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求一篇关于《项羽之死》的论文,1000字左右,急! 作文,《感悟项羽之死》议论文800字

2024-05-31m.verywind.com
急求一篇《项羽之死》议论文,600左右~

《项羽之死》当项羽来到乌江边时,驾船的乌江亭长早早等在那里,一心要救项羽过江。他对项羽说,现在整个乌江之上,只有臣这一只小船,请大王立即上船,汉军无论如何追不过江的。江东虽小,地方千里,数十万人,完全可以在那里再成就霸业。然而项羽却谢绝了亭长的好意。他只是请亭长把他心爱的战马带过江去,自己却和随扈亲兵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束手就擒,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他当然也不会放下手中的武器。从他拿起这武器的那一天起,就没想过要放下它。相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更应该把它高高举起,就像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一定要让演出在谢幕时达到高潮一样。这也是项羽随扈亲兵们的共识。于是这场敌强我弱的战斗就打得风云变色气壮山河,光是项羽一个人就杀了数百汉军士兵,自己也受伤十多处。这时,前来追杀的汉军越来越多,其中就有项羽当年的旧部吕马童。项羽笑了。他大声地招呼说:啊哈,这不是老朋友吗!背楚降汉的吕马童难以为情,不敢正视项羽,扭过头去对另一员汉将王翳说:这就是项王。这可是“新朋友”了。于是项王对王翳说:听说贵国出大价钱,赏千金,封万户,买我的人头,我就送个人情给你吧!说完,便一剑砍下自己的头颅。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然而项羽死得也很惨。
�0�2
�0�2
就在王翳一把抢得项羽头颅的同时,其他汉军将士也一拥而上,争相纵马践踏,争夺项王的尸体,以至于互相残杀,死数十人。最后,王翳得一首,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一体。他们分摊了刘邦封赏的那块土地,每个人都当了个小小的什么官。而我们的英雄,曾经让这些人闻风丧胆、不敢仰视的英雄,却在他们卑劣的争夺下竟不得全尸而终。
�0�2
这可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
�0�2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以前的时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贵族的时代。高贵感和英雄气质,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以虎和豹为象征的。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犬和羊�0�2
于是我们看到的便是这样一个画面:一只代表着英雄精神和高贵感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独地死去,而一群代表着权欲和利欲的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则一拥而上,恣意践踏着那只虎或豹,然后每个人都扯下一块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里,准备回去邀功行赏。这群狼和羊的首领是刘邦。刘邦是他们的君,他们的牧。
�0�2
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虎和豹的时代结束之后,取而代之的便是狼和羊的时代。而且,那狼也会退化为狗,走狗。 
�0�2
项羽,大约生于公元前233年,死于公元前202年。起兵时二十四岁,是个少年英雄;自刎时三十出头,是一个男儿告别少年走向成熟的最有魅力的年龄。
�0�2
项羽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成语,还有许多话题。大家熟知的成语有:破釜沉舟、作壁上观、衣锦夜行、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以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无颜见江东父老”等。最脍炙人口的诗则是李清照的五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读过项羽之死后,使我深受启发。为何当初揭竿起义时英勇的项羽会最终败在刘邦的脚下。想当年,项羽率八千子弟兵过江去支援陈涉,所到之处无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威震四方。有那么多的英雄好汉来投奔他,跟随他的人数以万计。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曾拥有这么雄厚实力的项羽,为何却以失败告终。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项羽的失败是他选择的必然结果。
项羽,一个贵族世家的后裔,一个英勇善战的英雄,率军攻秦,尽显男儿本色。刘邦,一个平庸之辈,好酒色,无胆略,然而却在楚汉战争中战胜了项羽。结果是这么得令人出乎意料,让人不得不回首深思。其实刘邦和项羽各自有着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就好像一对瑕玉一样。项羽有着英雄的气魄,但他却无法冷静地面对挫折,乱杀无辜。刘邦有着过人的肚量,但他却不能率兵打仗。一个兄弟情义,一个背信离义。就是这么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在上天的安排下走到了一起,来争夺天下。在历史的舞台上,不同的抉择决定了不同的命运。谁能够在确定的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谁就能避免失败,从而取得成功。当刘邦与项羽获得了推翻王朝的胜利时,刘邦听从大臣的建议,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搞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但与之相反的项羽却不听善言,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曹无伤被诛,让人不禁为他叹息,试问天下谁敢助项羽的楚国?如果说项羽的滥杀无辜使他失去了人心,那么在鸿门宴放走了刘邦就是他不明是非,不分敌我而犯下的又一重大错误。还记得在项羽受围攻时,他在面对正在追击他的故人吕马童时,竟最终自刎以给吕马童一个人情。在我看来,项羽的这一刎,的确彰显了他过人的豪气,让后人更是为之而敬仰,但我们也从中看到了项羽的无奈和不自信。当然做人应当讲义气,但义气不能带替原则!作为一个君王,一个领袖,应当以大局为重,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不能失去应有的立场和坚定果断的明辨能力。与之相比,刘邦虽然也好不到哪去,但我要说刘邦却正好好在他的通达和灵动的智慧上。他虽然没有过人的武艺,却能充分利用别人的能力,以最终做到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项羽和刘邦就像一对瑕玉一样,各自有着自己的瑕疵,两个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完美。项羽是英雄,他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英雄,而刘邦也是英雄,他是历史中的英雄。当年的败者赢得了人们心中的敬畏,而当年的赢家却随风湮没在时间的流逝中!

