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近三年来山西工业农业的发展情况! 近几年的农业发展是什么形式

2024-05-31m.verywind.com
最近几年农业发展较好的省份~

东三省现在农业发展的很好,,我们是做机械类的,大型农机好多都是卖给东三省了

一、农业发展模式
在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中,中外的前人们已为我们总结出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各种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
(一)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针对“石油农业”的弊端,积极探索各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先后出现了美国的“低投入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和“规模经营农业”发展模式;德国的“综合农业”发展模式;法国的“环境保护型农业”发展模式;俄罗斯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日本的“集约型农业”发展模式。
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了“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大会,发表了《丹波宣言》,确定了“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二)我国近几年来的农业发展模式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组织探讨本国的可持续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问题。先后探讨并建立了“精细农业”发展模式;“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外向型农业”发展模式;“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城郊农业”发展模式;“节水农业”发展模式和“有机农业”发展模式等等。
实践证明:这些农业发展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由于“三农”问题所带来的困惑。因为这些模式只是某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上农业生产技术的简单组合包装。尽管这种包装对于农业的自身改造和农业的技术进步曾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推动作用。
但是,随着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整个世界正在不断地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纳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而农业的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农业国际化的新趋势,我国农业必须尽快提高农业竞争力,积极参与农业国际化竞争。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农业发展模式已显现出如下弊端。
1、不能明确地昭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农业竞争力是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是农业资源与产品市场配置效率的综合反映。土地和劳动力作为农业资源以农产品成本价格的形式进入产品市场。在一定的农业技术装备条件下,要求劳动力必须占有相应规模的土地,即土地的规模经济效益;在一定的土地数量条件下,就必须减少劳动力数量,即农业的适度规模经济效益。
没有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不能有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也不可能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对传统要素的替代,更不可能打破传统农业的技术停滞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均衡。
2、背离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不断变化调整的轨道。经济结构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进行着二、三产业比重的不断上升与第一产业比重的相对下降的调整。农业的现代化,不可能在农业占绝对比重的条件下实现。以往各种农业发展模式,强调的是单纯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运用,然而,越是如此,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越显得突出。反过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的阻力就越大。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农业所面临的困惑,保证,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快速的推广应用。应该从能够生长出人们所需要的各种农产品的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入手。
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属于土地密集型产业,需要劳动力在一定的技术装备条件下,必须占有相应规模的土地,即土地的规模经济效益。而低于这一规模效益的农业生产不仅没有经济效益,而且还会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被动局面劳动生产率低、成本支出高、市场竞争无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但是,由于种种限制,目前我们采取的仍是手工式、小规模经营模式,尽管一部分地区,出现了转包、转租、托管等不同形式的土地经营方式,然而却没有真正依照市场经济进行运做,并且由于集体土地没有作为生产要素的基本单元计入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农民仅仅把耕地作为最大的福利保障,不仅限制了耕地的有偿转让,而且还使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变小,在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农民收入的负增长。
以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前提,探讨并建立“土地适度规模效益型农业”发展模式,将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首选模式,更是当务之急。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落后很多。特别是对农业发展问题的探讨,历来只重视农业技术的研究,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着手探讨农业发展模式问题,并且只能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对于土地的自由流转,这一能够带动农业革命的敏感神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土地政策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触及。
最近的十六大报告才刚刚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
目前对现有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不仅需要从定性研究的角度分析当前土地管理制度的弊端,提出实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的调控对策。还要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数量标准进行区域量化,并进行实际案例的分析考证,探讨并测定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数量标准,尽快确定出适宜我国不同生态类型区和不同农业产业带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标准模式。
二、中国未来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一)我国土地规模经营模式的选择 要建立“土地适度规模效益型农业”发展模式,首先要对中国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做出正确选择,并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各种模型收益标准进行分析。
