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北宋名相吕端》文言文翻译 古文翻译--北宋名相吕端

2024-06-02m.verywind.com
文言文《北宋名相吕端》翻译~

原文出自《二十史全译·宋史·列传第四十》中“吕端列传”,即:

原文内容: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父琦,晋兵部侍郞。端少敏悟好学,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郞、直弘文馆,换著作佐郞、直史馆。太祖即位,迁太常丞、知浚仪县,同判定州。开宝中,西上阁门使郝崇信使契丹,以端假太常少卿为副。八年,知洪州,未上,改司门员外郞、知成都府,赐金紫。为政清简,远人便之。

会秦王廷美尹京,召拜考功员外郞,充开封府判官。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寻坐王府亲吏请托执事者违诏市竹木,贬商州司户参军。移汝州,复为太常丞、判寺事。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改祠部员外郞、知开封县,迁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迁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选为大理少卿,俄拜右谏议大夫。

许王元僖尹开封,又为判官。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就鞫于府。端方决事,徐起候之,二使曰:“有诏推君。”端神色自若,顾从者曰:“取帽来。”二使曰:“何遽至此?”端曰:“天子有制问,即罪人矣,安可在堂上对制使?”即下堂,随问而答。左迁卫尉少卿。会置考课院,群官有负谴置散秩者,引对,皆泣涕,以饥寒为请。至端,即奏曰:“臣前佐秦邸,以不检府吏,谪掾商州,陛下复擢官籍辱用。今许王暴薨,臣辅佐无状,陛下又不重谴,俾亚少列,臣罪大而幸深矣!今有司进退善否,苟得颖州副使,臣之愿也。”太宗曰:“朕自知卿。”无何,复旧官,为枢密直学士,逾月,拜参知政事。

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岁余,左谏议大夫寇准亦拜参知政事。端请居准下,太宗即以端为左谏议大夫,立准上。每独召便殿,语必移晷。擢拜户部侍郎、平章事。

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会曲宴后苑,太宗作《钓鱼诗》,有云:“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意以属端。后数日,罢蒙正而相端焉。初,端兄余庆,建隆中以藩府旧僚参预大政,端复居相位,时论荣之。端历官仅四十年,至是骤被奖擢,太宗犹恨任用之晚。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准曰:“否。”端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进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

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谋立故楚王元佐。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已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乃奉太子至福宁庭中。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以继勋为使相,赴陈州。贬昌龄忠武军司马,继恩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旦除名流浔州,籍其家赀。

真宗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以名呼。又以端躯体洪大,宫庭阶戺稍峻,特令梓人为纳陛。尝召对便殿,访军国大事经久之制,端陈当世急务,皆有条理,真宗嘉纳。加右仆射,监修国史。明年夏,被疾,诏免常参,就中书视事。上疏求解,不许。十月,以太子太保罢。在告三百日,有司言当罢奉,诏赐如故。车驾临问,端不能兴,抚慰甚至。卒,年六十六,赠司空,谥正惠,追封妻李氏泾国夫人,以其子藩为太子中舍,荀大理评事,蔚千牛备身,蔼殿中省进马。


原文大意: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他的父亲吕琦,是兵部侍郎。吕端年少时聪敏爱学习而且一点即透,凭借家里的余荫成了千牛备身。曾经当过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也曾在弘文馆当值,后来换成了著作佐郎、任职于史馆。太祖即位,升为太常寺丞、兼浚仪县的知县,同时兼任定州同判。开宝年中,西上阁门使郝崇信出使契丹,任命代理太常寺少卿的吕端为使团副使。开宝八年,调吕端去洪州任知州,还未赴任,就改任为司门员外郎、兼成都府知府,赐金紫。吕端为政清正不苛细[苛细:要求严格且琐碎,能使远处的人得到安定。

当时是秦王赵廷美治理京畿,授命吕端为考功员外郎,并充任开封府判官。宋太宗征河东,秦王赵廷美可能继续留在京都,吕端上告廷美说:“您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应当慰问受苦的百姓,讨伐有罪的人。而您是皇上的亲人也是贤臣,应当上表跟随圣上。现在主上滞留京都,不合适啊。”于是赵廷美上表请求随皇上亲征。不久吕端因为受到王府亲吏贿赂执事者违背皇上的诏令买卖树木的牵连而获罪,贬为商州司户参军。后又转移到汝州,又当回了太常寺丞、判寺事。外调蔡州任知州,因为政绩良好,蔡州的官员和百姓上书希望吕端能留任。改任祠部员外郎、开封县知县,后升为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使高丽时,暴风吹折了船的桅杆,船上其他人都十分恐慌,而吕端却好像(只是)在书房读书,(十分镇定)。后来升为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又被选为大理寺少卿,不久就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

