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徐超新著《对联艺术》:一部鉴赏,学习对联的教科书 《对联艺术徐超》

2024-05-31m.verywind.com
中华书局出版《对联艺术》:书法对联~

中华书局出版《对联艺术》:书法对联的集美统一
作者:齐鲁晚报
摘要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超先生的《对联艺术》,近期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全书分对联概论、实用对联赏析、睿智对联赏析、名胜对联赏析、自撰联释例、自集句联选例、对联与书法、自书联选例等八章,是一部引导传统文化爱好者了解对联文化、学习创作对联的读物。徐超先生以传承经典文化为己任,长期从事文字学、训诂学、书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并在上述研究方向培养硕士生、博士生近20年,指导过数十篇有关经典文化传承的学位论文,出版多部重要学术著作。
出版源:《齐鲁晚报》 , 2014

对联艺术漫谈袁裕陵(一)楹联的由来楹联,又称“对联”、“对子”,广义上属于诗的范畴。它是书写或镌刻、悬挂于门壁、楹柱或其它器物上的一种文学形式。这种形式,是我国汉民族独创的,可以说它是一种最短的文学形式。它是用上、下两联形式相对、内容相关的语句结构而成的一种汉语言艺术和装饰艺术,是社会生活的高度凝炼和艺术化的反映。六朝梁代刘孝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据传为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潭嗣同全集.石菊隐庐笔记》),又有传说是五代时期后蜀的国君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当时是写在两块约—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上,又称为“桃符”,这也就是春联的由来。它的兴起与发展与明代的朱元璋有关。朱元璋文学水平不高,但他喜作对联,号称“对联天子”。“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清陈云瞻《簮云楼杂话》)由于皇帝的提倡,楹联这一文学形式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不仅婚丧喜庆用它,名胜古迹、驿舍茶馆、官府衙门、庙宇道观、楼台亭阁都少不了几副甚至于几十副上百副的楹联,而这些好的楹联通过书法形式表现出来,本身又成了一种胜迹,供人观赏,乃至万口传诵、历久不绝,发展至今,更是异彩纷呈、气象万千。(二)楹联的作用“楹联是一门大俗大雅、格调各异的实用文学,它是一把双锋的宝剑,一面是通俗,一面是高雅(如“我修脚;你放心”和“竹室生虚白;波澜动远空”),它畅行于文坛,广用于社会,它的社会作用的内容和应用范围大大超过其它各种文学体裁。首先,它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艺术化的反映,它可以描绘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的各种习俗和风尚,使人们从中得到关于历史和现实、社会和人生的种种认识和评价,帮助人们提高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请看孙中山手书的一副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它表现出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博大襟怀,激励着后人为伟大的事业而不断斗争、前进,它的宣传和鼓动作用非常明显的。还有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写的一副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副联是陶行之为推行他的“改革全国乡村教育”主张时,用人民大众易懂、浅显的语言撰写的,其教育意义非常深刻。当然,上两副联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联,这在后面会有详尽的说明。我国的古典建筑,都讲究建筑美即对称的美,都有对称的廊柱、门楹之类的设立,它们为对联的创作书写、镌刻悬挂提供了用武之地。这些名胜古迹配之以对联,可以使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把胜迹装点得更加壮美和高雅。《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书中第十七回里,借贾政之口说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这句话非常有见地,典雅的画阁楼台,幽静的佛殿书院,奇异的仙洞名泉,若无名联妙对相衬,尽管有神工之壮、鬼斧之奇,也不免使人感到不足,好象缺少了什么,相反,如悬挂、镌刻辞美意真的奇联妙对时,便会大增光彩,引人入胜。如果将一处精致的楼台比作一位美女,那两边楹柱上的对联就是一双顾盼生姿的美目。如湖南岳阳楼联:“四面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南京莫愁湖联:“江水东流,淘尽了千古英雄儿女;石城西峙,依旧是六朝烟雨楼台”,西湖天竺山冷泉亭联:“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安徽太白楼联:“泛洞庭湖八百里秋波,挂席来游,三楚风涛携袖底;邀太白楼一千年明月,凭栏远眺,六朝烟景落杯前”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对联是一种既高雅又通俗简便的交际方式。一般的文学作品,除了某些短小的诗词可用于赠人、庆贺或哀挽外,其它都不具有交际作用,而对联则是人们最乐于使用的交际形式。如贺人生日联、贺新婚联、贺乔迁开业联、吊逝世者联、赠友朋联等等,这些将在《对联的分类》一节中略谈。(三)楹联的特点1、鲜明的民族性朝鲜平壤练光亭:长城一面溶溶水;大野东头点点山。琉球善兴寺联:愿将佛手双垂下;摩得人心一样平。美国旧金山天使岛,是当年关押、审查华人劳工之地,七十年代旅美华侨立碑纪念。别井离乡,飘流羁木屋;开天辟地,创业在金门。1890年,光绪皇帝大婚,盛况空前,各国纷纷送礼致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赠中西合璧礼品“自鸣钟”,上刻汉字楹联。 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 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寿康。2、强烈的时代性明代顾宪成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王守仁题杭州于谦祠: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洪秀全:  天命诛妖,杀尽群妖,万里河山归化日;  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军介胄逞威风。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中央电视台1984年征联:  海峡难隔同心,共盼江山归一统;  版图终须合璧,俱成功业足千秋。