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八年级下文言文高效训练

2024-06-01m.verywind.com
~

1. 求八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题 要经典的 符合考试题型的

(一)荀巨伯探病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与,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师而还,一郡并获全。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3分)(1)值胡贼攻郡( ) (2)贼既至( ) (3)一郡并获全( )2、用现代汉语将下列句子译出。(4分)(1)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2)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请用简明的语言评价荀巨伯的行为。(3分)(二)王冕传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2分)(1)父命牧牛陇上( ) (2)琅琅达旦(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3、本文记叙了王冕苦学的哪两件事?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4分)(1)第一件事 (2)第二件事 (3)启发 (三)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加点的字。

(2分)(1)问于师旷( ) (2)如日出之阳( )2、晋平公想学习,但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为何他有这样的担心?(2分)3、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为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2分)4、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2分)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3分)(四)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外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2)使侄录之( )(3)侄罔然而止( ) (4)执所书问曰( )2、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2)丞相熟视外之,亦不自识。

3、本文给你的启示是?(2分)(五)多多益善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十万。”

上曰:“子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1、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于君何如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臣多多而益善耳 陈康肃公善射 C、此乃信之所以击队 乃不知有汉 D、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2、下列通假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上常从容 “常”通“尝”,曾经 B、诸将能不 “不”通“否”,坏 C、何为为我禽 “禽”通“擒”,擒获 D、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竟”通“尽”,完3、刘邦和韩信谈论的话题是: (2分)4、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1)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 (2)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5、本文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并解释它的意思。(2分)成语: 意思: 6、刘邦能取胜韩信的原因,在韩信看来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3分)(六)李惠判案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

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仗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主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以仗击之”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徐喷以烟 D、不以千里称也2、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3、李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2分)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请简要的说一说。(2分)(七)吴起守诺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3分)(1)起之不食以俟者( ) (2)欲服三军( )(3)起之不食以俟者( )2、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2)故人暮不来,起不食待之。3、这个故事中有一个成语,它是 ,意思是 (2分)4、读了这个故事,你对守信有了什么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

2. 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习题

6.①如:《与朱元思书》中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②郦道元侧重为《水经》作注,客观上体现山水的特点;柳宗元被贬,以山水之美排遣抑郁的心情。

(六)1.①离开国都;②阳光;③面对着;④归依。2. ①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37393536而或喜或悲;②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

3.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③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4. 例:“而或长烟一空……此乐何极!”一句,点面结合,动静相生,生动而形象地勾勒出洞庭夜月图。

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以天下为己任,胸襟阔大,境界崇高,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学习的。

6.主要观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七)1.①特别;②像张开的鸟翅膀一样;③情趣;④阴暗;⑤驼背,指老人;⑥醉醺醺的样子。

2. ①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②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3.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 醉翁亭下欧阳修借景抒情(或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5.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其余三幅俱是陪衬,为了突出“太守醉”,“醉”在与民同乐,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旨意。

6. 可以介绍“醉翁亭一目楼”“醉翁亭晨昏苑”“醉翁亭四时轩”“醉翁亭民俗图”等,可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挥。

3. 求八年级(下)人教版文言文练习题请附带答案谢啦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题 一、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回答1—5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窥谷忘反(通“返”) B.在昼犹昏(夜晚) C.负势竞上(向上) D.从流飘荡(随着) 2.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

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2分) 3.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4.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二、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6~10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 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草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j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亦不详其姓字( ) (2)每有会意( ) (3)期在必醉( ) (4)其言兹若入之俦乎( ) 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8.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

(2分) 9.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10.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2分) 三、阅读《马说》,完成11-15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⑷执策而临之( )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3、按要求填空: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5。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四、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第16—20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辞色 义正辞严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8.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分) 19、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20.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2) ;(3) (3分) 五、阅读《小石潭记》,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摇G嗍鞔渎陕缫∽海尾钆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

4. 八年级文言文练习作业

一。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一牛且数万斤。

(2)募能出之者。

(3)徐去其土。

(4)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2、翻译: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二。 杨朱之弟曰布,衣表衣而出。天雨,解表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杨朱:人名。 缁:黑色。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衣缁衣而反 B、甚矣,汝之不惠

C、之虚所卖之 D、予默然无以 应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衣表衣而出(穿) B、天雨(下雨)

C、子无扑矣(孩子) D、子亦犹是也(好像)

3、将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曾国藩日记选

思德成以谨言慎行为要,而敬、恕、诚、静、勤、润六者,缺一不可;学成以三经、三史、三子、三集烂熟为要,而三史亦须提其要而钩其元;艺成以多作多写为要,亦须自辟门径,不依傍古人格式;功成以开疆安民为要,而亦须能树人、能立法,能是二者,虽不扣疆、不泽民,不害其为功也,四者能成其一,则足以自信。(咸丰九年八月十六日)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敬、恕、诚、静、勤、润”的具体含义。(3分)