许王元僖治理京师开封时,吕端成为开封府判官。许王死后,有人揭露许王有不可告人的事情,所以吕端因辅佐许王无功而获罪,皇上派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去吕端府中审问此事。吕端正在处理公务,于是慢慢的起身敬候,这两人说:“奉皇命审问您。”吕端神色镇定,回头告诉随从说:“去我的官帽来。”这两人说:“怎至于这样?”吕端说:“天子要讯问,就是罪人,怎么能在堂上面对主讯人?”随即下堂,且有问必答。吕端被降职为卫尉少卿。正值设立考课院,群官有负责贬谪豁免分发俸禄的,皇帝召见他们并询问对答,都流泪不止,推辞说环境艰苦。到吕端,当即上奏说:“臣先前辅佐秦王府邸,因为没有监督好府内官员,而贬为商州副官,承蒙陛下不弃又提拔任用为正职。现今许王暴病而死,臣辅佐无功,陛下又不严加贬谪,使臣在朝内任职,臣罪过很大而福气很深哪!现在有主管官员升谪褒贬的工作了,如果能成为颖州副使,臣就如愿了。”宋太宗说:“朕自然是了解你的。”不久,回复了原有的职务,为枢密直学士,一个月后,官拜参知政事。

当时赵普在中书省,曾说:“我看吕端向陛下禀报事情,得到嘉赏不曾高兴,遇到挫折不曾忧惧,也不曾表现在言语上,是真正具有宰相才能的人啊。”一年后,左谏议大夫寇准也官拜参知政事。吕端请求自己居寇准之下,宋太宗当即任命吕端为左谏议大夫,地位在寇准之上。每次皇帝单独在偏殿召见吕端,必定要说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又提拔拜吕端为户部侍郎、平章事。

当时吕蒙正是丞相,而宋太宗想让吕端当宰相,有人说曰:“吕端为人胡涂。”宋太宗说:“吕端小事胡涂,大事不胡涂。”拿定主意要任吕端为宰相。正好当时在后苑举办曲宴,宋太宗作《钓鱼诗》,其中一句:“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意思宰相非吕端莫属。几天后,罢黜吕蒙正并任命吕端为宰相。以前,吕端的哥哥吕余庆,建隆年间就以地方军政老一代的大官的资格参预过军国大事,现在吕端又居相位,当时的舆论都非常敬重他。吕端经历官场仅四十年,到现在突然间被提拔,宋太宗遗憾地认为太晚重用他了。吕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明简要为务。他考虑到与寇准同一级别,而自己先居相位,恐怕寇准感到不平,于是请皇上同意让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时间进政事堂主持用印,宋太宗同意了。当时在上书发表意见时,其他朝臣大多持有不同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明确的表态。一天,皇帝发出手谕:“今后中书省有事必经吕端详细提出意见后,才能上奏。”吕端于是越来越谦让且不自己做主。

以前 ,李继迁骚扰西部边境,保安军上奏说俘获了他的母亲。于是,太宗就想杀掉她,由于寇准作为枢密副使,宋太宗单独召寇准讨论这事。寇准出来,经过宰相办公的地方时,吕端怀疑是商量大事,留住寇准说:“皇上告诫你不要向我讲吗?”寇准说:“没有。”吕端说:“边防日常事务,我不必参与,如果是军国大计,我吕端既然备位宰相,就不可不知道。”于是寇准就把事情告诉他,吕端说:“如何处理?”寇准说:“想在保安军北门外杀掉她,警告那些凶恶叛逆的人。”吕端说:“若果一定要这样的话,恐怕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请稍等,我再去请示一下。”然后吕端对宋太宗说:“过去项羽抓到刘邦的父亲,想煮死他,刘邦说:‘希望您能分我一杯肉汤。’作大事的人是不会顾及他的亲属的,何况李继迁这种叛逆的人呢?陛下今日杀掉她,明日李继迁可以抓到吗?若其不然,只能白白的结下仇怨,使其叛心更加坚决而已。”宋太宗说:“那该怎么办呢?”吕端说:“依臣的愚见,应该把她安置于延州,好好养起来,就可以招来李继迁。虽不能马上要他投降,但总能使他有所牵挂:你的母亲的命运就在我们手上。”太宗拍着大腿说好:“要不是你,差点就误了我的大事。”当即就照他的法子去做。李母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死了,后来李继迁的儿子竟然投降宋朝并请求归附,就是吕端的办法所产生的效果。后来吕端进升为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

