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什么是州吁之乱? 石碏谏卫庄公是在前720年,可是卫庄公在前735年就崩了呀。...

2024-06-02m.verywind.com
州吁乱政,这个你怎么看。如果你是卫桓公,你有反杀的可能吗~

安期岛沅俗蛤陵县狐彭二挣卷十五甄后宦娘阿绣小翠金和尚役鬼细柳画马

石碏谏卫庄公 出自 《石碏谏宠州吁》,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篇文章,出自《左传·隐公三年》。文章讲述了卫国大夫石碏针对当时卫庄公对公子州吁“有宠而好兵,公弗禁”之事进行了规劝进谏。
百科里说,这篇文章记述了鲁隐公三年(前720年),石碏劝谏卫庄公爱子应“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事。但卫庄公于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35年在位,720年在位的是庄公之子、州吁之兄桓公,时间上有某种误差。
而“鲁隐公三年”,孔子所作之《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由于春秋以鲁国国史为基础而编,故当时的国际大事都是以鲁国纪年来记录的。鲁隐公也因为其纪年年号常被提及而出名了。

溯回劝谏的事情起因,应是卫庄公十八年(公元前740年),庄公任命公子州吁为将。于是石碏谏庄公曰:“庶子好兵,使将,乱自此起。”庄公不听。卫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735年),卫庄公去世,州吁的哥哥太子完继位,是为卫桓公。所以劝谏的时间应在公元前740年后不久。但是左传此后的记载中,鲁隐公四年,即公元前719年,州吁弑杀卫桓公自立,这个时间是正确的。
而将《石碏谏宠州吁》的历史事件放在《左传·隐公三年》记叙,或许是出于把事情起因说清楚的需要。正是由于卫庄公爱屋及乌,即使知道庶子喜好军事这种十分犯忌的事,也不加禁止,大夫石碏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向卫庄公进谏,他也听不进去,自此埋下了兄弟阋墙的祸根。结果到了卫庄公去世,太子卫桓公继位(公元735年)后,到鲁隐公四年(前719年),就发生了卫前废公州吁弑桓公而自立的事件。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正是州吁之乱发生的前一年。把起因和结果放在一起讲述,承接对比更为顺畅鲜明。以上是个人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在西周时期,卫国是姬姓诸侯中最重要的诸侯之一。卫之始封者为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康叔名封。卫国和鲁国、齐国都是周人东方殖民的重要据点,对拱卫洛邑和王畿地区起着很大的作用。

然而,到春秋时期,卫国已经衰落下来,变成一个一般的诸侯国。而且,这一时期卫国内乱频仍,有好几次几致灭顶之灾。州吁之乱是其中最早的一次。

卫庄公在位时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庄姜为妻。庄姜长得非常美丽。嫁到卫国以后,卫国国人做了一首诗来称颂她的美貌,这首诗即《诗经》中的《硕人》一诗。诗中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句。可是,庄姜美而无子。于是,卫庄公又从陈国娶了厉妫和戴妫姊妹二人。厉妫生孝伯,小时候就夭折了。戴妫生子完。后来戴妫死,庄姜把完养为己子,卫庄公立完为太子,后即位,为卫桓公。

可是,卫庄公还有一个儿子叫州吁,是卫庄公宠幸的小妾所生。卫庄公也非常喜欢州吁,而州吁,十分横暴。卫庄公也不管教他。庄姜十分讨厌州吁。卫大夫石碏劝卫庄公说:“臣听说,爱孩子要教之以义方,不要让他走上邪路。习于骄、奢、淫、逸,便必然走上邪路。宠禄太过而不禁。只能加速祸害的到来。您作为国君,应当尽力除祸。可您这样做却是加速祸害的发生,这怎么行呢?”可是卫庄公对他的话不加理睬。石碏的儿子石厚和州吁往来甚密,石碏禁止石厚这样干,石厚不听。等卫庄公死,卫桓公即位时,石碏便告老回家了。

