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如何走出当代文人画的困境 什么是文人画,文人画的发展史及其代表人物。

2024-05-31m.verywind.com
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历程~

什么是文人画
[ 来源:当代中国书画家网 | 时间:2008-3-17 ]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 “ 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 。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 。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 “ 雅 ” 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菜邕皆有画名。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 “ 不学为人,自娱而已 ” 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 “ 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 。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邓春的 “ 画者,文之极也 ” 等理论已将 “ 文 ” 与 “ 画 ” 紧紧的结合在一起,是低车奈娜嘶砺郏晕娜嘶谝院蟮姆⒄股掀舻搅松钤兜挠跋臁4耸保臻岢龅?“ 士人画 ” 概念又使文人画向更成熟迈进了一步.
进入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最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即后世所说的 “ 元四家 ” 。他们的画多表现 “ 隐居 ”“ 高隐 ”“ 小隐 ”“ 渔隐 ” ,以 “ 出世成仙 ” 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艺术上提倡 “ 高雅 ” 、 “ 平淡天真 ” 、 “ 天真幽淡 ” ,理论上主张 “ 逸笔草草 ” 、 “ 不求形似 ” 、 “ 聊写胸中逸气 ” 等。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辅相成,这也标志这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明代前期文人画处在继承发展时期 ,出现了 “ 吴门画派 ” 和 “ 浙派 ” ,沈周、文征明,戴进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直到明代中后期身为理论家、画家的董其昌根据苏轼的 “ 士人画 ” 理论进一步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同时,作为南宗的文人画地位得到确立乃至成为中国绘画观念的最高认识。
清代到了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 “ 四僧 ” , “ 四僧 ” 中又以八大、石涛最为突出。身为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石涛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的画家,主张 “ 笔墨当随时代 ” , “ 法自我立 ” ,面向生活 “ 搜尽奇峰打草稿 ” 。他的主张对后世的 “ 扬州画派 ” 、 “ 扬州八怪 ” 、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如当代文人画家张师曾的雨竹作诗曰:西风飒飒响翠涛,雨竹摇曳在弄潮.根近清流此君德,虚心抱节自清高.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有陶潜的 “ 采菊东篱下,悠然间南山 ” ;有苏轼作直竹曰 “ 竹生时何尝逐节生 ” ;有吴镇自号梅花道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有郑思肖因亡国失土作露根兰 …… 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释思想的慰籍,但是也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 文人画重意。杜甫讲 “ 意匠惨淡经营中 ” 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倪赞道 “ 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 。文人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 “ 零 ” , “ 零 ” 既是白既是空。 “ 计白当黑 ” ,空、白是为了 “ 多 ” ,为了 “ 够 ” ,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的感受,似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 文人画重书,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 “ 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 ” 。赵孟頫诗云 “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 。柯九思论画竹 “ 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 ” 。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 这些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都是文人画的精髓。

文人画(Southern School)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文人画的特点
文人画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涌现出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

