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苏轼,一位文坛巨擘,关于他入仕前的为学经历,你了解多少?

2024-05-04m.verywind.com
~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他原来是进士,他是在四川省出生的,他自从上了学之后就一直在学习,而且他们家里的氛围也很好。

在没有当官之前是进士,家里也是文学世家,父亲和弟弟也非常的有文化,他从小就接受着教育。

苏轼,北宋时的诗词巨擘,且擅长书画,与苏洵、苏辙并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尝尽颠沛流离的贬谪之苦,又不乏东山再起的高光时刻。人生海海,阅尽千帆难免悲凉,内在的丰盈使他面临荒凉的现实不致随波逐流,从政为民的政治原则贯彻始终,为人处事的刚直不阿一以贯之,一身浩然正气,一世坚定不移。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出生在四川省眉山镇的苏家,直到1057年4月8日考中进士,其间自幼时入学一直到赶考前夕,犹如铁杵磨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苏轼一举中第,除了自身绝顶聪明,与家乡的遗风古俗和学风浓郁的家庭氛围不无关系。

遗风古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说一定的环境塑造一定的人才,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文化特性难免烙有区域印记。

早在苏轼出世的百年前,当地发明了印刷术,好学之风蔚然兴起,不仅有名妓、才女,还曾出过2名女诗人。

那些文人学者的作品不同于当时其他地方文章浮华虚饰的靡丽风格,保有西汉朴质遒健的传统。这一传统在苏轼的时代依旧盛行。当地的官员、学者,其学术造诣都高于黄河流域一带,使得苏轼日后于科考中一鸣惊人有了顺理成章之势。

宋时,四川居民极爱雄辩的文章,不少人谈话爱引经据典,人们家中都备有一本法律书籍。如此自持自治的精神让当地人落了个“难治”标签。新官上任之时,总免不了接受民众考验。

在这种耽溺于论争的大背景下,苏轼及其父亲具备辩论口才,或被说是战国诡辩游说之士,又或被友人说是有着孟轲文章的雄辩之风。

家庭氛围

苏洵禀赋聪颖,虽二十七岁(苏轼出生那年)才开始发奋读书,能入选唐宋八大家,可见其文学功底及造诣。

在苏轼八岁到十岁之间,苏洵赴京赶考。母亲程氏出自权势之家,读过书,遂负起了管教两个儿子的责任,也曾指导俩儿子读诸如《后汉书》等古籍。

苏洵科考落第铩羽而归,便倚床听两个儿子高声朗读经书史籍,不啻落第颓丧之后的安慰。

苏洵不但在孩子初读经典时予以读音上的纠正,也教导他们作文之法、兴国安邦之道,对苏轼朴质文风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其时,礼部主试欧阳修反对科举场上堆砌词藻的浮华靡丽的文风,苏轼文章的质朴无华正合科举考试规范,也就不难得到评卷人的青睐。

父母的谆谆教诲及家中诸多藏书,如此学风浓郁的家庭氛围助力苏轼为学成长。

才智过人

人的发展是内在和外在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学的过程中,除却家乡风俗文化的熏陶和父母循循善诱,也离不开苏轼自身的才智、悟性。

苏轼六岁入学,那股聪明劲儿深得老师喜爱;十岁能写出奇特的诗句,如《黠鼠赋》;十一岁入中等学校备战科举。

为应付科举,学生应当背诵并熟练掌握经史子集,不仅乃科举所需,写文章时也能够引经据典,使之高雅不凡。

苏轼用功读书的方法是手动抄写经书和正史,对于所读的书认知之深刻,是阅读所不及的。后来的事实证明,抄写之于苏轼大有益处,为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而引经据史时能够有章可循,不致四顾茫然。

苏轼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草拟约八百道圣旨。苏轼去世后,一姓洪的人接替苏轼职位。当他问侍候过苏轼的老仆,他与苏轼相比如何时,老仆说,苏轼的文章也许不比他的美,但苏轼永远不用查书。可见,年少时养成的读书习惯及由此获得的学识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

苏轼阅读大量经典,融会贯通之余也能活学活用。

考场上,苏轼论为政的宽与简,其中写有一段对白: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之。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这段对白论证了明主贤君的用人之道,其实是苏轼之杜撰,史书上并无此纪录。奈何判官梅圣俞怕一经提出查询,会暴露自己对于古籍的无知,因而当时并没提出异议,苏轼这才侥幸脱险。

苏轼在科考中杜撰,看似疏忽,但他有勇气写出来,想是自信尧与皋陶的事迹许多人知之甚少,蒙混也能过关,侧面反映苏轼饱读诗书之渊博及过人的智慧。就连一代大儒欧阳修也未发现这一漏洞,还兴奋得传与同辈观看,激赏不已。本想将苏轼的文章列为首卷,但欧阳修疑心乃朋友曾巩之作,为了避嫌,改判为二卷。

于是,二十岁的苏轼在三百八十八名考生中脱颖而出,高中进士,由此打开仕宦之门。前面等待他的,是起落无常的宦海生涯。



  • 苏轼,一位文坛巨擘,关于他入仕前的为学经历,你了解多少?
  • 答: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 苏轼人生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 答:1、入仕之初 《和子由渑池怀旧》宋代: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译文: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

  • 苏轼的生平事迹?
  • 答: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

  • 谁知道关于白居易和苏轼的资料啊?告诉我!
  • 答:他45岁时所作另一首歌行体长诗《琵琶引》,也是同样受到人们高度评价的诗。他被贬作江州司马后,在浔阳江头和友人话别,舟中离别酒筵上,感伤之中,忽听邻船有弹琵琶声,移船相邀,原来是一位年老色衰、独守空船的歌妓,也有无限愁绪,...

  • 苏轼的生平
  • 答: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

  • 谁有关于苏轼的详细生平
  • 答: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进士及第。此次科举考试的知贡举(监考官)是当时著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及梅尧臣,欧阳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实的流弊,当他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

  • 可以把苏轼的人生分为几个阶段?
  • 答:可以把苏轼的人生分为4个阶段 1、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亦即王安石全面变法以前时期。这一时期苏轼主要经历了读书、应举、入仕等几个阶段。苏轼读书很有自己的特色,一是受其父影响,不拘于经书而广涉群览,博闻强记;...

  • 苏东坡是北宋文坛的全才和宗师,文采出众的他为何做不好官?
  • 答:1.全能选手苏轼苏轼作为北宋文坛上的宗师级人物绝对是实至名归的。而苏轼这个人,你以为他只是写词一把好手,那就大错特错了,苏轼写诗、编书、画画、甚至是写散文那都是信手拈来,没有苏大才子不会做的文人雅事。而...

  • 关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诗句
  • 答:壮志未酬名言宋·苏轼《初到黄州》。 这两句大意是:可笑自己平生为糊口而忙.到老来事业变得更加荒唐。这是一首自嘲诗。 苏轼是一个才华过人,自幼便“奋厉有当世志”的人,他在二十二岁时参加科举考试,荣登榜首,一鸣惊,受到皇帝和...

  • 苏轼的出身
  • 答: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进士及第。此次科举考试的知贡举(监考官)是当时著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及梅尧臣,欧阳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实的流弊,当他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