宋太宗身体不好,宋真宗当时是皇太子,吕端每天都和太子一起问起居。等到宋太宗的病情加剧,内侍王继恩畏惧皇太子的英明,私下里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计划立先前的楚王元佐。宋太宗驾崩,李皇后让李继恩把吕端叫来,吕端感觉不对,于是就把李继恩所在阁内,让人看着他然后才去见李皇后。皇后说:“皇帝已经晏驾,应立皇长子为继任皇帝,这是顺应天意的,(你说)现在该怎么办吧?”吕端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天这种状况,皇帝才弃天下而去,怎能急着违抗先皇遗命呢?”于是侍奉皇太子赵恒到福宁庭中。宋真宗登基后,垂帘引见诸位大臣,吕端平身站在殿下并不参拜,请求皇上卷帘,走上前去仔细查看,然后走下台阶,率领群臣跪拜并高呼万岁。皇帝任命李继勋为使相,去了陈州。贬李昌龄为忠武军的司马,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在均州,胡旦除去名籍,取消原有身份流放浔州,家产充公。

宋真宗每次召见辅佐的大臣,只在吕端面前谨慎有礼,不称呼他的名。又因为吕端比较胖,宫庭阶戺又有些陡,就特地令木工为他纳陛。曾经在偏殿召见吕端,了解以前处理的军国大事,而吕端则述说现在要紧的事物,很有条理,宋真宗也都能很好的接受。吕端加官右仆射,监修国史。第二年夏天,吕端病了,皇帝下诏免去他的日常觐见,任命他为中书视事。吕端上疏想要辞官,宋真宗不准。十月,以太子太保的身份被免职。吕端休假过了三百天,有的主管官员说应当停发俸禄,于是皇帝就下诏恩赐吕端的待遇跟以前一样。宋真宗亲自去看望他,吕端起不来,皇帝就百般的安抚慰藉。卒,享年六十六岁,追封他为司空,谥号正惠。

吕端,字易直(公元935-1000年),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出生在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上进,终成大器。一代名相在距今1000年前的北宋时期,宋太宗、真宗皇帝当朝的年代里,为臣两代的吕端,从一名州县地方官吏,逐步升至枢密直学士,朝中宰相和参知政事,官居天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吕端这个人仪表俊秀,处事宽厚忠恕,善交朋友,讲义气,轻钱才,好舍施。

吕端处事理政才华出众,逐渐为宋太宗所喜爱和重用。早在吕蒙正为相之时,太宗就有重用吕端的想法。在太宗与别人商量,打算任用吕端为相对,有人反对重用吕端,其理由是吕端这个人“糊涂”。太宗根据自己多年体察,立即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其实这个时候已坚定了任用吕端为相的决心。当心,太宗还作过一首钓鱼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欲铒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部钓鱼人。这诗中的意思是说,对于任用吕端当宰相的事,已无可争议,宰相这个职位非吕端莫属。过后数日,太宗就让吕蒙正改任参知政事,让吕端当了宰相。

吕端任宰相后,办事持重稳当,公道而廉洁,深得朝中朝外各方面的好评。使太宗听到的违章多是褒奖之辞,对吕端的印象当然就更好了。

吕端当宰相那一年是道元年(公元995年),是由参知政事的官位上改任宰相的,可当时吕端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太宗曾后悔自己对吕端作用太晚了。

