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求一篇用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为论点的议论文。 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024-06-03m.verywind.com
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600字左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孔子所说的一句话。  
每个人都有老师,而根据自己的喜好,心目中的好老师也一一产生,我也不例外。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就是现教我语文的王老师—王淑英。  
她虽十分然严厉的要求着我们,但我深信“严师出高徒”。她一直都要求同学们说话精炼,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老师把家搬到离学校不远的丰泽园居住,她不怕辛苦要求同学们多提问,不时主动联系家长,虽然她不是班主任,可是她的付出已远远的超过了班主任,这样的老师难道不值得我们赞扬、讴歌吗?  
记得在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前夕,我的成绩明显下滑,王老师曾多次找我谈话,见没什么改进,就果断地与我的父母联系,并反映我在学校多个方面的问题及我上课时的表现,老师不仅提出了问题,还提出了不少的建议。使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父亲与老师的谈话。王老师把我在初一第二学期的一篇作文《春意图》与父亲交流,我的父亲一听,愣了一下吃惊的说:“这篇作文你也知道。”当我回到家时父亲对我说:“你看你的语文老师多关心你呀!就连你初一的作文她还记得!”当时全班有46位学生,每两周写一篇随笔,如果真的算起来老师要记住多少篇文章啊!这样的老师真是可歌可泣,歌的是老师的品质,泣的是老师的辛勤。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只要一上课就想快快长大,当一名人民教师。  
教师是多么容易当的呀!不就是动动嘴皮子吗?多练练绕口令就好了。可如今我的想法的改变了,老师是这样的辛苦、这样的劳累,难道说这就是老师的命运?难道说这就是老师应该受到的苦、受到的累?不!不!不!你错了,这并不是老师的命运,也不是老师应该受到的苦、受到的累,这是一切愿意无私奉献的人们所选择的最苦、最累、最神圣的职业。  
王老师啊!您就是我心中的白衣战士,虽然您没有像真的白衣战士那样凭着自己高明的医术,在病床前冲锋陷阵救死扶伤,可您凭着您那良好的品质及丰富渊博的知识,拯救了无数个初中生幼稚的灵魂!在我的心目中您比那白衣战士还要伟大,您的品质比天高,您的知识比海深。  
王老师啊!您就是我心中最敬佩的老师。  
妈妈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

  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的崇高典范。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之后,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谣: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为民解灾难。

  实地观测搞调查,团结勤快听意见。

  三过家门而不入,废寝忘食沥肝胆。

  河道疏通水患灭,灌溉农田万民欢。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

  「推己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中国有句俗语:「人和万事兴」。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正是实现「人和」的润滑剂。愿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能时时处处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灿烂文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芳香。这一点推广开来,对于整个社会,意义是很了不得的,那样就经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实现了全球的和谐、共荣。

