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资治通鉴短小文言文阅读

2024-06-02m.verywind.com
~

1. 资治通鉴的文言版短小故事

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 *** 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有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害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2. 文言文翻译 中的一小段

陈敬在邛州张贴告示,所有阡能等人的亲朋党羽都不问罪。不久,邛州刺史申报抓获阡能的叔父阡行全家三十五人,囚在狱中,请求正法。陈敬就此征求掌管文书的吏员唐溪的意见,唐溪说:“您已经张贴告示,下令对阡能的亲友不再问罪,可是邛州刺史还是把阡行全一家逮捕,这里面一定有原因。现在若是把阡行全一家杀掉,不但会使您失信于民,我还担心会导致阡能的党羽再次纷纷起兵谋反!”陈敬听从了唐溪的话,派遣押牙将牛晕前往,在邛州的州门口召集众人,打开阡行全一家人的刑具而释放他们,并顺便询问他们为什么被刺史抓起来,果然是阡行全家里有肥沃的田地,刺史想要收买,阡行全不同意,刺史便因此怀恨在心。陈敬叫来邛州刺史,要对他治罪,邛州刺史忧惧而死。后来,阡行全听说他们全家是由于唐溪的一番话而免于治罪,暗地里给唐溪送去蚀箔金一百两。唐溪怒气冲冲地说:“这都是太师陈敬仁慈开明,哪里有我什么事,你是在向我送祸呀!”他把阡行全送来的金子全都退回,斥责并赶走了派来的人。

有点难~但是应该还准确吧

3. 资治通鉴两篇小故事

1. (前403年)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当政者应当明“管事者”而不是明“管事”,因此每每听到报刊大谈“领袖”如何博学多才、如何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我就担心他们“聋于官也”。太多的兴趣爱好,会成为某些人“投其所好”的切入点,也就是腐败的温床。

2. (前370年)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齐威王不是听信左右而是认可实地考察,这才是“循名责实”的治国之道。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更多习惯听从周围副手、助手、秘书、司机、亲戚、朋友的毁誉,而不是实地考察功过,于是“上有好着下必甚焉”,结果整个国家“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吹得好”。

4. 求翻译《资治通鉴》里的一段文言文

章帝便下诏决定:“江海所以成为百川的首领。企业决策者很有必要研究《资治通鉴》,是由于其地势低下。汉朝略受委屈,君臣的名分已确定。……现命令度辽将军兼中郎将庞奋,用加倍的价格赎买南匈奴所抢夺的俘虏和牲畜,又有什么危害?何况如今汉朝与北匈奴,一如惯例。”

《资治通鉴》在总结历代兴亡实践中,特别强调领导者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人君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于国家兴衰的重大影响,归还给北匈奴。而南匈奴曾杀敌擒虏,应当论功行赏,就是精讲《资治通鉴》的!武汉大学近期有一个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的高级研修班。如果企业高管没有时间去精读这本书,那么选择报这样的一个班去进修也是明智之选

5. 有关资治通鉴里的小故事一篇即可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随便找了一个,这个是卷第二百七,则天顺圣皇后下,也就是武则天的一段,翻译过来就是:

武则天曾经问狄仁杰:“我想用一个人才,用谁好呢?”狄仁杰说:“不知道皇上要用做什么职位?”武则天说:“要能做将相的人。”狄仁杰说:“要说文才的话,苏味道、李峤都可以用。如果要找大才的话,用荆州长史张柬之,这个人虽然老了点,但是是丞相之才。”太后就把张柬之任命作洛阳司马。几天以后,又问狄仁杰可以用什么人才,狄仁杰回答说:“我上次推荐了张柬之,陛下还没用呢。”太后说:“已经升迁了啊,”狄仁杰回答说:“我给皇上推荐的是作宰相的人,不是作司马的。”于是,又把张柬之提升为秋官侍郎;后来,终于任命了宰相。狄仁杰还曾经推荐过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几十人,都是有名的贤臣。有人说:“天下桃李,都在狄仁杰门下。”狄仁杰说:“举荐贤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

