》(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例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等)儒家:《论语》(宪问篇、雍也篇、泰伯篇、子张篇、先进篇等)《孟子》(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

  • 先秦时期书面语,说说。
  • 答:先秦时期的书面语就是文言文,文言的语法跟先秦时期中国人的口语是对应的。先秦诸子百家多是能说会道、出口成章的人,他们的作品例如《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是接近当时口头语言的表达,作品中善讲故事和寓言,以小喻大,语言浅近。从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看,口语书面...

  • 诸子百家
  • 答:“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

  • 先秦诸子散文有哪些
  • 答:先秦诸子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论语》、《墨子》、《孟子》等。1、《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

  • 文言文翻译: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 答:意思是:现在人们学习和继承不同的学说,持有不同的议论,诸子百家遵从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统一的法令制度。出自:西汉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原文:《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

  •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请问“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至百家中那一家思想?
  • 答:兵家思想。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惠文王命赵奢...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