项羽之死
乱世出英雄,秦末,由于宦官赵高专权施以暴政,繁重的徭役、名目甚多的苛捐杂税和残酷的刑罚迫使无数农民揭竿而起,在最壮烈的一次以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全面爆发后,赵高及秦二世对待人民的手段更加极端了。终于,楚地一位少年被其民不堪命的惨境逼得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声怒吼!
英雄出少年,是他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横渡漳水、破釜沉舟,于钜鹿以少胜多;一举击溃秦军主力。不久,又以摧枯拉朽之势一扫天下,将腐朽没落的大秦王朝送进了坟墓,最终饮马中原,自封为“西楚霸王”。
他,便是项羽。
也许有人会说:“项羽根本算不上什么英雄,他太凶残暴戾了,充其量只能算个枭雄。”
既然如此,试问天下间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英雄?谁能在大秦王朝最为繁荣昌盛、国富兵强之际,霸气十足地“口出狂言”道:“彼将取而代也!”并真正将其付诸实现的呢?
其实项羽的凶残暴戾只是针对他的敌人而言的。
首先他怒杀贪得无厌、四处搜刮民脂民膏的会稽守,举兵响应陈胜起义;顺天意、得民心。
其次又矫旨诛杀了只会纸上谈兵,却又贪生怕死,从而贻误战机的宋义,夺兵权、振军心。
最后他再刺杀了昏庸无能、误国误民,整日只知沉湎于酒色的怀王,取而代之,获君权、树威望。
至此,可以说项羽的每一步成功都是建立在杀戮的基础上的,可是他杀的,都是该杀之人!甚至他曾经坑杀秦军二十余万降卒,而从不滥杀一个无辜百姓。他也曾一场大火将整个阿房宫付之一炬,但绝没有纵火焚烧掉他所征服的任何一座城池。
但是,为什么总有人把项羽和那些杀人越货、嗜血成性的强盗相提并论呢?如果仅仅是因为对待敌人的手段残忍,就可以一笔抹杀掉西楚霸王为了天下苍生、万民的福祉所作出一切功绩吗?难道非要对自己残忍,对敌人仁慈,才算得上是英雄所为?
如此,惟恐天下早已无人敢以英雄自居了!
事实上,依照当时秦王朝分崩离析、群雄四起,各地军阀割据导致连年征战、杀伐不断的历史背景,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下,项羽采取以暴力赢得和平,以牺牲换取自由,以杀戮维系天下一统的手段何罪之有?所以项羽不单是英雄,而且还是一位有勇有谋,胆识过人的大英雄!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英雄,身边竟然无贤才良相辅佐。可恨范增疏于计划,项庄有勇无谋,项伯暗通张良,以至于鸿门宴上刘邦竟然侥幸逃生。
后来册封汉王,由于项羽太仁慈,太道义,他欣赏刘邦是个人才,便不顾范增的劝谏,放虎归山。但是刘邦岂非等闲之辈?他太低估刘邦的实力了,以至于自己被刘邦围困于垓下之时,他才明白其实自己已经输得一败涂地了!
垓下一役中,汉相张良趁楚军兵少粮尽之际,竟施小人之计——命军士押解江东老弱妇孺千余人于楚军营辕四周,并以武力威胁令其高唱楚歌。一时间楚军将士士气大挫,以为楚地尽为刘邦所占,他们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彻底崩溃了。
此刻霸王的军帐中也传来慷慨激昂的一阵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可奈何?”
这是项羽在对他的爱妾虞姬倾诉自己心中的万般无奈。因为自“册封汉王”一事后,被项羽尊为亚父的范增早就弃他而去了,刘邦亦得意而言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
范增走后虞姬就成了项羽唯一的红颜知己,也许只有虞姬这样的美人,才是最了解项羽这样英雄的人。
闻听霸王此番悲歌,虞姬心碎不已,亦起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后便趁项羽不备之时,拔剑自刎了。
身为一名女子,虞姬竟也明白“君甘臣酸,君辱臣死”的道理,如此申明大义,怎不教天下须眉汗颜?
佳人香消玉殒,霸王痛不欲生。
无奈大势已去,此时的项羽已是英雄末路,身陷于十面埋伏之中,惟有孤注一掷,组织突围拼个鱼死网破方才有一线生机。项羽下令命其部属各自突围逃生,但忠于他的八千江东子弟誓死与他同生死、共存亡!
