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天时地利人和是古语还是谚语? 天时地利人和何解?

2024-05-03m.verywind.com
谈“天时”、“地利”、“人和”重要的名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适宜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们上下团结。
周围三里的内城,周围七里的外城,包围并且攻打却不能够胜利。如果围攻着打,肯定有得到适宜作战的天气的一方,但那一方却没有胜利,这就是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盔甲不是不锋利和坚固,粮食也不是不多:但守城的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

道德经:天时地利人和

您好,是古语。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 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释义

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

例句

红队在主场与黄队进行足球赛,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便,结果却输给了与其实力相当的黄队。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令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形不 如得人心,上下团结。周围三里内的城墙、周围七里的外城,包围攻打它却无法取胜。包围攻打它,一定是遇到了利于作战的时令和气候,既然这样都无法取胜,这(是由于)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利于作战的地形。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锋利,盔甲不是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士兵)弃城并离开它,这(是由于)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的团结。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凭借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凭借山川的险要,建立威信、统治天下不凭借军事力量的强大。施仁政、得民心的君主帮助和支持他的人会很多很多,不施仁政不得民心的君主帮助和支持他的人会很少很少。得到的支持少到了极点,连族内外的亲属都会背叛他;得到支持多到极点,天下人都会顺从他。凭借天下人都顺从他的优势,去攻打连族内外都会背叛他的君主,所以得道的君主有不战之时,如果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解读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 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 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军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开的。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炙业。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各国人士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为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性的。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谁说“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财富呢?

1、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人没有志向,只能为了活着而活着,那与禽兽有什么分别呢?正所谓,“人无志非人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逐层从生理需求一直提升到自我实现需求。这就意味着,志向之于人,是不只满足于吃喝的生理层面上的本能欲望,而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是不断向前的动力。

  2、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淳于髡曾经与孟子有一场关于男女之间交往界限的辩论。

  淳于髡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孟子回答,“是礼。”淳于髡又问,“那按照这个道理,如果我嫂子掉进水里了,我就不用救她了吧?”孟子答,“那就是禽兽不如了!”

  在孟子看来,男女之防是礼教应当遵守的,但是嫂子掉进水里施以援手,这是通权达变。学会变通审时度势,而不单单以智慧取胜,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3、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有很多人喜欢做别人的老师,享受居高临下地教育别人的虚荣满足感,其中体现出来的就是自我膨胀的处世态度。孟子这句话其实是警示我们,如果愿意传播知识,要尽心尽力,但是千万不要自视过高、自以为是。

  4、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信是自然天理的规律,追求诚信则是做人的规律。所谓“诚”,就是“内诚于心”,注重内心真挚的道德层面的不断追求;“信”是“外信于人”,讲究的是重信义、言出必践。

  莎翁写过这样一句话,“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足可见一言九鼎的分量,更可见一诺千金对于人之立身的重要性。“人无信而不立,业无信而不兴,国无信而不强”。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孔子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义”的选择实则是高度自觉的道德行为,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有人会沾染浓浓的铜臭味,但同样也有人凭借内心的自我约束力和道德修养,培育正确的义利观,做出正确的选择。

  6、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仰起头来看看天,心中无愧;低下头反思一下,觉得心中也无愧。若是做到了这两点,那就是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浩浩荡荡人生几十年,问心无愧地放怀一笑,平生足矣。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顺风顺水的人生总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而现实的情况是,折磨和挫折总是不约而至。“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只有经历过失败、承受过竞争压力的人,才能够调整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时刻保持警醒,逆风生长。

  8、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和谐社会的实现其实没有那么难,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舍近求远。其实最简单的办法也恰恰是最有效的:只要各人孝敬爱护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大同的太平盛世也就开始了。

  9、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一个人要能控制自己,要有底线,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能做。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才能够真正有所作为。“无为”是碌碌虚度,“不为”是恪守底线、蓄力酝酿,“有为”则是最后傲骨凌人地绽放。

  10、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无论穷、达处境如何,都应当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办事。

  诸葛亮隐居隆中,是士穷之时,“修身见于世”也,世称“卧龙”;到后来身居丞相高位,生活依旧俭朴,两袖清风,因此臣民也都没有失望,反而更得民心。

  11、其进锐者,其退速。

  往往急于求成的进步者他的退步的速度也是极快。张岱在《募修岳鄂王祠墓疏》中就写道:“余谓天下凡事必须量力为之。其进锐者其退速,其愿奢者其就小。”这就告诫我们做事情要尊重事物发展应有的规律,认清自己的实力,不要过分求高求快,否则往往得不偿失。

  12、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有贤德的人要处在掌权的地位,有才能的人担任相应的职位。这句话第一层意思是什么人应当在什么位置上,因才设置,这样才能各机构单位高效和谐运转;第二层则可以理解为,不必过分看重形式上的认定,浑身才能总比一纸文凭更有说服力。