历史发展
  宋代以前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宋代以前,中国绘画已经得到显著的发展,出现了“三家山水”和“徐黄体异”的花鸟画。
  宋代
  宋代建立了皇家画院。据《画继》作者邓椿记述,宋徽宗亲自主持画院,讲求“形似”和“法度”,法度是要学习传统,形似是要真切细致地再现客观事物。宋徽宗以写实、形似为主导思想,发展精工细刻的作风。宣和画院的上述画风在南宋绍兴画院继续得到发展,画家追求形象的逼真,构图的提炼。总的说来,两宋宫廷绘画都追求高度的“写实”,有的美术史家把两宋宫廷绘画称为“东方写实艺术的巅峰”。 写实艺术发展到极点就容易走向反面。宋代一些具有广博文化修养的画家就发现了这一弊端,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另辟蹊径,首次提出了文人画的理论。
  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他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后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东坡题跋�6�1跋宋汉杰画》),其次,他抬高了画家王维的历史地位,表现出将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画工)分开来的愿望:“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鬲谢龙樊。”(凤翔八观�6�1王维吴道子画) 再次,他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从绘画实践上看,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可以看到他的美学实践,另外文同的墨竹图与苏轼共同开创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画题材。人物画方面,具有很高文学、书法、古物鉴赏能力的李公麟把唐代的“白画”创造性的发展为白描,这种脱离色彩的线条更加强调书法功力和抽象的审美情趣,更加符合文人的审美标准。南宋米芾、米有仁父子独创的“云山戏墨”和“米点皴”,标志着山水画以简代密地转变,经元初的高克恭继承发展,对元明清的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元代
  元代文人处境相当卑贱,文人士大夫放弃仕进,疏于人事。在宋代主要作为仕宦文人业余文化生活的文人画,开始更多地转入在野文人手中,成为他们超越苦闷人生重返自然的慈航。画家心中的山水,寄寓了画家远离尘世的理想,融入画家忘情于大自然的自由心境,也渗入了无可奈何的萧条淡泊之趣。
  随着元统治者吸收亡宋遗民参加政权和文化建设,在南北美术交流中,出现了在变革中影响一代绘画风气的赵孟頫。如果说苏轼是文人画的积极提倡者,那么赵孟頫就是开元代文人画风气的领袖。作为美术理论家,赵孟頫在《松雪斋集》中主张“以云山为师”,“作画贵有古意”和“书画同源”,为文人画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董其昌绍述:“赵文敏(赵孟頫)问画道于钱舜举(钱选),何以称士气?钱曰:“隶体耳,画史能辨之,即可无墨而飞,不尔便入邪道,愈工愈远。” ”又引申为:“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都重视把书法的笔墨情趣引入绘画,勾勒线条亦具文人的典雅风格。
  在元代绘画实践上,元初以赵孟頫、高克恭等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提倡复古,回归唐和北宋的传统,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此开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气。元代中晚期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及朱德润等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推动画坛的发展,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其代表人物倪云林就有一段具有代表意义的文人画论:“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 (倪瓒:《题为张以中画竹》)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
  明代
  明代初年画家分为两派,一派始忠于宋元文人画的传统,另一派是复古派,即明初复兴的皇家画院中继承南宋“马夏”院体山水画传统的戴进、吴伟等人。但“吴门派”为代表的明代文人画,扫除了“复辟”的“院体”画,把元人奠定的文人水墨风格推向更高一个阶段,其主要人物是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吴派画家的主要成员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敏感或切身体验到仕途的险恶,于是淡于仕进,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他们尚意趣、精笔墨、继承“士气”的元人绘画传统,表现自己的品格情怀。
  晚明董其昌一出,拓展文人山水画新境界。至此,文人画在实践和理论上均已发展成熟,而董其昌则予以总结,遂使以文人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山水画臻于完全成熟的境地。董其昌之于绘画的最大影响,在于他提出了山水画“南北宗”和“文人画”的理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家黄子久、王叔明、倪云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遥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李大将军之派,非吾曹易学也。(《画禅室随笔�6�1画源》)
  南北宗论以禅喻画,借用禅宗“南顿北渐”的特点,比喻山水画南宗画崇尚士气、尚质朴、重笔墨,而北宗画则是画工画,重功力、重形似;南北宗论强调文人画概念,并梳理其宗派体系。从董其昌本人的绘画实践来看,这意味着以书法修养融入绘画实践,“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以笔墨韵味代替造型原则。董其昌还强调文人画的“士气”。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及其绘画实践,哺育了明清一大批山水画家,其中佼佼者,当为画史所称的“四王吴恽”。四王借鉴董其昌南北宗论,对山水画南宗运动推行、绍述,他们以仿古为名,对南宗画的创作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在四王正统画派之外,还有石涛、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为代表的革新派,八大山人的简练、石涛的奇僻。但究其本质,四王和石涛、八大山人等人的绘画虽有区别,但都是为了表现各自的笔墨趣味和独特个性,因而,四王画派和石涛一路都是文人画内部的两条路子,一条是从创作实践进行总结和提炼,使中国绘画走向程式化的道路;另一条路是继续进行笔墨的艺术实验与大胆革新,以求进一步发展,两者皆有显著的历史功绩,体现了变与继承的辩证关系。
  清代
  清代到了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涛最为突出。身为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石涛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的画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主张对后世的“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近代
  近代以来,关于中国画发生了三次论争,其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以文人画为特质的中国传统绘画,是继承还是抛弃,是西化还是完全继承传统。第一次论争中,康有为、陈独秀等要求进行美术革命,并完全采用西方的写实手法改造绘画,而陈师曾等人则维护中国文人画的地位和价值,发表了《文人画的价值》一文,对中国文人画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总结和阐释。第二次是四五十年代徐悲鸿提出的“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主张在艺术院校里中国绘画的学习必须从素描开始,而潘天寿等人则主张恢复中国画系,中国画应摆脱西画的影响独立发展和教学。第三次是八十年代以来,吴冠中提出现代绘画理念,要对中国画进行彻底变革。从创作实践来看,近现代的中国绘画有这样三条道路,并各自产生了大师。一是完全继承传统绘画并继续探索创新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陆俨少;二是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并借鉴西方绘画技巧的刘海粟、潘天寿、李可染;三是采用西方绘画技巧,并融合中西方各种流派的徐悲鸿、林风眠。

