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评价《滕文公章句上》中孟子与农家、墨家之间的争辩 谁有《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的译文?

2024-06-01m.verywind.com
对墨家和墨子的评价~

  这是鲁迅写的《非攻》

  一
  子夏〔2〕的徒弟公孙高〔3〕来找墨子〔4〕,已经好几回了,总是不在家,见不着。大约是第四或者第五回罢,这才恰巧在门口遇见,因为公孙高刚一到,墨子也适值回家来。他们一同走进屋子里。
  公孙高辞让了一通之后,眼睛看着席子〔5〕的破洞,和气的问道:
  “先生是主张非战的?”
  “不错!”墨子说。
  “那么,君子就不斗么?”
  “是的!”墨子说。
  “猪狗尚且要斗,何况人……”
  “唉唉,你们儒者,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学猪狗,可怜,可怜!”〔6〕墨子说着,站了起来,匆匆的跑到厨下去了,一面说:“你不懂我的意思……”
  他穿过厨下,到得后门外的井边,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来,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抹一抹嘴,忽然望着园角上叫了起来道:
  “阿廉〔7〕!你怎么回来了?”
  阿廉也已经看见,正在跑过来,一到面前,就规规矩矩的站定,垂着手,叫一声“先生”,于是略有些气愤似的接着说:
  “我不干了。他们言行不一致。说定给我一千盆粟米的,却只给了我五百盆。我只得走了。”
  “如果给你一千多盆,你走么?”
  “不。”阿廉答。
  “那么,就并非因为他们言行不一致,倒是因为少了呀!”
  墨子一面说,一面又跑进厨房里,叫道:
  “耕柱子〔8〕!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是做十多天的干粮罢?”他问。
  “对咧。”墨子说。“公孙高走了罢?”
  “走了,”耕柱子笑道。“他很生气,说我们兼爱无父,像禽兽一样。”〔9〕
  墨子也笑了一笑。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眼睛看火焰,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10〕,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11〕,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耸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从包裹里,还一阵一阵的冒着热蒸气。
  “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耕柱子在后面叫喊道。
  “总得二十来天罢,”墨子答着,只是走。
  二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12〕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没有人民的变换得飞快。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颗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都城〔13〕。
  城墙也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
  “他们大约也听到消息了,”墨子想。细看那些钓鱼人,却没有自己的学生在里面。
  他决计穿城而过,于是走近北关,顺着中央的一条街,一径向南走。城里面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见了贫弱而外,也没有什么异样。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是也许已经听到了的,然而大家被攻得习惯了,自认是活该受攻的了,竟并不觉得特别,况且谁都只剩了一条性命,无衣无食,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想搬家。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
  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
  “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14〕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然而他并不挤进去招呼他,匆匆的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到得临近,那人就歇下车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什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
  “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
  “和他很难说,”管黔敖怅怅的答道。“他在这里做了两年官,不大愿意和我们说话了……”
  “禽滑厘呢?”
  “他可是很忙。刚刚试验过连弩〔15〕;现在恐怕在西关外看地势,所以遇不着先生。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三
  楚国的郢城〔16〕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雪白的麻布,通红的辣椒,斑斓的鹿皮,肥大的莲子。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再向中央走是一大块广场,摆着许多摊子,拥挤着许多人,这是闹市,也是十字路交叉之处。墨子便找着一个好像士人的老头子,打听公输般的寓所,可惜言语不通,缠不明白,正在手真心上写字给他看,只听得轰的一声,大家都唱了起来,原来是有名的赛湘灵已经开始在唱她的《下里巴人》〔17〕,所以引得全国中许多人,同声应和了。不一会,连那老士人也在嘴里发出哼哼声,墨子知道他决不会再来看他手心上的字,便只写了半个“公”字,拔步再往远处跑。然而到处都在唱,无隙可乘,许多工夫,大约是那边已经唱完了,这才逐渐显得安静。他找到一家木匠店,去探问公输般的住址。
  “那位山东老,造钩拒的公输先生么?”店主是一个黄脸黑须的胖子,果然很知道。“并不远。你回转去,走过十字街,从右手第二条小道上朝东向南,再往北转角,第三家就是他。”
  墨子在手心上写着字,请他看了有无听错之后,这才牢牢的记在心里,谢过主人,迈开大步,径奔他所指点的处所。果然也不错的:第三家的大门上,钉着一块雕镂极工的楠木牌,上刻六个大篆道:“鲁国公输般寓”。
  墨子拍着红铜的兽环〔18〕,当当的敲了几下,不料开门出来的却是一个横眉怒目的门丁。他一看见,便大声的喝道:
  “先生不见客!你们同乡来告帮〔19〕的太多了!”
