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古代提倡仁政,汉元帝最讲究仁政,为何却被后人称为昏君? 汉元帝最讲究仁政,为何却被称为昏君?

2024-05-27m.verywind.com
古代提倡君王实施仁政,汉元帝最讲究仁政,他们为何却被称为昏君?~

因为他过于讲究仁政,结果导致皇权威慑力大幅度下降,奸臣因此变得愈加肆无忌惮,从而使朝堂以及社会越来越混乱。汉元帝从太子时期开始就非常强调仁政,甚至有时他还会对汉宣帝的严厉行为提出纠正。而汉宣帝却多次教导过他一味强调仁政并不利于治国,但是汉元帝却不曾真正理解他父皇的这番教导,以致于汉宣帝都说太子将会祸乱朝纲。

事实证明,汉宣帝这个判断并没有错。汉元帝登基之后,为了更有效地施行仁政启用了一大批儒生,接着他又让自己的老师萧望之带着这群儒生进行变革。他的这个举措不可避免地引来了一些朝臣的不满,其中就包括身为辅政大臣之一的史高。史高不愿看到同是辅政大臣的萧望之因变革一事而势力壮大,于是便联合宦官开始陷害萧望之。

而汉元帝却没有意识到这些宦官的潜在危害,还觉得无家无室的宦官是最值得信任的。萧望之被这些君王十分信任的宦官多次陷害,虽然汉元帝并未因此重责于他,但是他还是因君王的“冥顽不灵”而寒了心,最后选择了自尽。待他死后,汉元帝才意识到宦官手段的毒辣,但是追求仁政的他也就只是训斥了宦官几句,之后依旧重用宦官。

在汉元帝的“仁政”治理下,西汉朝堂上分成了儒生、宦官以及外戚三个大群体。他们为了争权夺势不断勾心斗角,导致朝堂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西汉自汉元帝时期开始逐渐衰败,所以世人称他为昏君其实一点也没错。

汉元帝的确是依据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但是汉元帝重视宦官,任由朝堂上的宦官、外戚掌握朝权,最后形成儒臣、外戚、宦官三足鼎立的形势,三家为了争夺权力互相陷害、互相勾结,最后导致朝堂上的纷争越来越不可解,国家的总体实力向后倒退,加剧了西汉的社会矛盾,所以他被人称为昏君。

其实仁政的判断标准比较简单,就看本国人们的物质生活是否富裕、精神生活是否愉悦。显然,在汉元帝的统治下,人们并没有过上理想的生活。汉元帝是汉宣帝和他的嫡妻所生的孩子,在汉元帝还小的时候,汉宣帝就把他立为太子,然后带在身边培养。只可惜,汉元帝没有长成汉宣帝期望的样子。

汉元帝自小看到自己的父皇使用法家残酷的刑法去约束和治理朝臣,他打内心深处是不认同的。而且他也当面向自己的父皇诉说过自己的管理理念,然后汉宣帝教育他治理国家只靠儒家学说是不够的,但是这些话并没有进入到汉元帝的思想里。后来汉宣帝去世,汉元帝登基,他开始用自己的理念去把自己的想法落实。

可惜,汉元帝是个性格较为软弱的君主,他没有铁腕首段去把握朝政,反而让朝权落入宦官和外戚手里,加上儒臣的竞争,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朝堂之外不但有豪强兼并土地,还有匈奴虎视眈眈,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们的生活能好么?人们生活不好的情况下,自然就给汉元帝送了个昏君的帽子。

因为汉元帝实施的仁政,丧失了帝王原有的尊严,把权力分享给底下的人,造成了朝政混乱,导致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最后搞得天下大乱,而汉元帝也成为了最没有权力的君主,所以后人才会把他称为昏君。

汉元帝的仁政思想,其实早就已经形成。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父亲经常责罚底下的大臣们,为此汉元帝看不下去,认为他父亲刑罚太过严厉,应该实施儒家仁政和德政的那一套思想。而在他上台之后,也是按照这一种仁政的思想来实施统治的,他大量重用儒生,对大臣也很宽容,对老百姓更是提倡休养生息。可是他的统治却相当失败,他所在的时期成为西汉由盛到衰的转折点,由此产生的混乱现象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此后再也没有复兴过。



其实汉元帝的父亲早就提醒过他了,就是一味地施行王道和搞仁政,是没办法确保统治的,可是他没有听进去。而更加令人不解的是汉元帝竟然重用宦官,因为他认为宦官无家无室,没有私心杂念,因此是值得信任的人。由于汉元帝太过仁慈,因此当时整个朝廷形成宦官、外戚、儒生三股势力。这三股势力再也没有考虑国计民生,大家轮番上阵在朝廷上作威作福,而唯一没有权力的就是汉元帝本人。



