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

2024-05-19m.verywind.com
初三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

愚公移山
【拼音】 yú gōng yí shān

【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 《列子·汤问》(战国 列御寇)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用法】主谓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示例】 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近义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始终不渝

【反义词】虎头蛇尾、有头无尾

【词性】形容词,褒义词。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雄伟秀丽的王屋山位于河南西北部济源县城西北45公里处,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因“山形如王者车盖”,故称王屋山。王屋山绝顶海拔1715.7米,相传为轩辕黄帝祈天之所,名日“天坛”。传说中的“愚公移山”的地方在王屋山之阳,这是一条从王屋山主峰延伸下来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山梁西面为愚公村,东面是小有河,愚公村的人每天要绕过山梁到小有河去取水,愚公便带领他的子子孙孙决心把它移走。现在这条大山梁中间,确实断开一条很大的山口,远远看去,真似人工开挖的一样。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评点】
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毛泽东毛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它告诉人们,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主意定了,愚公和家人开始日以继日的工作。邻家的京城氏是个寡妇,她有个刚刚换牙的儿子,也蹦蹦跳跳来帮忙。

河曲有个智叟,听说愚公要移山,便跑来阻止,说:“你怎么这么傻呀!人这么老了,又没了什么力气,就连山上的一棵草也拔不动,还想对付那些山石?”愚公擦了擦额上豆大的汗,笑了笑:“大山不移,乡亲们出入不便哪。”说完,又埋头铲土。智叟斜眼将愚公上下打量了一番,见他满身泥土,汗水湿遍全身,衣服被石块磨得破烂不堪,不由冷笑道:“真是自不量力,大山如此之高,凭你一老头,行吗?不如在家安享晚年。”愚公听到智叟这般说,停下手中工作,叹了口气,正色道:“你真是顽固不化,连寡妇孩子都不如。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连续不断,是无穷无尽的,而山则不会增加一丝一毫,哪有铲不平之理呢?”一番话说得智叟哑口无言,狼狈离开。


1:妻子对移山的态度`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智叟对移山的态度`嘲笑和反对`“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子孙对移山的态度`纷纷赞同`“杂然相许”


1: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且:将要 面:面对

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产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样?况且,往那里放泥土和石头?
曾: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如……何:“把……怎么样” 焉:那里

3邻居京城家的寡妇有个遗腹子,刚7、8岁,蹦蹦跳跳地也跑去帮助他们。
龀:换牙 跳:蹦蹦跳跳

4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不能开窍的程度,连寡妇和小孩都不如。
顽:顽固 彻:通,这里指思想的改变。

焉在这里做语气词可以不翻译或者翻译成“了”
之:以君之力,译为的,凭借您的力量。
跳往助之,译为他(代替愚公),蹦蹦跳跳的帮他。
虽我之死,取独(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
其:其妻献疑曰,他的,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其如土石何,句首语气词表疑问

  •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
  • 答:一 1:妻子对移山的态度`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智叟对移山的态度`嘲笑和反对`“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子孙对移山的态度`纷纷赞同`“杂然相许”二 1: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在山...

  • 愚公移山课后题5题怎么写
  • 答: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是怎样的?答:笑而止之。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所以嘲笑他并阻止他。愚公反驳智叟的话中包含了哪些哲理?答:愚公认为虽然自己年纪大了,但只要还有子孙后代,就不怕山高路远。他坚信只要子孙们继承他的遗志,代代相传地挖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两座大山挖平。这体现了古...

  • 关于愚公移山的练习题
  • 答:九年级语文(下)《愚公移山》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万仞( ) 荷担( ) 箕畚( ) ( ) 孀妻( ) 始龀( ) 穷匮( )智叟( ) 雍南( ) 朔东(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杂然相许 ( ) ...

  •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题
  • 答: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5313735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愚公移山例年中考题:/link?url=9rgxEan7khBQz9BmQ2rwpachMuVAoPUPqZNp5_liQ...

  • 中考文言文复习:《愚公移山》巩固练习
  • 答:两山高大——愚公年迈——劳力缺乏——工具简陋——路途遥远——他人嘲笑。第四段:愚公之举惊动山神,感动天帝,天帝派夸娥氏二子移走了两山。(*侧面描写)三、习题A套阅读《愚公移山》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列子是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 愚公移山的课后习题
  • 答:焉:语气助词,以君之力的之:的 跳往助之的之:代词,代指愚公(等移山的人)虽我之死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其妻献疑曰的其:代词,他的 其如土石何:其...何:又能(把)...怎么样

  • 初三下册 23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第二题
  • 答:愚公移山-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山北面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向着大山居住。苦于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绕远路,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好吗?"...

  • 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 ...
  • 答:说干就干,愚公一家人第二天一早就拎起铁铲、簸箕热火朝天地挖起了山。有人问起他们在干什么的时候,他们就回答是在改善生活质量。过了不久,大家都知道了他们的移山计划,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弄得是世人皆知,大家都纷纷嘲笑这个庞大的计划。消息传到了邻近村子里一个叫智叟的老人的耳朵里。 智叟:“大家好,我...

  • 《愚公移山》习题,阅读第2段,这一段包含了那两层意思,表现他什么精神...
  • 答:这一段写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愚公要开山除障的打算是为子孙后人着想,泽及后人,他的思想是崇高的;愚公要子孙们和他一起“毕力平险”,开出一条通豫南,达汉阴的道路,亲自领着子孙坚韧不拔地挖山运石,其志向之宏远、决心之坚强可知。顺便贴上《愚公移山》第二段原文 北...

  • 求九年级上语文文言文复习题冈
  • 答:5.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用“ ”(用原文回答)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含有 语气。但愚公先斥智叟的“固不可彻”,后 智叟的理由,他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 ,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胜利,文中的“ ”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6.这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

    相关主题

      相关链接: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