  墨子刚看了他一眼,他已经关了门,再敲时,就什么声息也没有。然而这目光的一射,却使那门丁安静不下来,他总觉得有些不舒服,只得进去禀他的主人。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先生,又有一个你的同乡来告帮了……这人可是有些古怪……”门丁轻轻的说。
  “他姓什么?”
  “那可还没有问……”门丁惶恐着。
  “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乞丐。三十来岁。高个子,乌黑的脸……”
  “阿呀!那一定是墨翟了!”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门丁也吃了一惊,赶紧跑在他前面,开了门。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你一向好么?还是忙?”
  “是的。总是这样……”
  “可是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北方有人侮辱了我,”墨子很沉静的说。“想托你去杀掉他……”
  公输般不高兴了。
  “我送你十块钱!”墨子又接着说。
  这一句话,主人可真是忍不住发怒了;他沉了脸,冷冷的回答道:
  “我是义不杀人的!”
  “那好极了!”墨子很感动的直起身来,拜了两拜,又很沉静的说道:“可是我有几句话。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知道着,却不争,不能说是忠;争了,而不得,不能说是强;义不杀少,然而杀多,不能说是知类。先生以为怎样?……”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好的。不过时候不早了,还是吃了饭去罢。”
  然而墨子不肯听,欠着身子,总想站起来,他是向来坐不住的〔20〕。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一面到自己的房里,拿出一套衣裳和鞋子来,诚恳的说道:
  “不过这要请先生换一下。因为这里是和俺家乡不同,什么都讲阔绰的。还是换一换便当……”
  “可以可以,”墨子也诚恳的说。“我其实也并非爱穿破衣服的……只因为实在没有工夫换……”
  四
  楚王早知道墨翟是北方的圣贤,一经公输般绍介,立刻接见了,用不着费力。
  墨子穿着太短的衣裳,高脚鹭鸶似的,跟公输般走到便殿里,向楚王行过礼,从从容容的开口道:
  “现在有一个人,不要轿车,却想偷邻家的破车子;不要锦绣,却想偷邻家的短毡袄;不要米肉,却想偷邻家的糠屑饭:这是怎样的人呢?”
  “那一定是生了偷摸病了。”楚王率直的说。
  “楚的地面,”墨子道,“方五千里,宋的却只方五百里,这就像轿车的和破车子;楚有云梦,满是犀兕麋鹿,江汉里的鱼鳖鼋鼍之多,那里都赛不过,宋却是所谓连雉兔鲫鱼也没有的,这就像米肉的和糠屑饭;楚有长松文梓榆木豫章,宋却没有大树,这就像锦绣的和短毡袄。所以据臣看来,王吏的攻宋,和这是同类的。”
  “确也不错!”楚王点头说。“不过公输般已经给我在造云梯,总得去攻的了。”
  “不过成败也还是说不定的。”墨子道。“只要有木片,现在就可以试一试。”
  楚王是一位爱好新奇的王,非常高兴,便教侍臣赶快去拿木片来。墨子却解下自己的皮带,弯作弧形,向着公输子,算是城;把几十片木片分作两份,一份留下,一份交与公输子,便是攻和守的器具。
  于是他们俩各各拿着木片,像下棋一般,开始斗起来了,攻的木片一进,守的就一架,这边一退,那边就一招。不过楚王和侍臣,却一点也看不懂。
  只见这样的一进一退,一共有九回,大约是攻守各换了九种的花样。这之后,公输般歇手了。墨子就把皮带的弧形改向了自己,好像这回是由他来进攻。也还是一进一退的支架着,然而到第三回,墨子的木片就进了皮带的弧线里面了。
  楚王和侍臣虽然莫名其妙,但看见公输般首先放下木片,脸上露出扫兴的神色,就知道他攻守两面,全都失败了。
  楚王也觉得有些扫兴。
  “我知道怎么赢你的,”停了一会,公输般讪讪的说。“但是我不说。”
  “我也知道你怎么赢我的,”墨子却镇静的说。“但是我不说。”
  “你们说的是些什么呀?”楚王惊讶着问道。
  “公输子的意思,”墨子旋转身去,回答道,“不过想杀掉我,以为杀掉我,宋就没有人守,可以攻了。然而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了我的守御的器械,在宋城上,等候着楚国来的敌人。就是杀掉我,也还是攻不下的!”
  “真好法子!”楚王感动的说。“那么,我也就不去攻宋罢。”
  五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原想即刻回往鲁国的,但因为应该换还公输般借他的衣裳,就只好再到他的寓里去。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还劝他宿一宵。
  “走是总得今天就走的,”墨子说。“明年再来,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21〕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22〕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那可是我真送了你宋国了。”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23〕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公输般独自喝着酒,看见客人不大动刀匕,过意不去,只好劝他吃辣椒:
  “请呀请呀!”他指着辣椒酱和大饼,恳切的说,“你尝尝,这还不坏。大葱可不及我们那里的肥……”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
  “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他问道。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不相亲而又油滑,马上就离散。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所以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24〕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但也大约很有了一些酒意:他其实是不会喝酒的。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他说着就跳起来,跑进后房去,好像是在翻箱子。不一会,又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成的喜鹊,交给墨子,口里说道:
  “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的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他削三寸的木头,就可以载重五十石。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25〕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26〕,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我不知道符合你的要求不,我再找找