即使这样,太宗也曾有过顾虑,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对寇准的使用,恐有吕端官居相位以后在寇准之上,使寇准心中不平,就采取了一个临时过渡的办法,作为权宜之讦。太宗让时任参知政事的寇准与宰相吕端“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也就是说,让吕端和寇准隔日轮流执掌相府大计,他俩平起平坐,太宗则从旁加以观察。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他的父亲吕琦,是兵部侍郎。吕端年少时聪敏爱学习而且一点即透,凭借家里的余荫成了千牛备身。曾经当过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也曾在弘文馆当值,后来换成了著作佐郎、任职于史馆。太祖即位,升为太常寺丞、兼浚仪县的知县,同时兼任定州同判。开宝年中,西上阁门使郝崇信出使契丹,任命代理太常寺少卿的吕端为使团副使。开宝八年,调吕端去洪州任知州,还未赴任,就改任为司门员外郎、兼成都府知府,赐金紫。吕端为政清正不苛细[苛细:要求严格且琐碎,能使远处的人得到安定。

当时是秦王赵廷美治理京畿,授命吕端为考功员外郎,并充任开封府判官。宋太宗征河东,秦王赵廷美可能继续留在京都,吕端上告廷美说:“您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应当慰问受苦的百姓,讨伐有罪的人。而您是皇上的亲人也是贤臣,应当上表跟随圣上。现在主上滞留京都,不合适啊。”于是赵廷美上表请求随皇上亲征。不久吕端因为受到王府亲吏贿赂执事者违背皇上的诏令买卖树木的牵连而获罪,贬为商州司户参军。后又转移到汝州,又当回了太常寺丞、判寺事。外调蔡州任知州,因为政绩良好,蔡州的官员和百姓上书希望吕端能留任。改任祠部员外郎、开封县知县,后升为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使高丽时,暴风吹折了船的桅杆,船上其他人都十分恐慌,而吕端却好像(只是)在书房读书,(十分镇定)。后来升为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又被选为大理寺少卿,不久就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

许王元僖治理京师开封时,吕端成为开封府判官。许王死后,有人揭露许王有不可告人的事情,所以吕端因辅佐许王无功而获罪,皇上派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去吕端府中审问此事。吕端正在处理公务,于是慢慢的起身敬候,这两人说:“奉皇命审问您。”吕端神色镇定,回头告诉随从说:“去我的官帽来。”这两人说:“怎至于这样?”吕端说:“天子要讯问,就是罪人,怎么能在堂上面对主讯人?”随即下堂,且有问必答。吕端被降职为卫尉少卿。正值设立考课院,群官有负责贬谪豁免分发俸禄的,皇帝召见他们并询问对答,都流泪不止,推辞说环境艰苦。到吕端,当即上奏说:“臣先前辅佐秦王府邸,因为没有监督好府内官员,而贬为商州副官,承蒙陛下不弃又提拔任用为正职。现今许王暴病而死,臣辅佐无功,陛下又不严加贬谪,使臣在朝内任职,臣罪过很大而福气很深哪!现在有主管官员升谪褒贬的工作了,如果能成为颖州副使,臣就如愿了。”宋太宗说:“朕自然是了解你的。”不久,回复了原有的职务,为枢密直学士,一个月后,官拜参知政事。

当时赵普在中书省,曾说:“我看吕端向陛下禀报事情,得到嘉赏不曾高兴,遇到挫折不曾忧惧,也不曾表现在言语上,是真正具有宰相才能的人啊。”一年后,左谏议大夫寇准也官拜参知政事。吕端请求自己居寇准之下,宋太宗当即任命吕端为左谏议大夫,地位在寇准之上。每次皇帝单独在偏殿召见吕端,必定要说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又提拔拜吕端为户部侍郎、平章事。

当时吕蒙正是丞相,而宋太宗想让吕端当宰相,有人说曰:“吕端为人胡涂。”宋太宗说:“吕端小事胡涂,大事不胡涂。”拿定主意要任吕端为宰相。正好当时在后苑举办曲宴,宋太宗作《钓鱼诗》,其中一句:“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意思宰相非吕端莫属。几天后,罢黜吕蒙正并任命吕端为宰相。以前,吕端的哥哥吕余庆,建隆年间就以地方军政老一代的大官的资格参预过军国大事,现在吕端又居相位,当时的舆论都非常敬重他。吕端经历官场仅四十年,到现在突然间被提拔,宋太宗遗憾地认为太晚重用他了。吕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明简要为务。他考虑到与寇准同一级别,而自己先居相位,恐怕寇准感到不平,于是请皇上同意让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时间进政事堂主持用印,宋太宗同意了。当时在上书发表意见时,其他朝臣大多持有不同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明确的表态。一天,皇帝发出手谕:“今后中书省有事必经吕端详细提出意见后,才能上奏。”吕端于是越来越谦让且不自己做主。