以上就是汉元帝实施仁政的结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纯粹的仁政之所以在王朝社会行不通,是因为王朝社会本身就是一种集权社会。这种集权的核心,就是要保证皇帝拥有独一无二的权力。除了皇帝以外,任何大臣拥有这些权力都不行。皇帝要实现集权,必须要恩威并施,只有这样才能让大臣们怕你同时又感激你,皇帝的权力也才能够得以集中。



我们所说的仁政,不是要一味的仁慈,也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汉元帝就是一味的讲究仁慈,所以被称为昏君。

因为他执行的人证太过于优柔寡断,在很多国家决策上都没有做出很果断的决定,造成了许多对国家不利的事情发生。

因为他执行的人证太过于优柔寡断,在很多国家决策上都没有做出很果断的决定,造成了许多对国家不利的事情发生导致了国家灭亡

汉元帝昏不昏,连王昭君这样的大美人,在身边都不知道。最后被匈奴单于带走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被欺骗,一怒之下斩杀了毛延寿。可是,斯人已往,成为北国之妻。

  • 在古代的那种环境下,仁政看似不太实际,为何圣人孔孟都要推行仁政?
  • 答:其实,仁政施行的不是“仁”,是“人心”。假如地球人都是恶魔,都是以杀为生,那么他们绝对不会推行仁政。古时候的仁政和我们意识中的仁政有所不同,我们以为的仁政是针对全天下的,实际上古时候的仁政是针对社会底层百姓的。那么问题来了,给百姓仁政不好吗?好,但问题不在...

  • 古代的诸子百家指的是哪些?
  • 答:提倡以农致富,重农轻商。认为一切差别都是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头脑感一性。总结了春秋时的战争经验,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指我国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子的墨子, 法家的韩非,名家的公孙龙,兵家的孙武等。他们著书立说,...

  • 历史上的汉元帝是什么样的?他真的昏庸无道吗?
  • 答:汉宣帝临终前为新皇帝安排了“三驾马车”辅政,以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虽说是老臣,但汉元帝对他们还是信任和支持的,这也让他们以及一些儒臣看到了汉朝要改弦更张,实行“仁政”的希望。可这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多久,儒臣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致使被冷落的史高心理失衡,与...

  • 古代中国真的是外儒内法吗
  • 答: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政治事功与伦理劝导,是历代统治者稳固其统治的两大核心手段,也是构成外儒内法这一中华文化的重要成因。一般而言,儒学重仁政,讲究以伦理劝导实施统治,而法家讲法制,重在政治事功。但这两种思想在汉代时即彼此糅杂,形成了互补的统治术。

  • 孔孟当时为什么要一直坚持推行仁政呢?有什么说法吗?
  • 答:隋炀帝期间贪图享乐, 大兴土木,广征劳力,不少壮汉因长期劳役却又没得到及时医治而腿部生蛆,叫苦不迭。隋朝短短历时两代即被李氏讨伐。仁义之理稳天下历代仁君多以儒学为道,推行孔孟之礼。秦覆灭后汉高祖刘邦登基,实行仁政,文景二帝在位时亦实行轻徭薄赋,减灭赋税,世人安居乐业,延续了将近四百...

  • 仁政是谁提出的
  • 答: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

  • 汉文帝为何能开创“文景盛世”?汉文帝:推行仁政是安国之首策吗?_百...
  • 答:汉文帝剧照 首先,政治方面 汉初主要以“黄老学说”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文帝刚登基时,天下形势并不乐观,汉文帝吸取亡秦的教训,他以身作则,不扰民,不挠法,大力提倡节俭,首创"德治仁政",汉文帝的为政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挠法,善于纳谏 不挠法顾名思义就是不...

  • 汉元帝儒学功底深厚,又简朴爱民,为何会被称为昏君?
  • 答:汉元帝刘奭是西汉的第十一位皇帝,在历史上被后代史学家成为了昏君,但是纵观刘奭的一生,并不像那些亡国之君一样残暴不仁,生灵涂炭,相反刘奭不仅不残暴而且非常的仁厚,史书上记载刘奭多才多艺,精通史书,而且极为爱好儒学,在位期间实行过多项仁政,可以说汉元帝是一位非常仁慈的皇帝,但是被说成...

  • 仁政是什么?
  • 答: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

  • 汉元帝崇尚儒学,为什么汉朝没有变得强盛,反而走向衰落呢?
  • 答:柔仁好儒”的性格。即位后,重用萧望之等儒臣,改弦更张地推行所谓的“仁政”,致使汉朝自废武功。加上汉元帝优柔寡断,无法明辨忠奸,后期又导致朝堂奸宦当道,大权旁落。而汉元帝的这些失败举措,最终也导致了汉朝的快速衰落。还真应了汉宣帝那句:“乱我家者,太子也!”...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