翻译完了发现有点长,原文估计两三百字,翻译肯定不是了,再找一个。

这个是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下之上的一段:

辛卯,上曰:“朕于戎、狄所以能取古人所不能取,臣古人所不能臣者,皆顺众人之所欲故也。昔禹帅九州之民,凿山槎木,疏百川注之海,其劳甚矣,而民不怨者,因人之心,顺地之势,与民同利故也。”

翻译作:

在辛卯年的时候,皇上说:“我在戎、狄之地能够取下以前的人不能取得的东西,征服古人不能 *** 的人,都是因为顺应明心的缘故。过去夏禹带领九州之民,开山砍树,疏通百川流入大海,他动用的劳力很多,但是人民没有怨恨他,都是因为人心所向,顺应地势,给人民带来好处的缘故。”

吼吼,感觉自己古文还没忘光,高兴

6. 求高人翻译一段《资治通鉴》文言文

翻译如下:元勰流着泪说:“臣是先帝的儿子,陛下的弟弟。臣以陛下的至亲身份,长久参与机要大事,恩宠与威望,光辉显赫,海内没人能赶得上。臣所以敢于接受而不推辞,正依恃着陛下如日月一般的光明,宽恕了臣忘了引退的过错。现在又委任我做元宰,总揽机要政权,拥有震主的名声,自取罪过是一定的了。这样子,陛下爱护臣子,弄到最后,只怕未能始终无间的保全君臣之义的美名。”

武大历史学院即将开办一个深度剖析《资治通鉴》的课程,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高级研修班,推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进修。课程涉及大量的管理哲学和人生智慧。聘请的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先生。

7. 文言文翻译(资治通鉴二十八卷)

臣司马光认为(因为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作者对一些历史事件会做一些评价让皇帝参考):诸葛丰对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先是赞誉后上书弹劾,他这种行为不是真的在为朝廷引见贤才除去奸邪,而是想结党营私求上进而已。这是郑朋、杨兴(这两人背景请查阅相关资料,是拍马屁界比较有名的人物)这一类的人,怎么能说他是刚正的人呢。一国之君,要仔细去考察人事的好坏,辨别人事的是非,有所奖赏是为了劝导人们行善,有所惩罚是为了警惕奸邪,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如果诸葛丰的话是确实的,那么就不应当罢黜他;如果他是诬告诋毁,那堪、猛又有什么罪啊!现在皇上对双方都加以惩治,贬弃了他们,那么所谓的是非好坏究竟在哪里呢?