二、中说“四者能成其一,则足以自信。”写出这“四者”的内容?(2分)

三、我们现在的话说“须自辟门径,不依傍古人格式”就是要怎样?(3分)

谈谈你从本文受到的读书学习方面的启发。(3分)

答案:

一。1、且:几乎,重达。

募:招募。

徐:慢慢的。

实:装满,充实。

2、用大的木材做成秤锤秤杆的形状钩住铁牛,慢慢的去掉船里的土,船浮上来,铁牛也被拉出来了。

3、怀丙和尚先用两艘大船装满了土,放到铁牛两边,系住铁牛,然后用一根大木头做成秤锤秤杆的形状,保持两船对铁牛的拉力平衡,然后慢慢的去掉两艘船中的土,依靠水的浮力,慢慢把铁牛拉出来。

二。1、D

2、C

3、假使让你的白狗出去,而变成黑狗回来,你不感到奇怪吗?

4、要认识到事物都是在变化的,不能只通过表面现象判断本质。

三。1、敬:尊敬、孝敬。恕:宽容、宽恕。诚:诚实、诚信。静:沉静、淡泊。勤:勤奋。润:帮助别人。

2、德成、学成、艺成、功成。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4、要修养自己的品德,善于读书,取其精髓,勇于开拓创新,为国家人民效力

5. 急需初二上学期文言文复习资料,望各同仁帮帮忙

八年级(上)文言文高效训练1.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练习检测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无论魏晋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遂与外人间隔⑤寻病终 ⑥后遂无问津者 ⑦悉如外人 ⑧便要还家 ⑨欣然规往 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⑾渔人甚异之 ⑿阡陌交通 ⒀不足为外人道也 ⒁便扶向路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三、选择题1、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C.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D.未果 后遂无问津者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1、D 2、C 3.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5.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志之 志:记住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之远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见渔人,乃大惊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如土石何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B.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 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D.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 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

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1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橘生淮南则为橘13、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4、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



  • 八年级下文言文高效训练
  • 答:4、要修养自己的品德,善于读书,取其精髓,勇于开拓创新,为国家人民效力 5. 急需初二上学期文言文复习资料,望各同仁帮帮忙 八年级(上)文言文高效训练1.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

  • 初中高效训练文言文
  • 答:比如知识竞赛、古文化知识猜谜、辩论会、朗诵会、课本剧等,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学习,变学习为游戏,在寓教于乐的学习过程中,使得文言文学习的渠道变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相应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5. 大家帮帮忙,文言文翻译 西湖七半月《文言文课外高效训练7年级> 西湖(农历)七月十五日(的晚上),无一处可以...

  • 初中文言文全能达标八年级下册
  • 答:1. 八年级文言文全能达标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实词积累,通假字,词 小石潭记 1.通假字:下见小潭(“见”通“现”,文中句意为:向下走,出现一个小潭。作jiàn讲也可以,意为看见,发现。) 2. 一词多义: ①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②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

  • 八年级下册创新阅读文言文阅读训练
  • 答:四、领会试题的规律性 不同的作品就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如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说明文有“四要点”阅读法(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结构),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人物、情节、环境),散文有“神形”阅读法,议论文有“三论”阅读法(论点、论...

  • 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习题
  • 答: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以天下为己任,胸襟阔大,境界崇高,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学习的。6.主要观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七)1.①特别;②像张开的鸟翅膀一样;③情趣;④阴暗;⑤驼背,指老人;⑥醉醺醺的样子。2. ①...

  • 八年级文言文课外拓展训练
  • 答:1. 翻译 文言文《板桥诵书》 初中新课标阅读 文言文课外拓展训练 八年级 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学习,并没有其他的老师。小时候没有什么和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长大了,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而且他又喜欢说大话,非常自负,说话没有分寸。各长辈都瞧不起他,告诫(...

  • 八年级下册常考文言文
  • 答:1.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常考哪篇 八下文言文总复习(一) 要求:满分100分,45分钟完成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8分) 1、从流飘荡 2、负势竞上 3、窥谷忘反 4、在昼犹昏 5、亦不详其姓字 6、每有会意 7、期在必醉 8、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9、造饮辄尽 10不戚戚于贫贱 11、礼愈至 12、媵人持汤沃...

  •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检测卷
  • 答:5. 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复习题集(第六单元 2009年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复习题集 第六单元-第七单元 20、《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一、朗读并背诵这篇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的妻、妾、客人是怎样评价邹忌与徐公之美?邹忌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2、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从中可以看出邹忌...

  • 苏教版八下语文言文对比阅读题
  • 答:1. 八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全部文言文 来源自 3 e d u 教育网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风烟俱净 俱:全,都 2、从流飘荡 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比得过 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 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 转:...

  • 初二文言文课外专题训练
  • 答:1.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的答案 (一)细柳营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