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孟子〉的论辩技巧有何特色?请举例说明 《孟子》的论辩文有哪些特征

2024-05-09m.verywind.com
孟子的论辩有什么特点?~

《孟子》一书中有许多可以作为座右铭的“名言”,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等。但写本文,专门探讨孟子的论辩,也就是论辩方法或技术。
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头,大老远的来见我,有什么高招使我的国家摆脱困境吗?
【原文: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注意:梁惠王问的是,有利于国家的策略。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谈利益呢,国王说什么可以有利于国家,大臣说怎么做可以有利于自己的家,公务员说如何做才能对自己有好处。上上下下都为了利益而奋斗,那么公务员就要琢磨大臣,大臣就要琢磨篡党夺权了。
注意:孟子是把原文中的“利”变成了私利。这是孟子论辩中的一招:偷换概念。



扩展资料: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尧、舜、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于天下。
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宋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一)孟子的论辩逻辑
  孟子论辩之所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严密的逻辑性是其重要成因之一。谭家健认为孟子虽然不像墨子那样有比较完整的形式逻辑理论,但是“却能普遍而熟练地使用着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其文章都有着严格的逻辑”,在论辩过程中,孟子成功地运用了排中律和矛盾律,从而“无论和谁辩论,孟子都从没有输过”[2]。孟子论辩中所运用的逻辑方法有:(1)逐层推论法,又称“台阶术” 。在具体的论辩中,穿插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有正有反,有擒有纵,开合自如,引人入胜。如《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从交友之道说起,获得齐宣王认同,登上第一级台阶;次及部门长官的政务,引齐宣王跻上第二级台阶;最后提出议论中心,使齐宣王不得不在内心赞同,虽然他口头上不愿表态,从而达到规谏国王的政治目的;
  (2)破斥两端法,针对论敌用假言推理与选言推理的综合方法进行的责难,孟子从容应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予以有力的破解;
  (3)提出新论点法,即当论敌用假言和选言推理进行论辩时,采取肯定一面另提新论点,以击破对方隐含的错误观点;
  (4)例证法,即把例证作为一个前提,使逻辑推理更加严密。
  儒家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人们的言谈举止都要合乎礼节。但孟子认为不能只拘泥于礼节,而应视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例如拿饮食、婚姻的重要方面与礼节的轻微细节作比较,那么饮食、婚姻重于礼节。“男女授受不亲”虽是一条儒训,但孟子认为“嫂溺不援,是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
  有一个任国人对孟子的学生屋庐子说:“如果按照礼节去找吃的,便会饿死;不按照礼节去找吃的,便能得到吃的,那一定要按照礼节去行事吗?如果按照迎亲礼,便得不到妻子;如果不行迎亲礼,便会得着妻子,那一定要行迎亲礼吗?”屋庐子茫然不知所对,转而求助于孟子。孟子曰:“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舍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与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轸兄之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轸,则不得食,则将只能之乎?逾东家之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孟子·告子下》)
  孟子并不直接回答任国人的诘难,而是举出两个例子让任国人判断,间接表述自己的观点,即应当根据礼节来待人处事,决不能违反礼节,任意胡作非为,干出伤天害理之事。

  (二)孟子的论辩语言
  语言是论辩的物质手段,论辩是语言的直接交锋。孟子很重视论辩的语言,他的语言是论理式逻辑语言,又是形象化的文学语言。这既有利于加强论辩的说服力,又有利于增强论辩的感染力。
  善譬巧喻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谭家健认为,孟子的比喻“浅近平易而生动有有趣,轻快灵便而又深刻贴切”,“堪称比喻圣手”,他往往以生活常理就近设譬,运用灵活,精辟允当,一语中的,从而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用寓言故事作譬喻《孟子》为开风气者,这类“叙述则时特精妙”的长喻“曲折多姿,生动有趣”,“有很高的艺术价值”[3]短喻则既平易又精练,正喻生动有趣,反喻夸张幽默。实际上无论是单纯的比喻,还是故事性的长喻,为先秦诸子散文所共有,而孟文为人所称道,是因为有其独特的“个性”,从而形成了孟文特有的风格,管文提供的思路当有某种方法论意义。
  孟子主张性善说,把“义”看作是性善论的主要内容之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生命是人所共见的,人们都能切切实实体会到它的存在和价值,能唱能跳,善行会跑。但是,“义”是个抽象的概念,无声无嗅,无形无状,普通人难于把握。为了使“义”的价值能够直观现实在人们眼前,孟子采用了譬喻说理技巧,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具体形象地区别出“生”和“义”价值高下不同。因此,“舍生取义”的结论就易于为人们接受和实践。

