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如何评价《孟子》? 怎样评价孟子

2024-05-28m.verywind.com
怎么评价《孟子》?~

国学经典介绍:《孟子》
《孟子》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由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与其学生万章、公孙丑一起完成的。《孟子》共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孟子》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吸收《论语》中的精华,接受了《大学》《中庸》的一些特点。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孟子》思想主张,对于发展和巩固新兴的封建制度,实现全国的统一是起了进步推动作用的。他的仁政思想,“民贵君轻” 的思想,提倡“省刑罚、薄税敛” “不违农时”等主张,在后来社会历史上有重要影响。他主张尚贤,重视修养,提倡为臣的要以仁义规劝君主,这有益于培养士大夫知识分子的骨气,有益于澄清吏治。他提出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被人们发展为不迷信权威的主张。他的仁战思想,启发人们反对非正义战争。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也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
《孟子》一书以问对、答辩方式展开。它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保存了丰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学、历史、经济和哲学的重要著作。全书35000余字,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不仅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他的散文创作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代的散文大家,几乎都以孟子的文章为典范。
《孟子》妙语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来源:读与写·初中生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学并起,在各学派的争芳斗艳之中,孟子作为儒学道统的继承者,以安天下利百姓为己任,奔走于各国之间,并以其辩口利辞卓越于世。他的言辞气势雄伟、长于思辨,其中诸多巧辩文采斐然、锋芒毕露,着实令人叹服。苏洵评其言语“语约而意尽,不为_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1],以其言简洁明快又不失雄健闳肆,着实精妙。
对于《孟子》一书,历代学者已做过相当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哲学、政治以及训诂等方面,而对其论辩艺术、语言技巧方面的研究在相比之下则略显薄弱。其中,近代以前对孟子的论辩艺术的评价大多散落于文人著作之中,如苏洵、赵岐、韩愈等均曾对孟子的论辩艺术作评。其中,清代学者牛运震较早地在《孟子论文》对孟子的语言修辞、论辩技巧进行探究,但其文偏重于微观,缺少宏观评述[2]。近现代以来,对孟子的研究面逐渐拓展,而关于孟子论辩艺术的研究亦得到进一步发展。钱基博在《中国文学史》[3]一书中评价孟子之言内容广博,充斥浩然正气,长于雄辩却非因好辩而辩。段凌辰在《之辩论术》[4]一文中逐条逐句对孟子论辩中采用的技巧进行归类,十分清晰条理。谭家健从孟子文章结构入手,分析其艺术特色,认为孟子论辩的首要特点为明白晓畅[5]。刘生良从逻辑学层面探析孟子的论辩,将其划分为回避术、求同术、反诘术等诸多技巧[6]。
孟子娴熟的运用各类论辩手段,往往能够使其论辩目的得以实现。而其论辩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孟子在论辩中长于譬喻,赵岐曾道:“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7]孟子擅长以具体的实例来显明抽象的义理,使目不能见、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从而使听者如有目睹,扩大其言论“悟他”的效果。如《梁惠王章句上》中梁惠王询问孟子为何自己用心民生,然“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8],孟子知其好战而不识仁,便以战事作寓来回答,“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9]在这里,孟子将邻国之政喻作后逃百步,梁惠王之政喻作后逃五十步,二者虽有步数之差,却无本质之别。正如梁惠王所行之政,虽能施小惠与民,然归根结底与邻国不恤其民无二致,均“不能行王道以养其民”[10]罢了。孟子以此寓作答,一则使梁惠王深谙其政之失,无辞辩驳;二则是刺梁惠王不谙仁政于无形,全篇虽不见褒贬之辞,而褒贬之意却寓于其中,这也正是孟子用寓之深意。
孟子在论辩中多用譬喻,这使其在论辩中能够施用混淆视听、偷换概念的技巧,实现“有所蔽”而在论辩中处于有利地位。义理是抽象的、概括性的,而实例是具体的、个性的。因而义理往往能够涵盖更广泛的范围,所含摄的内容也较为简明。而实例恰与其相反,实例涵盖的范围极其有限,但由于其个别性,实例却时常包括有义理不必含有的特性,故实例的涵盖范围要大于义理。这样以来,以譬喻来阐述义理便有了迷惑思虑、偷换概念的可乘之隙。如《告子章句上》中告子与孟子就性善恶进行论辩时,告子说:“生之谓性。”[11]提出个体生而具备的自然之质即是性,其意在借此证明人性无善无恶。孟子答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12]在这里,孟子俨然已开始混淆视听,先是混同了“生”与“性”,将个体存在等同于性;又进一步把告子所说的具有普遍性的“生之谓性”混同于所指仅限于初始之白,带有极强局限性的“白之谓白”,无疑已为告子设下陷阱,而告子浑然不觉。这样一来,便有了后文中孟子继续反问告子白羽、白雪、白玉三者之白是否无异之文。由于三者之白已被羽、雪、玉规定,故三者虽同为白色,性则疏矣。孟子显然已知三者有异,故意设此问,而告子仍未觉,因而孟子又进一步混同了犬性、牛性及人性,使告子陷入不可是不可否的尴尬境地。在这场论辩中,孟子连举多例,以具有特殊性的实例代指普遍性的义理,巧妙地偷换概念,使对手如堕五里雾之中,实在不可不赞其机巧。
从孟告人性之辩的例子可看出,孟子还擅_在言语之中设置陷阱,揣度对方内心,步步深入,而使对方于无知无觉中陷入自我否定、无言以对的尴尬境地。诱敌深入、请君入瓮之计在孟子的论辩中比比皆是,如《梁惠王章句下》中,孟子刺齐宣王身在君位却不谋君职,启发宣王自我反省、有所作为,便连设三问,先问如何处置失信不担责之友,再问如何处置失职之官。宣王对孟子发问之意图毫无察觉,以“弃之”、“已之”分别作答,于是,当孟子发出第三问,即何以处置不治之君时,宣王已彻底落入陷阱。此时,宣王承前回答便是批驳自身,逆之便是违背道义,实在无法作答,只好“顾左右而言他”。由此可见,孟子在言语之中布下陷阱,步步紧逼,其巧着实令人无言以答、心悦诚服,而其锋之利亦足以见。另一方面,孟子直言不讳,敢于以言刺君上,要求君主施政作为、安民治世之举,无愧于其以天下为己任、终生为民请命的“士”形象,而这也正是孟子论辩具有的一大特色。
孟子论辩的技巧,有“正”亦有“负”,倘若遇到孟子不愿谈及的问题,孟子便会采用“负”法,巧妙回避,借机转移话题。如在《梁惠王章句上》中,齐宣王询问孟子齐桓、晋文二人的事迹,孟子推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13],以不知此事来回应宣王的发问。然孔子诚无道此耶?孟子诚不知此事耶?自然不是。据《论语》所载,孔子曾多次讲到齐桓、晋文,如《宪问》篇中提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14]以及“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15],显然不是孟子口中的不曾提及。而孟子本人又极为尊崇孔子,赞其“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16],自然应对其言其事知之甚详,可见孟子详熟此事,只是觉察齐宣王有效仿齐桓、晋文二人,实行霸道之意,而实行霸道便会与自身所主张的仁政背道而驰,故对齐宣王佯装不知罢了。不仅如此,孟子接下来又道:“无以,则王乎?”[17]迅速将话题转移至如何以仁德王天下,向齐宣王推行自己的主张。可以说,此举巧妙地化解了孟子面临的两难之境,变守为攻,使孟子在论辩中重新处于优势地位。
来源:西部论丛

