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华人华侨的历史由来

2024-05-30m.verywind.com
华人华侨的爱国故事~

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爱国华侨领袖、教育事业家。
陈嘉庚早在1910年就参加同盟会,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民国成立后,他一再反对日寇侵略,筹款救灾抵制日货,导致工厂被焚,亦在所不惜。“七七”抗日军兴,他在新加坡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首先把南洋各属1000余万华侨组织起来,他被选为总会主席,华侨领袖地位从此确立。陈嘉庚的最大贡献是募集巨款援助祖国的抗战。就1939年来看,他募集的抗战军费为国币18亿元,华侨汇祖国之款11亿元中捐款约占10%。南侨总会抗战义捐约国币5亿元,主要是依靠群众用各种方式劝募。1940年他率领南侨慰劳团回国视察各战区。访问延安时,所见所闻,综合观感,认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希望,表示衷心拥护。1942年,日寇攻占新加坡,他被迫避难印尼,在这期间,陈嘉庚作了自称“俚句”以明志的述志诗,有四句这样写道:“爪哇避匿已两年,潜踪难保长秘密,何时不幸被俘虏,抵死无颜谄事故”。他搞到一小包“氰化钾”藏在怀里,随时准备以身殉国,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1945年日寇投降,他安全回到新加坡,受到500个社团的联合欢迎。同年11月8日,重庆团体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给他高度评价,称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成为历史性的评价;周恩来及王若飞的祝词:“为民族解放尽了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尽无限苦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庆安全健在,再为民请命”。传诵于海外。

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华人是指已经加入或者取得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人。
“华侨”一词的由来
中国人民移居国外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唐宋以前,移居国外的华人,没有固定的称谓。只是从秦朝开始,陆续有中国人移居日本,到南北朝时期,移居日本的人数逐渐增加,从而日本称他们为秦人。晋朝时期,也称移居国外的人为汉人或侨人,《隋书?食货志》载:“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唐宋以后,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对外贸易的扩大、交通的发达,移居国外的人数急剧增多,他们多被居住国的人民称为“唐人”,《明史:外国真腊传》载:“唐人者,诸番呼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后来他们也自称“唐人”。如在南洋一带,中国之物品亦多挂上“唐”字,如唐人的墓葬、唐舶、唐服、唐衫、唐山、唐文、唐人街等等。明清时期,仍多称“唐人”、“唐山人”。“唐山”是海外游子们对祖国的一种习惯称呼,也有的称为“华人”,“中华人”等。清代有“汉人”、“闽粤人”、“中华人”等称呼,到清末以后,又有了“华民”、“华工”、“华商”、“华人”等称谓。
“华”与“侨”,就其中一词的含义来说是明确的。“华”是中国的古称,“侨”是寄居、客居之意。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寄居他乡的人称为“侨人”和“侨士”。随着移居国外人数的激增,“华”“侨”二字就被联系在一起,用来称呼在国外寄居、客居的华人。
1878年,清驻美使臣陈兰彬在奏章中就把中国寓居国外的人称为“侨民”。“侨民”便成为一种专称。1883年郑观应在给李鸿章的奏章中使用了“华侨”一词。1904年,清政府外务部又在一份奏请在海外设置领事馆的折子里提到“在海外设领,经费支出无多,而华侨受益甚大。”从此以后,“华侨”一词普遍成为寄居海外的中国人的一种专称了。 “华人”一词的由来
晚清民国时期,使用“华侨”一词来泛指在国外居住的具有中国血统的人,而华侨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亦具有中国籍。清政府《大清国籍条例》(1909)、北洋政府《修正国籍法》(1914)和国民政府《国籍法》(1929)等三部国籍法均有规定:对于“数世不归”的华侨,继续保留其中国国籍,即所谓“冀其后裔绵延”,无论若干世系仍属中国国籍。因此,凡是具有中国血统而居住国外的人,都被认为是华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情况就不同了。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于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正式宣布不承认华侨的双重国籍,并与有关国家签订了关于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此后“华侨”一词只适用于仍然保持中国国籍的中国侨民,而已经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人,已非中国公民,换之以“华人”或“外籍华人”称之。1980年9月,我国政府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第三条),“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第九条)。
由于上述的变化,华侨人数急剧下降,据目前统计,华侨占海外华侨华人总数的7.7%,华人占92.3% ,即九成以上的绝对多数是华人,而不是华侨。尽管现在新华侨的人数与日俱增,但与华人相比,数量仍然很小。
这种变化导致了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重大变革,随着在中国出生、能够讲中国语(包括方言)、持中国籍的第一代移民的逐渐减少,在居住国出生、能够操居住国语言(同时还有汉语)、有居住国国籍的第二、三代以至其以后世代的人口益增多。前者被称作“华侨”,后者与其相异,则被称为“华人”,当地化程度更深者被称为“华裔”,也有人称拥有居住国国籍者为“华人”,在居住国出生者为“华裔”。
华侨与华人是有着历史的因果联系的,外籍华人是从华侨演变而来。因此,当人们在以他们为研究和描述对象的时候,在书刊和文章上,标上“华侨华人”为其题名,如《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世界华侨华人词典》等。现在在某些场合,诸如有持中国籍华侨与持外国籍的华人在一起集会和联欢时,为方便,有时会统一使用“华侨华人”之综合称谓。



