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五台山佛乐的传承情况 《智化寺音乐》同哪些古乐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

2024-05-31m.verywind.com
五台山佛乐的介绍~

五台山佛乐是指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山西省内佛教胜地五台山寺庙中长期流传的汉族传统佛教音乐,五台山佛乐兼有汉传佛教(称“青庙”)和藏传佛教(称“黄庙”)佛教音乐。五台山佛乐,始于北魏,并一直在五台山地区流传,特别是青庙佛乐,还在山西省五寨、左权、洪洞、襄汾、繁峙、代县、原平、太原市等地流传。2006年12月18日,五台山佛乐列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乐音、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起,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


  《智化寺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惟一按代传袭的乐种,至今保存完好,明正统年间随著智化寺的建成,打太监王振随之将宫廷音乐引入。经寺僧们研习演练,形成集宫廷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为一体的《北京智化寺音乐》。智化寺音乐的整个体系由乐谱、乐器、乐调、曲牌几个部分组成,全都采用工尺谱记写。其所用乐器是特制的,以管、乐、笙、云锣等为主要演奏乐器。曲目200多首,丰富多彩,乐僧队伍自形成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代代相传,承袭不断,传至今日已有28代传人。
  1952年智化寺艺僧法广在如来殿的经厨里发现了由第十五代艺僧永乾抄本。谱本线装,高40毫米,宽25厘米,用的是高丽无帘痕米色纸,装订完整。封面中间行楷书《音乐腔谱》四字,封底内自上至下楷书“岁大大清康熙三十三年十月初一日容乾吉祥如意”22字。内容无序幕,共录有管乐谱48首。
  抢救、保护、研究、传承北京智化寺音乐,是北京文博交流馆的一项重要业务。自1990年8月请回原智化寺已还俗艺僧张本兴、张广福、胡安和、朱锡泉等人,开始进行了-智化寺音乐抢修、发掘、研习、演出工作。并应国内外邀请组织演出100余场,赢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产生了十分良好的轰动效应。1999年7月24日以《中国佛教音乐传世珍品音乐会》首次进入我国音乐的最高殿堂--标记音乐厅演出,2000年又在北京护音乐厅,国家图书馆音乐厅各演出两场,观众众无虚席掌声不断。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佛教协会文化研究所及文物部门专家研究认定,智化寺音乐为唐宋的余音,是我过目前仅存的四大古乐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城隍庙鼓乐属典型的道派鼓乐,其确切历史已不可考。该庙道士安来绪、张教振、孟清真、张隆兴等传说,此庙在九曜街时就有鼓乐活动;安来绪说,他曾见到过书有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的鼓乐抄本,此谱藏于该庙“魁星楼”,1942年日本飞机轰炸西安,被烧毁于该楼之中。另外,尚有安来绪原存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的乐谱抄本(此本现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这种种线索看,城隍庙鼓乐的活动可能始于15、16世纪的明代,最晚不会晚于18世纪前期的清代。
  清末民初,城隍庙及其乐社由姚春发主持,姚传授的艺徒有安来绪、王尉生、孟清真等。姚春发逝世后,由安来绪接替主持庙事及乐事。安传授的艺徒有张教振、樊明智、张存柱等。40年代中,在安来绪主持下,城隍庙成立了“音乐研究会”,专门传习鼓乐,收有不少乐社艺人习艺,如著名鼓吹艺人周檀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安的努力,在其他鼓乐社日趋衰落的情况下,城隍庙鼓乐社始终坚持活动,直到i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后,城隍庙鼓乐社更加生气勃勃,经常参加音乐会演出和重大节日游园的演出活动。1961年11月,城隍庙鼓乐社接受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邀请,由安来绪率领赴京作专场演出,受到热烈欢迎,西安鼓乐遂更为广泛地为音乐界所关注和重视。


