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孝直镇的行政区划 平阴县的行政区划

2024-05-04m.verywind.com
东阿镇的行政区划~

东阿镇总面积为95平方公里。东西长9.6公里,南北宽8.52公里。其中,耕地占46.9%,约为57176亩;园地占8.6%,约为10553亩;山地(包括林地、未利用地)占22%,约为26525亩;水域占7.1%,约为8695亩;交通占3.2%,约为3963亩;居民点占12.9%,约为15871亩。该镇地势为东部、南部高,西部、北部低。东部、南部为山区丘陵,沟壑纵横,山头林立,总面积为52.8平方公里,占镇总面积的64.62%。西部、北部为沿黄滩区,面积为29平方公里,占镇总面积的35.38%。最高海拔高度335.9米,最低海拔高度36.5米。境内山脉为泰山余脉,呈西南走向。共有大小山头47个,其中海拔200米以上的19个,以黑山最高,海拔335.9米。海拔200米以下的山头28个。境内山脉自肥城县北部的陶峪村入平阴县境,主峰天堂山。山脉蜿蜒向全县南、北中方向延伸。镇内山脉属天堂山南支两条山脉的余脉。一条是孔村镇晁峪西烂柯山往北延伸至石板台村、庞口村南,向西至停山头;由石板台村向西至窑头、龙山头。一条是南门村西南的铧山向北延伸至少岱山、黄山。镇境内主要山头有:停山头,位于小屯村西北,海拔140.9米;黑山,位于东黑山村南,海拔335.9米;铧山,位于南门外西南,海拔288.0米;狮耳山(又名虎窟山),位于范庄村南,海拔250.0米;黄山,位于黄山村东,海拔100米;黑风口山,位于小屯村东南,海拔184.0米;少岱山,镇驻地西侧,海拔82.1米。沿黄河滩区地势较洼,一般海拔在36.5米~40.0米。共分两个大洼,即范庄洼和白塔洼。范庄洼面积6.66平方公里,白塔洼面积22.27平方公里。二洼虽曰为洼,其实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极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实为镇之粮仓宝地。镇境内主要村庄有:1、东门村该村在东阿老县城东门里、外,明洪武年间建村,便命名为“东门村”。2、衙前村该村明洪武八年建村,因地处衙门前,故命名为“衙前村”。3、南坛村明洪武年间,数家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立村,因此处正是南坦(天坦)附近,故名“南坦村”。4、西北门村该村建於明洪武八年,因其管辖东阿城北门和西门附近的居民,故命名为“西北门”村。5、南门里村该村建於明洪武八年,因本村在东阿城南门里故名。6、西南坝村该村建於明洪武年间,因本村在东阿城西南,又有一小坝,故名。7、庙头村据传,张良为报黄石公授书之恩,故修庙于村北,庙内大殿十三间,在东阿县属最大的庙宇,故名“庙头”村。清雍正年间,有少数户迁至小庙头,故又有“大庙头”之称,1961年为防黄河水,从东阿城北迁往东阿城之东山,与西山村相望,故改名为“东山”村。8、新庄原先归西坝村,1961年为防黄河水灾害,群众陆续搬迁于此,因当时户少,又是新建,故名“新庄”。9、西山村该村原名“山西”村,又名“西山巅”。因该村在西山的西区,明崇祯年间建村,原因水患,北关村迁于此,全山皆有居民,故名“西山村”。10、秦庄该村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多数是秦姓地主的佃户。秦姓地主为了佃户耕种田地,在此建房,故名“秦庄”。11、窑头据传,明洪武八年,修建东阿城时,因各类设施均需砖、瓦、石灰等,所以官府让百姓从该村开始修建起连珠式的窑,烧制各种建设材料,该村正建在连珠式窑的南头,故以“窑头”村命名。12、邢沟据传,明洪武年间,邢姓初先由山西省洪桐县迁至此地安家居住,当时住在沟里。故名“邢沟”村。后姜、门、周等姓相继搬入,但仍为“邢沟”。13、仁和明洪武八年建村。因址正处在连珠窑的中间,故名“中窑头”村。明天启年间,因该村团结和睦、尊老爱幼,村风民风甚好,又与“窑头”相重,故更名为“仁和”村,沿称至今。14、孟庄该村原系孟都堂种地的院子,原小黄崖村孟姓相继迁来居住,因全是孟姓故名“孟庄”。15、乔庄明洪武年间建村,建村时村东有一小桥,故名“桥庄”,后演变为“乔庄”。16、北张庄该村建于明洪武年间,因张姓祖先由山西省洪桐县迁居此地故名“张庄”。为与洪范池镇的张庄相区别,该村在洪范池镇之张庄的北面,故名“北张”庄。17、贾庄据传,明洪武年间,姓马的祖先最早迁来落户居住,取名“马家庄”。马家家大业大,子孙亦有为官者。到了清朝中叶,马家败落,贾姓兴旺,马家怕受气,便迁至孝直镇的马庄。于是“马家庄”便改成了“贾庄”。18、魏院村据魏氏祖传,大约在清朝道光年间,魏氏兄弟二人由东阿县的魏家海子迁来,买了马家的花园,住在人烟稀少的漫野里。