  • 华人华侨的历史由来
  • 答: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华人是指已经加入或者取得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人。“华侨”一词的由来中国人民移居国外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唐宋以前,移居国外的华人,没有固定的称谓。只是从秦朝开始,陆续有中国人移居日本,到南北朝时期,移居日本的人数逐渐增加,从而日本称他们为秦人。晋朝时期,也称...

  • 华人华侨是怎么样形成的?
  • 答:华侨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经商;二是战乱。在这里主要谈一谈第二点。周武王灭商后,对殷商的遗民严密监控。有一部分遗民不愿臣服于周朝,于是很多人结伴出海,另寻天地,再建故土。史称“殷人东渡”。结果如何,难有定论,各家争鸣。有人说东渡日本;有人说南下南洋;近来在美洲发现类似于商代...

  • 华侨一词的由来是什么?
  • 答:华侨一词是19世纪末开始出现的,一直沿用至今。历史上称“华侨”为“唐人”、“北人”、“中华人”、“中国贾人”等。l909年3月,清朝政府制定和颁布了以血统主义为原则的中国国籍法。1929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国籍法,承袭了清朝政府上述原则,把定居外国的中国血统居民及其后裔通称为华侨。

  • 华侨的单词有什么含义,华侨这一名字的由来是怎样的?
  • 答:华人、华侨的称呼怎么来的?“华侨”一词的由来 中国人民移居国外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不同的朝代,人们对这些移民的称谓也有所不同。秦朝时期 从秦朝开始,陆续有中国人移居日本,到南北朝时期,移居日本的人数逐渐增加,从而日本称他们为秦人。晋朝时期这一时期移居国外的人被称为汉人或侨人。《隋书...

  • “华侨”一词是怎么来的?
  • 答:我国人民移居国外,历史悠久。但在唐宋之前,移民于国外的华人,还没有固定的称呼。唐宋以后,多数国人自称为“唐人”,这是因为唐代盛世,声誉远播国外,后来海外各国便称中国人为唐人。当时的华侨亦自称唐人,他们对祖国习惯称呼为“唐山”,因而也就称自己为“唐山人”。到了明清时期,仍多称“唐人”、...

  • 华人乔居海外的的历史
  • 答:这个时期,华侨大批出国的历史基本结束。但由于东西方经济的差异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移民政策的调整,仍有不少中国人通过与亲人团聚、留学等方式移居国外。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居民,也有不少人迁居国外。这个时期,随着华侨华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自然增长,国外华侨华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估计...

  • 华裔的华裔历史
  • 答:唐朝时期,中国人移居国外逐渐增多,许多外国人称海外华人为“唐人”,华侨回国也称回“唐山”。到了公元10世纪以后的宋、元时代,尤其是福建、广东,许多人纷纷前往海外谋生。 中国人大量移居东南亚始于明朝。郑和下西洋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海上远征,郑和率领200艘船舰组成的船队浩浩荡荡的在南洋各地...

  • 1949年前中国华人华侨迁徙的历史时间及区域
  • 答:华人(古代称唐人)移民海外:传说始于商朝。秦朝徐福带领几千名童男童女东渡扶桑。南北朝,新加坡一个华人坟墓的石碑上刻有梁朝年号。以后各朝代都有不多或不少华人由于经商,逃难,宗教等原因居留海外。明代永乐年间三宝太监回民郑和下西洋后大批人开始移居南海各国(请看: 马来西亚华人南来历史)。19世纪...

  • 华人、华侨、华裔分别是什么意思
  • 答:华人、华裔、华侨的区别:华人是指国籍是外国的,但其实是中国人 ,在另一种角度也是所有中国人的统称。华裔是有中国血统,但是国籍不是中国的人 。华侨是有中国国籍,但居住在外国或在国外长期生活的人 。

  • 我要有关潮汕华侨历史的资料,可以是由来呀啥的。。。详细点啦!!(我做...
  • 答: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目前全球潮州人分布情况按本土潮汕:潮外海内:港澳海外分布几乎契合1:1:1的比例,潮汕人总量在3000万~3500万之间(其中潮汕华侨的总数达1100多万(包括侨裔在内接近1700万)),除潮汕地区外的主要分布区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成都、重庆、武汉、厦门、海南、北部湾、...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