以前 ,李继迁骚扰西部边境,保安军上奏说俘获了他的母亲。于是,太宗就想杀掉她,由于寇准作为枢密副使,宋太宗单独召寇准讨论这事。寇准出来,经过宰相办公的地方时,吕端怀疑是商量大事,留住寇准说:“皇上告诫你不要向我讲吗?”寇准说:“没有。”吕端说:“边防日常事务,我不必参与,如果是军国大计,我吕端既然备位宰相,就不可不知道。”于是寇准就把事情告诉他,吕端说:“如何处理?”寇准说:“想在保安军北门外杀掉她,警告那些凶恶叛逆的人。”吕端说:“若果一定要这样的话,恐怕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请稍等,我再去请示一下。”然后吕端对宋太宗说:“过去项羽抓到刘邦的父亲,想煮死他,刘邦说:‘希望您能分我一杯肉汤。’作大事的人是不会顾及他的亲属的,何况李继迁这种叛逆的人呢?陛下今日杀掉她,明日李继迁可以抓到吗?若其不然,只能白白的结下仇怨,使其叛心更加坚决而已。”宋太宗说:“那该怎么办呢?”吕端说:“依臣的愚见,应该把她安置于延州,好好养起来,就可以招来李继迁。虽不能马上要他投降,但总能使他有所牵挂:你的母亲的命运就在我们手上。”太宗拍着大腿说好:“要不是你,差点就误了我的大事。”当即就照他的法子去做。李母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死了,后来李继迁的儿子竟然投降宋朝并请求归附,就是吕端的办法所产生的效果。后来吕端进升为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

宋太宗身体不好,宋真宗当时是皇太子,吕端每天都和太子一起问起居。等到宋太宗的病情加剧,内侍王继恩畏惧皇太子的英明,私下里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计划立先前的楚王元佐。宋太宗驾崩,李皇后让李继恩把吕端叫来,吕端感觉不对,于是就把李继恩所在阁内,让人看着他然后才去见李皇后。皇后说:“皇帝已经晏驾,应立皇长子为继任皇帝,这是顺应天意的,(你说)现在该怎么办吧?”吕端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天这种状况,皇帝才弃天下而去,怎能急着违抗先皇遗命呢?”于是侍奉皇太子赵恒到福宁庭中。宋真宗登基后,垂帘引见诸位大臣,吕端平身站在殿下并不参拜,请求皇上卷帘,走上前去仔细查看,然后走下台阶,率领群臣跪拜并高呼万岁。皇帝任命李继勋为使相,去了陈州。贬李昌龄为忠武军的司马,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在均州,胡旦除去名籍,取消原有身份流放浔州,家产充公。

宋真宗每次召见辅佐的大臣,只在吕端面前谨慎有礼,不称呼他的名。又因为吕端比较胖,宫庭阶戺又有些陡,就特地令木工为他纳陛。曾经在偏殿召见吕端,了解以前处理的军国大事,而吕端则述说现在要紧的事物,很有条理,宋真宗也都能很好的接受。吕端加官右仆射,监修国史。第二年夏天,吕端病了,皇帝下诏免去他的日常觐见,任命他为中书视事。吕端上疏想要辞官,宋真宗不准。十月,以太子太保的身份被免职。吕端休假过了三百天,有的主管官员说应当停发俸禄,于是皇帝就下诏恩赐吕端的待遇跟以前一样。宋真宗亲自去看望他,吕端起不来,皇帝就百般的安抚慰藉。卒,享年六十六岁,追封他为司空,谥号正惠。

自己选一段!
如果帮到您的请采纳,谢谢!

