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六韬·龙韬·兵征》赏析

2024-06-01m.verywind.com
~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未战先知敌人之强弱,预见胜负之征,为之奈何?”

太公曰:“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明将察之,其效在人。谨候敌人出入进退,察其动静,言语妖祥,士卒所告。凡三军说怿,士卒畏法,敬其将命,相喜以破敌,相陈以勇猛,相贤以威武,此强征也。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

“三军齐整,阵势已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之利,三军无故,旌旗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征也。行陈不固,旌旗乱而相绕,逆大风甚雨之利,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兵车折轴,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湿以沐,此大败之征也。

“凡攻城围邑:城之气色如死灰,城可屠;城之气出而北,城可克;城之气出而西,城必降;城之气出而南,城不可拔;城之气出而东,城不可攻;城之气出而复入,城主逃北;城之气出而覆我军上,军必病;城之气出高而无所止,用兵长久。凡攻城围邑,过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辅,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武王曰:“善哉!”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在未交战之前就先知道敌人的强弱,预见战争胜负的征兆,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胜败的征兆,首先在敌人精神上表现出来。精明的将帅能够察觉,但能否利用征兆打败敌人,则在于人的主观努力。周密地侦察敌人出入进退的情况,观察它的动静,言中谈论的吉凶预兆和士卒们相互议论的事情。凡是全军喜悦,士卒畏惧法令,尊重将帅命令,相互以破敌为喜,相互以勇猛为荣,相互以威武为誉,这是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征兆;

如果全军上下不断惊动,士卒散乱行列不整,相互之间被敌人的强悍所恐吓,相互传播作战不利的消息,相互之间议论纷纷,谣言四起不能制止,互相煽惑欺蒙,不畏惧法令,不尊重将帅,这是军队战斗力虚弱的征兆;全军步调一致,阵势坚固,沟深垒高,又凭借大风大雨的有利气候条件,三军不待命令而旌旗指向前方,金铎之声高扬而清晰,鼙鼓之声婉转而嘹亮,这是军队得到神明的帮助,必将取得大胜的征兆;

行阵不稳固,旌旗纷乱而方向不明,又逆着大风大雨的不利气候条件,士卒震骇恐惧,士气衰竭而涣散,军马惊骇乱奔,战车轴木折断,金铎之声低沉而混浊,鼙鼓之声沉闷而压抑,这是军队大败的征凡是攻打包围城市:如果城上的气是死灰之色,城可被毁灭;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北流动,城可被攻克;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西流动,城可能投降: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南流动,城就坚不可拔;

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东流动,城就不能进攻;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又人,守城的主将必定逃亡败北;如果城上的气出而覆盖我军,我军必遭不利;如果城上的气高升而不停止,作战一定历时长久。凡是攻城围邑,如果过了十天仍不打雷下雨,必须迅速撤围,因为城中一定有贤能的辅助。这样,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可攻就攻,不可攻就停止的道理了。”

武王说:“好啊!”

【例证】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通过对敌军士气、阵势、军纪的了解,可以判断敌人的强弱胜败。长勺之战中,鲁国就是以此取得胜利的。

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是近邻。在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形势下,不免发生矛盾;公元前686年冬,齐国宫廷内部发生动乱,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都想乘机回国继承王位,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争夺君位的斗争。结果,小白获胜,抢占了君位,他就是齐桓公。

在这场齐国内部的斗争中,鲁国站在公子纠一边,并曾公开出兵支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齐桓公对此耿耿于怀,不肯善罢干休。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谏劝,兴师伐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鲁庄公闻讯,动员全国军队,决定同齐军一决胜负,双方大战就此展开。

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前,鲁国有一名叫曹刿的人,毛遂自荐,要求参与军事。鲁庄公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同自己一起来到军中。两军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莱芜东北)相遇,待布阵完毕后,鲁庄公准备传令擂鼓出击,希望能先发制人,曹判见状忙加以劝阻,建议庄公坚守阵地,以逸待劳,伺机破敌,被庄公采纳,齐军求胜心切,凭恃强大的兵力优势,向鲁率发起猛烈进攻。