  另一篇中国的大圣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督教经典中也主张,“己所欲,施于人。”这实际上都是教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对待别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自己不喜欢的却强加于别人,就如官场所说:“对人马克思主义,对己自由主义。”这对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百害而无一益。
  一般情况下,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别人也不会喜欢;自己讨厌的东西,别人也有可能讨厌;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也许接受不了。所以不能把我们自己的喜恶强加于别人,非要他人和我们一样,可以说是强人所难。
  某女买了件时兴的上衣,回去之后她在镜子面前照了半天,发觉自己的肤色不合适这件衣服,于是某女非要把自己买的衣服推销给朋友。朋友向来和某女的审美观不太一致,再加上她确实觉得这衣服不符合自己的气质,于是推辞。某女为了让朋友要这件衣服,用尽了手段。两人最后闹得不欢而散,一对好朋友因一件衣服而各奔东西。
  别人骂你,你心中必定不快,所以你就不要随便骂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最好不要去欺骗别人;你最讨厌别人在背后对你指手画脚,那你就不要在背后去非议别人、对别人说长道短。这就是“己不欲,不施人”。
  人们习惯于从自身的角色出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理解和看待别人,所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中心式思维。人们习惯于把交往中的矛盾归罪于对方,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自然难以达成相互理解,因为人们习惯于“己所不欲,却施于人”。
  富勒说过,“向别人扔污物的人,把自己弄得最脏。”
  几千年来,人类在对待人际关系中始终都遵循这样一条定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如何对待别人,你种的是善因还是恶因,你强加于人的是自己的喜或恶,最后都会报应在你的身上。
  你可以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别人的头上,可不久你会发现,你自己也被别人强加了他们的喜好,尽管你觉得这很难受,可你有什么办法呢?
  狼和狈是一对好朋友,他们经常合伙去干偷吃鸡鸭的勾当,所以才有狼狈为奸的故事。一次他们偷了农夫的鸡,喜欢喝鸡血的狼建议喜欢吃肉的狈也喝喝鸡血,狈不乐意,于是狼与狈大吵一架,分道扬长而去。
  其实,只要学会“角色互换”,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己所不欲,却施于人”的问题。
  所谓“角色互换”,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把作为主体的自我当作客体的自我来审视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公正地理解别人,也能较客观地对待自己。
  一个人做酒店里的侍应生,总觉得来吃饭的人对他百般挑剔,真是难伺候;可他作为普通人去饭店里吃饭,则会以顾客的身份嫌侍应生不够尽职尽责。这正是只从自己立场上考虑问题的结果。
  一个人对待上级的命令,可能会觉得上级不了解情况和不体谅群众困难,可他对待自己的下属时却又往往站在领导的立场看问题,认为下属应服从自己的意愿,这正是因为只站在自己立场上看待问题而产生的态度。
  角色互换的作用正是可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
  人际交往中的角色互换,可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这样可以通情达理地谅解对方的行为和态度。有些人常自以为聪明,对他人的某些行为好发议论,“我要是他,绝不会这么干。”说这些话的人,实际上有三种可能:
  1.他确实比别人有高明之处,但未必没有不如别人的地方。
  2.他喜欢做“事后诸葛亮”,属于“马后炮”,只有当别人的行为取得结果后,他才去做正确的选择。
  3.他并未考虑对方的处境。搁着自己,也许还不如别人。
  只有意识到别人的难处,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改善交往效果。
  角色互换的第二个方面,就是以对待客体是我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当你对别人做出某种行为或表示某种态度时,应当首先考虑到可能给对方心理上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会给对方造成痛苦,就要考虑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角色互换中可以使你体验到对方在此情景下的感受,防止出现伤害对方感情的举动。
  与人交往要具有心胸宽广、忍耐性强的心理品质。有些人气量狭小、心存报复、或开恶意玩笑捉弄他人,散布谎言中伤他人,其结果是既害他人,也使自己陷入孤立。所以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应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应身先士卒、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在日常交往中以礼待人、遵守诺言,若与他人产生矛盾,要首先检讨自己,多为对方着想。对他人要谦逊有礼,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做到“有理也让人”。这样你就可以团结更多的人,建立一个良性的人际关系,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政思想,作为社会管理者应直面人生实况,注重分析人欲的复杂性。因为人欲有“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的特点。(这句话暗含了另外一种表达,自己乐为的事情,别人未必乐为。)作为社会管理者既不能把己所不欲的事情,例如“冷来冷时冰凌上卧,热来热时蒸笼里坐”强加于被管理者,同时也不能一厢情愿地将自己乐为的事情,例如“冷来冷时蒸笼里坐,热来热时冰凌上卧”之极端施与被管理者。当推己及人时,自己欲有独立的人格,也应愿意人家有独立的人格。社会管理者应尊重管理对象,推己及人,都应有站得住的人格与权利。