  大相国寺梵乐的乐曲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融汇了宫廷音乐、寺庙音乐、民间音乐之精华。演奏曲目十分丰富,分声乐和器乐两种,曲目有200个,至今仍残存《大相国寺手抄秘谱》、《师旷六律》等乐谱,在全国乃至世界佛教音乐中是最为独特的一枝。其声乐曲中的“倡”以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语言为内容,由通常的梵语三十二个音节构成,尤为宝贵。而器乐曲则以传统佛乐及中州地域音乐为主,演奏规范,编制严密。在开封繁塔及铁塔壁砖上,均可看到雕刻的佛教弟子演奏佛乐的乐手。挖掘、整理、继承大相国寺梵乐,对于完善中华音乐宝库十分重要。


  五台山佛教音乐渊于印度佛教音乐,又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成分,成为北方佛乐的代表。当时,东晋高僧道安、慧远,创造了唱导这一新的佛教讲唱体制,以讲唱法理开导众生为宗旨,采用了多种民间说唱方式,使唱导音乐与净土宗教义结合起来,编撰成《西文化导文》《往生礼赞》、唐代是五台山佛乐的极盛时期,五台山僧人澄观是华严经疏的集大成者,他同时完成了呗赞音乐的系统整理,即《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一八载:"十赞叹者,乐则歌赞,苦则哀叹……如来具是六十种声音……"这种呗赞音乐是华严宗音乐的代表,也是唐代佛教呗赞音乐的代表。
  虽然五台山各种佛教音乐不同,但都体现了北方宗教音乐的共同特点,就是比较雄壮,不同于南方佛乐的婉丽。佛光寺文殊殿前现存石经幢,刻于877年。须弥座上束腰八方各刻有手持不同乐器正在演奏的乐伎八人,说明了佛乐当时的发展壮况。
  到了明代,五台山佛乐又有新的发展。表现为进一步吸收了唐宋曲牌、元杂剧曲牌以及民歌、民间乐曲等。清康熙以来,由于统治者特别优渥藏传佛教--喇嘛教,五台山佛教音乐中便又出现了黄教音乐。
  流传至今的五台山佛教音乐,分为经文音乐和经外音乐两部分。经文音乐是专门用于佛事活动的声乐,由经文与佛曲相融而成。没有乐器伴奏的称咏读或念高调。有乐器伴奏以歌赞为主的称为"梵呗 "或"合念"。经外音乐没有词、偈,仅以乐器演奏为主的器乐曲牌,是五台庙堂音乐的精华。
  五台山佛教音乐在内容上分为青庙音乐曲牌及黄庙音乐曲牌两种。
  汉传佛教寺庙中的法事音乐即为青庙音乐。按传统分类可分为:瑜珈焰口、唱诵、吹腔和散曲四个部分。藏传佛教之喇嘛庙中的音乐叫黄庙音乐,它一般包括唱诵、吹腔、仪式音乐。青庙音乐旋律幽雅、意境深远,有远、虚、淡、静之特点;青庙音乐留传下来的共有47首,由五部分组成:瑜珈焰口、禅门口诵,佛事散曲、三昼夜本等。
