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孔子关于仁着重讲其什么 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什么

2024-06-01m.verywind.com
孔子所说的仁主要内容是什么~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在我国封建时代,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几乎成为儒学思想的代名词。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学历史教材在介绍孔子和孟子思想的时候,主要讲了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讲。教师参考用书提到一句“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1],但孟子的仁政究竟怎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没有具体论述。在历史学科的继续教育过程中,许多学员曾经提出这个问题。本文试梳理一下从孔子的仁到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孔子的仁
(一)作为伦理学范畴的仁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对后世影响最大、到现在也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仁的思想。全国通用的初中教材《中国历史》在介绍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时说:“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只比初中教材多“他主张以德治民”几个字。这两种说法,都是把仁作为政治学范畴来讲。现在天津等地试用的新编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试验本)在继承原来历史教材讲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对‘仁’有许多解释,如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3]”新增加的这些内容基本上是从伦理学角度来讲的。我认为,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主要是伦理学意义上的,怎样做人与调节人际关系才是仁的思想的核心。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和研究的体会,拟从三个方面来阐明孔子关于仁的伦理学思想。
第一,仁的基本精神是爱。“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古人释为“相人偶”,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4]。孔子所宣扬的仁具有泛爱的特点,是对春秋时代人的价值发现的肯定。比如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曰:“‘伤人乎?’不问马。[5]”“伤人乎”的人是指养马者,春秋时代养马者的社会地位很低,相当于奴隶或半奴隶的身份,这有力地说明孔子的仁适用于劳动人民。但是孔子的仁爱与基督教的博爱、墨家的兼爱又有区别,不是不分亲疏远近、一律平等的爱,而是有等差的爱,要遵循亲亲、尊尊的原则。亲亲、尊尊是西周宗法社会的原则,其本质就是礼。礼是血缘法则、道德法则和阶级法则的综合体。人的行为不仅要遵守仁,也要符合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已内在地包容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血缘关系和阶级关系。
第二,仁是以忠孝为本、包罗众德的总道德。仁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是各种道德的总和。仁包括个体修养、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如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孔子强调为仁要身体力行,反对花言巧语的伪饰和卑躬屈膝的奉承,说:“巧言佞色,鲜矣仁。”[6]“刚毅木讷近仁。[7]”在孔子看来,仁者心地坦荡无私,无患得患失之念,所以“仁者不忧”[8]。具有仁的品德的人还无所畏惧,敢于坚持真理,“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9]。总之,仁是各种品德的集合体,仁者是完美无缺的人格体现。

孔子关于仁着重讲“仁”作为儒学核心理念,结合时代需要演化为“仁德”(完美的个人修养)、“仁爱”(理想的人际关系)、“仁政”(完善的政治统治)思想,形成了完备的“仁学”体系。
孔子指出侍奉父母必须依礼奉行才是尽孝,说明当时礼所规范的事情就是应该做的事情,礼即理,是当时社会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因此依礼尽孝就是仁德的自我实现和不断提升。孔子由孝达仁是其最终的道德归宿,通过尽孝使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进而实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境地,最终达到仁德兼善天下的目的。

  • 孔子论“仁”的内容是什么?
  • 答:[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论语原文]子曰...

  • 孔子说什么是“仁”
  • 答:孔子也知道做到爱憎分明是不容易的。他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这里以仁为标准区分两种人:爱好仁的人与厌恶不仁的人,前者是仁,后者虽然对不仁厌恶...

  • 孔子“仁”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 答:一、内涵:1、“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其毕生而追求之...

  • 孔子仁学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
  • 答: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仁” 之内涵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仁”,谓:“亲也,从人二”,进而说“亲者,密至也” 。孔子学说具有强烈经验性质,历来取近譬远,据实说虚,其立足点虽是个人的修身功夫, 目标是养成“君子” 的社会。“仁” 的伦理信条,出发点在个人,每个人必须实行于他...

  • 孔子仁的思想是什么?
  • 答:孔子“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仁爱的实行是人人皆可为的,和阶级地位无关。君子“有均无上,亦无下”,所有人在仁者的眼中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这...

  • 谁能讲讲孔子仁的中心思想?
  • 答:“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

  • 《论语》中的仁指的是什么?
  • 答:在《论语》中,孔子讲到的“仁”的概念有三个含义,一是仁政,二是仁德,三是仁心。仁政指执政者的施政理念,重点强调对民众的心态;仁德指士人的道德品质修养,仁心是前两者形成的本源。当然,这三个概念不是竭然分开的,而是融通的——要施行仁政,当然要求施政者个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那就是仁德...

  • 孔子的“仁”具体内涵是什么?
  • 答:孔子由孝达仁是其最终的道德归宿,通过尽孝使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进而实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境地,最终达到仁德兼善天下的目的。二、仁爱。孔子的仁强调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是爱人。《论语·颜渊》中写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意思就是樊迟问“仁”是什么,孔子回答说仁就...

  •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内涵及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内涵
  • 答:。”他认为还必须考虑到民意,“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孟子的思想继承了孔子的仁学。他的思想核心,说一个字便是“仁”,说两个字便是“仁政”,他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反对战争与苛政,提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所谓的仁是什么?在《孟子》一书中,“仁”出现了...

  • 孔子提出的‘仁’指的是什么
  • 答:义之观念是形式之观念,仁之观念就具体得多,人在社会中之义务,其形式本质就是它之"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之事,但这义务具体之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真正爱人之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之人,故在《...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