  其二,目的无限定性与行为结果的“恶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以宽恕之心来待人,本来是好的,但也应有分寸,防止“过犹不及”。应该考虑施行此方法的人出于什么目的,其立场是什么。立场不同,虽同是宽恕,但结果却会异样。明代儒者吕坤曾说:“好色者恕人之淫,好货者恕人之贪,好饮者恕人之醉,好安逸者恕人之惰慢,未尝不以己度人,未尝不视人犹己,而道之贼也,故行恕者不可以不审也。”(出自《呻吟语》)这未尝不是推己及人,但由于出发点和立场的错误,故严重地损害了此方法的纯洁性与崇高感,因此施行时要审慎。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施行时,应该是有限度的。一种无限度的宽容,也不是真正的宽容,而是姑息。在现代社会,与人交往,宽容一些固然是重要的,它可引导做错了事的人,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情况下自觉改正错误。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出现一味地宽容的情形,特别是对一些小错误,认为是人之常情,便一味地姑息迁就,反而贻害自己、他人和社会。
  举个例子来说。当今社会出现了许多道德丧失的现象。不仅表现在曾有一位知名经济学教授居然会去嫖娼,而且还表现在社会对这种行为无原则的宽容中。我看了一下网上留言,发现不乏对他表示同情的人。有的认为这位知识分子“只是虚伪的道德标准的牺牲品”,还有的认为“因嫖娼而辞职是教育事业的损失”,最过分的当属这样一条留言了:“他毕竟没有利用自己的职权强奸女学生,只是嫖娼呀……”。但是我们应该深思的是:他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鉴于一个人的特定身份,他必须承担怎样的责任和义务;同时,社会公众的期望是什么,而这种期望又该如何落实到一个具体的人的身上?
  不知为什么,有许多事情总是在矫枉过正。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又来到了一个道德虚无主义的时代。殊不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如果没有道德约束,是很容易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的,即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不惜做出损害他人的事。这一点我们已经从身边防不胜防的假冒伪劣商品及弥散性的腐败中痛切感受到了。这一趋势如果得不到扭转,下一步必然是全民陷入“囚徒困境”:谁遵守道德谁吃亏,大家都去做坏人。
  对重建道德的呼吁嗤之以鼻的人总喜欢引用“斯密信条”———追求自利的理性经济人,经过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最终会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改进。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亚当•斯密提出这一信条的大背景是欧洲当时正处于基督教道德被普遍尊重的社会氛围之中。“斯密信条”一个隐含的前提是:理性经济人在追求自利的过程中,是以尊重而不是践踏道德为先决条件的。如果不尊重道德,那么追求自利就不会增加社会整体福利,最终也会损害个人的福利。
  如何重建我们的道德?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精英阶层必须有所担当,表现出道德主动性。按照哈耶克的理论,道德作为一种“未阐明的规则”,它的变化总是从个体层面上开始启动的:一些人采取了新道德,他有可能取得成功并被别人学习和模仿,如此一来,道德就被部分地更新了,这种更新的逐渐积累将导致道德的自然演进,最终使新道德占据主流。我之所以强调精英阶层要“表现出道德主动性”,就是因为他们通常是别人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单靠精英们的自律是不够的。精英也是人,是人就有人的弱点。因此社会就必须对他们提出更高的标准,看管得更严。比如一个普通的美国公民有婚外性行为,那是他的个人隐私,别人无权置喙;克林顿有婚外性行为,就要受到舆论的强烈批评乃至国会的弹劾,就是这个道理。
针对上述困境,提出的几点建议   
  首先,与他人交往时,应学会尊重他人,倾听、理解他人,与他人平等相处。
  我们知道,人是社会人,只有生活在社会中才有意义,个人价值才能最终得以实现。每个个人都不能脱离他人而孤立存在。故在自己与他人交往时,应当多与别人沟通、对话,应与周边的每个人平等相处,要善于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别人,理解别人。理解他人就是要理解他人的需要、愿望、价值追求等。并且要学会尊重他人,主动去关心他人,与身边的每一个人和谐相处。在现实生活中,要建立平等的“我——你”关系,双方都以平等的姿态,展开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包括语言上的交流,也包括精神上、心灵上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开放的,各方都敞开自己的心扉,以理解他人为基点,并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平时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应多参加一些公共活动,在为实现共同目标的努力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真正地树立起他者意识,相互走进彼此的心灵内部,真正实现精神的交汇与融合。
  其次,宽以待人同时又有所限度。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出现摩擦,甚至是冲突,如何恰当处理这些矛盾,关系到能否“化干戈为玉帛”,能否维系双方原有的良好关系,使双方互利共赢,更长远发展的问题。问题处理的得当,矛盾得以化解,敌人也可以变为好朋友;处理的不得当,矛盾激化,朋友也可能变为敌人,从此老死不相往来。中国人历来讲究和睦相处,互利共赢。和谐以共荣为前提,以双赢为目的。人与人的自然和谐,义字当头,利在其后。
  日常生活中,自己树立良好的心态,以最终提升自身的道德品格为目的,学会宽容。生活中,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很重要,从容不迫的对待一切;同时宽以待人,也让对方有一个明白对错而改正的过程。当然,这种宽容,也应是有限度的,绝不能无限度的放纵宽容。
  总之,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中所体现出来的仁爱之德和“忠恕之道”,对于建设一个文明的世界、和谐的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应该加以弘扬。不强人所为,不夺人所爱,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成己成物,和谐相处。