卫桓公即位以后,州吁果然越来越放肆。暗中招募亡人,积聚力量。郑庄公的弟弟大叔段政变不成,出奔卫国,州吁和大叔段臭味相投,交上了朋友。到周桓王元年(前719年),州吁终于指挥手下人袭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卫国的国君。

州吁自立为卫君后,本性难移,到处惹事生非。本来卫国和郑国接壤,两国以前经常发生战争。州吁自知弑君自立,国人不服,便想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缓和国内的矛盾。他首先将矛头对准郑国。利用宋国和郑国之间的矛盾,派人到宋国去联络,约定共同出兵攻郑。恰巧此时,陈国和蔡国想讨好卫国,便和卫国一起出征。周桓王元年(前719年)的夏天,四国组成联军,进攻郑国,包围了郑国国都的东门,打了五天,未有结果,撤了回去。到秋天,四国联军又一次进攻郑国,打败了郑国的步兵,抢了一些郑国田野里的庄稼,撤了回去。

州吁为巩固君位而发动战争,根本不得人心。《诗经》中,有一首叫《击鼓》的诗,便是反映卫国攻伐郑国的这场战争的。此诗是卫国出征的士兵所作,诗中言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吁嗟阔兮,不我活兮;吁嗟询兮,不我信兮”,对这场战争表示了极大的厌恶,直至开小差逃跑。《日月》一诗,传为庄姜所作。州吁杀害卫桓公后,庄姜十分悲伤愤恨,故诗中有“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等句。当时,不仅卫国国内人心思变,连其它诸侯国也看出州吁不长久。鲁隐公曾向大夫众仲问州吁能不能成事,众仲回答说:“安定国家只能以德和民,而不闻以乱。州吁仗恃武力,安于残忍。仗恃武力,众心不附;安于残忍,无亲近之者。众叛亲离是成不了事的。兵就像火,如不自敛,必将自焚。州吁弑其君上,又虐用其民,不去以德安民,却想以乱成事,必不免于失败。”

州吁自立为君数月之后,国内仍然不能安定。石厚便去向父亲石碏请教所以安民的办法。为除掉州吁,石碏想出了一个主意,对石厚说:“让州吁去朝见一下周天子,君位就算合法了。那时会安定。”石厚又问:“怎样才能去朝见周天子呢?”石碏说:“陈桓公现在有宠于天子,而且陈国和卫国正在搞好关系。如果去朝拜陈国,让陈桓公向周天子请求,这件事就成了。”石厚信以为真,便告诉了州吁。州吁同意了,带着石厚往陈国去。他们走后,石碏立即派人告诉陈桓公说:“卫国褊小,我也老了,不能做什么事了。州吁和石厚这两个人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您看着办。”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就被抓了起来。然后,陈国派人到卫国,请卫国派人去鼾这二人。这年九月,卫国派右宰A杀州吁于濮(今安徽亳县东南)。石厚因是石碏的儿子,卫人不忍杀之。石碏派自己的家宰獳羊肩到陈国去将石厚杀死。这个“大义灭亲”的典故一直流传于中国人中。

然后,卫人从邢国(今河北邢台)迎回了卫桓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晋。冬十二月,公子晋即卫国君位,是为卫宣公。卫国终于又平定了下来。

  • 什么是州吁之乱?
  • 答:然而,到春秋时期,卫国已经衰落下来,变成一个一般的诸侯国。而且,这一时期卫国内乱频仍,有好几次几致灭顶之灾。州吁之乱是其中最早的一次。卫庄公在位时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庄姜为妻。庄姜长得非常美丽。嫁到卫国以后,卫国国人做了一首诗来称颂她的美貌,这首诗即《诗经》中的《硕人》一诗。...