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在历经一场恶战后,突围成功的项羽拖着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身躯来到了乌江边。这时他才发现,为了掩护自己,跟随他南征北战多年的八千江东子弟竟无一人生还,楚军全军覆没!
此时,乌江边有一位捕鱼老叟愿意送项羽度过乌江回到楚地,并谏言,以西楚霸王非凡的才智和胆略,回到江东之后,假以时日、重整旗鼓,必能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但是项羽谢绝了老渔翁的好意,多年无休的征战和不息的嘶杀早就令他身心憔悴。他觉得八千江东子弟尽是死于己手,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强烈的负罪感和愧疚感使他再无颜面回到生养他的那片热土,更不敢面对那痛失亲人的孤儿寡母。
项羽惟有一死以谢江东父老,同时也只有一死才能保全他英雄的名节!
徘徊在乌江边的项羽在挥泪折断了那支同他经历过数次征战、杀敌无数的方天画戟后,又斩断缰绳放走了那匹随他出生入死、浴血沙场多年的乌骓宝马。
乌骓渐行渐远,一去不返。属于项羽的时代也就此远逝。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寒风凛冽中,项羽毅然拔出了五尺长剑……刹那间巨星陨落、日月无华,就连江涛拍岸声也变成了阵阵叹息……项羽——这位推翻了秦王朝无道的统治,纵横大江南北数十载的英雄,以自刎的方式,于乌江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垓下一役,项羽战败,虽败犹荣,刘邦虽胜,胜之不武!
即便如此,但项羽终究还是败了,可正因为他的失败,才有了他和虞姬一个热血豪情,一个似水柔情,这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佳话。也正因为他的失败,成全了刘邦的帝业,这才有了以后一派升平的“文景之制”与文治武功的“光武盛世”。
我曾幻想:或许项羽的失败,甚至于他的死都是上天刻意的安排?因为身为一名武将的最高荣誉便是血染黄沙、战死疆场,而最可怕的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像项羽这样的英雄是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愿在安宁平和的日子里虚度光阴的。试想,倘若天下真的太平了,那么项羽便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只能在回忆往日驰骋疆场的峥嵘岁月中郁郁而终,这样对他实在是太残忍了。因此,他的死或许真是上天的眷顾,与其让项羽在天下太平的盛世里倍受煎熬地死去,倒不如让他在战败后一刀引快,何其壮哉?相比之下后者更显英雄本色!
项羽虽死,但他在生前兑现了他曾立下的狂傲誓言,真的将大秦王朝取而代之,他走完了不到三十年短暂但辉煌的人生之路。
逝者如斯,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九州大地已经忘却了当年黄尘古道上鼓号争鸣的金戈铁马,时代也早已开始书写新的篇章,无数的英雄都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渐渐陌生、或是被遗忘了;项羽留给人们的印象也渐渐模糊到只剩下李清照的这首词了:项羽,你不应该被人们所遗忘,你那率真的男儿本色,刚直不阿的性格和那杀身成仁的壮举,将使“西楚霸王”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与歌颂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留给我们的当真只有这短短的四句诗词吗?不,应该还有我们中华民族那种不畏强权、不屈不挠,敢于为了自由、理想和信念去抗争、去战斗的精神,这种精神叫“骨气”。
项羽,你不应该被人们所遗忘,你那率真的男儿本色,刚直不阿的性格和那杀身成仁的壮举,将使“西楚霸王”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与歌颂