有人问“那是谁家?”答:“那是魏家的院”。久而久之,“魏家院”便成了村名。19、赵庄据传,明朝赵邦彦隐居狮耳山。家属随之落户于此,故名“赵庄”。20、范庄据传,最早的村名为“潘家泊头”,明洪武年间,范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落户,范姓逐渐兴旺,后改名为“范庄”。21、庞庄该村由庞姓祖先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桐县迁来落户,故名。22、姜沟村该村系姜姓祖先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桐县迁来落户,加之此处有一沟,故取村名为“姜沟”。23、桃园村据传,清末,周姓、庞姓、谢姓等数户,来此立村,因当时村南有一桃园,故取村名为“桃园”村。24、小桃园村该村百姓原属桃园村,后因躲避水灾,迁居于此,固户少村小故名“小桃园”村。25、小屯村该村东山有一“山门”,隋朝发现,立碑为证。明洪武年间,山西省洪桐县十余户百姓迁来居住,取名“山门小屯”,后演变为“小屯”村。26、杨山村据传,该村原名“龙凤山”。明洪武年间,葛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立村,后杨、张、伍、马等姓相继迁入。清朝时,杨姓兴旺发达,家大业大,势力强盛,遂改“龙凤山”为“杨山”村。后杨姓因避水患迁至辛庄。27、北市铺村据传,该村是明洪武年间由郜姓祖先从山西洪桐县迁来而立,因地处南市北,故名“北市”。又因清朝铺兵(派出所警员)住于此,故又名“北市铺”。现仍称为“北市”村。28、乔楼村据传,该村因明朝乔布政在此盖了一座楼而得名。29、下北市铺村该村是真正的北市铺。后因黄河水屡屡泛滥,居民多次搬迁于山上,故此村名沿变为“下北市铺”,现居民已寥寥无几。30、三合村清末光绪年间,苏姓为避黄河水患的威胁,从苏桥迁来居住,故命名“新庄”。后马、陈两姓分别从马庄等地迁来。因和“辛庄”同音,遂于民国初改名为“三合”村,即三姓合一而居之意。31、马庄村据传,明洪武年间,马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居住,取名“马庄”。因受黄河水患的侵扰,逐步迁向新“马庄”,老“马庄”现已不存在,故“新马庄”仍称为“马庄”。32、白塔村据传,明洪武年间,吴、刘两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立村,因山上有座白塔,故取名“白塔”村,清道光年间,闫姓相继由洪范镇的闫庄相继迁入,但村名仍为“白塔村”。33、臧庙村据传,明洪武年间臧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因当地有尼姑阉一座,故姓庙合一,取名臧庙。34、于庄村明洪武年间,于氏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立村,以姓氏为村名,故名“于庄”。35、小庙头村清雍正年间数户村民从庙头村迁来居住,因原村庙头户多人众,故取名“小庙头”村。36、黄山村据传,明洪武年间,宋、曹两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居住,因处黄山之下,故取名“黄山”村。37、太平村清光绪年间,数户因避黄河水患,分别从苏桥、司桥、郭家流、北刘等村迁来的群众在此立村。因此地正处于黄山北之弯,故取村名为“黄山弯”。后演变为“山弯”。民国初期,该村与司桥一块办公。因司桥办公人员办事不公,于是由于家莱、郭学诗等人发起并领导着山弯村名与司桥分开,独自处理村里公务,遂改“山弯”为“太平”。38、司桥村原司桥村在现司桥之北半里许。因司姓建村时村头有一小桥,故名“司桥”。清乾隆二十四年,由于该村地势低洼,易受黄河水患威胁,于是全村便搬迁到了山头山,仍用“司桥”之村名。(也有叫“山头”的)。39、苏桥村据传,该村是苏姓祖先于明洪武年间由从山西洪桐县迁来而立村,因在村西南修桥一座,以供劳作之方便,故取村名为“苏桥”。40、北刘庄村据传,该村是刘姓祖先,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桐县迁来定居而立,时为“刘庄”。后因与洪范池镇刘庄重名,为相区别故改为“北刘庄”村。41、大河口村明洪武年间,赵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立村。因该村位于大清河(黄河)岸边,又是狼溪河入黄河处,故名“大河口”村。42、小河口村因大河口村地势低洼,易遭水患,于是该村少数居民迁于此地立村,且又处在小于大清河的狼溪河之畔,故名“小河口”村。43、铁杨村宋代所建之铁塔寺旧址附近居民以殷姓为主,以寺名为村名,曰“铁塔寺”村。铁塔寺南边是杨姓居住,故名“杨庄”。