代表人物
我国当代有众多从事文人画创作并取得一定成就的画家,如:边平山、朱新建、王和平、赵蓓欣、北鱼、一然、汪为新等。

如何走出当代文人画的困境
美术史习惯于将中国古代绘画划分为院体画、文人画、工匠画。但是,若要认真追究,其中的文人画大多是伪“文人画”,实质是“画师画”——职业画家作品。伪“文人画”如同一支山间竹笋,外面是厚厚的艺术皮茧,一层层剥离以后,才能看到其中跳动的是一颗市场之心、功利之心。
真正的文人画是排斥市场的,因为它是主体的、自性的,而不是客体的、他性的。文人画是精神和物质双重富足下的“游于艺”,而不是为了生存。文人画是非功利的消遣和游戏,画师画是为了挣钱而进行的劳动。
文人画可望不可及
文人画实为士人画。苏轼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
绘画是人的总体精神面貌在画面上的反映。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气不仅仅表现在为人的气度和风度上,更体现在他的作品文章中。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此之谓也。
文人画是一挥而就,天纵英才,而不是“寻章摘句老雕虫”的匠心独运。如黄庭坚在苏轼《寒食帖》跋中所云:“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这才是文人画的境界。文人画贵在妙手偶得,其最高境界是“玩弄”。玩是一种漫不经心、无可无不可,只要自己开心就好。是富家千金的午后红茶,而不是普通人家照得见人影的稀粥。
从中国历史来看,真正的文人画应当包含几个方面条件。
一是出身,是否文人,是否“士”。他必须是读书人,还是儒生,要有世事洞明的禅味,还要有必需的笔墨功夫,而不是书法技巧。是熟能生巧之巧,而不是机巧、工巧。董其昌说:“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今世治美术史论者,常将其中的“读万卷书”解释为学习前人技法,显然是牵强附会。没有读破万卷书的功夫,没有心怀天才的胸怀,没有体悟人生的经历,没有文不加点的才思,是很难忝列士林的。而这些要素,不是专事绘画的画师所能摹仿的。
二是经历,是否经历过官场或者统治阶层,由上而下,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自由。古代中国,读书是人生进阶的终南捷径,也为一切人生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也因为读书,可以实现“朝为天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凤凰涅槃。“学而优则仕”,有了功名就有了利禄,就可以精神上颐指气使,物质上锦衣玉食。这才有可能有闲钱闲心闲功夫,去游戏笔墨,才有可能出现真正的文人画。
三是动机,作画是为了消遣还是为了出售。真正的文人字画因为产量少,极少流入市场。 “鲁直戏东坡曰:‘昔王右军字为换鹅书,韩宗儒性饕餮,每得公一帖,于殿帅姚麟许换羊肉十数斤,可名二丈书为换羊书矣。’坡大笑。一日,公在翰苑,以圣节制撰纷冗,宗儒日作数简,以图报书,使人立庭下督索甚急。公笑语曰:‘传语本官今日断屠!’”吃货韩宗儒将苏东坡的字条拿去换羊肉,被苏公知道后,故意戏耍他,偏不回他的无聊字条,告诉他,今天不杀羊!这段东坡轶事,其实反映了真正的文人字画是随兴的,可遇不可求的。一旦真的有了市场需求,还确实使唤不了。毕竟这些文人士大夫不是书佐,不是画师。
四是技艺,是业余,还是专事。钱选和赵孟頫曾经讨论过“行家画”与“戾家画”问题。宋人张端义曾说:“文人才士无以自见,碌碌无闻者杂进。三十年间,词科又罢,两制皆不能当行,京谚云‘戾家’是也。”明人詹景凤在1594年的一段书跋中也有这样的一段文字:“山水有二派,一为逸家,一为作家,又谓之行家、隶家。”据启功考证:“今人对于技艺的事,凡有师承的,专门职业的,技艺习熟精通的,都称之为‘内行’,或说‘行家’。反之叫做‘外行’,或说‘力把’,古时则称之为‘戾家’(戾或作隶、利、力)。”
文人画的作者,并不讲究名师出高徒,更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又说,“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鬲谢龙樊”。苏轼的观点,很显然重视的是作者内心的自然流露,而不是追求形似,甚至刻意为之。这样做的,显然是为了区别画师画和文人画。但是,后世在讨论文人画时,大多重视其题材和笔墨,忽视了文人画自我表达的题中之义。其实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实用主义思维。
五是情绪,是真实情感的流露还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搔首弄姿。文人画是董其昌所谓的“意兴所至,辄尔泼墨”。文人画代表人物倪云林有一段画论:“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其中所弥漫的是漫不经心和奈我如何的意思。知道你看不懂,但我懒得告诉你!远不是那种有求于市场,靠售画为生的画家所能体会的。
文人画的关键是名而不是艺。唐代张彦远曾经批评时人看画“贵耳贱目”,人云亦云。其实画本来不是目的,名才是核心。一幅画,如果不知名,或者佚名,则卖不出好价钱。只要是名人,哪怕是画得再草率,也会有市场价格。名声决定市场,技艺调节价格。名家的精品,才能创造价格的高峰。对于很多人来说,买的并不是画,而是名头。
当然,并不是随便什么人的信手涂鸦,都能成为文人画。文人画的最高境界是得心应手,二者不可偏废。所谓得心者,中得心源也;应手者,技法匹配也。如同心中的想法,却不能在笔下传达出来,或者缺乏美感,仍然不是好的文人画。文人画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合乎法度的艺术素养的美妙结合。是一种儒学为体,画艺为用的艺术样式,真正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微乎其微。
于是,我们意识到,文人画存在着内在的二律背反。作为士大夫,他们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进行绘画创作,更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来练习技法。董其昌曾经不无得意地说:“《图画谱》载尚书能画者,宋时有燕肃、元有高克恭,在本朝余与鼎足。若宋迪、赵孟頫,则宰相中煊赫有官者。”因此,能够绘画的士大夫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这样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士大夫的涂鸦之作,又因为缺乏必要的技法而难以流传。于是,文人画必须的士大夫身份与艺术造诣之间产生了悖离。这是一种基因缺陷。就像白虎一样,真正的文人画是一种美丽的突变,可遇不可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文人画几乎是个伪命题。它像一个乌托邦式的灯笼,高悬在中国美术史的上空,让人们望梅止渴。与其说,它是一个画种,不如说,它是宋以后美术思潮的旗帜,也是理论家对极品绘画的描述。随着教育制度的变革,真正的文人画已经消失在东方地平线上,留下的只是漫漶的背影。