项羽在秦末风云际会,“以百战百胜之气盖于一时,手裂天下以王”(何去非《何博士备论》)。殊不料,却在楚汉战争中骤然覆灭。鉴古方能知今,项羽功败垂成的人生之旅留给后人许多思考。古往今来,成果斐然。纵览近二十年来对项羽失败原因研究的成果,不难发现人们力求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这位充满神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本文试就二十年来项羽失败原因研究的成果作一简单的述评。
一、素质说
从项羽自身缺乏政治家所应具有素质进行探讨的学者是魏逊、陈裕宽、王光照、龚鹏九和陈业新。
魏逊在《项羽败在志》(《解放军报》1984年8月23日)一文中认为:项羽之败,败在他向来胸无治国安邦之大志,因而他的奋斗一直缺乏一个正确的政治目标。项羽无志而失民心,他怎能不败?
陈裕宽则认为项羽无争天下,统一中国的大志,是他半途而废的重要导向(《楚汉相争为何楚败汉胜》,《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王光照在《亦论刘邦和项羽》(《安徽史学》1992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项羽在政治上幼稚,使他在鼎革之际做出有悖时势的抉择,是他败亡的起点。
龚鹏九认为:不学无术是项羽败亡的最根本原因(《项羽败死乌江的原因剖析》,《常德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陈业新则认为:项羽非但知道学兵法,而且知道如何学,是真能学兵法者。而且,项羽有取天下之才,令人遗憾的是,有军事才能的项羽并没有多大的政治谋略和手腕(《试论项羽兵法》,《浙江学刊》2000年第2期)。
上述学者中,魏逊、陈裕宽定位于项羽的志向,但其志向观,略有不同;龚鹏九则锁定项羽治学态度;王光照则强调项羽政治素质之低的危害;陈业新则突出项羽有才无谋;志当存高远,伟大的志向是激励人们追求人生理想的动力。而素质优劣更是一个人事业成功和失败的根本保证。只有志向和素质完美结合才更容易造就个人事业的成功。
二、用人说
汉高祖刘邦自认为:自己战胜项羽,是因为重用汉三杰张良、韩信、萧何。许多学者以此立论,提出许多看法。
王铭在《楚汉战争与刘邦、项羽用人》(《苏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项羽刚愎自用,信谗多疑、忘功寻过。取才依据是以名以尊,是亲亲尊尊的人才观。所以汉胜楚败的关键在刘、项持不同的人才观。
邱永明认为:项羽用人有失无得,不能尽己之才,更不能尽人之才。项羽在用人原则上苛礼唯亲;在用人态度上,项羽刚愎自用;在用人政策上,项羽多疑忌才(《刘项用人得失和汉楚相争成败》,《历史教学问题》1991年第1期)。
鸣柳在《兼听则明——刘邦战胜项羽管见》(《探索与求是》1994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项羽的悲剧在于自恃勇武,不能听大家的意见。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大家的、集体的力量才是无限的。只有善于集中众人的智慧,才能无敌于天下,项羽却不能吸收和消化不同的意见。
龚鹏九认为:项羽不识才俊失去了用贤的机会(《项羽败死乌江的原因剖析》,《常德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陈有芳在《从项羽之死说起》(《人民公安》1997第8期)一文中认为:项羽犯人主不善用人之大忌,没有凝聚力,形不成核心。项羽之输,输在不善待人才上。他缺乏象刘邦一样驾驭人才的技巧,只能拒人于千里之外,自断臂膀。
上述学者中,王铭强调了项羽人才观的局限性;邱永明指出项羽不能充分发挥集体才干的弊端;鸣柳则强调在用人上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龚鹏九一针见血地指出项羽不识才;陈有芳认为善待人才、驾驭人才是重中之重。在用人问题上,大多数学者注意力集中在用人失误上。殊不知,用人的前提是慧眼识人,用人的关键是才当其用。得士者昌,失士者亡。这是一条历史基本法则。它是作为领导者最不应该,也是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观念说
观念制约束缚着人的行为,先进的思想观念有利于人们积极开拓进取,落后的思想观念禁锢僵化人们的头脑。
王太阁在《汉兴楚亡的主因在政治意识》(《殷都学刊》1994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刘邦暴兴,项羽速亡,关键在于刘邦政治意识清醒,项羽政治意识模糊。政治意识是否清醒决定着战略决策是否正确。而且,政治意识首先表现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其次表现在对天下大势的判断和敌友的分辨上;最后表现在对待义帝的态度上。由于项羽政治意识模糊,才断送了自己的江山。