但接连三次出击都在鲁军的严密防御下遭到了挫败,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造成自己战力衰落,士气沮丧。曹刿见时机已到,建议进行反击,庄公传令全线出击。鲁军于是凭借高昂的士气,迅速勇猛地冲向敌军,冲垮了齐军的车阵,大败敌军。

庄公见齐军败退,急欲下令发起追击,又被曹刿所劝阻,曹刿下车仔细察看,发现齐军的车辙痕迹紊乱;又登车远望,望到齐军的旗帜东倒西歪,判明了齐军确是败溃,这才建议鲁庄公实施追击。于是庄公下令追击,进一步重创齐军,将其赶出了鲁国国境,鲁军至此取得了长勺之战的最终胜利。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鲁刿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凭恃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开始消退,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就完全衰竭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丧失殆尽,而我军士气正十分旺盛,这时反击,自然能一举打败齐军。”

接着曹刿又说明未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实力强大,不可等闲视之,因此要谨防其佯败设伏,引我上当。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旌旗歪斜,才知他们确实溃败,这时追击必可获胜。曹刿的这些分析,应证了本篇所言:“行阵不周,旌旗乱而相绕”,“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兵车折轴”,“此大败之征也”。



  • 《六韬》龙韬·王翼原文及译文
  • 答:龙韬·王翼 作者:姜子牙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为之奈何?”太公曰:“凡举兵帅师,以将为命。命在通达,不守一术。因能授职,各取所长,随时变化,以为纲纪。故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应天道。备数如法,审知命理,殊能异技,万事毕矣。”武王曰:“请问其目...

  • 六韬·龙韬·阴书出处简介
  • 答:《六韬》又名《太公六韬》、《太公兵法》及《素书》,通常被标注为周初的姜子牙(即吕尚)所作,但实际上,这本书的真正作者已无从考证,被认为是后人的创作。据一般历史观点,它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整部作品采用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形式编撰而成。这部作品是先秦军事思想的精华集大成之作,对后...

  • 姜子牙《六韬》中龙韬篇兵征说到“城之气”的理解
  • 答:此气非彼气 一般人看不出 城气非城气了 士气.将帅之气也

  • 王道—姜子牙的十句经典名言
  • 答: 3、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 出自《六韬·文韬·文师第一》。【译文】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抱负,平凡人乐于做好自己的事情。4、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 出自《六韬·龙韬·立将第二十一》。【译文】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 5、天下非一人之...

  • 求《六韬》译文
  • 答:卷三 龙韬 王翼第十八 卷三 龙韬 论将第十九 卷三 龙韬 选将第二十 卷三 龙韬 立将第二十一 卷三 龙韬 将威第二十二 卷三 龙韬 励军第二十三 卷三 龙韬 阴符第二十四 卷三 龙韬 阴书第二十五 卷三 龙韬 军势第二十六 卷三 龙韬 奇兵第二十七 卷三 龙韬 五音第二十八 卷三 龙韬 兵征第二十...

  • 六韬·虎韬·必出出处简介
  • 答:《六韬》, 亦名《太公六韬》、《太公兵法》以及《素书》,据传为周初姜子牙(即吕尚)所作,但其真实作者至今存疑,普遍认为此书并非其本人原创,而是后人依托之作。据现有研究,该书的成书时间应追溯至战国时期。此书以太公与周文王、武王对话的形式编撰,内容丰富,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对于后世军...

  • 六韬·虎韬·军用出处简介
  • 答:作为一部集大成的军事著作,《六韬》对后世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尊为兵家权谋策略的开山之作。它的内容涵盖了丰富的军事战略和战术,对历代军事家和将领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于理解古代战争策略和领导艺术,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尽管其作者身份存在争议,但《六韬》的学术地位和军事智慧至今仍被广泛...

  • 《六韬·龙韬·将威》赏析
  • 答:【原文】武王问太公曰:“将何以为威?何以为明?何以为禁止而令行?”太公曰:“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及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

  • 六韬是哪六个?
  • 答:《六韬》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所以叫做《六韬》。太公兵法是指中国古代兵书《六韬》,因旧题周吕望太公撰,故名。但事实上,《六韬》是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的作品。现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