农户经营土地x1面积的扩大,往往伴随着其他要素x2投人量(资金、技术及装备)的增加。依据土地x1投人与其他要素x2投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抽象的理论意义上,可以把土地规模经营分为以下两种模式。换句话说,中国农业下一步发展,是走以劳动、资本投人增长为辅,较大规模地扩大农户土地经营面积为主的道路呢(以下称模式ⅰ),还是走以扩大农户土地经营面积为辅,加大劳动、资本投入为主的道路(以下称模式ⅱ)。
在这两条道路之间做出抉择,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因为,其间存在着一种二难选择。“模型ⅰ”的收益取向偏重于微观单位,它有利于农户收人水平的较大提高,从而有利于调动农民营田种粮的积极性“模型ⅱ”在收益方面则倾斜于宏观,它有利于粮食总产量的增长,而这两个方面,恰是我国农业发展同时追求的目标。因为面临的是两种模式的选择,因此,难以获得来自两个方面的好处。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难以做出鱼和熊掌皆得的最优选择。如果退而求次优,我们以为,根据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应当选择“模型ⅰ”。理由如下。
1、农业领域劳动力分工重组的需要。尽管我国曾面临粮食安全问题的巨大的压力,但是,随着我国农业近二十年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和“世贸组织”的加入,粮食安全问题已不再是国家安全的首要问题。目前我国确定的三十五个重点农产品产业带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政策的实施就是例证。这足以说明,中国的粮食问题已得到缓解,特别是加入wto后,从资源置换角度进口部分粮食,既可以缓解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恶化趋势,又能丰富我国的农产品品种,这是近几年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的真正动因。
农业劳动力出现剩余,意味着社会分工的重组。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将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从事其它劳动。如果不能及时引导这些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不能因为农业劳动力过剩,而在农业发展进程中采用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因为,同样是劳动密集型,二、三产业创造的价值要比第一产业创造的价值高出十几倍。
2、这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农业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农业长期的超小规模(一家一户)经营、长期超低的农产品价格订购和超强的费用摊消,造成中国农业长期的资本积累停滞。农户受自身经济实力限制,投入能力很低,加上土地分散经营,严重制约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特别是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使用,使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很难。
3、农户超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的生产要求相矛盾。集约化经营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标志,农民因土地承包经营而产生的恋土情结与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客观需要相矛盾。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农民仍然把承包的土地当作最可靠的依托和归宿,不愿轻易把承包的耕地使用权转让给他人,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难以扩展,农村劳动力难以从贫脊的土地上彻底分离出来。而农业发展却要求土地能实行适度规模经营,要求按效益原则由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
(二)中国农业未来发展模式建构 中国农业未来发展模式的建构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其次是解决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农业的成功发展,必须依赖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再次是农业资源环境问题得到改善;最后是21世纪中叶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1、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理论框架。农业的现代转型,并非只是农业本身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过程,是由农业和制约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构成的系统整体互动的结果。即本环境系统、外环境系统和软环境系统。本环境系统,指农业产业本身。外环境系统,即非农产业或二、三产业。软环境系统,指经济体制、户籍制度和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2、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整体互动。可以看出,农业的成功发展,需要三个子系统间的协同互动。二、三产业的战略调整要有利于带动农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以便更好地对现代农业的转型进行牵引拉动,例如: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二、三产业能够吸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为前提。同时,需要适时的宏观调控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其中的前提是剩余劳动力能否真正得到转移,关键是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三、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趋向
农业的发展问题,不能仅从农业本身来考虑,要给农业发展以外的一个拉动力,特别是给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创造机会。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为1153亿元,占全省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全国排在后三位,仅为32.4%,而北京为60%,辽宁为40%。
至2015年,如果黑龙江省的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到50%,根据1981——2001年对黑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中的预测,2015年将达到5330亿元,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665亿。根据测算,黑龙江第三产业每增加1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可提供4633个劳动就业机会,3198亿国内生产总值,能吸纳1235万剩余劳动力就业,扣除2015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将达到680万,可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555万个就业岗位,完全能够满足(459万)由于土地规模经营带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到那时,黑龙江省人口的城市化率将达到80%以上。
实现农业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要以发展城市化服务性功能为保障,加大中小城市的改建、扩建力度,新建一批中小城镇和城市,为扩大充分就业和吸引大批农业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同时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出台,和适时的宏观调控政策(待续)。
可以预料,黑龙江的第三产业真正发展起来之时,即是黑龙江的农业真正腾飞之际。关键是如何发展黑龙江省的第三产业,使之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占整个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如此,困扰黑龙江省乃至我国农业发展的“三农”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我国也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发展阶段。选择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发展模式,意味着选择了中国农业的美好未来。