3、严密的格律性上下两联字数相等,相应部位一般不用同字。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方位词相对。 结构相似: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并列结构。 内容相关:上下联共同表达一个特定主题。 平仄相反:上联尾用仄,下联用平。清松江徐氏女题西湖岳王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黄兴挽黄花岗烈士: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万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洪承畴、郭天民:两朝元老;千古罪人。其它:社会主义无限好;党的政策暖人心。   四化红旗舞东风;映红东西南北中。   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4、高度的概括性韩信祠: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舒而美卫生巾:  人人体贴;  月月温存。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  世上疮瘐,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莫愁湖联:  占全湖绿水芙蓉,胜国君臣棋一局;  看终古雕梁玳瑁,卢家庭院燕双飞。博浪椎:  惜博浪一椎,副车不中秦皇帝;  笑淮阴万户,末路终同楚霸王。5、广泛的实用性楹联是一种实用文学,实用性和文学性合二而一,并行不悖,文学性越强,实用性越大,楹联一旦形成和发展以后,就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就应用的人来说,从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从文人雅士,专家学者到农工兵商,三教九流各介阶层各方面的人都应用。就范围来说,从政治、社会生产劳动,从婚嫁寿庆到友谊娱乐,从庆贺节日到装饰环境,大事小事或雅或俗皆有涉及。(四)楹联的要素楹联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对仗,没有对仗,就谈不上对联。对仗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字数相等2、词性相同3、结构相似4、平仄相对1、字数相等即上联和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才能形成对仗。如果上联是五个字,下联是六个字,那就不是对联了,当然,也有故意用字数不等的联文来表达某种特殊含意,如:袁世凯千古;中华民众万年。据说此联是在袁世凯死时,一位声望很高的学者写的,这副联上联比下联少了一字,乍一看不能成对,作者的意图是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众。2、词性相同楹联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或词组的词性必须相同,才能形成对仗。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介词对介词,助词对助词等。如清代王子实写莫愁湖:恨我晚来游,只落得万柄枯荷,一湖秋水;问谁能不朽,除非是六朝儿女,千古英雄。这副对联上下联对应的词性完全相同。又如:社会主义无限好;党的政策暖人心。这是一副在那个特殊年代里随处可见的所谓“对联”,它根本就不具备词性相同的要素,只是一个字数相等的语句。3、结构相似楹联上、下联句子的结构必须大体一致。上联是主谓结构,下联也应该是主谓结构。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应该是动宾结构。上联中语词是并列或偏正结构,下联对应位置也必须用并列或偏正结构。如“日月”对“河山”即为并列结构相对,“明月”对“高山”即为偏正结构相对,如果用“日月”对“高山”那就错了。4、平仄相对楹联上、下联句中词语的平仄声要相对。因为对联这种形式是从格律诗中演变、发展而来,所以它的格律要求也与格律诗大体相同。如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论才宰相笼中物下联就一定要仄仄平平仄仄平杀贼书生纸上兵(七言联格律) 对联的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应是平声,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例外,如前面讲的孙中山和陶行之的对联。 谈到平仄声,这里要附带说一下:汉语言是有声调的语言,现代汉语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前两个是平声,后两个是仄声。而古汉浯的四声是平、上(读伞)、去、入。其中只有一个平声,而有三个仄声(上、去、入),平声就是平调(不高不低,不升不降),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在《康熙字典》中关于古四声有一首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它说出了古四声的大概特征。举几个例子说明:夫、府、父、福平、品、聘、劈朱、主、柱、竹天、子、圣、哲停、艇、听、笛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了,中原音韵把它“入派三声”,即融入平、上、去三声中去了,大部份在阳平声中。但入声字是古汉语的一个特征,它声调极短,一出口就收回,它和平、上、去三声合在一起,在格律诗词中起到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效果。同样在对联创作中也在发挥它的作用。5、节律对拍上下联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上,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接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骈文节奏诗律节奏词律节奏古文节奏语意节奏骈文节奏经纶天下;衣被苍生。---------张之洞题织布局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徐悲鸿书诗律节奏欲穷千里目;须上六朝山。淡如秋菊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词律节奏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纳今古而生异趣;融百家乃见神奇。古文节奏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登百尺楼,看大好江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多猛士;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安庆徐锡麟烈士纪念楼语意节奏茶山竹海,洞府陶都,有情天贻大块;诗雅赋雄,联奇词美,生花笔撰妙文。