孟子有句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就是,对打仗来说,气候条件很重要,但地理形势更重要,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作为十多年经验的生意人,我有这样的感觉:做生意就同打仗一样,也讲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诸多的因素归纳起来无非三类,即“天(外部一般环境)”、“地(行业环境)”和“人”,其中“人和”的条件是最为宝贵的。只有企业具有了“人和”的条件,才能争取和利用“天时”,才能逐步完善和充分发挥“地利”。
所谓“人和”,其意思就是:以人为本。21世纪的管理精髓就是人本管理。我认为,一个企业从平凡到优秀,再从优秀到卓越的嬗变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企业中每个人的能量积累。人若不“和”,企业也就无法壮大。从十几年前默默无闻的南下寻梦人,到现在成为了庄典国际的董事长,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草根到今天在业界备受关注,红遍网络,一路走来,我深深体会到“人和”的重要。
有些老板总埋怨身边没有得力人才。其实我开办企业以来,也一直没有遇到那种能够呼风唤雨的天才。我只不过是把企业里的每个人的长处都挖掘出来,他们就成了人才。在庄典国际里,我们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肯定每个人,帮助每个人,关心与尊重每个人。有些原本看来平平无奇的员工受到了鼓舞和肯定之后,竟然发挥出很高的水平,令人刮目相看。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企业员工的能力若能悉数发掘与运用,其能量总和是惊人的!关键还是在于“人和”啊!
其次,就是要与合作伙伴和顾客“和”。常有朋友奇怪地问我:你怎么对你的供应商、经销商都那么和气、还常常主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呢?其实啊,在一个产业链中,只有每个合作伙伴都赚钱了,大家才能长久赚下去,正所谓“和气生财”,这句古话是有它的道理的。因此多年来,庄典国际一直与广大代理商、经销商和客户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彼此尊重、相互学习、保持特色、共同进步。内部员工和睦团结,外界合作伙伴又和谐共进,何愁事业不成?
庄典和庄典国际深信,“人”、“和谐”和“共生”才是企业永恒的追求和不变的真理。做生意,天时和地利,都比不上“人和”。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阐述了“有志”与“事成”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志”才能“事成”,要想“事成”,必须“有志”;若无“志”则“事”不成。(针对论点,分析了二者的辩证关系)