  黄庙音乐,旋律较为华丽,节奏较为活跃,且羽、商调式的曲调较多,既有蒙、藏高原的山野之风,又具有幽雅、静谧之佛乐风韵。这两种音乐既有颂赞经文的唱诵,又有不加经文的纯器乐曲,无论是唱诵还是吹腔,从曲目看,除民族风很强的佛曲外,为了吸引听众、广传教义,都吸引了不少我国的古典乐曲和民间乐曲。黄庙音乐留下来的曲牌共40首,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禅曲诵经之部、吹腔之部、仪用之部。黄庙音乐曲牌中,有很多是由西藏传入内地,曲牌多为藏语译音。但也吸收了汉民族一些古曲和民歌。
  青、黄两庙所用的谱本,也是传统的工尺谱;所有转调也是传统的五度转调法。但青庙音乐与黄庙音乐风格特点不同。青庙音乐讲究规矩,黄庙则不太严格。两庙使用调高不同。黄庙使用本调,即管调。使用工尺谱,即现代E调。青庙比黄庙低一个调,即角调,高音相当于现代D调。另外,青庙以汉民族乐曲为主,黄庙则继承了许多西藏古老曲目。因此,青庙风格以庄重典雅幽静见长,黄庙音乐则刚强洪亮,粗犷有余。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乐器,青黄两庙大体相同,都由打击乐和吹奏乐器组合而成。青庙音乐主要有:手鼓馨、铛子、中木鱼、方锣、鼓、铙、忏钟、行馨、管子、笙、梅等。其中笙为主,管梅相助。乐队一般由14人组成。黄庙乐器主要有大把鼓、藏铃管子、笙、大木鱼,大号、别莉、海螺、铙钹,唢呐、海笛。黄庙乐队以管子为主,笙梅相助。乐队一般由10人组成。每日早晚迎送太阳时,使用的乐器有大号、唢呐、海螺、别莉等。
  历史上,五台山的青庙、黄庙都有自己的乐队。除日常殿堂诵经吹奏之外,各种法会都会有乐队吹奏。以后,庙堂音乐留传于民间,祝寿、葬仪等也请和尚喇嘛念经奏乐。
  所以说,佛乐在佛教活动中,那抑扬顿挫的诵经节奏,或配以伴奏,或单独清唱,或经停乐起,唱念结合,声乐相间。忽儿深谷溪泉,忽儿高岭鸿雁,其水乳交融的演奏,具有十分浓郁的古典风味,不禁会令人想起唐诗宋词元散曲的格调。
  青庙音乐中的吹腔是法事人的纯器乐曲。主要曲目有《上经台》、《秘摩岩》《普庵咒》、《云中鸟》、《进兰房》等40余首,它们有的来自佛曲、有的来自古典乐曲、有的来自民间俗曲,一经佛乐队演奏,既有较为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韵味,又有鲜明的佛乐特色。黄庙音乐中的吹腔用于黄庙各种殿堂仪式和各种佛事活动。乐曲有的来自青庙音乐如《秘摩岩》、《上字翠黄花》、《六字真言》等,有的来自古典乐曲如:《如意歌》、《四字月儿高》等,也有一部分来自民间乐曲。