徐超教授新著《对联艺术》一书,最近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作为中华书局“文史精讲”系列丛书之一,旨在启发人们克服当前国学教育中存在的许多弊端和偏颇。徐超认为,所谓“国学”,原本就含有实践、应用和能力的意义,绝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所以,培养人才一定要兼及能力训练。

问:徐老师,祝贺您的又一力作《对联艺术》出版。《对联艺术》一书是基于什么考虑而撰写的?与当前的国学教育有哪些关联?

徐超:本书不是研究对联的专著,而是引导传统文化爱好者了解对联文化、学习创作对联的读物。我从猜谜语、汉字书写、成语大赛等有关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普及效果发现,“参与”和“训练”似乎更能调动积极性,吸引大家的兴趣。

很长时间以来,我总在想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文学和语言文字学传统,为什么会如此繁荣昌盛、经久不衰?我推想,这大概与源远流长的传统语文教育有关。最为典型的,要数六艺中“书”(其基本内容就是文字、语言)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后来大规模、普及性地持续了一千数百年的诗文教育和训练,其中又以“对课”教育和训练最为普及。对课也叫课对、属对,俗称“对对子”,就是对偶联句的教育和训练。我觉得,任何知识和能力都要通过学习的主体者亲自读书、研究和实践获得。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杜泽逊教授在和我沟通中谈到,尼山学堂学生培养计划亟需相关国学能力训练的教材,这也催生了《对联艺术》的成书。本书现已作为尼山学堂的教科书。

问:您刚才提到的教育和训练,古人似乎从启蒙教育时就注意到了。

徐超:这样的故事很多。清梁章钜在《巧对录》里有一段记载:说他在养病期间,喜欢课幼孙属对,以为消遣。当时他的孙子一个十二岁,一个九岁。一日晨起盥洗,便以“铜盆”命对,大的应声答“玉爵(入声字)”。又以“桑叶洗眼”命对,小的应之“杏花插头”,大的则应以“柳汁染衣”。值春分日,以“日夜分”,小的回答“风云会”。一日又以“牡丹花富贵”命对,大的答以“松柏叶长春”,小的一时语塞,恰巧邻家女孩听到,提醒说:何不答“枫树气萧森”?梁说,这些算不上是什么巧对,“而童稚天机、闺阁韵事,不忍过而辄忘”,因而记之。当然,这只是家庭内部的非正规启蒙教育,学校里的课对相对要正规、严肃,其方式也有很多。

这种教育和训练不仅在长期的科举时代得到普遍重视,就是延至近现代,也颇有一些教育家主张在青少年语文教育中推行。如蔡元培认为,对课训练“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我在教育界的经验》)。著名学者陈寅恪更是身体力行,他在1932年清华大学新生入学国文考试中,竟出了个以“孙行者”为上联让学生对下联的试题。在大倡白话文的当时,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遭到了强烈质疑,他不得不出面解释,说此举除了可以考查考生是否能分清平仄以及词的虚实和应用之外,还能测验其读书之多少、语藏之贫富及其思想条理。

问:简单的“对对子”,竟内藏如此深奥的玄机,您能否略作阐释?

