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古代文人推崇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有几人能做到?

2024-05-31m.verywind.com
~ “立德、立功、立言”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是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曾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时,叔孙豹对不朽提出的看法。此“立德、立功、立言”被后世读书人总结为“三不朽”并广受推崇,但因为其高度和到达的难度,其实也成了很多读书人特别是文人入仕后毕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这不但是一种解读,在某些层面甚至提高了“不朽”的标准,比如“博施济众”,孔夫子都认为是圣人所为,是“尧舜其犹病诸!”的要求。

到后来宋时张载先生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又进一步将“三不朽”具体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就是立德。马一浮先生对“横渠四句”有分别的解读:“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心之全德曰仁。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学者立志,合下便当有如此气象。此乃是为生民立命也。”可以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一个人公德和私德的最高标准和体现。“为往圣继绝学”最好的途径就是立言,著书立说。“为万世开太平”,则是立功了,但这个气象不知比"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高出多少倍,应该也是一个高远的目标理想,很难实现。就华盛顿、杰斐逊之于美利坚,也不敢说开万世太平吧。

其实,这些不同的解读、提升和具象化,都是古代文人、思想家在儒家思想的实用过程中不断提炼调整后的成果,都是儒家思想的不同表现形式。古代文人因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所谓“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这种追求在科举制度和治国安邦的推动下,成了绝大部分读书人的追求。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做学问必须“经世致用”,算是为这种追求做了一个高度概括。

很多人说,古代文人,或者说读书人能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算半个。

孔老夫子不用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和学说一直影响着几千年的统治者和文人学子。“孔圣人”、“大成至圣先师”是定了性的。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心学大师”,哲学家、思想家。思想上,王阳明融合儒、释、道三家之精华,独创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为核心的心学。其文治武功与思想成就相比不遑多让。王阳明为官则官至督察院左都御史,两广、湖广、江西四省总督,且政绩卓著,官声颇好,生前封新建伯,身后谥文成公。其领兵打仗平定叛乱,不费朝廷一兵一饷,选练民兵,平定了为祸南方四省的大规模叛乱。

曾国藩则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毛泽东在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致黎锦熙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曾多次告诫他的子弟说:“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札”。有人也用对联总结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但因其“立功”源于剿灭太平天国,于清廷是中兴的大功臣,于后世则被定性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孰是孰非,不好评判。但总归为其“三不朽”蒙上了一层阴影,至于说不能有效约束老九的杀戮,则使其显得为德不那么周全,所以曾文正算半个。

这三个人就是所谓中国史上做到“三不朽”的“两个半圣人”。

其实,要严格按照标准,老夫子其“功”只见于后世。他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学说,但也没有被作为治世的思想,一直到汉代开始,才慢慢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开科取士的指导思想,进而发展成独树一帜的“儒教”。他为了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提出并践行“有教无类”。按照“三不朽”的标准,对于老夫子来说,唯一缺憾是没有“功济于时”。

王守仁的心学,其高度和难点不在于哲学思想和学术高度到底有多高,而在于在几千年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之外,不光发扬光大,且能另辟蹊径、另起炉灶,打破了披着儒家外衣的程朱理学“天理”笼罩局面。其“功”虽然有限于一隅之嫌,其“言”也存在争议,但无论如何,要按“三不朽”的标准,王守仁是 历史 上总分最高的,孔孟程朱都不及他。

至于曾文正,如果严格按照标准,其“德”有不周之处,其“功”颇受争议,其“言”不足以成思想成家,被算作半个,已是非常眷顾。我以为与其为近代之人更被人熟知、以及润公的推崇都不无关系。

其实, 历史 上还有一个文人,也算得“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但这位先生单科成绩拿出来都不是最好的,胜在平均。没错,他就是“忧乐”两字关情的范文正公。

私德方面,范文正敢言直谏,奋不顾身,心胸坦荡,淡泊名利,洁身自好,清白为官,算得上道德楷模。文治武功上,他出将入相,为民谋利,戍边御敌,革新政令,兴办教育,拔掖人才,文以定国,武以安邦,是功勋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的文治武功,与上面两个半圣人比是有过之无不及的,但相比孔夫子和王守仁,在“立言”上是他的短板。按照“三不朽”的标准,我以为两个文正中,范文正要比曾文正更均衡、更纯粹,更胜一筹。

所以我要说,以“三不朽”为标准,古代文人哲者中,应该有三个半圣人,曾文正公依然是半个。

  • 古人“立德、立功、立言”的出处是什么?
  • 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国古人讲人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复次有立言,不仅明确划分了其中递进的境界,还以三者兼得为人生至善至美之境。今之人也有人生当追求道德成就、事功成就与学术成就的说法,但主要却用力辩其不同,并愈益自觉到三者兼得的困难性。最近读到一些回忆王浩先生的文字...

  • “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是谁说的
  • 答: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是立功,其次是立言,虽久不废。”《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 关于曾国藩的立德、立功、立言
  • 答:从传统的意义上讲“立德立功立言”的概念,主要是说人对社会的影响,并以此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且不论其中蕴涵着的封建思想的糟粕,仅就字面的通俗含义来看,立德就是做圣人,做好事,做一个社会认可的“光辉榜样”,用现代语言就是做一个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雷锋”。立功就是做英雄,做征战四方屡建...

  • 六一居士传——古人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之说,请你谈一谈“六一...
  • 答:命题意图: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参考答案:两者不同:前者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为国效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后者意志消沉,寄情于物,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人?
  • 答: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希望做到的三件事。能同时做到这三件事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很显然诸葛亮都做到了。由此可见,诸葛亮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是后世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榜样。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到的呢?一、立德,诸葛亮吃了不少苦。 很多人觉得立功最难,其实真正...

  •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与立言。”
  • 答: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说的再白话点,为人处事,首先要做的是树立自己的道德风范,并且感染给其他人,使所有的人都跟着你向善。然后才是立功,救国家民族于危难,挽狂澜于即倒。最后才是写书立言,讲自己的言行,自己对事情的...

  • 如何解释儒家立德立言立功?
  • 答:他之所以被称之为圣人,就是因为他达到了“立德立言立功”这三个条件,可是实事求是地说,他也是一个自私的人,一个为了自己功名的而选择让一些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但是他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都选择了以国家、以人民,或者说以原则为基准行事。例如“天津教案”事件,当时满...

  • 什么是曾国藩人生追求?
  • 答:“立德、立功、立言,”这是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全做到的有一人:他就是曾国藩,曾文正公。他被誉为古今第一完人。立德,曾国藩私德不亏,出身正统。以农耕持家,走的是正规的仕途。最重要的是他的品德得到了皇帝和所以同僚的认可。死后得到了文人的最高追谥“文正”立功,镇压太平天国暴乱,湘军为首...

  • 四书中所讲立德 立功 立言是什么意思
  • 答:1.指著书立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颖达 疏:“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尚存。” 晋 葛洪《抱朴子·行品》:“摛锐藻以立言,辞炳蔚而清允者,文人也。” 鲁迅《呐喊·阿Q正传》:“这足见我不...

  • 立言 立功 立德是谁说的。
  • 答:孔颖达疏:“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尚存。”太上立德――赵士林 摘录:“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为儒所确立的人生“三不朽”。这一“三不朽”的价值等级序列表明,儒将伦理人格的建构、道德心灵的培育奉为人生最高价值。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