滕新才则认为:小农意识是中国古代社会带有普遍性特征的思维模式。其特点是狭隘、保守、自私、虚荣。同时指出小农意识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刘邦因为注意加以克服,所以登上了九五之尊。项羽沉锢于斯,葬送于斯(《论陈胜、项羽、刘邦的小农意识》,《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李景山则认为:项羽目光短浅,单纯军事观念,穷兵黩武。他不能把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最终导致失败(《楚汉战争胜负原因探讨》,《绥化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
李仁守认为:秦朝被推翻,破坏的任务已经完成,便需要出现新的时变。项羽不能师承古代开国之君,实行仁政,不改变自己的攻击性观念和作风。仍然发挥自己的暴力惯性。一切从事政治斗争的历史人物的祸福,都是由于知不知时变和能不能适应时变造成的。与其说是项羽祸莫大于不自知,不如说是项羽祸莫大于不知变。最后他得出结论:项羽因不知时变而导致失败命运(《项羽�6�1韩信�6�1窦婴命运试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王文元在《楚汉战争的政治范式》(《华夏文化》2001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的政治社会有一个基本定则:权威与权力合而为一。项羽有机会、有能力作到这一切,但项羽是为政治理念而战,不是单纯为权力而战。项羽最终没能使自己充当权威与权力合一的角色。
以上学者中,王太阁、滕新才方向相同,但其目标不同;李景山从军事理念角度切入;李仁守则倡导知时变胜于一切;王文元注重用政治哲学阐释项羽失败。尽管以上学者的切入点异彩纷呈。但无疑折射出一个共同道理:与时俱进的观念弥足珍贵。而且,观念陈腐者,难成大业,唯有开拓进取者才能拥有未来。
四、心理说
从心理学角度剖析项羽失败是近年来一大热点。
荣文库在《“刘胜项败”的个性心理分析》(《辽宁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秦末之际,社会有两大心理趋势:一是对秦暴政的反抗心理;一是人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但项羽的个性心理不能与社会心理发展趋势相合拍。这种错位预示着项羽失败的命运。
龚熙文、刘继保在《复仇情结与人生悲剧——论项羽悲剧的历史原因和审美意义》(《甘肃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所谓情结是指围绕乃至支配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深层心理原因。它往往以一种无意识形式决定人生的价值取向和生存目标。而项羽以复仇为人生本位。从心理学上讲,复仇是爆发性行为而非延滞性行为,它往往伴随着浓厚的非理性色彩。它是纯粹出于感情的即兴突破。由此决定他复仇缺少计划性和长远性,最终导致人生悲剧。
陈杰则认为:情商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把握和控制能力,对别人情绪的琢磨、驾驭能力,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耐挫力的高低。高情商者具有综合与平衡能力,更易取得事业的成功。而项羽目光短浅,爱慕虚荣,无情绪自控力,事无大小全凭当时性情决定,不计后果。项羽凶悍残暴,缺乏同情心,无所不破,无所不杀;项羽缺乏察颜观色的能力,当断不断,坐失良机;耐挫力低,缺乏自我激励的心灵动力。项羽,妒贤忌能,缺乏琢磨他人情感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从项羽之败谈情商》,《娄底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杨利辰、张翠在《性格之舵与命运之舟——项羽文化心理探微》(《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项羽败亡,囿于情感,罪在自身。最不该摒除环境教育,丧失文化素质。他不着力培养与时推移的理性情感,而为物欲所累,最终把事业乃至自己一道送上了断头台。
崔向东在《论刘邦项羽的性格及对成败的影响》(《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项羽性格的发展,表现出极其明显的矛盾。项羽性格的矛盾,正是其个性性格与社会性格的矛盾表现。而项羽无法解决这一矛盾,项羽注定是个悲剧性历史人物。
闽跃进在《项羽败因浅析》(《娄底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分析项羽性格:项羽没有恒心,不求甚解,如此虎头蛇尾,有始无终;项羽易躁易怒,呈匹夫之勇,斗个人之狠,岂能成大事?项羽当断不断,错失除刘良机;项羽华而不实,完全没有政治远见和军事眼光;项羽英雄气短,经不起失败,轻易放弃大好河山,拱手送刘邦。