您的位置:返回首页 > 文章内容
大家还在搜

智慧农业问卷山区智慧农业发展意义智慧农业农业发展模式有哪些近几年做什么生意好中国未来农业发展模式山区智慧农业实践意义近几年什么行业比较好发展新建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广州增城正果镇未来发展
uc浏览器
极速搜索 6亿用户的选择
立即下载
电脑版 回顶部
神马首页 转码声明 用户反馈

  下面的将就着用吧
  继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大区域政策之后,中央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正式把“促进中部崛起”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部六省将迎来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围绕中部崛起,中部六省也提出并实施了各自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举措,可以说,中部崛起已经迈出新的步伐。

  继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大区域政策之后,中央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正式把“促进中部崛起”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部六省将迎来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围绕中部崛起,中部六省也提出并实施了各自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举措,可以说,中部崛起已经迈出新的步伐。在实施中部崛起中,山西应该如何作为,如何定位?基本着力点和突破口在哪?我认为,实现中部崛起,在重点产业定位和选择上,中部六省可以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形成各有特色、各有优势的主导产业,形成互补性的产业格局,避免重复建设和产业竞争;在发展战略和政策途径选择上,中部六省应加强协调合作,形成区域战略一体化格局,实现共同崛起。基于这种思路,中部六省应当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实现“中部崛起”的重点途径和共同的战略选择。下面,我结合山西实际,着重从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方面谈几点认识:

  一、对山西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认识

  山西县域经济的大发展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当时,以煤、焦、铁为主导产业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进了全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相继涌现出一批经济强县和经济大县,主要是一些城郊和资源县。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决策后,我省各市、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进入了一个全面提速、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形成了一个各具特色、全面开花的新格局,全省县域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亮点和好的势头。主要表现在:一是各县市竞相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凡是民营经济活跃的县市,县域经济也很活跃;二是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子越走越宽,一批加工型、资源型、生态型、旅游型、商贸型等特色县涌现出来;三是持续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在2004年第四届全国百强县排名中,我省河津市名列第96名,成为我省唯一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的县市。在2004年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发展速度排名中,我省进入全国发展最快百县行列的县市达到22个,较上年增加6个。其中,古县、保德、乡宁、蒲县、翼城、襄汾等县市连续几次榜上有名。

  总结探索近几年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子和做法,有这样几点启示:

