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家语》中的子路(19)

2024-06-03m.verywind.com
~ 《家语》中的子路(19)——“三善之地”

【辩政第十四】

【原文】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至廷,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

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未见由之政,而三称其善,其善可得闻乎?”孔子曰:“吾见其政矣。入其境,田畴尽易,草莱甚辟,沟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入其邑,墙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也;至其庭,庭甚清闲,诸下用命,此其言明察以断,故其政不扰也。以此观之,虽三称其善,庸尽其美乎?”

【注释】蒲:春秋卫地,战国属魏,在今河南省长垣县。此记载又见于《韩诗外传》卷六。

【白话】子路治理蒲地已经三年了,孔子路过那里,进入他管辖的地界,说:“好啊!仲由恭敬而讲诚信。”进入了城邑,孔子说:“好啊!仲由忠信而敦厚。”到了子路的官署,孔子说:“好啊!仲由明察而果断。”

子贡握着缰绳问道:“夫子还没有了解仲由的政事如何,就三次称赞好,那好的地方,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孔子说:“我已经看到他是怎样执政的了。进入蒲地,看到田地都得到了整治,荒地大都得到开辟,沟渠都得到了深挖,这说明他为政恭敬而诚信,所以百姓全力劳作;进入蒲邑,看到城墙房屋都很完整坚固,树木更是茂盛,这是因为他忠信敦厚,所以当地百姓毫不懈怠懒惰;进入蒲地官署,看到官署内清静悠闲,手下人都听从命令,这说明他遇事明察而果断,所以他处理政事毫不烦劳。由此看来,即使三次称赞他的为政功绩,哪里就能概括全他好的方面呢?”

【拓展】

记得20年前去长垣县城,见县城大街中间有子路的塑像,当时很纳闷。一打听,人家说子路是这里的第一任县长。

子路,名列孔门四科十哲之政事科,擅长政事最他突出的表现。《论语》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曾经向老师问从政的方法,老师告诉他“先之劳之”还要“无倦”。

实践证明,子路确有善政为民的雄才伟略。子路在出任卫国蒲邑(今河南长垣市<县>)宰后,时不多久,蒲邑大治。他勤政爱民,抑制奸邪,温和处事,果断理狱,急民所急,帮民所需,兴修水利,防御灾害,深得人民爱戴。

《孔子家语·致思》还记载:子路为蒲宰,因为暴雨将至,故发动老百姓修沟渠以防备,他见老百姓多数连温饱都不能解决,拿出自己的俸禄为老百姓准备饭食。孔子听说以后,竟然派人去制止。子路非常的不高兴,见孔子说:“我担心暴雨将至,恐发生水灾,故与老百姓修沟渠防备。而老百姓多忍饥挨饿,我拿出自己的俸禄给老百姓准备饭菜,老师竟然阻止我行仁义,我不能接受”。

三年之后,孔子想看看这位弟子的政绩。于是便有了这段记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治理才能。难怪孔子曾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对于果敢坚毅的子路来说,从政治国有什么难处呢?

孔子看到蒲地巨变,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时,连连三称其善。认为他的这位学生以“恭敬以信”“忠信以宽”“明察以断”,取得了百姓的信任。难能可贵的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那个时代,子路已懂得水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他到蒲邑之后,首先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人民兴修水利。他身先士卒,与百姓们一起挖沟修渠,打坝筑堤。老百姓劳务繁重,生活困苦,他便拿出自己部分俸禄,每人每天发给一篮饭,一壶汤,以救助当时饥饿困乏的百姓,保证水利工程如期完工。这条百里长渠,历尽沧桑,防洪灌溉,为民造福,至今发挥着作用。

善政就是仁政,而仁政就是德政。由此看出,子路为政关心百姓,急民之所急,帮民之所需。若今人皆能效之,则民何以不富,国何以不强;尤其人类进化到今天,世界竞争之激烈,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兴旺,更应继承子路从政务实、一心为民的精神。

  • 子路治蒲文言文
  • 答:子路说:“南山出产竹子,不经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犀牛皮(做的铠甲),为什么要学习呢?”孔子说:“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吗?”子路施礼道:“感谢你的吊问。” 【简析】 本篇选自《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路最初相见时的一段对话,从中我们可以体会...

  •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想说明什么道理
  • 答:接受子路受到哂笑的教训,刻意采取低调的姿态,是冉有、公西华两人逢迎取悦老师的如意打算。对他们二人了如指掌的孔子,不可能看不明白他们的用心何在。《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记载:“冉求字子有,仲弓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岁。有才艺, 以政事著名。”虽然典籍中对公西华的记载不多,但能位列孔子弟子,并能与子...

  • 孔子最著名的两个弟子叫什么?
  • 答:曾被子路提携,作了个费郈宰的官。后来卫乱,子路死,高柴逃归。孔子反又赞他明大义善保身。 漆雕开 字子开,(《家语》作子若),蔡国人。小孔子十一岁。习《尚书》,不乐仕。孔子以是悦之。 公伯僚 字子周。(《家语》中没有这位。) 司马耕字子牛(朱熹《四书集注》谓名"犁")。宋国人,"大恶人"宋国司马...

  • 孔子文言文阅读理解
  • 答: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编辑本段简析 简析:本篇选自《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路最初相见时的一段对话,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面对子路的疑惑和反问,孔子因利势导,语言简明而深入地纠正了子路的观点,让人无可辩驳。孔子的教育家、思想家...

  • 子路见孔子文言文阅读
  • 答:本篇选自《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路最初相见时的一段对话,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面对子路的疑惑和反问,孔子因利势导,语言简明而深入地纠正了子路的观点,让人无可辩驳。孔子的教育家、思想家之谓由此可见一斑。 4. 【子路受教的阅读答案】 徒:只...

  • ...文言文《孔子诲子路学》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就...
  • 答:本篇选自《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路最初相见时的一段对话,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面对子路的疑惑和反问,孔子因势利导,语言简明而深入地纠正了子路的观点,让人无可辩驳。孔子的教育家、思想家之谓由此可见一斑。孔子的谈话善于运用...

  • 合理消费和过度消费的故事有哪些古代和现代
  • 答:1、古代故事:《孔子家语》中有一则故事,说孔子的弟子子路买了一只鸟,孔子告诉他:“你既然买了这只鸟,就要好好地照顾它,不要让它饿着或者受冻。如果你不打算这样做,那么你就不应该买这只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古代人们也非常注重合理消费。2、现代故事:有些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和潮流,会...

  • 孔子五十三代弟子名单
  • 答:06(8).仲由#,字子路,又称季路,“少9岁”,前542-480年,鲁国卞人(山东泗水县)。直爽疾恶,忠孝擅勇,笃诺恪职,“以政事著名”“不达于变通”(《家语》)。孔门十哲政事科之二。侍奉孔子最久,“子路喜从游”,与师肝胆相照,《家语》载子曰“自吾有由,而恶言不入于耳。”曾...

  • 有关于严回(孔子弟子)的小故事
  • 答:颜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门”时,孔子聚徒讲学已达十三年之久。其声望远播于各诸侯国,其弟子子路、孟懿子,南宫敬叔等在鲁国已小有名气。颜回刚入孔门时,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又内向,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有人便觉得他有些愚。马骕《绎史》引《冲波传》曰:“子路、颜回浴于洙水,见五色鸟...

  • 文言文《子路见孔子》 如何翻译全篇?
  • 答:孔子说:“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吗?”子路施礼道:“感谢你的指教。”原文:出自战国 孔子与其学生编订的《孔子家语》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妈不释...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