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找初中升的十篇文言文训练(要答案的) 求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十篇(附答案)求大神帮助

2024-04-30m.verywind.com
找初中升的十篇文言文训练(要答案的)~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找初中升的十篇文言文训练(要答案的)

一、画皆以人重 子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京、卞②④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③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②章、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 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阅读训练 l、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听茶声然 B. 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C.杂然相许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钱不直:_ ②后世见者必宝之:_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后人粪土视之 译文: ②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译文: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 、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5.填空。 ①“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②永叔,即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参考答案 1、B(这样),……的样子; 2、①值 ②把……当宝贝,珍爱、喜爱; 3、①后来(世)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 ②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 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 4、D; \ 5、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②欧阳修 二、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敌,恶之如鸱(chī)枭(xiāo)。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 ⑤鸱枭: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所以求益耳 ②人疾之如仇敌 2、指出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 人疾之如人仇敌,恶之如鸱枭。( ) 3、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的内容。 4、短文告诫人们的一个道理是 ◆参考答案 1、①用来…… ②痛恨; 2、状语后置; 3、读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4、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切忌傲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往往,每每。③沃;浇。这里当”洗”讲。④啖;吃、⑤谗:说人坏话。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dan吃; ②wo洗 ③ji供应 ④cha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②妻子的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揭示主题 四、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 ④迨:等到。 ⑤倍:同“背”,背诵。 阅读训练 l.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苦人 ( ) ②迨能倍诵乃止 ( ) ③迨能倍诵乃止 ( ) ④咏其文 ( )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子墨子九距之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参考答案 1、①担心 ②等到 ③才 ④吟咏; 2、 D; 3、C; 4、韦编三绝,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其真无马邪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执策而临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译句 。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句 。

3.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于是

作者对此表现出强烈的 之情。

4.文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句强调了 作用。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 (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 (填相关成语)正确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

(二)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采,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子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1)。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子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2).今贼适疲于西,又务子东,兵法乘劳,此进趋(3)之时也。(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释: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③进趋:赶快进兵。

1.填空答问:这两段文字都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除蜀国外,另两国是____与______;文中的“先帝”指 ,“陛下”指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①夙夜忧叹: 。

②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

3.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找出有关句子:

甲文: 。

乙文: 。

4.申、乙两段文字都紧扣“诸葛亮上《出师表》”这一中心,写出了哪两层意思?请分层概括回答:

① 。

② 。

(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蹊:践踏。(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依僧寺以居 无从致书以观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恃卫之臣不懈于内

C. 暮归,亡其牛 其真无马耶

D.录为弟子.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

②其义自见:

③自晓其文: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答)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这是因为

(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

(五)

晋平公问子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1)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②安敢戏君乎:

③如日出之阳: ④臣闻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答: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答:

(六)

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 ②达者七十二人:

③经传无文: ④博士无以对: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据何文,以知之?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 答:

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答: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一)1.考查虚词能力,答案A。 ( “而”都表示转折关系。)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要通观全文;抓住关键词、(如“策” “道”“食”“尽其材”)坐实词义,疏通句意,译句便水到渠成。答案:①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②喂养它,又不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考查提取文段要点能力。“不知马”是贯穿全文的核心, 造成千里马悲剧的根源,抓住就迎刃而解。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4、命运起决定作用。毛遂自荐知人善任或举贤授能

(二)1 魏 吴;刘备 刘禅。 2(1)通夜忧虑感叹(2)睡不安宁,吃不好饭(或寝食难安)3 甲文今南方己定,兵甲已足;乙文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4 (1)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2)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三)1 A 2 A 3 A 偷偷地进学校去听学生读书 B (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何不)就让他去读书呢?4 勤奋好学 孝敬父母。

(四)1.考查解释词义能力。三个同均表明读书效果.答案:①收获②同“现”③明白 2.考查理解层意能力。解析第1、2句,从“先须”“继以”可看出句序;再从句中两个“使其言”……“使其言’,把握层意要点,最后提取相关语句,整合要点回答。答案:第一步要“熟读”,要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第二步要“精思”,要能“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3.考查筛选提要能力。答案:心到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4.考查概括文段主旨能力。答案: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五) 1考查词语理解能力。答案:①向②戏弄 ③明亮④听说,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联系上文,抓住关键词“孰与”“昧”可译句:(秉烛之明)比摸黑走路,谁(哪个)好(强)?

