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论语孟子名言名句 《论语》《孟子》中的成语及格言警句

2024-06-02m.verywind.com
《老子》 《孟子》 《庄子》 《论语》 短的名言警句各十条~

老子: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5.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6.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9.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孟子: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尽信书,不如无书
庄子:1.不以物挫志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3.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6.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7.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8.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9.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10.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论语: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成语、俗语集释 一提起《论语》,大家都会感到陌生和遥远,认为读《论语》的都是老学究。特别是学生,更感到《论语》与他们的思想格格不入。其实,不仅《论语》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几乎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姑且这样说),至今还影响深远,就具体而言,它语言平易又不乏文采,篇章短小精练又具有格言体制,易读易诵。所谈内容涉及人生修养的方方面面,对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事颇有启迪。这对青年人很有裨益。我很希望同学们读一读《论语》。同时,高中语文第五册中有课文《孔孟》,读点儿《论语》才能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 怎样让《论语》变的亲切而不陌生,引起阅读兴趣?不妨从《论语》中的成语、俗语入手。当你发现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语言原来是在《论语》中,自然就会爱不释手、兴趣盎然地读下去。下面就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 (1) 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尔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 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5) 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释: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 (《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9) 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1) 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篇》)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12)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篇》)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述而篇》)释: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5) 乐在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16) 择善而从:“多闻,择善而从。” (《述而篇》)释: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释: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 (19) 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篇》)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有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20)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释: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21)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先进篇》)释:由么,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22) 过犹不及:“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篇》)释:孔子道:“过分和赶不上都不好。” (23)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颜渊篇》)释: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24)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颜渊篇》)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25)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颜渊篇》)释: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26)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释: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 (27)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宪问篇》)释: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 (28) 一以贯之:“非也,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篇》)释: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 (29) 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篇》)释: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3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篇》)释: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31) 言不及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卫灵公篇》)释:同大家整天在一块,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喜欢买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32) 因人废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篇》)释:君子不因为人家一句话(说得好)便提拔他,不因为他是坏人而鄙弃他的好话。 (33) 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篇》)释: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34) 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篇》)释: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35) 杀鸡焉用宰牛刀:“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阳货篇》)释: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36) 色厉内荏:“色厉而内荏,譬如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阳货篇》)释:颜色严厉,内心怯懦,若用坏人作比喻,怕像个挖洞跳墙的小偷罢! (37) 道听途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阳货篇》)释: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38)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阳货篇》)释: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了,又怕失去。 (39)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阳货篇》)释: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篇》)释: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同《论语》一样,《孟子》语言的生命力更强,其中大量的语言转化成今天的格言、成语和俗语。这里收录的以常见的为主,肯定还有遗漏,望网友们不吝赐教。 (1) 五十步笑百步:“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释:(逃跑的士兵)有的一口气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一口气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五十步的士兵竟来耻笑跑一百步的士兵,(说他胆子太小),行不行? (2) 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 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 (6) 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7) 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 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9)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 (10) 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1) 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12) 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3) 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4) 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15) 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17) 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公孙丑》)释: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 (18) 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19) 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20) 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释:(射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 (21) 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22) 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公孙丑》)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24) 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 (《公孙丑》)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25) 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释:在今日的社会里,除开我,还有谁呢? (26) 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释: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滕文公》)释: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28) 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0) 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31) 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离娄》)释: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33)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35) 不为已甚:“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离娄》)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37) 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离娄》)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释: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过。(艾,音yi) (39) 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万章》)释: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万章》)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41) 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万章》)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42) 杀人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释:(《尚书 康诰》)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万章》)释:(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 (44) 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释: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 (45) 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 (46) 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告子》)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47) 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释:如果两者(生命和义)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要“义”。 (48) 杯水车薪:“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告子》)释: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49) 言归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告子》)释: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50) 以邻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 (《告子》)释: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 (51) 习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尽心章》)释: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释: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 (54) 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尽心》)释: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5) 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释: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56) 当务之急:“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尽心》)释: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亲人和贤者)。 (57)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心》)释: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58) 茅塞顿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尽心》)释: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远:“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尽心》)释: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尽心》)释:(这种人)同流合污,(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 都差不多吧 《论语》成语、俗语集释 一提起《论语》,大家都会感到陌生和遥远,认为读《论语》的都是老学究。特别是学生,更感到《论语》与他们的思想格格不入。其实,不仅《论语》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几乎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姑且这样说),至今还影响深远,就具体而言,它语言平易又不乏文采,篇章短小精练又具有格言体制,易读易诵。所谈内容涉及人生修养的方方面面,对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事颇有启迪。这对青年人很有裨益。我很希望同学们读一读《论语》。同时,高中语文第五册中有课文《孔孟》,读点儿《论语》才能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 怎样让《论语》变的亲切而不陌生,引起阅读兴趣?不妨从《论语》中的成语、俗语入手。当你发现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语言原来是在《论语》中,自然就会爱不释手、兴趣盎然地读下去。下面就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 (1) 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尔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 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5) 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释: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 (《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9) 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感悟】生命诚可贵,道义价更高,“舍身取义”传唱千年,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道义,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九死不悔。

2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感悟】能抵住诱惑,捱得住贫穷,不畏惧强权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这是衡量一个人品行人格的标准。

3

虽千万人,虽往矣。《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自我反省而发现正义在我,即使面对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感悟】虽然有千辛万苦、千难万阻,哪怕我只是莹虫之光,结局是粉身碎骨,身败名裂,依然在所不辞、初心不改。

4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译文】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保持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感悟】不管什么人,修身都是基本功,没有远大梦想,也要坚持修炼自己。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译文】常怀忧患之心,才能生存下来;沉溺于安乐之中的,常常自取灭亡。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感悟】只有走出舒适圈,才能有所成就。

6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感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7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译文】人最重要的是人民,国家是将要的,而君主的地位是最轻的。

【感悟】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8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地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感悟】人永远是制胜的第一要素。不要羡慕他人的好运气,你必须明白,强大的武装的自己,永远胜过好运气。

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13、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1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7、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8、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19、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0、养心莫善于寡欲。

21、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22、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23、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2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25、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6、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2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8、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29、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30、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1、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3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4、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5、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3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37、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38、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0、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41、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42、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43、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44、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7、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8、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9、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10、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1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关于《孟子》《论语》
  • 答: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6.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7....

  • 经典论语孟子名句默写国学
  • 答:23、天下之本,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24、"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 25、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 2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27、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 ...

  • 论语孟子名言名句
  • 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译文】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保持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感悟】不管什么人,修身都是基本功,没有远大梦想,也要坚持修炼自己。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译文】常怀忧患之心,才能生存下来;...

  • 《论语》中孟子的名言
  • 答:孟子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 关于孟子的论语一系列
  • 答:你要的是孟子,论语里面的经典语句吧?提问时得把问题说清楚 论语经典: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巧言令色,鲜矣仁。4.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5.君子食无求饱...

  • 《论语》和《孟子》中有什么经典语句
  • 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孟子和论语有哪些至理名言?
  • 答:(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5)其进锐者,其退速。(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8)惟仁者宜在高位。

  • 《论语》10句,《孟子》10句,谁知道?
  • 答:《孟子》名言20句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

  • 孔子与孟子的名言名句
  • 答:孔子与孟子的名言名句如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后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从中得到快乐。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可以发现新的理解和领悟,这样才能成为...

  • 《论语》和《孟子》的名言
  • 答:孟子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