这句话很有道理,颇能道出“事成”的真谛。不是吗?请看: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吴胜越败,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道出“事成”的真谛)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复仇,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留下了“卧薪尝胆”的千古美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由初中未毕业到数学巨人的巨大变化再次强调成功之真谛:立志在前)小时候面对“没有数学头脑”的斥责而确立志向,虽然连初中毕业文凭都没有,但最终成为数学领域的巨人……古今中外诸多的政治家、科学家,都以其自身的行动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正确性。

但是“有志者”是否都能“事竟成”呢?也不尽然。因为“有志”和“事成”之间还有某些条件在起着重要的作用,若无这些条件,即使是“有志”,事也是难成的。这些条件中的关键条件当属如下两条:

一是有志者的“志”要符合客观实际。(提出立志的先决条件之一)这就是说:一个人所立下的“志”,不能是脱离客观实际的空想或幻想;“志”与客观的科学规律相抵触、相脱离时,则“事”是永远无法有“成”的。例如,曾有人立志要研制成永动机,并为此付出了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但却始终没能研制出来。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其志不符合客观规律。物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当机器运行时,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而其间能量的损耗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研制永动机这个“志”也就永远无法成为现实之事。可见,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是“有志者”事业成功的必要前提条件。(从一个方面论述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是“有志者”事业成功的必要前提条件,从侧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二是有志者的“志”必须是永不改变的“恒志”,(提出立志的先决条件之二)而且必须付诸于执着不懈的勤奋努力。这就是说:不能今天立志当科学家,明天立志当文学家,过不了多久又立志当政治家,如此常常立志,其“事”一定难成;其志向必须是始终指向一个目标,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都“痴心不改”。这更是在强调:有了永不改变的“恒志”,还要有永不改变的行动。为了实现自己之志,要不怕困难,不怕讽刺挖苦,不怕挫折失败;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始终如一地迈开勤奋的双脚,在通向成功的曲折山路上不断地艰难跋涉。只有如此,也只有如此,才能“有志者事竟成”。(论述“恒志”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又一前提条件,从另一侧面论述了中心论点)我国古代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史马迁,青年时代就立志编写出一部有别于他人的史学著作。为此,他不仅以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浩瀚的史籍中,整理残章断简,奔波与民间,收集丰富的史料,就是在入狱惨遭宫刑之后,也没有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坚定志向,愈挫愈奋,在“撰史”的崇高理想鼓舞下,勤奋写作,到了晚年终于写成了上自轩辕、下迄汉武的中国三千多年的鸿篇巨作——《史记》这部“千古之绝唱”(鲁迅语),由此可见,有“恒志”,而且有不懈的勤奋努力,是“事竟成”最重要的条件。(由司马迁不懈努力最终完成《史记》这一事实,再次有力阐明“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点)

总之,“有志者事竟成”,并不是说有志事就一定能成,而只是说明“有志”与“事成”之间的辩证关系:无志者则事必定无成,有志而脱离实际则事不成,有符合实际之志而无“恒志”则事难成,有符合实际的“恒志”而无坚持不懈的勤奋努力则事也难成。只有把上述条件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事竟成”。