=====================================

背景资料

====

诸葛丰,字少季,琅邪郡人。因通晓经书而成为郡中文学之士,凭借刚直著名。汉元帝提拔他做了司隶校尉,诸葛丰检举、揭发,无所畏避。京师的人们为了赞扬他而说:“为什么好久不见有谗言离间的小人了,这是因为朝廷上有了个诸葛丰。”汉元帝赏识他的这种节操,让他和光禄大夫享有同等官秩。当时,侍中许章因为是皇帝的外戚受到宠信而显贵,骄奢淫逸,不遵守法令制度,他的宾客犯了罪,与他有牵连。诸葛丰查证了许章牵连在案的事实,正想向皇帝上奏,恰好碰到许章外出,诸葛丰停下车,举着符节对许章说:“下车。”想就此逮捕许章。许章窘迫之际,驱车逃走了,诸葛丰也驱车追赶。许章因为能够自由进入宫中,故自己到皇上那里投案自首。诸葛丰也就进宫上奏,皇帝就收缴了诸葛丰的符节。司隶校尉没有符节,是从诸葛丰开始的。诸葛丰于是上书谢罪,说:“我愚蠢、怯懦,皇上您没有考虑我的能力大小,让我做了司隶校尉,又让我和光禄大夫享有同等官秩,这官职已很高了,身在其位,责任重大,本不是我能够胜任的。我常常担心突然死去,没法报答您的大恩大德,永远背上尸位素餐的名声。所以我时常盼望能有朝一日为朝廷献身,不顾一切地惩治奸邪,将他们的头颅砍下来悬挂在都市之中,再书写出他们的罪恶,使天下人都明白作恶的人应受到惩罚,这样以后我就是被诛杀,也心甘情愿。现在奸邪污浊之气惊动了上天,因此灾难、变异屡屡出现,老百姓因之而贫乏。这是臣下不能效忠朝廷的应验,我对此实在有一种无尽的羞耻感。现在皇上您的宽厚就像上天能覆盖一切,大地能够承受一切一样,没有什么不能够容纳的。您派尚书令尧给我诏书说:‘司隶校尉批评、举奏之事,褒奖善良,惩治邪恶,不能专权行事,应中庸平和,顺应经术宗旨。’皇上对我恩深德厚,我深感荣幸,叩头拜谢。但是我承受不了内心的忧闷,恳求皇上赐给一点闲暇召见我,请皇上裁决。”皇上没有答应他。此后,诸葛丰提的建议皇上更加不采纳。诸葛丰常在春、夏两季逮捕、惩治犯人,朝廷官员大都反对他这样做。于是皇上让他去做了城门校尉,诸葛丰便上书皇上告发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皇上认为他不正直,就下诏给御史说:“城门校尉诸葛丰,以前和光禄勋堪、光禄大夫猛一起在朝的时候,多次称赞二人的长处。诸葛丰前段时间做司隶校尉时,不顺应时令整饬法纪,专门从事残酷的惩罚,想用这种方式获得虚假的威名,我不忍心把他交给有关衙门处置,调任他做城门校尉。但他不从内心反省自己,反而怨恨堪、猛二人,并以弹劾进行报复。他所告发的都是毫无根据的事,只不过是为了张扬他人难以验证的罪过,他任意地褒奖、诋毁他人,不顾及以前说过的话,是极不信实的行为。我可怜他年纪大了,不忍心用刑法惩治他,可罢免他为平民。”(选自《汉书·列传第七十七·诸葛丰传》)

皇上下诏给御史又说:“诸葛丰曾告发堪、猛二人贞信不立,我可怜他们而不惩治,又爱惜他们的才能没有很好发挥,可降堪做河东太守,猛做槐里令。

司马光说:诸葛丰对于堪、猛二人,先是称赞后是诋毁,他的心意并不是为了朝廷的善政而进言,也不是为了除去奸邪,只是想借此亲近皇上,求得进身之阶罢了,哪里可以算是一位刚直的人物啊!一国之君,要仔细去考察人事的好坏,辨别人事的是非,有所奖赏是为了劝导人们行善,有所惩罚是为了警惕奸邪,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如果诸葛丰的话是确实的,那么就不应当罢黜他;如果他是诬告诋毁,那堪、猛又有什么罪啊!现在皇上对双方都加以惩治,贬弃了他们,那么所谓的是非好坏究竟在哪里呢?

8. 寻一则资治通鉴的一篇小故事,副翻译

2个资治通鉴中的小故事

齐国有个齐威王。齐威王一次将一条破裤子交给下人,让他处理掉。那时候民风古朴,加上国家也很民主,下人就问齐威王可以把这条裤子送给他。

齐威王很生气,他说:“早听说过,古代圣贤对自己的一皱眉、一微笑都很在意,都是有所用意的。一条裤子可比一皱眉、一微笑要重要的多。今天你寸功未立,我怎么可能将我的裤子赏赐给你呢,呵呵。虽然这是一条破裤子。”

上古时代,黄帝带领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在半途上迷路了。他们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黄帝上前问道:“小童,贝茨山要往哪个方向去,你知道吗?”牧童说:“知道呀!”于是便指点他们路向。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往哪里吗?”他说:“知道啊!”黄帝吃了一惊,便随口问道:“看你年纪小小,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不少啊!”接着又问道:“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那牧童说:“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样,只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黄帝听后,非常佩服,真是后生可畏,原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却没想到这小孩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道理,就能理解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9. 古文《资治通鉴》的一段,求翻译