杨春吉认为:项羽性格充满了善与恶、美与丑、刚与柔的矛盾冲突。他一方面刚毅勇敢,一方面柔肠百转;一方面温和仁慈,彬彬有礼,一方面凶狠残暴,杀人如麻。其脆弱的感情闸门极易被虚假的亲近所攻破,进而表现为错位的仁爱和荒唐的姑息。滥施仁爱,缺乏深谋远虑。项羽注重情感因素和个人易怒而将是非曲折置于次要地位。这种性格导致项羽失败(《略论项羽之败的观念、性格因素》,《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2期)。
以上学者论题的分水岭在心理与性格之间。荣文库、龚熙文、陈杰、杨利辰等致力于从项羽心理的角度看项羽的失败。荣文库从项羽个性心理与当时社会心理是否合拍来揭示项羽的失败;龚熙文则格外关注特殊个性情结复仇;陈杰强调情商在个人事业成功中的重要作用;杨利辰则把文化心理作为视角;崔向东、闽跃进、杨春吉在项羽性格分析上异军突起。崔向东认定项羽性格的矛盾性。闽跃进阐释项羽性格的多元性。杨春吉则赞同项羽性格两极性的矛盾冲突。性格是影响人物的深层因素。但必须注意的是性格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五、地理说
主张从地理因素看项羽失败的代表人物是学者马彪、李兴斌。两者均认定项羽在楚汉战争中,项羽没能占据地利。但他们的出发点又有不同,马彪则把地理因素与经济因素联系在一起探讨,而李兴斌是从军事地理的角度切入。
马彪认为:手中有粮,军心不慌。敖仓是秦末关东的最大粮仓。最初正是由于刘邦重兵驻守敖仓,顶住项羽主力,使楚汉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在项羽集中兵力夺取敖仓后,汉军屡战屡败。项羽胜利后,并没有加深对敖仓重要性的认识。刘邦总结教训,复取敖仓。汉军主力转移到敖仓附近,坚壁防守,重新站稳脚根,结果楚军黔驴技穷。由此可见,敖仓对楚汉战争的不可低估作用(《敖仓与楚汉战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李兴斌在《项羽败亡的军事地理原因》(《历史教学》1993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项羽失地利。其一:封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之地,致使自然条件好,经济发达而且战略地位重要的巴蜀之地落入刘邦之手。项羽败亡,初露端倪。其二:项羽不居关中而都彭城,三分关中以封秦三降将。关中乃我国文化发祥地,而彭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无险可守,实乃四战之地,项羽又一次严重失策。其三:在成皋、垓下等不利战场与汉军争胜。项羽战非其时,不得地利,战争潜力严重不足。失地利是项羽败亡的重要原因。
兵圣孙武在其兵典《孙子兵法》中已强调了地理因素在军事中的重要性:“地形者,兵之助也。”地无兵不险,兵无地不强。那么,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地利,处被动地位就不言而喻了。这种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战争胜负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总之,近二十年来,人们考察历史人物的成败不再囿于传统观念(阶级斗争、生产力、经济基础)的束缚。敢于从不同角度,尝试分析探讨历史人物的动机和行为。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应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拓宽对历史人物的再认识。而且,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历史人物,是近年来最有创见的尝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但也明显存在许多不足。如看待历史人物容易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或捧之上天,或打入地狱。此外,运用边缘学科知识底蕴薄弱,缺乏有机联系和逻辑推导。而且在一些原有论题上难以推陈出新,创新意识不足。就项羽用人失败而言,用人是由许多重要环节组成,而大多数学者限于强调项羽用人如何失误,而对一些关键环节研究缺失。《管子》云:“争天下者,必先争人。”至于项羽如何流失人才,刘邦如何争夺人才却无人问津。由于项羽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因,有外因;有主因,有次因。这就为我们研究项羽失败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在已有的论题基础上进一步推陈出新,更是一大挑战。另外,项羽外交失败、政略上失败、用间失败、军事决策上失败的原因,尚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最后,衷心地希望项羽失败原因之研究能够推向一个全新的领域。