年轻的朋友们,成功的鲜花正准备献给每一位有志者,但是,你能得到它吗?这就要看你自己的了。(结尾通过分析有志与事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论述中心论点)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政思想,作为社会管理者应直面人生实况,注重分析人欲的复杂性。因为人欲有“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的特点。(这句话暗含了另外一种表达,自己乐为的事情,别人未必乐为。)作为社会管理者既不能把己所不欲的事情,例如“冷来冷时冰凌上卧,热来热时蒸笼里坐”强加于被管理者,同时也不能一厢情愿地将自己乐为的事情,例如“冷来冷时蒸笼里坐,热来热时冰凌上卧”之极端施与被管理者。当推己及人时,自己欲有独立的人格,也应愿意人家有独立的人格。社会管理者应尊重管理对象,推己及人,都应有站得住的人格与权利。
  其二,目的无限定性与行为结果的“恶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以宽恕之心来待人,本来是好的,但也应有分寸,防止“过犹不及”。应该考虑施行此方法的人出于什么目的,其立场是什么。立场不同,虽同是宽恕,但结果却会异样。明代儒者吕坤曾说:“好色者恕人之淫,好货者恕人之贪,好饮者恕人之醉,好安逸者恕人之惰慢,未尝不以己度人,未尝不视人犹己,而道之贼也,故行恕者不可以不审也。”(出自《呻吟语》)这未尝不是推己及人,但由于出发点和立场的错误,故严重地损害了此方法的纯洁性与崇高感,因此施行时要审慎。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施行时,应该是有限度的。一种无限度的宽容,也不是真正的宽容,而是姑息。在现代社会,与人交往,宽容一些固然是重要的,它可引导做错了事的人,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情况下自觉改正错误。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出现一味地宽容的情形,特别是对一些小错误,认为是人之常情,便一味地姑息迁就,反而贻害自己、他人和社会。
  举个例子来说。当今社会出现了许多道德丧失的现象。不仅表现在曾有一位知名经济学教授居然会去嫖娼,而且还表现在社会对这种行为无原则的宽容中。我看了一下网上留言,发现不乏对他表示同情的人。有的认为这位知识分子“只是虚伪的道德标准的牺牲品”,还有的认为“因嫖娼而辞职是教育事业的损失”,最过分的当属这样一条留言了:“他毕竟没有利用自己的职权强奸女学生,只是嫖娼呀……”。但是我们应该深思的是:他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鉴于一个人的特定身份,他必须承担怎样的责任和义务;同时,社会公众的期望是什么,而这种期望又该如何落实到一个具体的人的身上?
  不知为什么,有许多事情总是在矫枉过正。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又来到了一个道德虚无主义的时代。殊不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如果没有道德约束,是很容易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的,即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不惜做出损害他人的事。这一点我们已经从身边防不胜防的假冒伪劣商品及弥散性的腐败中痛切感受到了。这一趋势如果得不到扭转,下一步必然是全民陷入“囚徒困境”:谁遵守道德谁吃亏,大家都去做坏人。
  对重建道德的呼吁嗤之以鼻的人总喜欢引用“斯密信条”———追求自利的理性经济人,经过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最终会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改进。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亚当•斯密提出这一信条的大背景是欧洲当时正处于基督教道德被普遍尊重的社会氛围之中。“斯密信条”一个隐含的前提是:理性经济人在追求自利的过程中,是以尊重而不是践踏道德为先决条件的。如果不尊重道德,那么追求自利就不会增加社会整体福利,最终也会损害个人的福利。
  如何重建我们的道德?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精英阶层必须有所担当,表现出道德主动性。按照哈耶克的理论,道德作为一种“未阐明的规则”,它的变化总是从个体层面上开始启动的:一些人采取了新道德,他有可能取得成功并被别人学习和模仿,如此一来,道德就被部分地更新了,这种更新的逐渐积累将导致道德的自然演进,最终使新道德占据主流。我之所以强调精英阶层要“表现出道德主动性”,就是因为他们通常是别人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单靠精英们的自律是不够的。精英也是人,是人就有人的弱点。因此社会就必须对他们提出更高的标准,看管得更严。比如一个普通的美国公民有婚外性行为,那是他的个人隐私,别人无权置喙;克林顿有婚外性行为,就要受到舆论的强烈批评乃至国会的弹劾,就是这个道理。
针对上述困境,提出的几点建议   
  首先,与他人交往时,应学会尊重他人,倾听、理解他人,与他人平等相处。
  我们知道,人是社会人,只有生活在社会中才有意义,个人价值才能最终得以实现。每个个人都不能脱离他人而孤立存在。故在自己与他人交往时,应当多与别人沟通、对话,应与周边的每个人平等相处,要善于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别人,理解别人。理解他人就是要理解他人的需要、愿望、价值追求等。并且要学会尊重他人,主动去关心他人,与身边的每一个人和谐相处。在现实生活中,要建立平等的“我——你”关系,双方都以平等的姿态,展开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包括语言上的交流,也包括精神上、心灵上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开放的,各方都敞开自己的心扉,以理解他人为基点,并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平时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应多参加一些公共活动,在为实现共同目标的努力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真正地树立起他者意识,相互走进彼此的心灵内部,真正实现精神的交汇与融合。
  其次,宽以待人同时又有所限度。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出现摩擦,甚至是冲突,如何恰当处理这些矛盾,关系到能否“化干戈为玉帛”,能否维系双方原有的良好关系,使双方互利共赢,更长远发展的问题。问题处理的得当,矛盾得以化解,敌人也可以变为好朋友;处理的不得当,矛盾激化,朋友也可能变为敌人,从此老死不相往来。中国人历来讲究和睦相处,互利共赢。和谐以共荣为前提,以双赢为目的。人与人的自然和谐,义字当头,利在其后。
  日常生活中,自己树立良好的心态,以最终提升自身的道德品格为目的,学会宽容。生活中,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很重要,从容不迫的对待一切;同时宽以待人,也让对方有一个明白对错而改正的过程。当然,这种宽容,也应是有限度的,绝不能无限度的放纵宽容。
  总之,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中所体现出来的仁爱之德和“忠恕之道”,对于建设一个文明的世界、和谐的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应该加以弘扬。不强人所为,不夺人所爱,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成己成物,和谐相处。

