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孔子的主要思想?

2024-06-01m.verywind.com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1、“仁”的人生哲学
仁是孔子和弟子反复探讨的课题。孔子会针对不同的弟子与不同的时机来讲述“仁”的真谛。大抵
来说,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说的“忠恕”二字而已。 “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
鲜矣仁。”“仁道”就是真诚踏实,切忌浮夸不实而违逆正道。
2、“礼”的社会秩序
礼,就是“节制”,宋明儒者也解作“理”。《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有:“礼以节人,乐以发和。”《论语˙泰伯》:“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礼,也是“真情”,而且在上位者必须作为人民的表率。所以孔子接着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礼,不是浪费铺张,而是真情流露;宁愿节俭简陋,也不奢侈浮夸。《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
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奢也,宁戚。 《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
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3、君子与小人
君子与小人虽然是以身份地位区分开来的,但孔子不认为这是唯一的差别,更重要的在于修养和境
界。对此孔子有很多说明,如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无过不
及」)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方法,有着丰富而精微的内涵。近百年来,不少人反感于中
庸,大概是将它误解为同流合污、媚世自是、毫无原则的伪君子行径,其实这样的乡愿也正是孔子
所深恶痛绝的,他说:「乡愿,德之贼也。」他认为,如果不能达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界,毕
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拓展】孔子的名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为政之道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张。正名的目的在于维系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使人们有一定的规范遵
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种不可预期的状态之中。很多人认为孔子希望能够恢复西周的礼乐,也有一些
人认为他只是以复古的名义鼓吹一种新的世界秩序。
5、立信
对于孔子而言,不仅是个人的美德,而且是一个基本的政治原则。子贡请教为政的要点,孔子
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6、德治
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曾任掌
刑罚的大司寇,但是,孔子深深感受到“民免而无耻”的社会隐忧,所以才提倡用道德伦理来教化
人民,彻底洗涤人心,激发人的善性。

东方哲学里孔子的思想

1.立志有恒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 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 系时,总是5;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一天,他对学生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洲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愿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通过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示意学生朝着“仁”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这是他指导学生立志的一种方式。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要求君子在吃一顿饭的瞬间也不要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要离开仁德,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不要离开仁德。他要求学生"骂信好学,守无善道",对仁德和理想要鸳信,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他认为志向和理想甚至比个人生命都还重要 。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末足与议也",他认为一个学生总以吃穿不好为耻,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质享受方面,那就很难谈得上树立远大的理想了。他赞扬学生颜渊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孔子看来,颜渊是个有志向的学生,他的心思都集中在学道与守道上面,而不去计较个人生活的困难。他还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饮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一般。他还教导学生“谋道不谋食"、"忧遭不优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他认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不应迷恋和陶醉于眼前的物质享受,更不能为了追求一时享乐而去贪图不义之财,从而葬送了自己终生的前途。 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志向方能坚守。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这也可以说是立志过程的最后与最高的阶段。他认为一个人没有恒心,甚至不能做巫医。他举例说,好比用土推出,只差一筐土就成了,如果停下来,那就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即使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啊,他教育学生应象松柏一样经得起严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还教育学生应当把自己的意志锻炼得坚贞不移,"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意思是说,最坚固的东西,是磨也磨不薄的,最白的东西,是染也染不黑的。 总之,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决定于个人信仰和主观努力,是精神性的、内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强制可以改变的。我们今天不能以孔子的志向为志向,但是他这种强调立志的思想,他主张道德教育要解决确立志向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吸取。 2.克已内省 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已"。 孔子所说的"道",指的是道使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具有某种客观的性质和内容;孔子所说的"德",指的是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属于主观方面的东西。孔子在处理客观的"道"与主观的"德"的关系时,重视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便遵循客观的"道"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加的限制,他把这种主观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不能克制自己,也就不能使自己的言论行为符合客观的"道";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的道德规范上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谓"求诸已",也就是遇事反躬自问,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对自身厚责,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对别人薄责,这种做法,不仅不会增加矛盾,且会缓和和消除矛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制自己包括同情之心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要痛苦和麻烦,也不要把这种痛苦和麻烦加到别人身上。"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即对自身的缺点错误要勇于批评,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宽容谅解;能自我批评,承担责任,与别人的关系也就容易相处。 孔子主张把克己、求诸已的原则,贯彻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他说:"不怨天,不尤人",不怨恨天,也不责备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抱怨,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么?"不思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不患人之已知,患其不能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没有才能,"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不愁没有职位,愁没有能够站稳脚跟的本领;不愁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有值得别人知道的事情。所有这些,都着重在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当自己没有能够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时,要多检查自己的道德精神和学问水平,而不要责怪别人;如果自己的道德精神、学问能力的条件不够,就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创造必须的条件,进而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 内省是靠自觉性来监督的,不自觉就难于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俱"?自己的行为都合乎道德规范,自我反省,问心无愧,那就会心安理得,还会有什么忧俱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别人好的道德品质,虚心学习,向他看齐;见别人不好的品德表现,就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引以为戒。"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说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见善则学,不善则改。 孔子认为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在学生中间积极提倡,他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思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认真复习吗?学生以社会规范为准,对行为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不符合规范的

  •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 答:孔子的哲学思想:1、以“仁”为核心的 哲学思想。2、以“德”为核心的 政治思想。3、以“仁”、“得”观点贯彻始终的伦理思想。4、以“有教无类”为核心的 教育思想。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

  •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 答: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四治”,即“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一、仁治:“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

  • 孔子的主要思想
  • 答: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爱”“中庸”“礼治”“天命”。一、仁爱 孔子的“仁爱”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关心和帮助。他认为“仁者爱人”,即体现出了人性的善良和真实,要以爱心来对待别人,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美好。二、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张在处理事物上要保持适当的...

  •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 答: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 答:1、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2、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

  •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 答: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 答:孔子所说的"道",指的是道使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具有某种客观的性质和内容;孔子所说的"德",指的是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属于主观方面的东西。孔子在处理客观的"道"与主观的"德"的关系时,重视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便遵循客观的"道"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加的限制,他把这种...

  •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 答: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公元...

  • 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 答: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⑴教育思想:办私学。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⑵政治思想:“仁”和“礼”。①“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②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 孔子的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 答:主要内容: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部分内容介绍:1、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3、...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