  • 求一篇关于《项羽之死》的论文,1000字左右,急!
  • 答:因为身为一名武将的最高荣誉便是血染黄沙、战死疆场,而最可怕的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像项羽这样的英雄是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愿在安宁平和的日子里虚度光阴的。试想,倘若天下真的太平了,那么项羽便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只能在回忆往日驰骋疆场的峥嵘岁月中郁郁而终,这样对他实在是太残忍了。因此,他的死或许真是上天...

  • 急求一篇《项羽之死》议论文,600左右
  • 答:到底他的死是悲或喜,是解脱还是压抑,我们又从何得知?谁又可窥视一个死千年之久的人的内心?只知道,项羽以自己的行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他自己的本色,在这不尽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壮烈的一举.更为我们留下千年的疑惑与千年感慨!

  • 急求一篇《项羽之死》议论文,600左右
  • 答: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虎和豹的时代结束之后,取而代之的便是狼和羊的时代。而且,那狼也会退化为狗,走狗。�0�2 项羽,大约生于公元前233年,死于公元前202年。起兵时二十四岁,是个少年英雄;自刎时三十出头,是一个男儿告别少年走向成熟的最有魅力的年龄。&...

  • 作文,《感悟项羽之死》议论文800字
  • 答:还记得在项羽受围攻时,他在面对正在追击他的故人吕马童时,竟最终自刎以给吕马童一个人情。在我看来,项羽的这一刎,的确彰显了他过人的豪气,让后人更是为之而敬仰,但我们也从中看到了项羽的无奈和不自信。当然做人应当讲义气,但义气不能带替原则!作为一个君王,一个领袖,应当以大局为重,以...

  • 自选角度以项羽之死写作文
  • 答:1. 阅读项羽之死自选角度写一篇短文 小时候,跟妈妈坐在电视机前看《西楚霸王》。 每当看到项羽时,我就特别兴奋。看到他杀死无数的秦兵,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顿生敬佩之情,相反,我却很痛恨刘邦,虽然最后是他获得了胜利。 他没项羽的勇猛也同有项羽的智谋,可他却当上了皇帝。长大后,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做...

  • 200字,对于项羽之死的议论文论点。
  • 答:1、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是大英雄,顶天立地,光明磊落,有万夫不当之勇,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却不适合当一个皇帝,这些特点是作为一个皇帝最要不得的,所以在鸿门宴上,他妇人之仁,以愚蠢的仁慈让刘邦逃之夭夭。乌江岸边,他因为没有颜面见...

  • 项羽之死该怎么写议论文?
  • 答: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解析:李清照赞扬项羽是个具有骨气的热血英雄,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之身,如此气节,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摧人至今。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这是项羽之生命换来...

  • 项羽之死的事迹能证明什么议论文观点
  • 答:项羽的悲剧可以说完全是他自己的原因,首先是他太过于自负,以自我为中心,不把刘邦放在眼里,不听范增的意见,再次踏在战争中毒害百姓,不得民心,最终兵败城忘。输给了不如他的刘邦;江东子弟多才俊,东山再起未可知!项羽无法承受失败,不肯忍辱负重从头再来,导致他失去东山再起的机会!可以用他和他...

  • 士可杀不可辱的议论文
  • 答:项羽之死令人惋惜,正如歌中所唱,他有拔山的气力,盖世的气概。可他却缺少成功者最重要的一点:不能正视屈辱。刘邦正是利用他的这一弱点,所以让士兵唱楚歌来刺激他,而项羽正中圈套,落下个自杀的下场。孔子曾说过:“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会不与也。”可见孔子也并不赞同空手打老虎和毫无凭藉...

  • 高中作文之荀子(或关于荀子的议论文素材)
  • 答:2、《项羽之死》项羽到底该不该过江东?仁者见仁,但历史不可假设,项羽毕竟死了。但他是站着死的。为了无愧于江东父老,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项羽以死谢乡亲,以死谢天下,以大无畏的死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辉煌的缺憾人生的表演。性格决定命运,是项羽就不会过江东,过江东就不...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