画师画实为“行家画”
董其昌曾经从书法入画的角度,明确区分过文人画和画师画,“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不尔,纵俨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药矣”。文人是耻于为画师的,如阎立本。据《旧唐书·阎立本传》记载:“太宗尝与侍臣学士泛舟于春苑,池中有异鸟,随波容与。太宗击赏,数诏座者为咏,召立本令写焉。时阁外传呼云:‘画师阎立本。’时已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伏池侧,手挥丹粉,瞻望座宾,不胜愧赧。退诫其子曰:‘吾少好读书,幸免面墙,缘情染翰,颇及侪流。唯以丹青见知,躬厮役之务,辱莫大焉!汝宜深诫,勿习此末伎。’”明明擅长丹青,却又以绘事为耻,阎立本的纠结,其实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技艺的藐视。士大夫们可以吟诗作赋,却将丹青绘事看作匠人职业。
因为同样缘故,后世画师虽以卖画为生,却乐意将自己包装成文人。只是他们不需要读太多的书。因为兴趣或是生计,他们认真学画,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画得更好,因为画而受人关注,甚至成为市场的宠儿。在他们那里,绘画是手段,而不是信手涂鸦的遣兴之作。与此同时,消费者买画本身也是两个意图,一是营造吉祥喜庆的家居,二是附庸风雅,营造文化氛围。前者如宋代的“村田乐”、明清的水印年画,往往对应的是下层百姓的精神需求。他们收入低、文化少,所以只能花小钱,买些印刷品迎年祈福。后者则对应的是中产或者富裕家庭,人们认为,“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既然是读书人家,他们的文化需求也相对风雅,从趣味上更倾向于文士阶层。他们看不上年画这样的庸俗货,需要的是传达士大夫人文精神的文人画。但是,真正的士大夫并不以绘画为业,普通人很难得到,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获取具有文人画趣味的画师作品。这样的需求正是画师作品充当文人画的根本推手。