新中国成立后,因两村户数较少,遂合并办公,命名为“铁寺杨庄”,后逐步演变为“铁杨”村。44、侯庄村据传,明洪武年间,侯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故名。45、殷六据传,明洪武年间,殷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村内有一水沟,流水常年不断,故取村名为“殷流”村。后逐步演变为“殷留”、“殷六”等名。46、辛庄村据传,本村原名为“安乐庄”。由于人们思想守旧,愚昧迷信,认为“生于患难,死于安乐”才是人生之道,“安乐”二字实为不祥之兆,于是大约在清朝末年便改名为“辛庄”,即“辛勤劳作,安生吉祥”之意。47、南市村明洪武年间,数户人家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该村迂五逢十便是集市,卖买兴隆,贸易颇旺,且地处北市之南,故名“南市”村。48、窑山头村据传,明洪武年间,修建东阿县城时,为解决建筑材料的问题,官府南从窑头村开始直到窑山头为止,建起一座座窑以烧制砖、瓦、石灰等,因本村恰位于一小山头处,故名“窑山头”村。49、太和村据传,该村由数姓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地处直沟的沟头,故取名“直沟头”。后人用“直沟头”与“指狗头”音相谐易混,不好听,就以原太和之名定为村名,故曰“太和”村。50、王庄村据传,明洪武年间,王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故名为“王庄”村,现王姓已绝。51、花石崖据传,该村建於清雍正年间,因该村处于山前怀,下坡路较多,崖上搓脚石遍布。清时大军通过此处时,崖滑难行,有的人仰马翻,故而得名“滑石崖”,后逐步演变为“花石崖”。52、龙王峪村据传,明洪武年间,邓、闫、孙等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该村东西街长,且西头宽,东头窄,恰似龙身,村头的两个小场,活象龙的两只眼睛,故名“龙王峪”村。53、直东峪村据传,明洪武年间,房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东山山峪有一直山峪,故取名为“直东峪”。54、苏山头据传,明洪武年间,苏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本村在山头上,故名“苏山头”。55、东黑山村据传,明洪武年间,苏姓、李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在黑山之东侧,故名“东黑山”。56、西黑山村据传,明洪武年间,赵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在黑山之西侧,故名“西黑山”村。57、东直沟村明洪武年间,张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该村正处于直沟的东边,故名“东直沟”。58、西直沟村明洪武年间,张姓、宋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正处在直沟的西边,故名“西直沟”。59、北直沟村清雍正年间,焦姓祖先从梁山县焦庄村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该村正处在两个直沟村之北,故名“北直沟”。60、小新庄村(又名“新直沟”)该村原归西直沟村,因西直沟村吃水困难,且隔山种地很不方便。新中国成立后,数户村民陆续搬迁到山之西面居住,建立起新村,故名“小新庄”,因住户原本是西南沟村民,故亦称“新直沟” 。 东城办事处 西城办事处 白塔办事处 北市办事处 太和办事处东门 西山 白塔 北市 太和衙前 范庄 黄山 小屯 龙王峪邢沟 西南坝 小河口 桃园 花石崖东山 南门里 铁杨 杨山 辛庄窑头 北门 苏桥 乔楼 南市南坛 贾庄 臧庙 三合 殷六仁和 赵庄 司桥 侯庄孟庄 魏院 太平 王庄乔庄 庞庄 小庙头 直东峪北张 姜沟 大河口 苏山头南门外 刘庄 东直沟于庄 北直沟西黑山东黑山新直沟西直沟 全镇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无南天之酷热、北国之寒冷,故而山清水秀,田良土沃。冬季受西北大陆季风影响,北风盛行,寒冷干燥。夏季受东南海洋气候影响,以东南风为主,潮湿温热。年平均气温为13.6℃,平均风速为3.3米/秒。无露期204天。全镇平均年降雨量为613毫米,多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达到477.3毫米,占年降雨量的75%。