  第一,发展县域经济,不仅是解决一个县域的经济问题,更是加快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我省是一个内陆省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内部构成看,主要是在县域经济,而不是城市经济。全省119个县级行政区域,除去23个市辖区外,96个县和县级市占据着全省95.1%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省73.5%的人口,但GDP的占有量只有57%,平均占有量明显低于城市;二是从全国来看,我省的县域经济平均规模较小,总体发展水平偏低,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2003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平均规模为:GDP64.7亿元,财政收入7.6亿元,人口84.8万人;全国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为:GDP32.04亿元,财政收入1.21亿元,人口45.53万人。而我省的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为:GDP14.47亿元,财政收入0.51亿元,人口24.93万人;分别为百强县平均规模的8.8%、6.7%、29.40%;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5.2%、42.1%、54.8%。即使是2004年我省的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也仅为: GDP18.27 亿元,财政收入0.69亿元,县域人口24.84万人。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更低于江苏、浙江、广东等县域经济发达省份。在全国省市区竞争力评价中,山西位居第23位,落后于中部其他省区。综上所述,山西尽管县域人口和土地面积占全省的大头,但经济发育水平明显不足,这就决定了全省经济的问题和差距在县域经济,基础和重点在县域经济,潜力和希望也在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活则全省活,县域经济强则全省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提高我省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兴县强省”的重大战略,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措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第二,发展县域经济,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县域经济的发育程度,不仅决定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而且决定着社会事业和文化生活水平。县域经济不发达,不仅农民收入上不去,县域内的城镇居民收入同样上不去,县级财政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也就无力顾及社会事业。我省多数县市属于小县小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较小,发展水平偏低,财政实力较弱。要办好各项社会事业,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所以,不能就经济论经济,而要站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来促进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三,发展县域经济,不是要就县域搞县域经济,而是要在大的市场格局里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县域经济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但并不是资源配置只能局限于本县域这个狭小的范围内,这方面的教训也很深刻。比如上面号召要搞开发区、经济园区,一些地方首先在本地划一片地,挂一个牌子,然后放上一些当地的资源产品,就算大功告成。究竟这些产品的质量、科技含量以及在市场的知名度、信誉度和销售情况,则了解不够,或懒得走出去。事实证明,这种封闭式的发展经济模式,十之八九做不大、做不强,往往是昙花一现,应景而已。与之相反,我们省还有一些大企业,他们都是依靠当地丰富的煤炭、生铁等资源优势,再加上省内外、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资金、品牌、科技和人才优势,内外结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双赢。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既要立足县域实际,促进内部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优化配置,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县域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更要两眼外向,强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聚合外部大资源、大要素,以外力促发展,为县域经济 发展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第四,发展县域经济,不仅要注重经济快速增长,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系问题也是县域经济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特别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当今社会的高度关注。既要经济增长、又要保护环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正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我省有不少大型化工、炼焦企业,尽管都是对环境高污染项目,但现实污染几乎感觉不到。他们在上项目的同时就注意了环保问题,做到了工程措施和环保措施同时并举,同期设计,同期开工,同期建设,同期投入使用。当然,对一些项目,如煤矿等资源型开采项目,对环境造成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从长远来讲也是不可弥补的,但也要从长计议,千方百计延缓其破坏的程度。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坚决杜绝出现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不考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政绩工程。从思想上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效益经济、长远发展的观念,既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搞好开发,加快发展,又要科学规划,注重环保,推进绿色工业和绿色农业,大力发展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使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均衡地发展,把环境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切实推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应当把握的三个关系

  发展县域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根据近几年山西的实践,在具体工作中应当注意把握和解决好几个重要关系:

  第一,把握好发展县域经济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关系。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这是当前山西经济工作的中心和主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只有将各县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和激发起来,才能为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要把结构调整融于县域经济发展之中,将更多的工作精力用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改变过于依赖煤焦铁等资源性产业的产业结构,加快促进支柱产业多元化。我省企业的主导产品主要是能源和初级原材料产品,这类产品的显著特点是,价格对供给十分敏感,供给稍微不够,价格会大幅上涨;供给稍微过剩一点,价格就会大幅下跌。因此,对我省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占有支配性地位的资源产品,要适当控制总量,做到既有效保证对全国的供应,又不导致供应过剩、价格下跌,努力维持“紧平衡”的市场格局,防止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煤、焦、铁、镁等资源性产业的无序增长。