【明】文征明 浒溪草堂图卷

与文人画相比,画师画有这样一些特点:
1. 诗文功底薄。职业画家的诗词修养往往不如士大夫,却把大儒信口拈来的古体诗当作榜样,写作的题画诗多为打油诗,极少有诗文精品。按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商品生产者通过让渡使用价值,来获得价值的实现。反正是用来换钱的,只要不影响交易,不影响声誉,就无须讲究。后世画家的题画诗,就像妓女对嫖客的某种礼貌性敷衍,是一种敬业,或者说是一种coupon。如若当真想从中找到些真性情,那简直是缘木求鱼。所以,历代的题画诗从格律的角度看,大多为鸡肋。倒是因为贴近市场,贴近画家心情,偶尔也会有一些率性的大白话。就这一点而言,也还是有趣的。
笔者见过一幅吴昌硕的便条,上面抄了几十首题画诗。背面有题字:“托墨耕画”。当为吴昌硕请倪田代笔作画的题画诗稿。倪田,字墨耕,扬州人,从人物仕女到设色花卉俱佳,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这幅不大的字条为我们提供了吴昌硕请人代笔的证据。因为整张纸上并无涂改痕迹,因此并不是手稿,而是誊抄的。至于这诗,笔者怀疑也是请别人代拟的。就像厨房里预先切好的姜葱,做菜时,临时抓一把扔进去就成。已经功成名就,忙于酬应,又不需要即席赋诗的吴昌硕,如果连他本行的绘画都请人代劳了,就更没有可能自己劳心烦神地吟诗作赋了。
2. 书法缺乏书卷气。因为书画同源,文人画又提倡以书法入画,后世画家往往在书法上颇下过功夫。但是,在练习书法时,往往注重形式,轻视内容,得其形而失其意,无异于买椟还珠。专业书画家的书法往往为了练而练,少有读书写文章的,没有士大夫的胸中丘壑,所以往往体现为一种花拳绣腿。当我们观摩历代名臣和文豪的墨迹时,极少看到他们卖弄技巧。其美学品质是随顺于内容的,质朴而简单,绝没有多余的花哨。他们的书法就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这种精神是饱满、沉着的,充盈着孟子所说的那种“浩然之气”。这样的气息,在职业书家或者画家那里是极其罕见的。
3. 画面的自我复制。由于职业画师都以卖画为业,加之市场需求的踊跃,他们不可能每件都创新。事实上,当画家们每天面对山积的缣素时,心中并没有太多的喜悦,更多的因为还不尽的文债而犯愁,哪里还有心思去构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不得不批量制造,甚至请人为自己代笔。今天,当我们观看那些市场影响力很大的大画家,如董其昌、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的作品时,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除了他们显著的个人风格之外,其自我复制是重要原因。笔者曾经见过闲云小筑收藏的一套赵之谦十二开蔬果册页,但后来发现广东省博物馆藏有另一套,还出过挂历。上海博物馆也有一套,常年展出。后来,又发现天津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还各有一套,均出过画册。这些似是而非的多胞胎并非赝品,而是赵之谦批量“生产”的结果——我已经无法再用“创作”这个词。
至于请人代笔则更是行业的潜规则。董其昌个人固然在文人画理论上贡献很大,自己也在探索文人画的规律。但是,他本人也深深卷入市场。松江画派的多位画友都曾经帮他代笔。这些活动不仅与文人画判若云泥,就是从一般的创作规矩来说,也于私德有损。
