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战国时期,谁提出了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的主张?这种主张与现代那种思想符合?

2024-06-02m.verywind.com
战国时期,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体体现保护环境观念的思想家是谁啊?~

《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所以是孟子的思想。

1.这是战国末期孟子的儒家思想
2.包括:⒈仁政治国⒉反对一切战争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3.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提出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
  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 和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符合

孟子,现代思想的可持续发展~

孟子

  • 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有力推动了我国生态状况的改善...
  • 答:B 本题考查的是孟子的主张。孟子提出“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的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思想,故选B。

  • 孟子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的思想有什么意义...
  • 答:1.这是战国末期孟子的儒家思想 2.包括:⒈仁政治国⒉反对一切战争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3.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 孟子为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早提倡者
  • 答: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六年级历史教科书上有关于他的介绍,其中提到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以便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似乎是近几年提出来的,两千三四百年前的孟子会知道可持续发展?查相关的资料,在《孟子·梁...

  • 某校七年级同学组织关于“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的专题学习。阅读下列材料...
  • 答:(2分)⑶中原人民南迁。(2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基础。(2分)⑷上网查询;去图书馆;去遗址实地考察等。(1分,任意一点)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可知当时中国古代在发展经济时已关注到环境保护问题,与现在的“可持续发展...

  • ...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见解.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 答:谐辑以悉,莫之能伤。” 意思是用“道”养兵,则人民和睦;用“德”养兵,则人民团结。君臣、军民和睦团结就能同仇敌忾、行动协调,而全国普遍的协调一致,那么敌人就不会贸然侵略。其中,“道”指的自然界和社会的一般规律;“德”指的是人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管仲提出“人与天调,然后...

  • 百家争鸣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 答:思想: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3、荀子,代表作:《荀子》。思想:提出“治天命而用之”...

  • 求孔孟荀的思想介绍讲解和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影响和意义(如果你有能力...
  • 答:主要思想 1.政治: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2.教育:首创私学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孟子 1.主要思想:“春秋无义战”,笼统反对一切战争 实施仁政 不过分捕捞鱼鳖,按时令进山伐树,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荀子 主要思想:知天命而用之 (老师抄给我们的笔记,很好用...

  • ...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的古代思
  • 答:B

  • 蹙谷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翻译是什么?
  • 答:这句话的翻译如下。蹙谷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翻译是如果细密的渔网不放进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这句话是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

  •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有“不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种观点反 ...
  • 答:B.可持续发展意识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