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陋室铭》的解释是什么含义?

2024-06-01m.verywind.com
《陋室铭》的解释是什么含义?~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释: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在于。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指示代词,此,这。 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蔓到。
译文: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往来,偏义复词,词义偏重在“来”上。
译文: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译文: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劳,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译文:没有奏乐的 音乐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虽然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8、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
  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 “铭”是应用文。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进行歌颂,内接内容,即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这一点与《爱莲说》颇为相似。
  原文及解释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山不在(1)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4)是陋室,惟(5)吾德馨(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阅金经(11)。无丝竹(12)之(13)乱耳(14),无案牍(15)之劳形(16)。南阳(17)诸葛庐(18),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9)?
  断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解
  (1) 在:在于,动词。 (2)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3) 灵:形容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 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 惟:只有,只要。 (6) 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在屋中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气,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说明来拜访刘禹锡的人少。草色入帘青,庭草不除,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渲染了恬静的气氛。 (8) 鸿儒:即大儒,此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9)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泛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之: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14)乱耳:使耳朵扰乱(使动用法)。乱:使……扰乱 (15)案牍(dú):官府的公文。牍,①古代写字用的木简。②文件;书信。 (16)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17)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19)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编辑本段译文
  山不在于它的高度,有仙人(居住)就出名了;水不在于它的深度,有了龙就有灵气了。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屋子的主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与我谈笑的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我住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我的屋子就好比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只要住的人品德高尚)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于它的高低,有了仙人就成为了名山。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水不在于它的深浅,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要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学识浅薄的人。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管弦乐扰乱着(我的)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旧宅。
  (9)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断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山不在(1)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4)是陋室,惟(5)吾德馨(6)。苔痕上(7)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阅金经(11)。无丝竹(12)之(19)乱耳(13),无案牍(14)之劳形(15)。南阳(16)诸葛庐(17),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8)?”
注解
(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3)灵: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有,只要,唯独。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德馨:品德高尚。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8)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11)金经:泛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芦,简陋的小屋子。
(18)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9)入:这里是“映入”的意思。
(20)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 陋室铭的全文意思
  • 答: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选自《...

  • 陋室铭是什么意思?
  • 答: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的鉴赏: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

  • 陋室铭 的寓意是什么?
  • 答:《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和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消极循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节选如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 《陋室铭》的解释是什么含义?
  • 答:”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断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求《陋室铭》全文,加大概意思
  • 答:陋室铭全文: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是是什么意思
  • 答:这句话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是高考的必备篇目,最近在网络上经常看到这句话,那就勾起了我对这首诗的一些课堂上的回忆,下面讲一下原文译文和我的感悟。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二,《陋室铭》原文即译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什么意思?
  • 答: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全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什么意思?请说的详细些?
  • 答:《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

  • 陋室铭的全文意思
  • 答:陋室铭全文意思如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什么意思
  • 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出自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著的《陋室铭》,含义为: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气。潭水也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