徐超: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对此阐述得较为充分。他说:“属对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训练,同时包含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这种训练实践能够“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冰心《晚晴集·追念振铎》:“在大同,有一位接待的人员名叫屈龙伸,(郑)振铎笑说:"这名字很有意思"……又大笑说:"这名字可对张凤举。"(当时北大教授)我们大家都大笑了起来。”—“张凤举”、“屈龙伸”,可谓极巧极工:不仅“凤”与“龙”、“举”与“伸”平仄、词性都相对,就连姓中的“张”与“屈”也是平仄、词性相对—如此极巧极工的“对课”,谈笑之间脱口而出,足显功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千余年来传统文化和传统语文教育的结果。对课训练提高了作文、写诗的水平,也为撰联打下了基础,大大推动和普及了对联文化,最终使对联成为我国特有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问:为什么说是“我国特有”的?

徐超:首先,从其基本修辞手段角度说,它将以包括平仄和谐为要求的对偶修辞发挥到了极致,是一种最具对偶意义的文学体裁和语言艺术。其次,它是汉字书法的艺术。最后,它又是常常附加各种民族工艺的艺术。可以说,对联是集诗文、书法、印章、装帧或其他相关工艺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艺术品。

说对联为中华文化所特有,是说它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汉字文化圈里的一些国家也有,但那是源于中国,因为对联所用的“基本材料”是汉语、汉字。没有汉语、汉字,无论怎么组织文辞、安排文字,都不可能成其为对联。如有不信,请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把我们的对联翻译成外语试试,看哪一种“外语对联”能像这么回事!所以我说,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从应用角度说,对联能在最大范围内满足各阶层人群日常精神文化上的需求,诸如欢度佳节、庆功祝捷、迁居贺寿、开张结业、婚丧嫁娶……差不多都用得上对联。而一些充满文化雅趣的对联更在士人阶层大行其道:自用可以明志,酬赠可以联谊,吟咏可以抒情,观赏可以广闻,可以用于布置书房庭院,可以用于美化山水园林。这种集汉字、书法、文学于一身的文化特点,又使它成为中国人特有的“舞文弄墨”的艺术,以至成了“上登天子殿堂,下登百姓草房”的艺术,成了文人墨客醉心、平民百姓喜欢的艺术,成了家家户户、各行各业的艺术。

雅俗共赏是对联的艺术功效,但从根本上说,中国人所以对对联如此情有独钟,还是在于它独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其内在品质,就是它集汉字、文学、书法和装潢于一身,能用极其精微雅致的艺术形式,来展现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问:徐老师一番话语让我明白,“对联”可谓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但为什么感觉这种精华正与我们渐行渐远呢?

徐超:确实,在我们这个对联王国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争的事实:一是精彩的新作越来越少,而不符合对联要求的则不少;二是遍布大街小巷的许多对联都是上下联位置颠倒的(不过,这大概也与从左向右书写的横批有关)。笔者曾为拙著写了《读联献疑》一节,专讲被我称为“不好的对联和不是对联的"对联"”。其中的例子大多出自书家,甚至是“有身份”和“大名头”的,有些问题还是出现在专讲对联的文章里。虽然在新近几十年的联作活动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优秀的联作和联家,从中依然能看到前代对联高手和传统对联文化的遗风,但就整个社会、整体水平而论,与过去有天壤之别。

更重要的现实是,我们已经失去了持续数千年的那种文化背景,旧时代那种极其普及的启蒙教育和训练模式更无复见其踪影。尽管如此,我们数千年来的文化血脉却是永存的,那个光辉灿烂的文化宝库是永存的。杞人之忧是,我国极其厚重的对联文化资源还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更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而一些地方却仍不停地在“挖掘”浅薄文化。浅薄文化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厚重文化则会给人以高雅向上的精神熏陶和享受,尤其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挖掘、整理和传播那些经典文化、精英文化。

问:文化教育工作者、学者可以做些什么?

徐超:比如,我国古籍保存、社会流传和遍布全国各地名胜古迹中的极其丰厚的对联文化有待我们进行全面的整理。再拿眼前很热的旅游景点文化建设来说,一方面,我们可以切合新旧景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为其选题传统优秀名联,更要力求创作更多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联,创造全新的对联文化环境。我们还可以努力创造条件,用不同方式普及、传播对联文化,提高大众的欣赏水平。我们希望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能进一步重视本土珍稀文化、高雅文化在传承中的保护,在保护中的传承。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里,我们尤其应该重视向世界传播一个原汁原味的国粹文化。

总之,在世界上唯一的对联王国里,在宣传和传承对联文化方面,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可喜的是,近二三十年来,对联知识书籍大量出版,对联的创作和书写更堪称史无前例,对联创作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我的企盼,是在这方面能有更大的进步,至少不能让对联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没落。