陈代说:“不去拜见诸侯,似乎只是拘泥于小节吧。如今一去 拜见诸侯,大则可以实施仁政,使天下归服;小则可以称霸诸侯。 况且《志》书上说:‘弯曲着一尺长,伸展开来八尺长。’似乎是 可以这样以屈求伸的罢。”
   孟子说:“从前齐景公打猎,用族旗召唤猎场的管理员,那管 理员因为他召唤的方式不对而不予理睬。齐景公想杀了他,他却 一点也不怕。因而受到孔子的称赞。所以,有志之士不怕弃尸山 沟,勇敢的人不怕丢掉脑袋。孔子认为那猎场管理员哪一点可取 呢?就是取他因召唤不当就不去的精神。如果我不等到诸侯的召 唤就自己上门去,是为了什么呢?况且,所谓弯曲着一尺长,伸 展开来八尺长的说法,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如果从利 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是弯曲着八尺长,伸展开一尺,那也是 有利益的啊,难道也可以于吗?从前赵简子命令王良为他所宠爱 的小臣名叫奚的驾车去打猎,整整一天没有打着一只猎物。那奚 回去后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不会驾车的人了!’有 人把这话告诉了王良。王良便对奚说:‘请让我再为您驾一次车。’ 奚勉强同意了,结果一个清晨就打了十只猎物。奚回去后又向赵 简子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会驾车的人啊!’赵简子说:‘我让 他专门为你驾车吧。’当赵简子征求王良的意见时,王良却不肯干 了。他说:‘我按规范为他驾车,他一整天都打不到一只猎物;我 不按规范为他驾车,他却一个清晨就打了十只猎物。《诗经》说: “按照规范驾车去,箭一放出就中的。”我不习惯为他这样的小人 驾车,请您让我辞去这个差事。’驾车的人尚且羞于与不好的射手 合作,即便合作可以打到堆集如山的猎物也不于。如果我现在却 扭曲自己去追随那些诸侯,那又是为了什么呢?况且,你的看法 是错误的:扭曲自己,是不可能让别人正直的。”

  孟子与农家的争辩: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文章主要驳斥农家“贤者与民并耕”的主张,论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还驳斥了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观点,指出“市贾不贰”会带来人情作伪和扰乱国家的恶果。此外,文中还斥责陈相的背叛师道为不义之行为。所以,在理解本文时,要注意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把握。

  1.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

  (1)运用演绎论证法,驳斥“君民并耕”的片面观点。作者采取步步追逼、请君人豰的演绎论证方法。首先借陈相之口摆出农家学派的观点并不直接反驳,而是从打听许行的日常生活人手,设下一个大圈套,以一连串的问话,诱使陈相钻进圈套中:许行用粟交换陶器,用粟交换工具,与百工交易。陈相只得承认许行除了自耕自食外,并不能自陶自冶,一人尽百工之职。然后作者再抽紧圈套,用反法从陈相口中引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结论。至此,“贤者与民并耕”的片面观点不攻自破,从而自然而然地演绎出圣人治理天下同样不可耕且为的正面结论。

  (2)运用归纳法,证明“劳心者治人”的观点时。作者采用了大肆铺陈、最后反诘的归纳方法。首先花大量笔墨铺陈尧、舜、禹、益、后稷等圣人治国安民的大量事实,宣扬了他们治国安邦的伟大业绩,从三个方面论证圣人因“劳心”而无法与民并耕:一是圣人为平天下而忧,不得耕;二是圣人为教育人民而忧,无暇耕;三是圣人为寻求人才而忧,不能用心于耕。大量的事实先造成一种不容争辩的气势,然后用反诘句(如:“虽欲耕,得乎?”“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岂无所用其心哉?”)点拨,作者所持的“劳心者治人”的正面论点就不言自明了。