4. 题材上媚俗,烟火气重。根据市场需求,职业画家的题材大多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扬州画派还是海上画派,都偏向于花鸟画,其次是人物,再次山水,其原因在于花鸟画更能赢得市民的喜爱,以月季、玉兰、牡丹、海棠、菊花、美人蕉等花草,以及白菜、萝卜、南瓜、大蒜、柿子、蟠桃、枇杷等具有吉庆色彩和生活气息浓的题材入画,寄托了人们追求平安富贵吉祥的美好愿望。这种情况,似乎从宋代就已经开始。由于市民社会的兴起,人们不再追求林泉野趣,更不再追求山水画所表达的隐逸遁世理想,他们向往现实生活的改善和满足,希望家里所张挂的画作能够表达吉庆内涵。这一思想甚至影响到早期风水学之中,人们认为,家中挂不同题材的绘画作品可以调节家中的阴阳和运道。这些绘画虽然也注重笔墨,也诗书画印俱全,但其灵魂离文人画已经相去甚远。宋代李唐曾经以卖画为生,也就是画师,后来因为技法纯熟,而被同样崇尚技法的宣和画院所招纳。他的作品多山水,但并不受南渡后的市场欢迎,所以,他曾经在一幅题画诗中说:“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5. 技法上过于巧,缺乏生拙趣味。职业画家由于训练有素,又疲于应付,多酬应之作。因此在大量的画作中,精品十分少。有时他们也悋于笔墨,却全是为了减少绘画的麻烦,与文人画的“逸笔草草”不可同日而语。同时,由于掌握了太多的构图和笔墨的技巧,手到擒来,因为过于熟稔而显得油滑。一切起于笔端,而不是出于内心。因而气息上流于轻薄浮躁,丧失了应有的精神内涵。
当然,我们将画师画从文人画中分离出来,并不是贬低画师画的成就,而是将其单列一项,也有利于将中国美术史贯穿古今,形成完整而统一的叙事逻辑。
从文人画到画师画的三重境况
唐代张彦远曾说:“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上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这一说法体现了作者的个人好恶,既不客观,也不符合历史,更不是文人画一定高于其他画的理由。但是,却让我们认识到文人身份对于绘画品格的巨大影响。
因为社会崇尚文士,崇尚文人画,所以市场上都以文人画为主要的商品类型。真正的文人画供不应求,于是便出现了类文人画的各类商品,其作者皆为职业画家。钱选和赵孟頫都明确地认为,文人画的本质是戾家画,也就是外行的业余画作。据曹昭的《格古要论》:“赵子昂问钱舜举曰:‘如何是士夫画?’舜举答曰:‘戾家画也。’子昂曰:‘然。余观唐之王维,宋之李成、郭熙、李伯时,皆高尚士夫所画,与物传神、尽其妙也。近世作士夫画者,缪(谬)甚也。”
归根到底,文人画与画师画的区别在于是否是真正的读书人。从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等,以及于当今艺术院校的科班画家,均不可能画出文人画。且不论中西画之争,即使是专事中国画的学生,也多不读书,甚至读书甚少。书法是为了练书法而练,并不是大量写作策论文章而自然成就的熟能生巧。这种纯粹的技巧,距文化的核心很远。
若将“文人画”到“画师画”看作一种渐进的变化,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成这样三重境况。
第一重境况:“若将此幅与论价,酬金何啻千千环。”元代吴澄评米友仁山水画的这首诗,生动说明了真正的文人画作者的状况。米友仁作为名家之后,又深受宋高宗的赏识,为其鉴定字画,生活优裕,地位崇高,颇有王谢子弟的魏晋风度。其做官后甚自秘重,所画虽亲朋好友亦无缘得之,众嘲曰:“解作无根树,能描濛鸿云;如今供御也,不肯与闲人。”也正因为如此,他的画作成为董其昌所认定的典型的文人画。这一重境况,可谓本人不卖画,市场受追捧。