问:您的《对联艺术》一书包括对联概论、对联欣赏、自撰联释例、自集句联选例、对联与书法、自书联选例等部分,其中自撰联释例、自集句联选释、对联与书法等章节,包含许多您自己的创作实践经验,尤为珍贵。

徐超:由于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我从小到大乃至今天,都没有得到过写近体诗或对课之类的训练,更不敢随意写近体诗。虽然也很喜欢对联这种艺术形式,但精力长期都用在专业教学和相关研究上,很少想起要主动创作对联,零散的联作多是出自应时之需。估计目前写对联和想写、想学写对联的人也像我一样,一般都是业余爱好。这样,我的创作体会就有了广泛的意义,就是我的“现身说法”可能对初学者更有好处,比起学习那些只能作高山仰止之叹而难以企及的经典对联或对联论著来,拙作或许更切实用。

创作之外,我还特别提到合理改造旧联,初学者也可以由此入手,书中有实例说明。这里要说一下,改造旧联是为了切合目前新用。为了使主题更加显豁,有时可以加款文予以解说。如笔者近日为山东大学学人大厦题写的门联就是对前贤旧联略加修改、调整而成。联云:

春华秋实学人种,

义路礼门君子居。

“春华秋实”是常语,但其深层意义人或不尽知。为便读者,我加了如下款文:

北齐颜之推云:“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的是精论。

颜氏语见《颜氏家训·勉学》,它阐述了文章学问与修身践行的关系。加上这段款文,对读者理解“春华秋实学人种”起了很大的作用,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义路”,《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又《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由春花而秋实,由义路而礼门而君子居,为学之登堂入室之序,正与春播种、秋登实之因果秩序相应。上联明嵌“学人”之名,下联“君子居”暗切“大厦”。

这里还想说,有时旧联其实也可以全盘照搬,但同样应考虑加款文点明新题的特别含义。如山东济南商河县新近修建了一些文化景点,其中有一个景亭一个。商河古称麦丘,曾有一个关于治政理念的故事流传至今。故事见于《韩诗外传》和《新序》,故与一般的民间传说有不可同日而语的意义。因为我为附近另外一处景点题写了“麦丘三祝图”(大理石风景墙,上刻麦丘三祝人物故事图),故此亭我定名为“三祝亭”,亭下楹柱宜题写对联。但题写什么对联很让我犯难:如由我自撰,可能便于在联中说清“三祝”的故事,但难度很大,于是想到改造旧联。斟酌中见到清张问陶的一副集古联:

善政得祥,气应时雨;

养贤致福,禄若阳春。

张问陶,号船山,清代诗人,曾任莱州知府,有德政。此联为集古语而成。《易林·大有之旅》:“麒麟凤凰,善政得祥。”《韩诗外传》卷八:“(凤象)五彩备明,举动八风,气应时雨。”《易林·坎之小畜》:“尧舜仁德,养贤致福。”同书《讼之革》:“皇帝建元,文德在身。禄若阳春,封为鲁君。”虽然作于清代,但与我的“寻寻觅觅”相合,竟至无异于专为“三祝亭”而作,于是我当即决定题写此联。但为了把麦丘三祝的故事向读者、游人说清楚,我加了如下款文:

齐桓公田于麦丘,得邑叟三祝。桓公称善,御以归,礼于朝,助成霸业。所谓“三祝”者,实为宝民、重贤、善听之谏也,体现了儒家治政的基本理念。麦丘即今之商河。新近建亭,余命名为三祝亭,并题其额,复录清莱州知府张船山集联以咏其事。

这就把麦丘三祝的故事、意义以及对联的来龙去脉及含义说清楚了。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一试。有趣的是,这副作品因为是给商河县用,考虑到受众面,我写的是行书。后来我尝试用金文写了一副,在去年年底的一次展览中,这副金文作品竟被一位大概是很喜欢的人偷走了,至今没有破案。说明这种东西还是受人喜欢的。

问:有意思。徐老师关于对联与书法的论述也极为精辟。

徐超:与书法联姻使对联找到了自己最佳的生存发展方式。是书法成就了联语,并将它推向辉煌,推向极致。因为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适应了中国人一种高尚的精神文化追求。其精神追求的极致,就是给语言、汉字和汉字书法甚至赋予了超自然的力量,对此,我都力图作一点分析、探讨。