  1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里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指的是一种至大至刚的气,而且必须用正义和道去配合它。善养浩然正气的人格追求,在后来逐渐扩展为骨气、英雄之气、爱国之气,以文天祥、辛弃疾等人为首的仁人志士,就是体内充盈着刚健雄风的浩然之气,坦荡地立足于天地之间。

  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句话意思是,富贵不能使我放纵享乐,贫贱不能使我志向消磨转移,武力不能使我低头屈服。这是孟子对“大丈夫”人格精神的理想化追求。他强调了富贵的诱惑、贫贱的折磨、威武的压迫都是对“大丈夫”人格塑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锻炼和考验。只有经受住了这些,“大丈夫”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出现。

  1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气时令的配合不如地理环境的优越,地理环境的独特优越不如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总而言之,孟子强调的是“施仁政”的必要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秦之灭亡就是典型的反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暴政的最终导向往往都是怒不可遏的揭竿而起。

相信大家都经常听到“天时地利人和”的说法,但就是这句经常听到的话语,你又是否知道它出自何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孟子有一次和弟子们一起讨论怎样才能在战争中获胜的问题。

有一个弟子说:“我认为,要想打胜仗,必须要顺应天时,即抓住有利的季节和天气不可。”

另一个弟子马上反驳说:“我认为天时并不重要,地利才是最重要的。有了高墙深池,并凭借山川险阻,这样才会攻必克守必固。”

说完,他看着孟子,认为孟子一定会称赞他的看法。



孟子听了他们的话,用手敲着大腿,慢慢说道:“你们俩说的都是次要的因素,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没有抓住。从战争全局来看,抓住天时不如占据有利地形,地形有利不如全军将士上下同心。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

“比如有一座地形有利的城池,在围攻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许多合适的战机,但终于没能攻克,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还有一座城池,地理形势险要,城墙高且坚固,粮草充足,但军心涣散,一听到敌人来进攻,都弃城不战而逃,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

“历史上这样的战例是很多的。这个道理同样可以用来治国,为什么这样说呢?保卫国家不必靠山川险阻,威行天下不必靠强兵利器。实行仁政的人,老百姓就会支持他。不实行仁政的人,就不会有百姓支持他,最后连亲戚朋友都要背叛他,那他的江山也就完了。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听了孟子的话,学生们都佩服不已

  • 天时,地利,人和。请大家帮忙解释清楚都是什么意思啊
  • 答:作战中,有利的时令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形不 如得人心。成功之路中,天时地利人和为三要素,它涵盖了成功之路的一切,天时是成功之路的伯乐、机遇;地利是成功之路的环境、条件;人和是成功之路的综合实力(成功...

  • 微信搭讪的3个技巧
  • 答:1、天时地利人和 古语有云,天时地利人和,放在第一位的是天时,也就是在对的时刻。聊天开场白一样,人其实不重要,在什么当地什么角度切入更重要。假设其时女生刚跟朋友吵架,或者家里出事或者其他原因,她心情糟糕透,任凭...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哪里?
  • 答:从写作上看,作者确有匠心独运之处。文章一开头就用两个层递句把天时、地利、人和排列在一起,以两个“不如”加以比较,说明了三者的关系,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这不但显得论点十分明确,而且以此统率全篇,决定了全篇...

  • 公司业务受资金限制停滞,基层业务要怎么开展呢?
  • 答:古语“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放第一位的。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没有对互联网的认同、没有电子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更要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尝试去做之前不擅长的工作,方案,演讲等。增加自己的...

  • 天时地利人和谁讲的?
  • 答: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 军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

  • 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
  • 答:天时地利人和 [成语解释]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典故出处]清·刘璋《斩鬼传》第八回:咸渊想了一会,道:‘行兵须要天时、地利、人和。为今之计,地利、人和倒用不着了,是要讲天时了。’...

  • 天时地利人和出自哪里
  • 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经典的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这句话很好的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自始至终都是提倡“仁政”的,他并不提倡以武力解决问题,所以在...

  • 大家不要迷信成功学,成功很难被复制,想要取得成功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因...
  • 答:这句话非常的正确,想要成功肯定是需要付出实际行动,而且需要结合自己结合周围的事物,也就是古语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些都是需要去考虑的,而每一个人以及他周围的事物以及他想要成功的方向都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每一条成功...

  • 都说天时地利人和,那么“天时地利”是什么意思?
  • 答: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有利的时令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形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造句:红队在主场与黄队进行足球赛,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便,结果却输给了与其实力相当...

  • 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
  • 答:示例: 咸渊想了一会,道:‘行兵须要天时、地利、人和。为今之计,地利、人和倒用不着了,是要讲天时了。’清·刘璋《斩鬼传》第八回天时、地利、人和孔子的认识:第一个,天时,春天快结束了,就不要想夏天 冬天的事情了;第二个,...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