1949年10月平阴县调整为6个区,撤销联防片,区下设88个小乡。1952年平阴县调整为7个区1个镇(东阿),新设五区(丁口)、七区(旧县),区(镇)下辖59个乡。1956年6月撤区并乡,将平阴县7个区1个镇、59个小乡合并为21个乡镇。1958年4月22日,撤销三皇、毛铺、刁山坡、丁口、太和、湿口山、石碑子、吉城、黄坡9个乡,新设大站乡,调整为13个乡镇。1958年9月21日,平阴县由13个乡镇合并为8个乡镇:尹庄乡并入城关镇,安城乡并入栾湾乡,大站乡并入夏沟乡,孔村、店子两个乡并入孝直镇,洪范、李沟、旧县、东阿乡(镇)区划不变。同年10月初,8个乡镇改为8处人民公社。1958年10月16日,8处人民公社合并为5处(洪范、旧县并入东阿公社,李沟并入夏沟公社,孝直、城关、栾湾不动)。11月28日,栾湾公社并入城关公社,平阴县设置城关、东阿、夏沟、孝直4处人民公社。1959年1月30日,平阴县并入东平县。9月14日,恢复平阴县,同时将东平县的接山、大羊、花篮店、水河4处公社划归平阴县。9月26日,长清县孝里公社划归平阴县。1960年2月13日夏沟公社改为玫瑰公社。1961年3月、7月梁山县的黄花园公社、宿城公社先后划归平阴县,至此平阴县辖11处公社。10月5日接山、大羊、花篮店、水河、黄花园、宿城6处公社划归东平县;孝里公社划归长清县。平阴县辖4处人民公社,325个生产大队。1962年2月14日4处公社调整为8处。1963年3月增设安城、孔集、李沟、店子、太和、东三里6处公社,至此平阴县共有14处公社。5月23日太和公社并入东阿公社,东三里公社并入城关公社,平阴县共有12处公社,下辖364个生产大队、2290个生产队。1976年3月27日,平阴县12处公社设管理区52个。1978年10月,安城公社并入栾湾公社、孔集公社并入玫瑰公社、李沟公社并入孔村公社、店子公社并入孝直公社,平阴县共设8处公社。1979年1月恢复12处公社,辖362个生产大队、1804个生产队。1984年5月,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平阴县建立8个区、6个镇、25个乡。撤销生产大队、生产队,建立371个行政村、1767个村民小组。1985年9月20日,撤区并乡,平阴县建立5镇7乡。平阴县共371个行政村,421个自然村。1993年4月21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玫瑰乡、洪范池乡,分别设立玫瑰镇、洪范池镇。平阴县辖7镇5乡。1996年1月23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旧县乡划归泰安市东平县。至此,平阴县辖7镇4乡,345个行政村,388个自然村。2001年5月,经济南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济西工业园区,辖尹庄、西三里、毕庄、葛庄、中土楼、北土楼、南土楼、大佛寺8个行政村。 2005年11月下旬,平阴县乡镇行政区划由11个乡镇(平阴镇、栾湾乡、安城乡、玫瑰镇、刁山坡镇、东阿镇、洪范池镇、李沟乡、孔村镇、孝直镇、店子乡)调整为7个。具体为平阴镇不动;栾湾乡、安城乡合并为一个乡,合并后的名称为安城乡,办公场所在安城乡;刁山坡镇、玫瑰镇合并为一个镇,合并后的名称为玫瑰镇,办公场所在玫瑰镇;东阿镇不动;孔村镇、李沟乡合并为一个镇,合并后的名称为孔村镇,办公场所在孔村镇;孝直镇、店子乡合并为一个镇,合并后的名称为孝直镇,办公场所在孝直镇;洪范池镇不动。2010年5月24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平阴县撤销安城乡,设立安城镇,镇政府驻原安城乡政府驻地,撤销平阴镇,设立榆山、锦水2个街道办事处。 调整后的区划为:锦水街道、榆山街道、安城乡、玫瑰镇、东阿镇、孔村镇、孝直镇、洪范池镇。