  福建南音是曲艺的一种,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福建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宋,主要流行于于福建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
  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
  (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五台山佛乐属北方系统,但独立于东西两路之外,自成体系,曲调古雅。是音乐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也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认为是北方佛教音乐的代表,除五台山所属地域外,在整个中国北方及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在中国音乐文化里,五台山佛乐也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所以,传承保护“五台山佛乐”具有重大的意义。
历史上,五台山的青庙、黄庙都有自己的乐队。除日常殿堂诵经吹奏之外,各种法会都会有乐队吹奏。以后,庙堂音乐留传于民间,祝寿、葬仪等也请和尚喇嘛念经奏乐。但是,由于培养一个能演奏乐器并会唱经的僧人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而训练班里的僧人流动性很强,这使得大多数乐曲已不能被完整地演奏。云游四方是不少僧人乐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但继承五台山千年不息的佛乐文化遗产却需要一份持久的耐力与恒心。 同时,随着五台山传统法事的减少,应用的佛乐也少了用场,一些传统曲目渐渐遗失。 1958年,五台山青黄两庙的18位僧人,组成乐队,赴省城太原演奏庙堂音乐,荣获嘉奖。
1986年,为解决曲目的传承问题,五台山南山寺、殊像寺和普萨顶分别成立了佛乐培训班,担负起了挖掘、整理五台山佛乐资料和教授五台山佛乐的任务。
1989年3月五台山佛乐团首次抵达香港演出大型佛教音乐,引起轰动,反响很大。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五台山佛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11月20日中国佛乐道乐精粹展演在京演出,五台山佛乐团与北京佛乐团、江苏姑苏仙乐团、北京白云观道乐团、青海拉卜楞寺佛乐团、台湾佛光山梵呗赞颂团6个佛教乐团相聚中山音乐厅。
南山寺每年举办一次水陆大法会,也经常受邀赴海内外做各种佛事活动和佛乐表演,省市县有大型活动的时候,政府和有关部门也积极推荐他们参加,给佛乐团创造了极好的展示机会。
2011年3月19日,由汇光法师带领的南山寺、殊像寺乐僧组成的佛乐团随“魅力三晋——山西文化艺术精品展演月”在上海大剧院表演,赢得喝彩。
(五台山佛乐传承活动及人物图集 ) 1、汇光法师
汇光法师出生于1966年,五台山五顶之一的西台山麓繁峙县王家,俗名王还晟。远近村民大多笃信佛法,王家世代行善积德,虔诚敬佛,每辈均有出家之人。父母亲亦是虔诚的佛教徒,从小受佛法熏陶。
青年时期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外出打工,成为煤炭工人。面对矿井里不断的塌方事故,在多次救援中,对生死已经有了另一种认识。为此,他毅然辞职,在征得父母同意后求佛五台山。1991年,汇光法师一步一叩到南山寺落发,拜万富和尚为师,由塔院寺高僧寂度大和尚亲授具足戒。参禅礼佛、受持戒规,同时学习吟诵经文的曲牌和演奏乐器的技艺。
2009年6月11日,汇光法师作为五台山佛教音乐汉传(青庙)音乐的唯一代表,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人。
2、章样摩兰
章样摩兰,1969年9月,出生于五台县西沟村,俗名梁林虎,1982年在菩萨顶出家,师从罗桑旦增学习黄庙佛乐。1984年秋,由承德市佛教协会会长哈幕尔按照黄教仪规为林虎灌顶,并授比丘戒,取法名章样摩兰。山西省政协委员,忻州市政协常委,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2009年,作为五台山佛教音乐藏传(黄庙)音乐的唯一代表,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人。
3、善意法师
善意法师俗名杨建国,山西省繁峙县杏园乡古家庄村人,1958年出生。自幼喜欢打坐念佛,在音乐上很有天赋,1983年被县秧歌剧团聘任为乐师。1986年,在四川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出家,翌年四月开始游访五台山、秘摩岩潜修,后至极乐寺,1991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善意法师1986年开始研究五台山佛教音乐,1997年为弘法利生,继承古老的佛教音乐文化遗产,在山西省繁峙县石佛寺创办五台山佛乐培训班,并任讲师。1998年山西省代县极乐寺创办中国五台山北方佛乐学修院。2000年9月组成中国五台山佛乐团应邀赴北京参加由广化寺举办的诸佛菩萨开光暨水陆法会。佛乐团的精彩演奏受到广大僧俗两众的欢喜赞叹,佛教音乐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田青教授观看后对佛乐的演奏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赏。2004年第二次参加北京广化寺水陆法会的佛乐活动。2000年10月16日该团应邀赴交城县卦山天宁寺参加佛菩萨开光法会,受到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玄中寺方丈根通大和尚及诸山长老和与会善信的赞赏。2001年该团应邀赴五台山碧山寺百尊佛像开光佛事活动。2001年应邀赴湖北鄂州市古林泉寺进行殿堂佛事音乐及经外音乐演奏。2005年8月1日应五台山碧山寺妙江大和尚邀请参加水陆法会佛教音乐演奏。1997至2005年办佛乐班6届,分布在广东、河南、浙江、山西等地进行佛乐佛事活动。善意法师为《地藏忏仪》谱写了曲,同时编写了近百首佛教歌曲、20首笙、管、笛吹奏曲谱,编撰了《中国五台山佛教音乐大全·歌曲集》1-2册、《中国五台山佛教音乐大全·二时课诵音乐谱本》、《中国五台山佛教音乐大全·净土佛事修学文集》1-6集、《中国五台山佛教音乐大全·佛乐赞偈文字谱本》。



