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孟子散文采用哪些论辩方法 〈孟子〉的论辩技巧有何特色?请举例说明

2024-05-19m.verywind.com
《孟子》的论辩文有哪些特征~

(一)孟子的论辩逻辑
  孟子论辩之所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严密的逻辑性是其重要成因之一。谭家健认为孟子虽然不像墨子那样有比较完整的形式逻辑理论,但是“却能普遍而熟练地使用着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其文章都有着严格的逻辑”,在论辩过程中,孟子成功地运用了排中律和矛盾律,从而“无论和谁辩论,孟子都从没有输过”[2]。孟子论辩中所运用的逻辑方法有:(1)逐层推论法,又称“台阶术” 。在具体的论辩中,穿插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有正有反,有擒有纵,开合自如,引人入胜。如《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从交友之道说起,获得齐宣王认同,登上第一级台阶;次及部门长官的政务,引齐宣王跻上第二级台阶;最后提出议论中心,使齐宣王不得不在内心赞同,虽然他口头上不愿表态,从而达到规谏国王的政治目的;
  (2)破斥两端法,针对论敌用假言推理与选言推理的综合方法进行的责难,孟子从容应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予以有力的破解;
  (3)提出新论点法,即当论敌用假言和选言推理进行论辩时,采取肯定一面另提新论点,以击破对方隐含的错误观点;
  (4)例证法,即把例证作为一个前提,使逻辑推理更加严密。
  儒家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人们的言谈举止都要合乎礼节。但孟子认为不能只拘泥于礼节,而应视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例如拿饮食、婚姻的重要方面与礼节的轻微细节作比较,那么饮食、婚姻重于礼节。“男女授受不亲”虽是一条儒训,但孟子认为“嫂溺不援,是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
  有一个任国人对孟子的学生屋庐子说:“如果按照礼节去找吃的,便会饿死;不按照礼节去找吃的,便能得到吃的,那一定要按照礼节去行事吗?如果按照迎亲礼,便得不到妻子;如果不行迎亲礼,便会得着妻子,那一定要行迎亲礼吗?”屋庐子茫然不知所对,转而求助于孟子。孟子曰:“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舍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与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轸兄之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轸,则不得食,则将只能之乎?逾东家之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孟子·告子下》)
  孟子并不直接回答任国人的诘难,而是举出两个例子让任国人判断,间接表述自己的观点,即应当根据礼节来待人处事,决不能违反礼节,任意胡作非为,干出伤天害理之事。

  (二)孟子的论辩语言
  语言是论辩的物质手段,论辩是语言的直接交锋。孟子很重视论辩的语言,他的语言是论理式逻辑语言,又是形象化的文学语言。这既有利于加强论辩的说服力,又有利于增强论辩的感染力。
  善譬巧喻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谭家健认为,孟子的比喻“浅近平易而生动有有趣,轻快灵便而又深刻贴切”,“堪称比喻圣手”,他往往以生活常理就近设譬,运用灵活,精辟允当,一语中的,从而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用寓言故事作譬喻《孟子》为开风气者,这类“叙述则时特精妙”的长喻“曲折多姿,生动有趣”,“有很高的艺术价值”[3]短喻则既平易又精练,正喻生动有趣,反喻夸张幽默。实际上无论是单纯的比喻,还是故事性的长喻,为先秦诸子散文所共有,而孟文为人所称道,是因为有其独特的“个性”,从而形成了孟文特有的风格,管文提供的思路当有某种方法论意义。
  孟子主张性善说,把“义”看作是性善论的主要内容之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生命是人所共见的,人们都能切切实实体会到它的存在和价值,能唱能跳,善行会跑。但是,“义”是个抽象的概念,无声无嗅,无形无状,普通人难于把握。为了使“义”的价值能够直观现实在人们眼前,孟子采用了譬喻说理技巧,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具体形象地区别出“生”和“义”价值高下不同。因此,“舍生取义”的结论就易于为人们接受和实践。

  (三)孟子的论辩方法
  方法是通达胜辩的桥梁。孟子的论辩方法是他的论辩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能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况,采取因势利导、比较异同、利实相参、执中有权等方法,特别是“执中有权”论,可以说是孟子分析情况、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孟子认为“执中无权,亦犹执也”。孟子认为“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是极端自私的,而“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用博爱代替自私,不利于宗法制度。所以孟子反对执着,“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赋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他运用“执中有权”法,摆脱了辩论中的两难的困境。
  其次,孟子经常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借以激发对方的善端,减少论辩的对抗,宣传、实现自己的主张。孟子一向主张“仁政”,他在劝告君王要实行仁政时曰:“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然后又说“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使君主听了心悦诚服。孟子还认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力,或劳心;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此外,孟子主张王道,就要和霸道比较;主张正义之战,就要和不义之战比较;主张仕以其道,就要和仕非其道比较。比较才能分清是非、好坏、轻重、大小,这是论辩最直接的任务。

