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苏轼(五十六)

2024-06-01m.verywind.com
~ 苏轼讲:书画爱好是所有娱乐项目里最健康的,但是,如果对书画太"留意",太沉迷,同样可以伤身。

以史为鉴,苏轼举了几个例子:三国年间,酷爱书法的钟繇在韦诞那里见到蔡觉邕的真迹,苦求不得,捶胸呕血险些死了,后来韦诞过世,钟繇为了取出蔡邕的字,竟然派人挖坟掘墓。

还有南宋朝宋孝武帝,酷爱书法,所以,大臣王僧虔明明写得更好,但不敢发挥出来,故意用秃笔写字,把字写丑些,生怕惹孝武帝猜忌。

还有晋朝的权臣桓玄,安排轻舟专门运载书画,就怕一有变故,书画会保不住,结果真的有了变故,保住了书画却保不住自己。

还有唐代宰相王涯,为了收藏书画不知道花了多少钱,还专门建造了隔墙把珍贵的书画藏起来,免得别人发现,结果发生政变,不但命都没了,隔墙也被别人砸了,劫匪不知道书画的价值,只把装饰书画的黄金宝玉拿走了,把书画当成垃圾扔掉。

以上这几位古人,都是因为迷恋书画,结果既害了国家,也害了自己。可见,对事物的"留意"正是招灾惹祸的根苗。

接下来,苏轼以史为鉴,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很迷恋书画,后来想通了,就算收藏了什么宝贝,但如果有人把它们拿走了,自己也无所谓。

再好的书画,也不过"譬之烟云之过眼",就像烟云从眼前飞走一样。这句话就是成语"过眼烟云"的出处。

于是,看到好的书画,很高兴,很欣赏;失去好的书画,无所谓,不心疼。自此以后,书画就只会给自己带来快乐,而不会带来烦恼了。

苏轼拿亲身经历劝说王诜:你现在这么迷恋书画,就像我年轻时候一样,所以我希望你也能像我一样做出改变,调整心态,以书画只成为快乐的源泉,而不会变成生活的负担。

按说写这种文章,应该好好赞美主人的品味,多说吉利话,苏轼偏偏别出心裁,举的例子又是挖坟掘墓,又是身败名裂,总之没有一桩好事。

王诜当然不太高兴,但我们倒是可以好好领会一下文章中的道理。

这个道理,最浅一层的理解就是告诫人们不要玩物丧志。如果理解得更深一层,那就是,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对生活的疏离感。

当我们对生活拉开了足够的距离,不但会发现生活当中好的一面会变得更美,就连不好的一面也会变得更加容易承受。

如果理解再进一层,那么就会发现,自己也可以和自己拉开距离,也就是说,自己既是参与生活的人,同时又站在远处旁观这个生活中的自己。

美感永远伴随着距离感出现。当你有了这种若即若离的生活境界,你就更容易在很多貌似平常的事物当中看出美感。于是在外人看来,你反而像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的人。

苏轼就是这样,研究烹饪,搞出了东坡肉;研究酿酒,搞出了真一酒;就算到了海南那样的绝境,还会和专业人士一起研究制墨的新方法,虽然研制失败,还险些烧了房子,但世上竟然也有了拿他的名号来兜售的东坡墨。

生活,但不以生活的姿态生活,而以审美的姿态生活。

道理不难理解,但难的是对距离感的把握。

如果你做不好,倒也不必苛求,因为就连苏轼自己也并不总能把距离感的分寸把握到位,否则也就不会有《念奴娇·赤壁怀古》那样的悲怆调子了。

分寸感的重点在于"若即若离",距离拉得太远也不是好事,那就会像中世纪的欧洲人那样——他们真的把现实生活当成在旅馆里的暂住,进天堂、得永生才是唯一的追求。所以,他们对现实事务很不上心,觉得无论做好做坏都没有多大意义。

这很可以理解,如果你住进旅馆,也不会为了一小片墙纸的破损就兴师动众,非要把她修好不可。

我们理解《宝绘堂记》,可以参照苏轼一首很出名的七律,《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看上去很像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的口吻,其实苏轼当时刚刚踏上仕途,正要去陕西凤翔做官。

那是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三苏"刚刚名动京城的时候。

苏洵在京城编织撰礼书,苏辙和王安石闹了好大的矛盾,索性辞去任命,在家侍奉父亲。等苏轼赴任的时候,苏辙一路把他送到郑州。

、、、、、、

  • 苏轼(五十六)
  • 答:苏轼讲:书画爱好是所有娱乐项目里最健康的,但是,如果对书画太"留意",太沉迷,同样可以伤身。以史为鉴,苏轼举了几个例子:三国年间,酷爱书法的钟繇在韦诞那里见到蔡觉邕的真迹,苦求不得,捶胸呕血险些死了,后来韦诞过世,钟繇为了取出蔡邕的字,竟然派人挖坟掘墓。还有南宋朝宋孝武帝,酷爱书法,...

  • 苏轼怀念恩师的一首词读来令人感慨良久
  • 答:这首词是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下片写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全词委婉深沉,清丽凄恻,情深意长,表达了对恩师的怀念之情。全词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意境幽深,意绪凄婉,抒发了作者由悲秋而怀人伤逝的深沉思绪,读来令人一咏三叹...

  • 苏轼简历
  • 答:在儋州。被逐出官屋,在城南桄榔林下买地筑屋,名曰桄榔庵。潮州人吴子野渡海从苏轼学。 元符二年己卯 (1099) 六十四岁在儋州。琼州进士姜唐佐从苏轼学。从惠州至儋州,除继续修改《易传》、《论语》外,又作《书传》十二卷。着《志林》,未完稿。 元符三年庚辰 (1100) 六十五岁在儋州。五月量移廉州。施改舒...

  • 古诗七十五首第56首~60首
  • 答:古诗七十五首第56首~60首如下 56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57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58三衢道中(南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 木兰花令的苏轼作品
  • 答:宋 苏轼 木兰花令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这首词是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全词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意境幽深,意绪凄婉,抒发...

  • 从三首少有的婉约词中,探索一个不一样的苏轼
  • 答:第三首是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所作,大约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八月。《木兰花·次欧公西湖韵》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此时的苏轼移知颍州(今安徽阜阳),距恩师...

  • 苏轼各个重要时期所作的诗
  • 答:这首词是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临江仙·送钱穆父 这首词是宋哲宗元佑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

  • 苏轼在元佑时期有哪些文学作品
  • 答:这首词是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归朝欢·和苏坚伯固》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明日西风还挂席。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

  • 关于苏轼的励志名言(90条)
  • 答:五十六、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五十七、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五十八、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五十九、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六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六十一、人生识字忧患始。 六十二、善用兵者先服其心,次屈其力,则兵易解而功易成。

  • 东坡题跋 原文
  • 答:五十六、题逸少帖此卷有永足下还来一帖,其后有不具释智永白,而云逸少书,余观其语,云谨此代申,唐末以来,乃有此语,而书至不工,乃流俗伪造,永禅师书耳。又:逸少谓此郡难治,云吾何故舍逸而就劳,当是为怀祖所检察耳。又:兰亭乐毅东方先生三帖皆妙绝,虽摹写屡传,犹有昔人用笔意思,比之遗教经则有间矣...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