柏杨版资治通鉴根本就说得不明白,建议少看。我翻译了一下,希望对你有用。

陛下取法千古,抚养万国,因立圣后,垂范天下。皇后即已生子,应居东宫,只有出自正宫,才是我君嫡嗣,早年蒙受胎教,应培养问道的精神。然而却被庶子夺去正统,降位屈居王府,至使太子黯然失色,储君不现庄严。臣因愚笨又忠诚,暗地里不能理解。况且当今太子,本非皇家嫡子,永徽初年,太子未生,暂进庶子,越升太子。近来皇后生产,正嗣降生,日月照耀,烛光应熄。怎能在使旁支窃据东宫之位?国有刚正直言的大臣,怎能逃脱这一罪责!臣认为鲁隐公克己礼让,可以仰慕向他看齐;刘强甘居藩王府,应该追寻前人美续。师法太伯,不也值得赞美吗;效法季札,因此常保平安。怎可使本末倒置,殿堂上的次序长期错乱;衣裳倒穿,使太子之位违反常道?芸芸众生,谁能倾心向往;流传后世,如何传播美名?父子之间,别人不能插嘴。臣既然作为一个文官,掌管礼仪,在祖宗面前,就不敢胡说。有时候冒犯麒麟,以定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就算把我煎成膏给巨锅着色,我也心甘情愿。



  • 资治通鉴故事文言文
  • 答:语出《资治通鉴》,是作者司马光的议论。司马光在《通鉴》周显王十年(前359)叙述卫鞅(即商鞅)变法之后,有一段关于守信用的议论,在议论过程中提到了四个历史故事,即“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1、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 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 资治通鉴短小文言文阅读
  • 答:黄帝听后,非常佩服,真是后生可畏,原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却没想到这小孩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道理,就能理解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9. 古文《资治通鉴》的一段,求翻译 柏杨版资治通鉴根本就说得不明白,建议少看。我翻译了一下,希望对你有用。 陛下取法千古,抚养万国,因立圣后,垂范天下。皇后即已生子,应居东宫,只有...

  • 急需要一个有趣短小的文言文!
  • 答:孙权喻吕蒙读书《资治通鉴》【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

  • 2019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
  • 答: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资治通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 答:资治通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周纪三家分晋》原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

  • 文言文《资质通鉴》
  • 答:1. 文言文 《资治通鉴》翻译 文言文是外语吗?。 郑文贞公魏征卧病在家,皇上派遣使者慰问,赏赐药品,往来不绝。又派了中郎将李安俨住在魏家,以便随时将病况上报。 皇上又和太子一起到他家,指名衡山公主将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征去世了,皇上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赏给羽盖鼓吹,恩准陪葬昭...

  • 文言文阅读资治通鉴
  • 答:1. 文言文 《资治通鉴》翻译 文言文是外语吗?。郑文贞公魏征卧病在家,皇上派遣使者慰问,赏赐药品,往来不绝。又派了中郎将李安俨住在魏家,以便随时将病况上报。皇上又和太子一起到他家,指名衡山公主将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征去世了,皇上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赏给...

  • 资治通鉴唐纪一原文及翻译
  • 答:资治通鉴唐纪一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

  • 《资治通鉴》序阅读理解
  • 答:《资治通鉴》序 (宋神宗)御制 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汉司马迁?(chou,缀集:连缀汇集。多用于著述、编辑...

  • 资治通鉴第四十九卷文言文阅读题
  • 答:资治通鉴第四十九卷 汉纪四十一 孝殇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6) 汉纪四十一 汉殇帝延平元年(丙午,公元106年) [1]春,正月,辛卯,以太尉张禹为太傅,司徒徐防为太尉,参录尚书事。太后以帝在襁褓,欲令重臣居禁内。乃诏禹舍宫中,五日一归府;每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 [1]春季,正月辛卯(十三日),将太尉张禹任命...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