  (3)运用对比论证方法,驳斥陈相兄弟背叛师道之不义。作者分别列举陈相兄弟“师死遂倍之”的不义之举与子贡、曾子等人怀念孔子的感人行为,两者一对比,陈相兄弟背师叛道之不义就更加鲜明突出了。

  (4)采用演绎方法,驳斥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片面观点。孟子采用与农家相同的事实,却推导出与之相反的结论,与农家针锋相对,从而更加理直气壮,有力地反驳了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片面观点。

  2.修辞手法

  (1)文章多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或使论点层次清晰,或使论证的论据充分,其作用是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雄辩气势。如:“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日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等等。

  (2)文章大量运用了反法的手法,先列举大量论据进行充分论证,而后用简练的反这句收结。通常可以收到两方面的效果:一是不直接说出正面结论,令对方思而得之,更有启发诱导力量;二是反法语气更有逼人气势,使人难以招架。如:“虽欲耕,得乎?”“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岂无所用其心哉?”

  孟子与墨家的争辩:
  按照墨子的学说,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而按照儒家的学说,爱是有等级、有差别的。在《墨子》书中已指出了两家的差异。有一位巫马子,对墨子说:“我无法实行兼爱。我爱邹(邻国)人胜于越(远邻国家)人,爱鲁(本国)人胜于邹人,爱我乡人胜于鲁人,爱我家人胜于乡人,爱我亲胜于家人,爱我身胜于爱我亲。”
  。《滕文公章句上》第5节记载,有一位墨家人士夷之与孟子交往的故事。孟子问夷之是否真的相信,人爱邻居的孩子可以和爱自己弟兄的孩子一样,因为人爱自己弟兄的孩子总是自然要比爱邻居的孩子多些。在孟子看来,这是完全正常的。由此前进一步,人应当把这种爱推广到邻居和社会其它成员。 从爱家人推广到爱其它人,就是实践孔子所说的“忠恕之道”,也就是“仁”的实践。在这些实践中,没有任何勉强的成分,因为人的本性就有恻隐之心,不忍看到别人受苦。由这一点善端推而广之,就使人自然地爱别人;而且也同样自然地爱父母多于爱众人。�

  这是儒家的观点。墨子则坚持爱众人与爱父母应当没有差别。不管这在实际上意味着少爱一点父母,或多爱一点众人,总之,是要消弭儒家主张的有差别之爱。
  对儒家来说,人为什么要行仁义,是不需要提出的问题,因为这是人的本性。墨家则必须回答人何以需要行仁义这个问题。墨子的回答是为了功利的缘故;为此他求助于超自然和政治的强制力量,这与儒家主张道德必须出于人的自愿,又是互相矛盾的。如果把《墨子》书中关于兼爱的三章与《孟子》书中论人性中德之四端相比较,这种根本分歧是十分明显的。

  • 谈谈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有和意义和价值?
  • 答:《滕文公章句上》记载了孟子与农家学者许行的一场辩论。许行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自食其力,连国君也不例外。孟子则激烈地批判了他的主张,认为社会要有合理的分工,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的批判显然是正确有力的,他通过批评许行理论的内在矛盾,强调了社会分工的重要性。孟子的这些...

  • 孟子第十九课(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出幽谷而迁乔木~孟子对农家的...
  • 答:8.6共修孟子第十九课(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孟子对农家的驳斥),原文如下: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

  • 《孟子》滕文公上: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 答: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1]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2]。”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

  • 为什么大家批评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答:“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话出自于《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的农家代表人物之一许行,帅门徒数十人,到滕国投奔滕文公。滕文公给他一个地方,他就率领门徒自行耕种,穿着粗麻布衣服,自己编草鞋和织席子。后来,终生信奉周公孔子之言的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

  • 滕文公章句上
  • 答:本篇前面三章记录孟子与滕文公之间的谈话和事迹,后两章分别记录孟子对农家和墨家两个学派的观点。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 《孟子》卷5滕文公章句上诗解2恒产恒心取民有制
  • 答:滕文公请教怎样治理国家。孟子说:“老百姓的事是延缓不起的。《诗经》上说:‘白天把茅草割,晚上把绳儿搓;赶紧上房修理,按时把五谷播。’老百姓有他们的规律:有固定产业的人才有一定的原则,没有固定产业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原则。没有一定原则的人,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等...

  • 《孟子》浅议——滕文公章句上·第一节
  • 答: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

  • 孟子滕文公上
  • 答: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覵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

  •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有关劳心者和劳力者的对比是为了说明?
  • 答:“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意思是,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人,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