《孟子》一书中蕴含着孟子系统的生死观,表现为善待所有生命的生命态度,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的人生追求。《孟子》是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重要代表之一孟子各方面的思想,包括他的生死观。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生死观,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善待所有的生命,在生死抉择时强调舍生取义,追求创业垂统,超越死亡。 孟子作为孔子后学最重要的一位代表,继承了孔子尊重和珍惜生命的思想并且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孟子生死观的特点是提出了更广泛的善待生命的观念。 孟子首先提出了善待自身的具体主张,认为对于身体每部分都要爱护和保养。他说:“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也,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孟子·告子上》)对身体每部分都爱护是孝道的体现,在此基础上又加以保养则是对生命本身的珍爱。 其次,孟子将善待生命扩大到自然万物。在与梁惠王交谈时,他说:“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来源:学理论·中

孟子的思想,在当时不为人看重,但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特别是宋以后,他的著作《孟子》一书却被奉为经典,对于中国历代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传统产生了很大影响。后世统治者特别抬高孟子,把他作为儒家“正宗” 孟子是一位很好的教育家 思想家

  • 怎样评价孟子
  • 答:他的言辞气势雄伟、长于思辨,其中诸多巧辩文采斐然、锋芒毕露,着实令人叹服。苏洵评其言语“语约而意尽,不为_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1],以其言简洁明快又不失雄健闳肆,着实精妙。对于《孟子》一书,历代学者已做过相当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哲学、政治以及训诂等方面,而对其论辩艺术、...

  • 后人对《孟子》评价
  • 答:《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后来东汉赵岐作《孟子章句》,分每篇为上下,这样,七篇就变成了十四篇。该书主要记载了孟子的言论,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理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主张统治者施仁政、...

  • 孟子的评价是怎样的?
  • 答:孟子的思想,在当时不为人看重,但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特别是宋以后,他的著作《孟子》一书却被奉为经典,对于中国历代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传统产生了很大影响。后世统治者特别抬高孟子,把他作为儒家“正宗”,奉为“亚圣”。

  • 对孟子的评价、
  • 答:孟子长于说理,论点论据俱全,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便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更多回答(1) 其他类似问题 2018-04-...

  • 如何对孟子作一简要评价?
  • 答:《孟子》里孟子的出场似乎不是很风光,梁惠王——在这本书里他见到的第一位国君是这样向孟子打招呼的:“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这个梁惠王很坦率,一点也不装,能用“红包”表达的尽量不用语言。第一次面对面,就是这样的尴尬,孟子那可是圣人呀,不管怎样说,这样斯文扫地,是...

  • 如何评价孟子的历史地位
  • 答: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

  • 对孟子的评价
  • 答:孟子长于说理,论点论据俱全,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便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 对孟子主张的评价
  • 答: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说...

  • 怎样评价孟子
  • 答:在这样的语境中与孟子相遇,必然认为“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是阻碍社会发展的落后,反动思想。 二十年来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见利忘义、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的行为引起社会普遍的忧虑。此时重读《孟子》,就发现原先对孟子义利观的许多误解。既然是语境抽离和置换引起了误读,那就应通过语境...

  • 对 孟子这本书作出评价
  • 答:这句话不但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进取精神,而且读了之后就想卷起袖子大干一场。孟子主张人性善,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在这本书中我认为,《孟子》教会我们最重要的一个道理就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芸芸众生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很普通,但当你读了孟子这本书以后,会发现自己的...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