问:见到第八章中您书写的30余副对联墨迹,有金文,有行书,都很精彩。

徐超:谬夸了。虽说多是临时尝试创作的“急就章”,但也体现了我心目中对“集美艺术”的追求。这些对联无论是我创作或集句,其文辞是以国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文学形式是对联,是浓缩了的格律诗,是袖珍式的经典文化。书法是雍容典雅的金文,也是典型的庙堂文化。款文则是常用的行书。这样的作品明显更能兼容和表现丰富的文化信息,更能集中显示传统文化艺术的震撼力。这些都是表现我对“集美艺术”的一种追求,未必已经做到或做得很好,我的态度永远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会不断地努力。

  • 徐超新著《对联艺术》:一部鉴赏,学习对联的教科书
  • 答:徐超:确实,在我们这个对联王国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争的事实:一是精彩的新作越来越少,而不符合对联要求的则不少;二是遍布大街小巷的许多对联都是上下联位置颠倒的(不过,这大概也与从左向右书写的横批有关)。笔者曾为拙著写了《读联献疑》一节,专讲被我称为“不好的对联和不是对联的"对联"”。其中的例子大多...

  • 中华书局出版《对联艺术》:书法对联
  • 答: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超先生的《对联艺术》,近期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全书分对联概论、实用对联赏析、睿智对联赏析、名胜对联赏析、自撰联释例、自集句联选例、对联与书法、自书联选例等八章,是一部引导传统文化爱好者了解对联文化、学习创作对联的读物。徐超先生以传承经典文化为...

  • 《对联艺术徐超》
  • 答:六朝梁代刘孝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据传为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潭嗣同全集.石菊隐庐笔记》),又有传说是五代时期后蜀的国君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当时是写在两块约—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上,又称为“桃符”,这也就是春联的由来。它的兴起与发展与明代的朱元...

  • 什么是对联
  • 答:如作者所撰写的《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一书,就以对联的方式将许多佛教人物与佛教义理比较系统地写成了一部学术专著。推而广之,也可将许多科学知识或其他学问道理用对联的方式加以撰写,并且在内容上突出其学术或专业性质。 9.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

  • 对联写作基础(第三章,对联格律
  • 答:第三章、对联格律对联的格律是指在对联创作中要遵循的基本规范。“格律”一词原指诗、词、曲以及律赋等韵文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在对联创作中把形式方面的基本规范称之为“格律”,只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种习惯用法,其实与古典词曲的那种“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严密...

  • 如何赏析对联
  • 答:对联鉴赏,大致也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鉴赏一样,应分为内容和形式两项,从这两方面去欣赏;所不同的在于对联往往与书法艺术相结合,所以,对联鉴赏应有对联内容、表达手段和书法艺术(限张贴及悬挂联)三个方面。一 对联内容 对联的内容应是对联鉴赏的最主要部分。我想,是否从这么几个方面由表及里、由...

  • 春联,剪纸的来历
  • 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二、剪纸(一)剪纸的历史剪纸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神的活动,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两千年的发展史,使它浓缩了汉文化的传统理念,在其沿革中,与彩陶艺术、岩画艺术等艺术相互交织在一起,递延着古老民族的人文精神与思想...

  • 中国的对联有哪些?
  • 答:三、师带着生赏析两幅对联 1、出示上联: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读读,你有什么发现? 对,童子和桐子读音相同,落与乐亦是。那么,你们想下联会有什么特点?让生说。 出示下联: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同学们,像这样,几个读音相同而意思不一样的词组成的对联,叫做同音字联。例如: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

  • 有一部描写古代文人的电视剧,里面有对仗的内容,如三光日月星,四诗风...
  • 答:《联林珍奇》是我国第一部以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瑰宝-对联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它有机的揉有关历史史实、历史人物和民间流传的巧联趣事为一体,创造了一个以对联奇才凌大岫的爱情和坎坷命运为主线,时而令人忍俊不禁、时而催人泪下的悲喜交织的历史传奇故事。此剧文学性、知识性、哲理性和娱乐性兼而有之,老少咸宜,雅...

  • 对联鉴赏
  • 答: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110,110,1100。110)此联是十年后对藤花吟馆联的修改,悬挂在浦城的“草堂”,时年68岁。将第三个三言句改为四言句,与最后一个三言句可以合成七言读,节奏有了变化。从以上两联可以了解,梁章钜在诗艺和联艺两方面都是下了功夫的。何淡如题广东佛山赛会...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