第二重境况:“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唐寅在题画诗中讲出了他作为职业画家的生活境况。唐寅显然是一个读书人,而且中过解元。但是后来命运蹭蹬,科场不利,成为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论学识胸襟,唐寅显然要高于一般画家,至少他的诗文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他也不缺少对世俗的批判和洞察,缺少的只是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因此不得不卖画自给。他的作品中大部分是面向市场需求的,因此,董其昌在提到明代文人画家里,硬是将“吴门四家”中的文、沈与唐、仇分开,认为前者才是文人画。仇英以漆工而善画,曾在项元汴家饱览历朝名迹,以院体画立身,不列入文人画,并不奇怪。但将唐寅也排除在外,显然是因为唐寅在市场上不能自拔。这一重境况,可谓捉襟见肘时,提笔换小钱。
第三重境况:“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 1759年,郑板桥别出心裁地公布“笔榜”,即字画润笔标准。刻于碑石,立于扬州西方寺前,一时间物议沸腾。但郑板桥却我行我素,“任尔东西南北风”,在艺术市场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与他相类似的还有王冕。“短衣迎客懒梳头,只把梅花索高价。”元末蒲庵禅师在《梅花歌》中这样描述他所认识的王冕。王冕一生痴迷于画梅花,独步当世。因为名声太大,求画的人太多,王冕根本忙不过来。明代徐渭是王冕的忠实粉丝,学他为人,也学他画梅花换米。在凭吊王冕墓时,徐渭曾大发感慨说:“君画梅花来换米,予今换米亦梅花。安能唤起王居士,一笑花家与米家。”徐渭还同情王冕的艰苦生活,猜测他的一幅梅花究竟能换多少斗米:“想见元章愁米日,不知几斗换冰枝。”这一重境况,可谓卖画老油条,熟谙生意经。
在儒家思想主导的社会的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价值观深入人心。即使是卖画谋生的职业画师,也不愿意承担斯文扫地的责任,习惯于把自己装扮成清纯的少女,欲拒还迎。只有郑板桥、齐白石这样恃才傲物、倚老卖老的人物,才敢于撕下所有的面具和伪装,直面人们惊骇的目光。不过,在他们眼里,别人并不重要,更何况别人的眼光?
这些深受市场追捧的少数名画家,由于经济上的富足,其中有些人还颇读了些书,所以也有了一些文人画的气息。如郑板桥,他是进士出身,还做过官,典型的士大夫,他的作品尽管有画师习气,却仍然有文人画的味道。
结论
总而言之,文人画如同上古时代的玉制斧钺,只是一种礼器,一种高贵的象征物。由于文人气质和绘画技巧之间存在着开阔的鸿沟,我们甚至很难找出足够多的样本来更深入地研究文人画的特征。
文人画和画师画是貌合神离的两类画作,不应当混为一谈。界定文人画与画师画,一是可以更好地还原文人画的本来面貌,避免因为外延不清导致的自相矛盾。二是有利于厘清中国美术史的源流。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画源》中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吾朝文、沈则又遥接衣钵。”作为同朝画家,董其昌认为,沈周和文徵明无论从师承还是风格上都算得上文人画,而以卖画为生的唐寅、仇英,虽然同属吴门四家,却被排除在外。这样的分解显然是有道理的。三是可以明确画师画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方向,重素描、重技法、重师承。当今社会,艺术家本来就是个令人景仰的职业,画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很崇高,因此根本不需要再委身于文人名下。把文人画还给古人,走自己的道路,这才是今天的画家们应有的自信和定位。