3、考查文意理解能力。文中两人的心态不同,对“暮”字含义解说各异。答案:前者“暮”为时间晚了,迟了。晋平公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后者“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5.考查概括文章主旨能力答案: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等。

(六)1.考查解释词语能力。答案:①曾经·②贤达③文字记载④应对、回答。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答案:①根据什么文章知道的②成年者五六个人,孩童六七个 3.考查理解文意能力。答案:动筒把约数“五六(人)”当成相乘数去作乘法计算,因此闹笑话。 4.考查分析评价能力。开放性试题、多角度评析,有多种启示。答案:从动筒来说,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自作聪明;从博士来说,读书不能食古不化,不知变通,不要奉经书为至理,不敢质疑等。

(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 )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④及鲁肃过寻阳( )
(2)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填空。
本文选自《 》,这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主持编纂的一部 。文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治经”可解典”。“经”,指《易》《 》《 》《 》等书。
(4) 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案: (1) 分值(2分)①当道、当权 ②推托 ③通“耶”,语气词 ④到了……的时候
(2) 分值(4分)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3) 分值(3分)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年体通史 《诗》《书》《礼》《春秋》(写出其中三个即可)
(4) 分值(3分)提示: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

(八)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1、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著每以为未善 ②太宗遂刻意临学

③或询其意 ④若遽称善 ⑥帝笔法精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②又以问著
③书固佳矣
3、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

(九)崔景偁拜师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1、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既数岁 ②请为弟子 ③偁之从先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余愧谢,不获
②某则愿庶几焉
3、上文有四个“为”,请依次作解释:①_______②______③ ________④______

(十)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朕向为群凶未定 ②不暇读书 ③比来四海安静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躬亲戎事 ②不徒言也

③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3、唐太宗认为不读书的后果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八)宋太宗学书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3.王羲之。(九)崔景偁拜师1.①已经②学生③追随2.①我惭愧地拒绝,但对方不同意②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3.①作为②成为③写④做(十)为人大须学问1.①早先②空闲③近④全国2.①亲自参加战争②不是空话③回想年轻时做的事,感到很多做错了。3.莅事惟烦。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其真无马邪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执策而临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译句 。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句 。

3.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于是

作者对此表现出强烈的 之情。

4.文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句强调了 作用。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 (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 (填相关成语)正确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

(二)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采,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子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1)。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子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2).今贼适疲于西,又务子东,兵法乘劳,此进趋(3)之时也。(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释: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③进趋:赶快进兵。

1.填空答问:这两段文字都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除蜀国外,另两国是____与______;文中的“先帝”指 ,“陛下”指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①夙夜忧叹: 。

②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

3.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找出有关句子:

甲文: 。

乙文: 。

4.申、乙两段文字都紧扣“诸葛亮上《出师表》”这一中心,写出了哪两层意思?请分层概括回答:

① 。

② 。

(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蹊:践踏。(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依僧寺以居 无从致书以观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恃卫之臣不懈于内

C. 暮归,亡其牛 其真无马耶

D.录为弟子.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

②其义自见:

③自晓其文: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答)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这是因为

(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

(五)

晋平公问子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1)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②安敢戏君乎:

③如日出之阳: ④臣闻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答: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答:

(六)

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 ②达者七十二人:

③经传无文: ④博士无以对: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据何文,以知之?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 答:

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答: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一)1.考查虚词能力,答案A。 ( “而”都表示转折关系。)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要通观全文;抓住关键词、(如“策” “道”“食”“尽其材”)坐实词义,疏通句意,译句便水到渠成。答案:①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②喂养它,又不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考查提取文段要点能力。“不知马”是贯穿全文的核心, 造成千里马悲剧的根源,抓住就迎刃而解。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4、命运起决定作用。毛遂自荐知人善任或举贤授能

(二)1 魏 吴;刘备 刘禅。 2(1)通夜忧虑感叹(2)睡不安宁,吃不好饭(或寝食难安)3 甲文今南方己定,兵甲已足;乙文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4 (1)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2)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三)1 A 2 A 3 A 偷偷地进学校去听学生读书 B (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何不)就让他去读书呢?4 勤奋好学 孝敬父母。

(四)1.考查解释词义能力。三个同均表明读书效果.答案:①收获②同“现”③明白 2.考查理解层意能力。解析第1、2句,从“先须”“继以”可看出句序;再从句中两个“使其言”……“使其言’,把握层意要点,最后提取相关语句,整合要点回答。答案:第一步要“熟读”,要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第二步要“精思”,要能“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3.考查筛选提要能力。答案:心到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4.考查概括文段主旨能力。答案: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五) 1考查词语理解能力。答案:①向②戏弄 ③明亮④听说,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联系上文,抓住关键词“孰与”“昧”可译句:(秉烛之明)比摸黑走路,谁(哪个)好(强)?

