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论语》中“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什么意思? 论语中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什么意思

2024-06-01m.verywind.com
论语中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不凭空乱揣测,不绝对偏执,不拘泥固执,不惟我独尊。
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及弟子《论语·子罕》。
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乐喜(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喜,字子罕,春秋时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宋国贤臣。在宋平公(公元前575年—公元前532年)时任司城,位列六卿。
乐喜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卿(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改名为“司城”。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又称司城子罕。
鲁襄公十七年的时候,宋国的皇国父做了太宰,要为宋平公建造一座高台,因此妨碍了农业收割。子罕请求在农事完毕以后再建造,但是宋平公不答应。
鲁襄公二十九年,郑国发生饥荒,而当年的麦子还未收割,老百姓困苦不堪。担任上卿的子皮根据父亲子展的遗命,给国内的人分发粮食,每户一钟,郑国人没有挨饿。子皮也得到了郑国百姓的极大拥护。
子罕听说这一情况后,说:“多做善事,这是百姓所希望的。”宋国也发生了饥荒,子罕便请示宋平公,要求拿出公室的粮食借给百姓,让大夫们也都把粮食借出来。
子罕自己的家族借粮食给别人,却不写借据,不要求别人归还,同时还以那些缺乏粮食的大夫的名义,借给百姓粮食。宋国人也没有挨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乐喜

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注释】
(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必定。
(3)固:固执己见。
(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第一是“毋意”这是说孔子作人处世,没有自己主观的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
第二“毋必”,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这一点也是人生哲学的修养,天下事没有一个“必然”的,所谓我希望要做到怎样怎样,而事实往往未必。假使讲文学与哲学合流的境界,中国人有两句名言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生的事情,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还无法向人诉苦,对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都无法讲,这都是人生体验来的。又有两句说:“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这也代表个人,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个人当中,还找不到一个是真正的知己。这就说明了孔子深通人生的道理,事实上“毋必”,说想必然要做到怎样,世界上几乎没有这种事,所以中国文化的第一部书——《易经》,提出了八卦,阐发变易的道理。天下事随时随地,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变,宇宙物理在变、万物在变、人也在变;自己的思想在变、感情在变、身心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物。我们想求一个不变、固定的,不可能。孔子深通这个道理,所以他“毋必”,就是能适变、能应变。
第三是“毋固”,不固执自己的成见
第四是“毋我”,专替人着想,专为事着想。这就是孔子学问修养的伟大处。所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在佛学中所谓“相”,就是形象或现象。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感觉到很痛苦、烦恼,总是被现象困住了。人生在世界上一定有我,无法做到“无我”。有我就有你,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烦恼。结果忘记了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样的。“大家一样”就是佛学所说的“平等相”。
孔子的四绝观念,也就是平等相。

毋意 不主观臆断。《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必 不持绝对的态度。谓能因时变通。毋固 谓不固执拘泥。毋我 谓无私见,不自以为是

《论语》中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不要随意猜测、不要武断、不要固执、不要自以为是。这是孔子提出的人生四戒,旨在纠正人们在思考、判断和行动中容易犯下的错误。具体来说:
* 毋意:不要随意猜测别人的想法,避免产生误会和沟通不畅。
* 毋必:不要武断和绝对,要学会变通和考虑别人的感受。
* 毋固:不要拘泥于固定形式,要学会拥抱不确定性和提高反脆弱能力。
* 毋我:不要自以为是,不骄傲自满,要观察自己的自我,避免犯错。
这些戒律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人格修养和行为习惯,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行为效率。

不悬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 论语中的一句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答:9·4 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注释】(1)意:同臆,猜想、猜疑.(2)必:必定.(3)固:固执己见.(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 论语中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什么意思?
  • 答:①毋意——不主观臆测;②毋必——不绝对肯定;③毋固——不拘泥固执;④毋我——不自以为是。出自《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李零先生在《丧家狗》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则译为“先生平日绝无四种心...

  • 论语中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什么意思
  • 答:[毋意] 不主观臆测 [毋必] 不绝对肯定 [毋固] 不拘泥固执 [毋我] 不自以为是 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李零先生在《丧家狗》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则译为“先生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臆测心...

  •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自哪里?又是什么意思?
  • 答:你好,出自《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 不主观臆测 [毋必] 不绝对肯定[毋固] 不拘泥固执[毋我] 不自以为是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答: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自《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不主观臆测。毋必:不绝对肯定。毋固:不拘泥固执。毋我:不自以为是。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译文:孔子绝不容许这样四种毛病,即不起私意,不...

  • 《论语》中“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什么意思?
  • 答:毋意不主观臆断。《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必不持绝对的态度。谓能因时变通。毋固谓不固执拘泥。毋我谓无私见,不自以为是

  • 《论语》中“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什么意思
  • 答:毋意:不主观臆测 毋必:不绝对肯定 毋固:不拘泥固执 毋我:不自以为是

  • 论语中毋意毋必毋故毋我是什么意思
  • 答:子绝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出自《论语•子罕》.①[绝四]没有四种毛病.②[毋意]不凭空揣测.③[毋必]不全盘肯定.④[毋固]不拘泥固执.⑤[毋我]不自以为是.

  •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答:翻译: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不主观猜疑,不做绝对化判断,不固执己见,没有自私之心。出处:《论语·子罕》孔子所戒绝的这些毛病,在今天却屡见不鲜,给人们的沟通带来很大的障碍。意:随意猜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总会有人把猜测臆想的当作事实来陈述。没有亲见亲闻的事情,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

  • 《论语》中“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什么意思?
  • 答:【注释】(1)意:同臆,猜想、猜疑。(2)必:必定。(3)固:固执己见。(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第一是“毋意”这是说孔子作人处世,没有自己主观的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第二“毋必”,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这一...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