  (三)孟子的论辩方法
  方法是通达胜辩的桥梁。孟子的论辩方法是他的论辩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能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况,采取因势利导、比较异同、利实相参、执中有权等方法,特别是“执中有权”论,可以说是孟子分析情况、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孟子认为“执中无权,亦犹执也”。孟子认为“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是极端自私的,而“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用博爱代替自私,不利于宗法制度。所以孟子反对执着,“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赋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他运用“执中有权”法,摆脱了辩论中的两难的困境。
  其次,孟子经常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借以激发对方的善端,减少论辩的对抗,宣传、实现自己的主张。孟子一向主张“仁政”,他在劝告君王要实行仁政时曰:“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然后又说“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使君主听了心悦诚服。孟子还认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力,或劳心;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此外,孟子主张王道,就要和霸道比较;主张正义之战,就要和不义之战比较;主张仕以其道,就要和仕非其道比较。比较才能分清是非、好坏、轻重、大小,这是论辩最直接的任务。

  (四)孟子的论辩风格
  风格是孟子论辩艺术的总体特点。如果孟子的论辩艺术没有独特的风格,就不成其为孟子的论辩艺术了。旗帜鲜明、感 情强烈、文采斐然、说理痛切,这都是孟子论辩艺术的总体特点。
  孟子在论辩中主张什么,反对什么,立场、观点鲜明,而且感情色彩强烈。他反对不义之战,歌颂正义之战;反对暴政,赞扬仁政;反对杨墨,推崇孔子;反对穷奢极欲的权贵,同情水深火热中的百姓。
  孟子在论辩中长于说理,显示出他雄辩的才华。他往往能针对对方的言论,不急不迫、一步紧似一步地论说开来,最后用精辟的语言概括出自己的思想,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的谬误,确有说理痛切、发人深省、令人信服的效果。
  孟子常用排比、对偶等手法进行劝说。他在劝君主端正对大臣的态度时,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孟子还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上述观点皆本人的浅显之谈,对于亚圣孟子的散文,还待深入研究。
  注释:
  [1]《文心雕龙·论说》,意为:“一个人论辩的价值,比国宝九鼎还贵重;三寸之舌的力量,比百万雄师还强大。”刘勰对论辩的评价,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铺陈展开方法很明显: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

思维周密而且逻辑性很强```步步论证最后推出结论```

《孟子》二章中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篇运用对比讲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样的对比更加形象,让读者容易接受。后文又用“多助之”和“寡助之至”做对比,突出了本文的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运用6个事例,说明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告诫我们应该有忧患意识,又举出在优越的环境中不思进取、沉迷享乐的事例,告诫人们沉迷于安乐中就会自取灭亡的道理。最后总结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的语言很具有说服性,举出的事例也能从分的表达出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论点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 《孟子》的论辩文有哪些特征?
  • 答: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入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役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

  • ...孟子善辩”这一特点的?请简要说说这篇文章的论辩艺术。
  • 答:(4)采用演绎方法,驳斥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片面观点。孟子采用与农家相同的事实,却推导出与之相反的结论,与农家针锋相对,从而更加理直气壮,有力地反驳了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片面观点。2.修辞...

  • 孟子的散文论辩技巧
  • 答:逻辑严密!孟子论辩之所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严密的逻辑性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巧设排比!排比和反复同样是孟子文章的一个显著特点。

  • 孟子在论辩时有何特点?
  • 答:孟子在论辩时,一方面善于采取层层追问、步步进逼的方法,使对方无法躲避,理屈词穷;同时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充满爱憎的感情,从而富于强烈的文学色彩。《孟子》中还有一类单纯发表议论的较长的篇章,虽然没有标题,但它足...

  • 《孟子》的论辩艺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 答:(一)孟子的论辩逻辑 孟子论辩之所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严密的逻辑性是其重要成因之一。谭家健认为孟子虽然不像墨子那样有比较完整的形式逻辑理论,但是“却能普遍而熟练地使用着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其文章都有着严格的逻辑”,在...

  • 孟子辩论技巧之偷换概念事例
  • 答:孟子辩论技巧之偷换概念事例一: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被称为论辩的典范之作。在孟子和齐王这段经典对话中,偷换概念是他诡辩的手段。二人对话时,孟子说到齐王的政治理想:“欲辟土地,...

  • 孟子散文采用哪些论辩方法
  • 答:孟子以“善辩“著称,这主要是因为他能够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论辩方法。其论辩方法主要有直言法、移花接木法、设彀法、譬喻法、变通法、用典法等。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类比论证。如“五十步笑百步”。二、...

  • 浅谈《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
  • 答:摘 要: 孟子是战国时代首屈一指、技压群雄的论辩大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雄辩家。善于论辩是《孟子》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其论辩艺术技巧主要有回避术、转换术,求同求、擒纵术,圈套术、包抄术,比附术、诡辩术,...

  • 《孟子 梁惠王下》中孟子用了怎样的论辩技巧
  • 答:孟子往往巧妙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通过过工师采购木料专业选择的两个例子与雕琢玉石做比较得出否定的结论,最终引申到治理国家上来、说明治理国家各方面也需要专业人才的道理。中间逐层推理,穿插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有正有...

  • 试以《齐桓晋文之事》说明孟子论辩文字的特点
  • 答:三、取譬设喻,形象生动。 孟子论辩善于运用比喻,。有人作了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用了159个比喻。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