  • 五台山佛乐的传承情况
  • 答:同时,随着五台山传统法事的减少,应用的佛乐也少了用场,一些传统曲目渐渐遗失。 1958年,五台山青黄两庙的18位僧人,组成乐队,赴省城太原演奏庙堂音乐,荣获嘉奖。 1986年,为解决曲目的传承问题,五台山南山寺、殊像寺和普萨顶分别成立了佛乐培训班,担负起了挖掘、整理五台山佛乐资料和教授五台山...

  • 名俗文化:五台山佛乐
  • 答:五台山佛教音乐的谱系是“工尺谱”,以师父带徒弟的口传心授方式传承。五台山僧人在点笙(调音)方面有独特的技术手段和调音法。五台山佛教音乐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始终沿用随佛教进入中国的“歌赞”、“转读”、“唱导”等形式,而且还保存有唐宋以来各时期流行的歌曲和乐曲。其中常见的早课曲...

  • 五台山佛乐的历史沿革
  • 答:五台山佛乐,是指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山西省内佛教胜地五台山寺庙中长期流传的传统佛教音乐。五台山佛乐渊源于印度佛教音乐,又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成分,成为北方佛乐的代表。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太行山支系,因有顶似平台的五座山峰而得名,位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

  • 五台山佛乐的介绍
  • 答:五台山佛乐是指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山西省内佛教胜地五台山寺庙中长期流传的汉族传统佛教音乐,五台山佛乐兼有汉传佛教(称“青庙”)和藏传佛教(称“黄庙”)佛教音乐。五台山佛乐,始于北魏,并一直在五台山地区流传,特别是青庙佛乐,还在山西省五寨、左权、洪洞、襄汾、繁峙、代县、原平、太原市...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 答:1. 左权开花调:这种音乐形式流行于山西省太行山区,其独特风格在隋代时期开始形成,并在20世纪30年代从左权民歌中分离出来。左权开花调以其精巧的歌词设计、新颖的词曲以及地方色彩鲜明的衬词衬句而著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2. 五台山佛乐:这一传统音乐形式根植于山西省五台县及其周边地区,融合了音乐...

  • 《智化寺音乐》同哪些古乐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
  • 答: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乐音、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起,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 《智化寺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惟一按代传袭的乐种,至今保存完好,明正统年间随著智化寺的建成,打太监王振随之将宫廷音乐引入。经寺僧们研习演练,形成集宫廷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为一体的《北京智化寺音乐》。智化寺音...

  • 山西文化遗产介绍
  • 答: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五台山佛乐,是流行于山西省五台县五台山一带的传统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部分五台山佛...

  • 听佛歌有禁忌吗?
  • 答:2、五台山佛教音乐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重要的一点是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佛教的法事仪式,历史上就被称为“音声佛事”。五台山佛教自开山以来,佛教音乐始终融于其中,就是源于佛教音乐的这种实用性。3、五台山佛教音乐有着很突出的审美价值。悠长的历史进程中,汇入五台山佛教的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歌曲和...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 答:1、左权开花调 左权开花调,是流行于山西省太行山区的民间音乐。左权民歌风格在隋代开始形成,20世纪30年代,左权开花调从左权民歌中派生出来。左权开花调歌构思精巧,歌词新颖,衬词衬句凸显了浓厚的地方色彩,感染力很强。2、五台山佛乐 五台山佛乐,是流行于山西省五台县五台山一带的传统音乐,包括...

  • 中国音乐活化石的美誉
  • 答:智化寺每年一届的音乐文化节,内容较为丰富,例如第三届是集福建南音、西安鼓乐,五台山佛乐、智化寺京音乐等于一个舞台上,让观众欣赏到了众多古乐:第四届邀请台湾雅乐十三音同台演出,并邀请乐团演奏改编版的智化寺京音乐;第五届以京畿地区的传统音乐为主。邀请了胜芳、北辛庄、李家务等四家传统音乐会...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