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古诗《苏轼溪山掩映斜阳里》 古代人写菩萨蛮古诗词

2024-05-31m.verywind.com
《菩萨蛮》宋魏的诗句~

1
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庭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
檀郎故相恼,须道花枝好。一向发娇嗔,碎挼花打人。《菩萨蛮·牡丹含露真珠颗》
2
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⑵。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
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惜恐镜中春⑶,不如花草新。---张先《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
3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张先《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4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予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王安石《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
5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舒亶《菩萨蛮·画船捶鼓催君去》
6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魏玩《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
7
赤阑桥尽香街直,笼街细柳娇无力。金碧上青空,花晴帘影红。
黄衫飞白马,日日青楼下。醉眼不逢人,午香吹暗尘。---陈克《菩萨蛮·赤栏桥尽香街直》
8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菩萨蛮》诗词全文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
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诗词注释【注释】
 ①近水杨宁益《零墨新笺》考证《菩萨蛮》为古缅甸曲调,唐玄宗时传入中国,列于教坊曲。变调,四十四字,两仄韵,两平韵。

【品评】
   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学《湘山野录》、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都载有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菩萨蛮》。黄^诳《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且将此词推为“百代词典之祖”。然自明胡应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是晚唐五代人作而托李白的。这场争议至今仍继续。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开头两句为远景。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烟如织”是说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薛涛《题竹郎庙》诗:“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暝色”两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楼远望俯眺平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则一。“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末句计归程以卜归期。庚信《哀江南赋》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语。词中着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可见南宋初这首《菩萨蛮》犹传唱不绝。

1原词: 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2词句注释⑴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唐宣宗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让人感觉宛如菩萨,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后来《菩萨蛮》成了词牌名。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菩萨蛮》也是曲牌名,属北曲正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此调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的情感,历来名作最多。⑵楼台影动:表明溪水在微风的吹拂下,荡起绿波,而楼台的影子也如同晃动一般。⑶鸳鸯:一种情鸟,雌雄相依,形影不离,如同良侣。⑷出墙红杏花:出处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⑸柳绵:成熟了的柳叶种子,因其上有白色茸毛、随风飘舞如棉似絮而得名,又叫柳絮。在古代水边杨柳往往是送别的场所。⑹离人:离别的人;离开家园、亲人的人。3白话翻译溪水和山峰都笼罩在夕阳余晖之中。微风吹拂下,溪水荡起层层绿波,倒映在水中的楼台也仿佛在晃动,惊起了水面上的鸳鸯。溪水的两岸,只住着两三户人家,一枝娇艳的杏花从院墙上探出头来。在杨柳掩映的溪边小路上,有人天天在那里徘徊观望。年年看柳絮飘飞,至今已经看了三次,离人为什么还不还乡?

《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是宋代词人魏夫人的词作。这是一首描写思妇盼望丈夫归来的小令。上片四句,处处点出想思情深,下片写思夫情切。词中借写景以抒情,情因景生,十分精巧。

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
朝代:宋代
作者:魏夫人
原文: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白话翻译
溪水和山峰都笼罩在夕阳余晖之中。微风吹拂下,溪水荡起层层绿波,倒映在水中的楼台也仿佛在晃动,惊起了水面上的鸳鸯。溪水的两岸,只住着两三户人家,一枝娇艳的杏花从院墙上探出头来。
在杨柳掩映的溪边小路上,有人天天在那里徘徊观望。年年看柳絮飘飞,至今已经看了三次,离人为什么还不还乡?

作品赏析
此词写景以抒情,情因景生,描绘了思妇盼望远行丈夫归来的情思。全词紧紧围绕一个“溪”字构图设色,表情达意,写得清新自然,不落俗套,饶有情韵,耐人寻味。
首句“溪山掩映斜阳里”写斜阳映照下的溪山,侧重点于“溪”字。次句“楼台影动鸳鸯起”,补足上文,进一步写溪中景色。夕阳斜照之下,溪中不仅有青山的倒影,而且还有楼台的倒影,还有对对鸳鸯溪中嬉水。上句专写静景,下句则动中有静。“楼台影动”,表明溪水微风吹拂之下,荡起层层绿波,楼台的影子也仿佛晃动一般。再添上“鸳鸯起”一笔,整个画面就充满了盎然生趣。
三、四两句写两岸景色,这条溪水的两岸,只住着两三户人家,人烟并不稠密,环境自然是幽静的。至此,上面所说的楼台原是这几户临水人家的住宅,全词意脉连贯,针线绵密。这句为实写,下一句便是虚写,如此虚实相生。深院高墙,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杏花,带着娇艳的姿态,硬是从高高的围墙上探出头来。此句的妙处于一个“出”字,词以“出”字形容红杏花,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意味隽永。
词的下片,转入抒情,但仍未脱“溪”字。溪水旁边,有一道长堤,堤上长着一行杨柳,暮春时节,嫩绿的柳丝笼罩着长堤,轻拂着溪水,而魏夫人作为临水人家的妇女,是经常从这里走过的。“早晚”一词,并非指时间的早和晚。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云:“早晚,犹云随时也;日日也。”其义犹如舒亶《鹊桥仙》词“两堤芳草一江云,早晚是西楼望处”。
古代,水边柳外,往往是送别的场所。据《宋史·曾布传》,曾布于神宗元丰中,连知秦州、陈州、蔡州和庆州。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也说:“曾子宣丞相,元丰间帅庆州,未至,召还,主陕府,复还庆州,往来潼关。夫人魏氏作诗戏丞相云:”使君自为君恩厚,不是区区爱华山。‘“这期间,曾布告别家人,游宦外,可能连续三年。此处,当指魏夫人填词述怀。结尾二句说明她溪边已徜徉了三年,年年都见过一次柳絮纷飞。从柳絮纷飞想到当年折柳赠别,这是很自然的。”三见柳绵飞“是实语,而着一”犹“字,便化实为虚了,这样,哀怨之情,离别之恨,便隐然流于言外。
此词声律上极具特色,八句中两句一叶韵,如“里”与“起”、“家”、与“花”、“路”与去、“飞”与“归”,均押韵工整;且两句与两句之间又平仄交错,如上片四句“里”与“起”是仄声韵,“家”与“花”是平声韵;下片“路”与“去”是仄声韵,“飞”与“归”是平声韵,读来十分谐婉,再加上语言晓畅,词句清丽,较好地抒写了贵族妇女温柔敦厚而又婉曲缠绵的感情。