  • 如何走出当代文人画的困境
  • 答:如何走出当代文人画的困境 美术史习惯于将中国古代绘画划分为院体画、文人画、工匠画。但是,若要认真追究,其中的文人画大多是伪“文人画”,实质是“画师画”——职业画家作品。伪“文人画”如同一支山间竹笋,外面是厚厚的艺术皮茧,一层层剥离以后,才能看到其中跳动的是一颗市场之心、功利之心。真正...

  •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发展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 答:5.好好睡觉。让自己不去再往绝望这台路上走,睡好以后更清醒更理智。建议在睡醒以后,拿纸笔找个安静地方,仔细的把所有的情绪困挠写下来并且理性的分析,和自己对话,明确下一步要怎么走。6.坚持运动。 跑步或者快走等,让自己走出情绪的困境。运动可以产生Runner's high, 让你情绪更好,人更积极...

  • 槽枥刍秣是什么意思
  • 答:问题二:苏轼在《又跋汉杰画山二首》中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 D 试题分析:“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可以看出士人画(即文人画)强调意境,重在表达画家的一种思想感情,在创作中不会过多的重视物象的形,关键是画出物象的神韵;“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

  • 浅谈现代水墨画的风格特点?
  • 答:而当代水墨绘画则是在“笔墨”样式上大做文章,他们不再一味谨守传统绘画法则,不再以临摹文人画笔墨样式为唯一途径,而转向研究该语言样式的成因和由此而显现出的思维规律,他们或改变传统笔墨的排列顺序,或将传统笔墨符号放大“翻译”,加上对其他画种和西方绘画形式的借取和利用,形成了与时代背景当代生活体验的相契合的...

  • 诌议文人画
  • 答:一 文人画的由来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两晋时期,两晋时期社会得到短暂的统一,两晋是中国社会意识转型,和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而两晋以后的南北朝时期,中原的文化被外族统领,由于外族入主中原,对汉人特别是文人以及士族抱有怀疑态度,对其打压。一些文人和士族为了躲避政治,以画学抒发自己心中...

  • 人处逆境该如何应对?
  • 答:第一,不要抱怨,要理智看待逆境。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逆境作为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看你如何去把握这个机会。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把握好这个机会你就能改变这件事的结果。如果怨天尤人,自暴自弃那就会让自己变得更加颓废,最后将一事无成。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尝试过在逆境中奋斗...

  • 如何呼吁当代年轻人突围意志薄弱的困境?
  • 答:宣传正能量:通过各种渠道传递正面的信息,鼓励年轻人勇敢面对困难,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弘扬优秀榜样:将成功的人士、事迹宣传出来,让年轻人有更多的学习和借鉴的机会,激励他们树立信心和追求卓越的决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年轻人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不以成败论英雄,重视...

  • 止观美术馆背景_当代市场背景下我国民营美术馆的现实与困境
  • 答:到2005年开始的当代艺术井喷行情,彻底拉开了各种艺术力量的疯狂扩张时期,一时间以北京和上海为龙头,艺术家迅速集中,各种画廊画店纷纷开张鳞次栉比,民营美术馆的发展也迎来新的扩张时期,在此期间很多原本打着画廊招牌的经营机构也随着营业展示空间的扩充,陆续高调更名为美术馆、艺术馆、艺术博物馆等,鱼龙混杂的“山寨”...

  • 性格缺陷,感到对人生和自己很绝望,应该怎么走出困境
  • 答:我认为这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问题,而不是问题的主题。一般来说,高中生会早点去上班接触社会,他们更在相对平静的心态下面对自己的经历,逐渐融入整个社会就不会有太多的考虑,在这方面(也许他们也有这种困惑,但相对来说比我们小)。而大学生作为一组亲戚和邻居都抱着很高的希望,具有较强的自我...

  • 文人画的特征是什么?
  • 答:1、学养深厚:封建士大夫既是经科举制度层层选拔上来的,那么文才必须是为官的基础。要想胸有韬略,腹中需垒起万卷诗书。这样的人画出画来,不叫“文人画”也会文气十足。2、言之有物:古时的文人画不是忙三火四画出来立马就要卖钱的,而是兴之所至,信笔拈来,承载的是亦忧亦乐,表达的是真性...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