  第二,把握好强县兴省与强县富民的关系。发展县域经济,既要强县,更要富民,强县兴省和强县富民是一个统一体。就县域经济本身,强县和富民是“两翼”,不能偏废。近几年来在结构调整的带动下,我省农民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缩小了8个百分点。但是与总体经济的增长特别是财政收入的增长相比,农民收入的增长还是明显偏慢。从1999年到2004年,全省GDP增长了100%,财政总收入增长了200%,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长了不到50%。这说明,广大农民并没有充分有效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农民收入不仅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且还直接影响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力和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从而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现在我省一些资源大县近年来财政增长很快,但绝大多数农民却没有富裕起来。有的县引进了几个大项目,财政一下子翻了身,但这些大项目却具有“飞地”性质,与县域经济联系少,对当地农民增收的带动力不强;有的县通过发展小煤窑、小炼焦、小炼铁,财政状况得到了改善,但却只富了极少数人,广大农民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只能忍受环境的污染。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煤炭资源开采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机制,加大排污收费力度,同时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尤其要大力发展围绕大项目的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使经济增长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另一个问题是一部分县特别是农业县农民收入得到了增长,但县级财政却无力办事,影响了农村经济尤其是社会事业的发展。对这个问题,建议省财政加大对县级财政的奖励和补贴支持力度,对农林牧生态县、旅游特色县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支持;对财政增收的县、消化赤字的县、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的县给予奖励;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进行“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各县既要在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和财力上下功夫,努力培植财源,又要在扩大城乡居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下功夫,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既要强县,更要富民,努力使二者有机统一,努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第三,把握好发展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区域合作的关系。发展县域经济,不能自我封闭,而必须立足县域、面向全国和全球。县域比较优势和县域特色的确立,新型产业基地的布局和发展,都要胸怀全球和全国情况,面向全国和全球大市场,立足于承接大范围的产业转移,从全国乃至全球吸引投资。县域经济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单元,而是处于有机的区域经济联系之中,因而必须高度注重区域合作,尤其要处理好与中心城市的关系。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目前,纽约的GDP占美国GDP总量的24%,东京的GDP占日本GDP总量的26%,伦敦占英国GDP总量的22%,巴黎占法国GDP总量的18%。中国的城市群未来二、三十年,将是我国城市化加速推进的阶段,组团式城市群将成为中国新一轮财富涌流的高端载体。从我省经济布局的情况看,太原市、晋中铁路沿线的6个县市区、吕梁平川的4个县市,地理上、经济上的联系都比较密切,将构成一个大太原经济圈,也可以称作是一个城市群或经济带;北部许多县市,更多地与晋冀蒙经济圈发生联系;南部运城地区,与西安经济圈联系密切;长治、晋城,与中原经济圈联系紧密,阳泉与石家庄联系紧密。随着全国市场一体化的推进,加强区域合作,形成区域板块,将会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各县市区都应该强化区域合作的意识,找准自己在大的区域分工中的定位,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好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向城市融合,主动参与区域分工合作。

  三、发展县域经济的工作重点

  根据中央的部署和山西的实际,今后一段时期山西发展县域经济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目标,继续把发展当作首要任务,继续推进体制创新,继续加快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到“十一五”末,力争在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发展上有新突破;在发展特色经济、民营经济上有新成就;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上有新局面,逐步形成发达县率先发展、中等县加快发展、欠发达县跨越发展的县域经济竞相发展新格局。

  重点工作是:

  (一)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县域经济的基本任务。

  山西大部分县市的经济还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立足于这一基本省情,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农村繁荣放到全社会进步中统筹规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安排。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引深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作为主要任务,努力繁荣农村经济,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装备提升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正确处理好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关系,调整种养业结构,把畜牧业建成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突出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调整生产结构,突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调整劳动力结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切实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户分散经营集中起来,共同开拓市场,提高农业的社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农业农村的改革发展,稳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确保农民收入增长。

  (二)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

  纵观全国百强县的产业结构,纵观我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市的产业结构,纵观这几年县域经济比较活跃县市的产业结构,其共同的一点是县域工业比较发达,工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牢固树立工业立县的观念。我省大部分县域工业是资源型产业,普遍存在着能耗大、技术装备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发展县域工业,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要进一步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依托科技进步,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全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七大支柱产业,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寻找结合点和着力点,拉长产业链条,推进深加工,培育富有县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科技应用型以及大型企业相配套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快新兴产业成长步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注重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双赢。

  (三)坚持把城镇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

  城镇化是实现强县与富民的有效结合点,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载体。与发达省市相比,我省的城镇化水平还很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还很大。因此必须科学制定城镇规划,准确把握功能定位,不断推进小城镇建设。要发挥小城镇的特色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不断推动小城镇经济发展。要完善小城镇功能,建立健全社会服务设施,吸引技术、人才、资金和适宜产业向小城镇流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促进发展,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新路子。要继续积极推进各类园区建设,吸引和推动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聚效应,壮大园区经济。然后以此为依托,吸纳农村服务业和农民进入,逐步向小城镇发展。

  (四)坚持把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

  县域经济的本质就是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突出区域特色,充分发挥和利用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区域板块经济,进而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特色经济,关键要选准特色。这些年,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都是从当地的实际出发,选准了适合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我省介休的焦炭产业,山阴的奶牛产业,平遥的旅游产业,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在选准特色的基础上,必须下功夫培育拳头产品,尽快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对现有的传统优势产品,要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不断应用现代科技,改进生产工艺,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同时,要在对外交流中积极引进那些适合当地条件的、有发展前途、有生产优势的产品,变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对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特色产品,要进一步壮大规模,努力做大做强。

