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被动句的基本句式文言文 文言文之被动句

2024-06-01m.verywind.com
被动句文言文有哪些?~

文言文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3、“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1)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2)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4)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5)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3)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被动句

叙述句中,如果 主语所指是谓语动词 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则这类句子为主动句;如果主语所指

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受动者,则这类句子为被动句。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表示被动。可以简称为“为字式”。如: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屈原列传》)

上面两例中的“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表示被动。可以简称为“于字式。

如:

郤伤于夫,流血及腰。(《左传·成公二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上面二例中,“伤于矢”意即“被矢射伤”:“治于人”意即“被人治”

(3)动词前面加“见”字表示被动。可以简称为“见字式”。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面例子中的“见”表被动的意思,可译为“被”。

(4)在动词前面加“被”字表示被动。可以简称为“被字式”。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大约在汉魏以后,“被”字式被动句往往由被”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放在及物动词前,构成“被+施事者+动词”的形式;有时动词后面还带宾语,成“被+施事者+动词+名词(或代词)”的形式。如:

吾被皇太后征,未知所为。(《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髦传》)

青亦被贯咽,音声嘶喝。(《后汉书·张醣传》)

上面第一例即为“被+施事者+动词”式,后一例属“被施事者+动词+名词”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基本句式如下:

一、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1、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二、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三、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

1、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四、用助动词“见”表被动。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

五、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

1、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2、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六、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七、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

1、举孝康,不行。(《张衡传》)

2、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 被动句的基本句式文言文
  • 答: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五、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1、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2、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

  • 文言文被动式
  • 答:(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 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

  • 文言文中表示被动的6种形式
  • 答:1、第一种形式:“被”字结构 “被”字结构是文言文中表示被动的最为基本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它是由“被”字和动词的过去分词或者被动词组成的,例如“被焚”,“被逐”,“被夺”,“被杀”,“被念”,“被骂”等等。这种形式的语言简练明了,通俗易懂,表达被动的意思严谨精准,广泛流...

  • 古代汉语被动句是什么?
  • 答: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

  • 被动句文言文有哪些?
  • 答:文言文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

  • 高中语文文言文被动句?
  • 答: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

  • 文言文表被动的词句式
  • 答:总的说来,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主要标志可以概括为四字(于、见、为、被)三式(见……于、为……所、被……所)。这些有标志的被动句往往很容易识别,但文言文中还有许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即零形态文言被动句式),如不能识别,势必对文言翻译造成负面的影响。为此一并说明如下: 无标志文言被动句主要有两类。第一类...

  • 表被动的形式文言文
  • 答:「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2. 古文被动句的格式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

  • 高中文言文被动句
  • 答:1. 高一文言文被动句 在别的地方粘贴的,希望有用~~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

  • 文言文之被动句
  • 答:被动句 叙述句中,如果 主语所指是谓语动词 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则这类句子为主动句;如果主语所指 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受动者,则这类句子为被动句。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表示被动。可以简称为“为字式”。如:吾属今...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