孟子有句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就是,对打仗来说,气候条件很重要,但地理形势更重要,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作为十多年经验的生意人,我有这样的感觉:做生意就同打仗一样,也讲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诸多的因素归纳起来无非三类,即“天(外部一般环境)”、“地(行业环境)”和“人”,其中“人和”的条件是最为宝贵的。只有企业具有了“人和”的条件,才能争取和利用“天时”,才能逐步完善和充分发挥“地利”。
所谓“人和”,其意思就是:以人为本。21世纪的管理精髓就是人本管理。我认为,一个企业从平凡到优秀,再从优秀到卓越的嬗变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企业中每个人的能量积累。人若不“和”,企业也就无法壮大。从十几年前默默无闻的南下寻梦人,到现在成为了庄典国际的董事长,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草根到今天在业界备受关注,红遍网络,一路走来,我深深体会到“人和”的重要。
有些老板总埋怨身边没有得力人才。其实我开办企业以来,也一直没有遇到那种能够呼风唤雨的天才。我只不过是把企业里的每个人的长处都挖掘出来,他们就成了人才。在庄典国际里,我们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肯定每个人,帮助每个人,关心与尊重每个人。有些原本看来平平无奇的员工受到了鼓舞和肯定之后,竟然发挥出很高的水平,令人刮目相看。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企业员工的能力若能悉数发掘与运用,其能量总和是惊人的!关键还是在于“人和”啊!

孟母三迁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子受教免休妻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孟子思想
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他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有的人能够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孟子对于士阶层的要求是严格的,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手段。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他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关于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与的。人心具备天的本质属性,只要反反求诸己,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

孟子极力追求尽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提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认识论的思想,强调主体的自觉、向内追求,认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学而不思则罔”,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收获

  • 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论文,内容不限,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 答:一)、学与思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这样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收获。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

  • 关于孔子或孟子名言的议论文三四百字左右
  • 答: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有朋自...

  • 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600字左右
  • 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和他们看齐,看见不是贤人的人就在内心自己反省。”这句话看起来简简单单,再怎么看也就那么一句话,然而,深入一想,如今的我们有谁能做到像孔子说的那样?我想大概是少之又少吧!但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 开...

  • 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观点写一篇议论作,急急急
  • 答:孟子认为,天下是“天与之”,而天的意志又代表民的意志。因此,可以这样来理解:天下是“民与之”。孟子举例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欲得天下则要得民心,民心的向背决...

  • 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写一篇600字作文
  • 答: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写一篇600字作文 (一)、学与思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这样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收获。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

  • 求一篇用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为论点的议论文。
  • 答:孟子思想 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

  • 孔子或孟子的名言,写议论文用的,越多越好
  • 答:孔子孟子名言!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

  • 以孔子或孟子的一句话写一篇议论文。
  • 答:孟子曰:“五十非帛不暖, 七十非肉不饱”,“民非水火不生活”[2]( 尽心上) , “五谷熟而民人育”[2]( 滕文公上) , “为巨室, 则必使工师求大木”[2](梁惠王下) , “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也”[2](离娄上) , “五亩之宅, 树墙之以桑, 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

  • 以孔子或孟子或庄子的某一句名言为题,写议论文
  • 答:正如亚圣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从古至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天才的铸就往往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逆境往往是天才的进身之阶...

  • 谁有 孔子或孟子名言的赏析及议论
  • 答:孔子名言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析: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2、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解析;《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