  (五)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

  在一个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在一个农副业和农村经济占主导的县域内发展县域经济,我认为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发展民营经济。近几年,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发展较快的县、市,无一不是依靠民营经济发展起来的。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增强县域经济。要充分调动民资民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我省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继续加快培育骨干企业,放手发展各类中小企业,切实落实政策、放宽领域、降底门槛、创优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领域。培养造就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推动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和提档升级。要切实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服务,通过搭建服务平台,规范服务行为,引导各类公益性中介机构和社会性、商业性中介机构为民营经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 近三年来山西工业农业的发展情况!
  • 答:从思想上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效益经济、长远发展的观念,既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搞好开发,加快发展,又要科学规划,注重环保,推进绿色工业和绿色农业,大力发展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使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均衡地发展,把环境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切实推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 山西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 答:日前,山西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行业集群发展的意见》,力争到2022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要达到2500亿元。《意见》中提到发展目标、规划布局、重点任务、落实保障、支持措施,聚焦精深加工环节,全力推进山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崛起。

  • 山西近年来发展情况如何?它的省会太原能算作几线城市?
  • 答:山西11个地级市的GDP也比往年有所升高。山西省的太原市在2018年,共创总产值3884亿元,长治总产值达到了1645亿元,运城达到了1509亿元。连排名第11位的羊群也创造了733亿元。分别比2017年同比增长了14.85%,11.38%,12.99%以及9%。山西省的省会太原算二级城市。虽然说太原为山西省创造了3884亿的总...

  • 山西经济发展过程
  • 答: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效,工业经济增长在经过二季度高位回调整理后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规模以上工业一季度增长23.9%,二季度增长18.8%,三季度增长22.1%,四季度增长21.7%。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均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省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02.8亿元,比上年增长21.8%;集体企业完成...

  • 请给我介绍一下有关近年来山西省晋中市的一些突出成就?
  • 答:晋中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的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到2005年底,全市生产总值比“九五”增长1.2倍,达到331亿元,财政收入增长3.4倍,达到52.6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13.9:46.5:39 6调整为10.5:53 1:36 4。农业: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12.4亿公斤、肉蛋奶总量分别为41.6亿公斤,...

  • 山西八大产业是什么
  • 答:山西八大产业:1、种植业 2018年,山西省农作物种植面积3555.2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2.5千公顷。2、林业 2018年,山西省完成造林面积340.1千公顷,增长9.0%。年末山西省森林面积32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5%。3、畜牧业 2018年,山西省猪牛羊肉总产量77.1万吨,下降0.1%。其中,猪肉产量62.5万吨...

  • 山西省产业结构特点
  • 答:近年来,山西产业构成有了较大变化,在全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加大。在全省国民收中,农业(包括村办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的比重加大,在工业构成中,建立在资源优势基础上的重型结构香到了更快的发展,山西作为全国能源基地的雏形已基本形成。山西省国民生产总值的一、二、三次产业...

  • 山西好不好,经济水平怎么样
  • 答:最近几年,由于能源价格上涨,山西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所以大家对山西的印象很快发生了改变。从整体来看,山西在中西部地区里面还是排名比较靠前的,并非如楼主所说相当于非洲什么的。总体的印象是:山西是能源大省,山西的煤老板都非常有钱,北京的很多高档住宅都是山西人买的。山西正走在重新振兴“晋商”的道路上。 本...

  •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山西的巨大变化?
  • 答:产业结构升级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国民经济的重大突破。全省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20.7:58.5:20.8演变为2007年的4.7:60.0:35.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工业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第三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30年间...

  • 农业灌溉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探索论文
  • 答:农业灌溉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探索论文 1概况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全县总面积1968km2。区域内地形构造复杂,山大沟深、土地破碎、地高水低、年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造成旱涝交替,十年九旱。县境内主要有沁河、获泽河等12条河流,70%以上的地表水资源集中在6—9月,多年平均降雨量627.4mm。全县人均...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