译文
吕端,字易直,是幽州安次人,吕端年少时敏捷聪悟爱好学习。曾经担任过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也曾在弘文馆当值,后来换成著作佐郎,任职于史馆。治理政务清正简约,远处的人也感觉到便宜。
时逢秦王赵廷美担任京城的府尹,授命吕端为考功员外郎,并充任开封府判官。太宗征讨河东,秦王赵廷美将可能接到留守京城的命令,吕端对廷美说:“皇上不顾风雨,来慰问百姓和讨伐罪人,而大王您处于皇上的亲人和贤臣的地位,应当上表随从护驾。如果主持留守事务,是不合适的。”廷美因此恳请跟从随行。吕端出使高丽,暴风吹折了船的桅杆,船员们惊惧害怕,吕端读书还像在斋阁中一样。
当时吕蒙正担任宰相,太宗相任命吕端为宰相,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上糊涂,大事上不糊涂。”拿定主意要任命吕端为相。吕端任宰相,谨慎稳重,识大体,办事清平简约。他考虑与寇准同在朝班,而自己先居宰相之位,担心他内心不平,就奏请参知政事和宰相分开日期轮流统领群臣,主持朝政,一起登政事堂,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当时一般同事上朝奏对时,大多发表独特的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所倡议。一天,宫内传出皇帝的手书,命令说:“从今以后中书省的事务必须经过吕端详细斟酌,才能上奏皇帝。”吕端更加谦让不敢承当。
当初,李继迁骚扰西部边境,保安军奏报说捉住了李的母亲。此时太宗想处死李母,因为寇准任枢密副使,便单独召见,踉他商量此事。寇准回去时,经过宰相办公之处,吕端猜想是商议大事,便邀他说:“边境上的日常事务,我不必参与知晓。如果是军国大事,我位居宰相,不能不知道。”寇准就告诉了事情的原委。吕端说:“怎么处理这件事?”寇准说:“想要在保安军北门外将李母斩首,以此来惩戒凶贼逆臣。”吕端说:“如果一定要这样办,可真不是合适的办法。希望您暂缓办理,我将再去上奏。”进了朝堂,他就说:“从前项羽抓住了太公(刘邦之父),想要烹煮他,高祖说:‘(如果你一定要烹他)希望能分给我一杯肉羹。’办大事的人,不顾虑他的父母,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悖逆之人呢?陛下今天杀了李母,明天就能捉住李继迁吗?如果不能捉住他,那就只是跟他结下怨仇,更会坚定他的叛逆之心而已。”太宗说:“那怎么办呢?”吕端说:“依照臣的愚见,应当在延州安置李母,让人优厚地服侍她,以便招降李继迁。即使不能立即招降他,最终可以牵住他的心,而他母亲的生死又掌握在我们手里。”太宗拍着大腿,连连称好,并说:“要不是爱卿,几乎误了我的大事。”就采用了他的计策。李母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死了,继迁的儿子终于投诚,这是吕端的功绩啊。
吕端姿容仪态瑰美俊秀,有才能气度,宽厚仁爱,喜欢开玩笑,心胸豁达。虽然多次被排斥降职,不曾把个人的得失放在心上。李惟清从掌管枢密改任御史中丞,怀疑是吕端打压自己,等到吕端特免不再参加朝拜时,就经常弹劾告病超过一年还享受官俸的官员,又交结一些人指责朝堂官吏的过失,想以此来中伤吕端。吕端说:“我正道而行,没有什么愧疚和害怕的,风波一样的流言不值得忧虑。”

吕端,字易直(公元935-1000年),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出生在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上进,终成大器。一代名相在距今1000年前的北宋时期,宋太宗、真宗皇帝当朝的年代里,为臣两代的吕端,从一名州县地方官吏,逐步升至枢密直学士,朝中宰相和参知政事,官居天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吕端这个人仪表俊秀,处事宽厚忠恕,善交朋友,讲义气,轻钱才,好舍施。

吕端处事理政才华出众,逐渐为宋太宗所喜爱和重用。早在吕蒙正为相之时,太宗就有重用吕端的想法。在太宗与别人商量,打算任用吕端为相对,有人反对重用吕端,其理由是吕端这个人“糊涂”。太宗根据自己多年体察,立即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其实这个时候已坚定了任用吕端为相的决心。当心,太宗还作过一首钓鱼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欲铒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部钓鱼人。这诗中的意思是说,对于任用吕端当宰相的事,已无可争议,宰相这个职位非吕端莫属。过后数日,太宗就让吕蒙正改任参知政事,让吕端当了宰相。

吕端任宰相后,办事持重稳当,公道而廉洁,深得朝中朝外各方面的好评。使太宗听到的违章多是褒奖之辞,对吕端的印象当然就更好了。

吕端当宰相那一年是道元年(公元995年),是由参知政事的官位上改任宰相的,可当时吕端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太宗曾后悔自己对吕端作用太晚了。