作者简介
魏夫人,名玩,字玉汝,北宋女词人。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出身世家。自幼博览群书,成年后极力提倡并恪守封建伦理道德,多次受朝廷褒奖,封鲁国夫人。著作颇多,以诗词见长。著有《魏夫人集》。朱熹把她与李清照并提,说“本朝妇人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其词多写悠闲情怀及风光景物。描写景物,语言清丽,形象逼真;抒发情怀,感情真挚,愁思动人。尤其是他们夫妻之间的唱和诗,受到当时人们的赞赏传诵。惜其诗词多散佚。存诗有《虞美人草行》一首。存词十四首,多写闺情,周泳先辑为《鲁国夫人词》一卷。

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O41AqXXB1vkAxL28EoEAD05MGzgPDl-9XVZmYzDa5VenoKvefJEEELqOr6CnaqYgRbiVQiEnMRpzH9iMpWWMq

不是苏轼的

《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是宋代词人魏玩的词作。这是一首描写思妇盼望丈夫归来的小令。上片四句,处处点出想思情深,下片写思夫情切。词中借写景以抒情,情因景生,十分精巧。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 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赏析
  • 答:此词写景以抒情,情因景生,描绘了思妇盼望远行丈夫归来的情思。全词紧紧围绕一个“溪”字构图设色,表情达意,写得清新自然,不落俗套,饶有情韵,耐人寻味。首句“溪山掩映斜阳里”写斜阳映照下的溪山,侧重点于“溪”字。次句“楼台影动鸳鸯起”,补足上文,进一步写溪中景色。夕阳斜照之下,溪...

  • 菩萨蛮下片借景抒情在哪里
  • 答: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这个吗?这首词抒写离人相思之情.上片着意描写春景.楼台影动,鸳鸯惊起.杏花出墙,斜阳掩映,溪山如画,春色满眼.下片借景抒情.每日在溪头路边徘徊,虽已三见柳絮纷飞,而离人犹未归来.对此良辰美...

  • 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的原文
  • 答:菩萨蛮⑴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⑵鸳鸯⑶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⑷。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⑸飞,离人⑹犹未归。

  • 古诗《苏轼溪山掩映斜阳里》
  • 答:1原词: 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2词句注释⑴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唐宣宗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

  • 菩萨蛮全首诗。。
  • 答:苏轼的《菩萨蛮》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jnru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苏轼的回文菩萨蛮七首 菩萨蛮(回文) 落花闲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闲花落。 迟日恨依依pt依依恨日迟。 梦回莺舌弄。弄舌莺回梦。 邮便问人羞。羞人问...

  • 苏轼《菩萨蛮·赤壁怀古》
  • 答:苏轼的《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苏轼的回文菩萨蛮七首 菩萨蛮(回文)落花闲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闲花落。迟日恨依依。依依恨日迟。梦回莺舌弄。弄舌莺回梦。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菩萨蛮(夏景...

  • 古诗《苏轼溪山掩映斜阳里》
  • 答:朝代:宋代 作者:魏夫人 原文: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白话翻译 溪水和山峰都笼罩在夕阳余晖之中。微风吹拂下,溪水荡起层层绿波,倒映在水中的楼台也仿佛在晃动,惊起了水面上的鸳鸯。溪水的两岸,只住着两三...

  • 《菩萨蛮·魏夫人》原文与赏析
  • 答: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这首词出笔清新,首句以“掩映”二字托出溪的远影,落笔却在“斜阳里”,眼前呈现出一幅落日衔山、晚霞笼罩的金灿灿的溪山夕照图。斜阳余晖里,万物思归时,词就在这令人销魂的苍茫...

  • 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原文_翻译及赏析
  • 答:——宋代·魏夫人《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 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婉约 , 写景 , 妇女怀远 赏析 此词写景以抒情,情因景生,描绘了思妇盼望远行丈夫归来的情思。全...

  • 高中语文诗词赏析 菩萨蛮 宋 魏夫人 (1)第一句运用的艺术手法请分析...
  • 答: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这个吗???这首词抒写离人相思之情。上片着意描写春景。楼台影动,鸳鸯惊起。杏花出墙,斜阳掩映,溪山如画,春色满眼。下片借景抒情。每日在溪头路边徘徊,虽已三见柳絮纷飞,而离人...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