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与的文言文用法

2024-05-19m.verywind.com
~

1. 文言文与的用法和意义

根据读音,可划分为以下用法与意义:

与yǔ

〈动〉

1、给予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2、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4.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北宋·苏洵《六国论》

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 明·宋濂《看松庵记》

〈名〉

1.党与;朋党;同类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2.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荀子》

〈介〉

1.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与 yù

〈动〉

1.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与 yú

1、同“欤”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与 jǔ

与,通“举”,推举,选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2. 文言文中与的用法

一、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

1、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2、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二、用作连词,“同”“和”“跟”。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

三、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

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

3、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四、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1、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3、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五、与 jǔ与,通“举”,推举,选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通举,推举)

3. 古文中,“而”与“之”的用法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一、“之”字作动词用 译为,到……去;往;到。

构成这一要件的主要要素是:人名或人称代词(有时省略)+之+地名或表示地方的名词 例句: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司马迁《史记•项藉列传•鸿门宴》) 二、译为“向”。

例:然后驱而之善。 三、作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用于主谓之间,使原来的主谓结构变成一个偏正结构,作句中的主语、宾语或表示时间的短语等,有时也作复合句中的一个分句。

例句: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2.结构助词“的”,这是最常见常用的意义和用法。

名词(或形容词)+之+名词。 例句: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难一》) 3. (1)起凑足音节作用。

无实义,可不译。 例句: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 (2)用在人名之间。

无实义,可不译。 例句:烛之武言曰(《烛之武退秦师》) 定语后置的标志。

无实义,可不译。 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者”有时省略)的格式。

这时,它的定语是“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词组;或是“形容词”。

4. 文言文里孰与的用法,急

“孰与”两词连用,是一个固定格式,表比较,而不是倒装句。如: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注意:“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文言文中与的用法
  • 答:一、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1、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2、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二、用作连词,“同”“和”“跟”。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 与的文言文用法
  • 答:2. 文言文中与的用法 一、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1、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2、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二、用作连词,“同”“和”“跟”。

  • 文言文与用法
  • 答:“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

  • 与 的文言用法
  • 答:回答: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 虚词与的用法和例句
  • 答:文言文中虚词“与”的用法有:(一)连词 1.连词。和,跟,同。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二)介词 1.介词。和,跟,同。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给,替。①陈涉...

  • 高考文言文中“与”字有哪些用法
  • 答:1.介词。和,跟,同。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给,替。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比,和……比较。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文言文与
  • 答:3. 关于 “与”的文言文解释 与 yǔ 〈动〉1. (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与”,从与,从舁( yú),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2. 同本义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

  • 初中文言文虚词“与”字的用法与举例
  • 答:而不怕为难。)(2)今子与我取之,而不与我治之。(现在您为我争得了国家,却不为我治理他)“乎”字用法有两种。如在句尾就是语气词,相当于“吗”“呢”等。用在句中是介词,和“于”的用法相似。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在于山水中间)...

  • 急需高中文言虚词 与、之的用法
  • 答:之 1、 代词 (1) 人称代词,第三人称。如:作《师说》以贻之。(2)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之二虫又何知?2、 助词 (1) 结构助词。A、 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或不译。如:吾尝闻少仲尼之闻。B、 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如...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