即使这样,太宗也曾有过顾虑,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对寇准的使用,恐有吕端官居相位以后在寇准之上,使寇准心中不平,就采取了一个临时过渡的办法,作为权宜之讦。太宗让时任参知政事的寇准与宰相吕端“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也就是说,让吕端和寇准隔日轮流执掌相府大计,他俩平起平坐,太宗则从旁加以观察。

  • 文言文《北宋名相吕端》翻译
  • 答:吕端问寇准:“太宗是不是提到找我吕端商量事情的意思?”寇准说:“没有!”吕端心想口出:“边关上平常的事情,不必让我知道,若是有军国大事,商量大的计策,我吕端身为当朝宰相,就不可不知道。”寇准听了吕端这番话,觉得这件事确实重大,就将方才太宗召见他是为了处置李继迁之母的事情如实地告诉了吕端。吕端问寇准...

  • <吕端传>译文 急!!! 急!!! 急!!! 急!!! 急!!! 急!!! 急!!!
  • 答: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其父吕琦,晋兵部侍郎。当时吕蒙正做宰相,宋太宗想让吕端作宰相,有人说:“吕端为人胡涂。”太宗说:“吕端小事胡涂,大事不胡涂。”太宗就下了决心以吕端为相了。刚好在后花园宴会,太宗作《钓鱼诗》,有这样的诗句:“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意思就是指吕...

  • 惟于端肃然拱揖,不以名呼 是什么意思,急啊!
  • 答:此句指的是北宋名相吕端。惟于端肃然拱揖,不以名呼 :只有对吕端很恭敬,肃然拱揖,不直呼他的名字。《典故》真宗继位后,每次接见朝中大臣,都对吕端很恭敬,肃然拱揖,不呼其名;因为吕端长得体大肥胖,宫庭台阶稍高一点的,真宗都特别关照有人扶他上去。遇有奉召到殿中商讨军国大事时间长了议论...

  •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 答:一、《宋史·吕端传》:“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二、吕端“不糊涂”事迹:事迹一:1、安抚李继迁。李继迁是党项族人,曾归顺北宋,后来叛宋。一次在与宋军的交战中,他没有保护好他的母亲,老娘当了宋军的俘虏。这个消息报到朝廷...

  • 北宋名相-吕端,赵光义的托孤重臣,难得糊涂是一种人生智慧
  • 答:宋朝攻灭后蜀,吕余庆担任成都知州。 后返回开封,做了十年 参知政事 。 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四、顺风顺水 吕端天资聪颖,勤奋好学。 因为兄长吕余庆庇护,吕端的仕途顺风顺水。 二十五岁第一次做官,就担任开封附近的知县。 白天在县衙上班,晚上还能回家吃饭。 事业、家庭两不耽误。 朝廷派遣使臣,出使辽国...

  • 赵普文言文全文翻译
  • 答:《宋史·赵普传》文言文《宋史·赵普传》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太祖数微行过功臣...

  • 吕端大事不糊涂是啥意思
  • 答:吕端大事不糊涂释义:喻指办事坚持原则。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一句流传很广的成语,出自明朝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这里的“诸葛”,自然是指三国时期的蜀国名相诸葛亮。诸葛亮一生小心谨慎,谋事周密,终成一番事业。那么“吕端”指的是谁呢?

  • 吕诲字献可文言文翻译
  • 答:吕诲字献可文言文翻译1."臣与四人同补郡,今独两人召,请并还唐介,吕诲等"古文翻译我与四位同僚一起来这个郡国暂代官事,如今却仅仅只有两位被征召回朝,请将唐介、吕海等人一起征兆回去。王陶,字乐道,京兆万年人。第进士,至太常丞而丁父忧。陶以登朝在郊祀后,恩不及亲,乞还所迁官,丐追赠。诏特听之,仍俟服...

  • 赵普文言文翻译?
  • 答:译文 :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啊。原文 :普性深沉有岸谷, 虽多 忌 克, 而能以天下事为 译文 :赵普性情沉着严肃刚正,尽管对人常嫉妒刻薄,但能把天下事作为 原文 :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 循默 译文 :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的人大多拘谨且遇事沉默不语...

  • 郑綑文言文翻译
  • 答: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此文出自北宋李昉所写的《太平广记》。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