孝直村 李庄村 贾庄村 天兴村
大兴村 后兴村 吴庄村 张平村
泊头村 凤凰村 赵桥村 张屯村
张沟村 张庄村 大天宫村 小天宫村
营子村 东辛村 西辛村 前庄科村
后庄科村 刁鹅岭村 商庄村 亓集村
傅庄村 黄庄村 谷楼村 张小山村
野场村 廉庄村 南孔庄村 东湿口山村
西湿口山村 马跑泉村 刘家庄村 薄庄村
罗圈崖村焦庄村 许小山村、白庄村
焦柳沟村 宋柳沟村 王柳沟村
曲柳沟村 后店子村 前店子村 夏庄村、



  • 孝直镇的行政区划
  • 答:孝直村 李庄村 贾庄村 天兴村大兴村 后兴村 吴庄村 张平村泊头村 凤凰村 赵桥村 张屯村张沟村 张庄村 大天宫村 小天宫村营子村 东辛村 西辛村 前庄科村后庄科村 刁鹅岭村 商庄村 亓集村傅庄村 黄庄村 谷楼村...

  • 山东省平阴县的行政区划
  • 答:刁山坡镇、东阿镇、 洪范池镇、李沟乡、孔村镇、孝直镇、店子乡共11个乡镇,346个行政村(居):平阴镇(55个行政村) ;栾湾乡(24个行政村);安城乡(20个行政村) ;

  • 平阴县总共几个乡镇,每个乡镇包括哪些村
  • 答:平阴县总共11个乡镇,346个行政村(居)。11个乡镇分别是平阴镇、栾湾乡、安城乡、玫瑰镇、刁山坡镇、东阿镇、洪范池镇、李沟乡、孔村镇、孝直镇、店子乡。平阴镇55个村:南门居、东关居、东南沟居、东三里居、白庄...

  • 孝直镇的乡镇概况
  • 答:平阴县孝直镇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最南端,地处平阴、肥城、东平三县(市)交界处,105国道、济菏高速贯穿全境。全镇64个行政村,7万余人,总面积143平方公里。先后荣获“全国安全社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省级文明镇”...

  • 孝直镇的各村委会
  • 答:平阴县孝直镇东湿口山村委会 平阴县孝直镇东辛庄村委会 平阴县孝直镇亓集村委会 平阴县孝直镇付庄村委会 平阴县孝直镇凤凰村村委会 平阴县孝直镇刁鹅岭村委会 平阴县孝直镇刘家庄村委会 平阴县孝直镇前庄科村村委会...

  • 孝直镇的介绍
  • 答:孝直位于鲁西地区、济南西南部,是平阴县的南大门。因恪守孝道,忠厚信直而得“孝直”之名。自古以来,即商贾云集,贸易繁荣。属沿海经济开放区。镇域面积143平方公里,截止到2012年有人口7万余人。是山东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

  • 济南有多少个乡镇呢?
  • 答:锦水街道、洪范池镇、东阿镇、孔村镇、孝直镇、玫瑰镇、安城镇。10、商河县辖1个街道、11个镇,分别是:许商街道、玉皇庙镇、龙桑寺镇、贾庄镇、殷巷镇、郑路镇、怀仁镇、白桥镇、孙集镇、韩庙镇、张坊镇、沙河镇。

  • 平阴县的行政区划
  • 答:1958年9月21日,平阴县由13个乡镇合并为8个乡镇:尹庄乡并入城关镇,安城乡并入栾湾乡,大站乡并入夏沟乡,孔村、店子两个乡并入孝直镇,洪范、李沟、旧县、东阿乡(镇)区划不变。同年10月初,8个乡镇改为8处人民...

  • 济南市平阴县安城乡西张营村有犯罪的吗
  • 答:2003年,平阴县设有平阴镇、栾湾乡、安城乡、玫瑰镇、刁山坡镇、东阿镇、洪范池镇、李沟乡、孔村镇、孝直镇、店子乡共11个乡镇,346个行政村(居)。现在栾湾和安城合并,玫瑰和刁山坡合并,孝直和店子合并,李沟和...

  •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属于哪个市
  • 答:行政区划平阴县辖6个镇、1个乡:平阴镇、东阿镇、孝直镇、孔村镇、洪范池镇、玫瑰镇、安城乡。历史沿革隋大业年间置干阴县。因春秋平阴邑而得名,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据《平阴县志》:“禹贡东原底干,而邑在东原之...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