  (四)孟子的论辩风格
  风格是孟子论辩艺术的总体特点。如果孟子的论辩艺术没有独特的风格,就不成其为孟子的论辩艺术了。旗帜鲜明、感 情强烈、文采斐然、说理痛切,这都是孟子论辩艺术的总体特点。
  孟子在论辩中主张什么,反对什么,立场、观点鲜明,而且感情色彩强烈。他反对不义之战,歌颂正义之战;反对暴政,赞扬仁政;反对杨墨,推崇孔子;反对穷奢极欲的权贵,同情水深火热中的百姓。
  孟子在论辩中长于说理,显示出他雄辩的才华。他往往能针对对方的言论,不急不迫、一步紧似一步地论说开来,最后用精辟的语言概括出自己的思想,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的谬误,确有说理痛切、发人深省、令人信服的效果。
  孟子常用排比、对偶等手法进行劝说。他在劝君主端正对大臣的态度时,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孟子还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上述观点皆本人的浅显之谈,对于亚圣孟子的散文,还待深入研究。
  注释:
  [1]《文心雕龙·论说》,意为:“一个人论辩的价值,比国宝九鼎还贵重;三寸之舌的力量,比百万雄师还强大。”刘勰对论辩的评价,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铺陈展开方法很明显: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以“善辩“著称,这主要是因为他能够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论辩方法。
其论辩方法主要有直言法、移花接木法、设彀法、譬喻法、变通法、用典法等。
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类比论证。如“五十步笑百步”。
二、排比手法。
三、对比论证。

设喻说理,铺陈排比

弹杯归去指环香:
那就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例来谈谈孟子的论辩技巧。
一、类比论证 梁惠王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以自己在“凶年移民移粟”来作为自己“于国尽心”的证据,并且与邻国国君做了对比,心中更加迷惑。孟子用战争来作比,“王好战,请以战喻”一句实际上已经揭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战争带给人民的只能是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甚至是死亡。这在古代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是普遍的现象。紧接着就是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五十步笑百步”,指出了梁惠王与邻国国君都是暴政残民,虽然程度不同,但没有本质区别。在论辩技巧上采用的是“请君入瓮”。这种方法在文章结尾处也有体现:“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目的是告诫君王不要推卸责任,“在其位应谋其政”,不能鱼肉百姓。

二、排比手法 在巧妙指出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之后,孟子因势利导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王道之始”要做到三点,“王道之成” 要做到四点,这七项仁政措施都是排比,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让人无可辩驳。做好了以上这七点,“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双重否定,斩钉截铁。

三、对比论证 文章在篇末给我们描绘了当时社会尖锐的矛盾对立,巨大的贫富悬殊,让人触目惊心。“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这不是杜甫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先声吗?孟子在《寡人愿安承教》中也写道:“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可谓入木三分,同时进一步指出了实行“仁政”的必要性。

四、反问句式和判断句 在孟子的文章中疑问句、反问句很多,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之类。判断句如“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等。

  • 孟子的散文常采用的论辩手法是( )
  • 答:孟子散文常采用的论辩手法是“欲擒故纵”,同时以多种多样的比喻来增强论辩的形象性和说服力。答案为B。

  • 先秦诸子中,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论辩手法的是( )
  • 答:【答案】:B 孟子,名轲,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用“欲擒放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

  • 善于采用“欲擒故纵”论辩手法的作家是
  • 答:善于采用“欲擒故纵”论辩手法的作家是是孟子。孟子的 《孟子》中的论辩文,也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 ...孟子善辩”这一特点的?请简要说说这篇文章的论辩艺术。
  • 答:1.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 (1)运用演绎论证法,驳斥“君民并耕”的片面观点。作者采取步步追逼、请君人豰的演绎论证方法。首先借陈相之口摆出农家学派的观点并不直接反驳,而是从打听许行的日常生活人手,设下一个大圈套,以一连串的问话,诱使陈相钻进圈套中:许行用粟交换陶器,用粟交换工具,与百工...

  •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列举出...
  • 答:举例论证,就是文章的开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好处是采用类比的手法,说明了他们都是先经理挫折,不得志,后来一跃成名的,同时也引出了下文的作者所提出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简单的说就是起了铺垫...

  • 《孟子》的论辩文有哪些特征?
  • 答: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入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役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

  •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样得推理论证方法?
  • 答:运用的是类比和举例推理论证方法。先秦·孟子弟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

  • 文章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答: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

  • 《孟子 梁惠王下》中孟子用了怎样的论辩技巧
  • 答:孟子往往巧妙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通过过工师采购木料专业选择的两个例子与雕琢玉石做比较得出否定的结论,最终引申到治理国家上来、说明治理国家各方面也需要专业人才的道理。中间逐层推理,穿插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有正有反,有擒有纵,开合自如,引人入胜。

  • 孟子的散文论辩技巧
  • 答:无言以对,从而取胜。引经据典!他引《诗》里的句子,加以强调。《诗》是儒家经典,孔子是儒家先贤,只要是信奉儒家者,引用这些,增强信度,自会令人信服。逻辑严密!孟子论辩之所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严密的逻辑性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巧设排比!排比和反复同样是孟子文章的一个显著特点。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