  • 石碏大义灭亲,杀掉了自己的儿子,难道自己就没有责任了吗?
  • 答:在《东周列国志》中,第一场宫廷内乱之事,是由卫国人发动的。这场内乱史书中称之为“州吁之乱”,内乱前后延续时间不超过一年,起于上半年,终结于下半年。而终结者中,有个人物至关重要,即为石碏。说石碏就要说到石碏的儿子石厚。石厚跟州吁从小就关系好,两个人从小就喜欢一起搞事情,后来的...

  • 州吁:卫国第14任国君,他为何得不到卫国人的拥护?
  • 答:州吁弑君篡位,喜欢打仗,不能安定百姓,因此不受卫国人拥护。同年九月,卫国大臣石碏联合陈国国君陈桓公杀死州吁,拥立卫桓公之弟公子晋继位,是为卫宣公。人物生平 爱好军事 州吁是卫庄公的儿子,州吁的母亲姓名不详,是卫庄公的小妾,州吁与母亲都深得卫庄公的宠爱。州吁年长后,爱好军事,卫庄公不但...

  • 将立州吁的意思将立州吁的意思是什么
  • 答:须知,州吁作为庶子而“好兵”,这往往是作乱的前兆。所以石_一针见血却又语重心长地指出:“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之后,又连用四个顶针(也叫“顶真”或“联珠”)句,断定州吁决不会心甘情愿地屈居人下。再接下来,又根据传统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规范,总括出“六逆”和“六顺”,提醒庄公:“...

  • 大义灭亲的故事
  • 答:州吁当上卫王后,便要攻打邻国,大臣和百姓都反对。州吁忙与他的亲信石厚商量。石厚说:“我的父亲石碏德高望重。如果大王请他出山,大臣和百姓们就不敢乱动了。”石碏对儿子石厚助纣为虐、欺凌百姓的行为十分不满。见儿子奉州吁之命来请,就坚决推辞了。石厚无奈,再三请教安抚民心之策。石碏对...

  • 春秋是魏国大夫石蜡的典故
  • 答:石碏知二贼被捉,急派人去邢国接姬晋(州吁之兄)就位(即卫宣公),又请大臣议事。众臣皆曰:“州吁首恶应杀,石厚从犯可免。”石碏正色道:“州吁罪,皆我不肖子酿成,从轻发落他,难道使我徇私情,抛大义吗?”从默然,石碏家臣羊肩说:“国老不必怒,我即赴陈办理此事”。羊肩到陈杀石...

  • 乱臣贼子是何意?出自于哪?
  • 答:州吁听了石厚这番话,非常高兴,立刻进行部署,事情正同石厚说的一模一样。宋、鲁、陈、蔡都按照州吁规定的日子,率兵前来帮助卫国。五国的人马把荥阳的东门团团围住,挤得水泄不通。郑庄公紧急和大臣们研究对策。大臣们一个个方寸大乱,有人主张讲和,有人主张迎战,乱成一团。最后,郑庄公笑着说:“这些都不是...

  • 春秋战国时卫国的州吁之乱是发生在公元前多少年
  • 答:桓公十六年(公元前719年),借桓公赴周吊贺之机,州吁与石厚合谋,在朝歌西门外设饯,弑杀桓公取而代之。

  • 请帮忙翻译下左传
  • 答:四年春,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国君。 鲁隐公和宋殇公会见,打算重新在宿地所建立的友好关系。还没有到预定的日子,卫国人来报告发生了叛乱。夏季,隐公和宋殇公在清地会见。 宋殇公即位,公子冯逃亡到郑国。郑国人想送他回国。等到州吁立为国君,准备向郑国报复前国君结下的怨恨,以此讨好...

  • “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际”的典故,谢谢
  • 答:“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际”的典故,指的是有识之士认为会有兄弟阋墙的可能。这个说法源自古代中国,其中叔段和州吁都是历史上的例子。叔段是郑庄公的弟弟,他试图夺取郑庄公的权位,但最终失败了。而州吁是卫桓公的弟弟,他成功夺取了卫桓公的权位,成为了卫国的君主。因此,识者以叔段、州吁为例,...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