3、考查文意理解能力。文中两人的心态不同,对“暮”字含义解说各异。答案:前者“暮”为时间晚了,迟了。晋平公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后者“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5.考查概括文章主旨能力答案: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等。

(六)1.考查解释词语能力。答案:①曾经·②贤达③文字记载④应对、回答。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答案:①根据什么文章知道的②成年者五六个人,孩童六七个 3.考查理解文意能力。答案:动筒把约数“五六(人)”当成相乘数去作乘法计算,因此闹笑话。 4.考查分析评价能力。开放性试题、多角度评析,有多种启示。答案:从动筒来说,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自作聪明;从博士来说,读书不能食古不化,不知变通,不要奉经书为至理,不敢质疑等。

(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 )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④及鲁肃过寻阳( )
(2)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填空。
本文选自《 》,这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主持编纂的一部 。文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治经”可解典”。“经”,指《易》《 》《 》《 》等书。
(4) 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案: (1) 分值(2分)①当道、当权 ②推托 ③通“耶”,语气词 ④到了……的时候
(2) 分值(4分)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3) 分值(3分)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年体通史 《诗》《书》《礼》《春秋》(写出其中三个即可)
(4) 分值(3分)提示: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

(八)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1、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著每以为未善 ②太宗遂刻意临学

③或询其意 ④若遽称善 ⑥帝笔法精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②又以问著
③书固佳矣
3、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

(九)崔景偁拜师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1、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既数岁 ②请为弟子 ③偁之从先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余愧谢,不获
②某则愿庶几焉
3、上文有四个“为”,请依次作解释:①_______②______③ ________④______

(十)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朕向为群凶未定 ②不暇读书 ③比来四海安静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躬亲戎事 ②不徒言也

③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3、唐太宗认为不读书的后果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八)宋太宗学书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3.王羲之。(九)崔景偁拜师1.①已经②学生③追随2.①我惭愧地拒绝,但对方不同意②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3.①作为②成为③写④做(十)为人大须学问1.①早先②空闲③近④全国2.①亲自参加战争②不是空话③回想年轻时做的事,感到很多做错了。3.莅事惟烦。

文言文阅读§1

管 仲 相 齐

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无知弑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鲁人以兵纳之。未克,而小白入,是为桓公。使鲁杀公子纠于鲁之生窦。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鲍叔牙为宰相。辞曰:“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乃使人请于鲁庄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遂以为相。注云:三衅者,以香涂身曰衅。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大抵召忽之死,为守节;管仲不死,为树功。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子纠,弟也,不当辅以争国。 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
(《劝忍百箴》)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 奉:奉命
B.鲁人以兵纳之 纳:接纳
C.辞曰:若必治国家者 辞:告诉
D.故请之 请:请求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以兵纳之 而与坐而问焉
b.合立当事之 不当辅以争国
A.“之”和“焉”相同,“合”和“当”不同
B.“之”和“焉”相同,“合”和“当”也相同
C.“之”和“焉”不同,“合”和“当”相同
D.“之”和“焉”不同,“合”和“当”也不同

3.“民到于今受其赐”一句中“其”指代的内容是
A.召忽之死节 B.管仲之惠泽 C.叔牙之荐能 D.桓公之德政
4.下列句中加点的“死”字与“召忽死之”中的“死”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B.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C.等死,死国可乎
D.管仲不死,为树功

以下5—6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
A.这是子贡回答管仲为什么不死时说的话。
B.这是子贡回答管仲为什么不能死的原因的托辞。
C.这是孔子回答子贡所问的管仲为什么不死时说的话。
D.这是孔子回答子贡所问的管仲为什么不死的原因的托辞。

6.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
A.所以圣人并不要求召忽去死,但称赞他守节的功德。
B.所以圣人并不责问召忽为什么去死,但称赞他守节的作用。
C.所以圣人并不要求管仲去死,反而称赞他的作用。
D.所以圣人并不责问管仲为什么不去死,反而称赞他的功德。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②寡君……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③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
④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下列叙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莒后,让公孙无知杀了襄公,立小白为桓公。
B.管仲、召忽奉公子纠之命逃到鲁国,子纠死后,召忽为他守节而死,而管仲不死,各得其所。
C.鲍叔牙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管仲,治理好国家,一定要请回他,故向桓公举荐管仲。
D.管仲任相后,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统一了天下,百姓感激他的恩德。

柯 邑 之 盟

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而,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仲曰:“然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管仲谓桓公曰:“君其许之。”桓公许之。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左右曰:“要盟可倍,曹刿可仇,请倍盟而讨曹刿。”管仲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诸侯翕然而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侯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 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于柯之盟也。
(《新序·杂事四》)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要盟可负 ②为鄄之会
A.①yo 重要 ②wi 为了
B.①yo 要挟 ②wi 主持
C.①yo 要挟 ②wi 为了
D.①yo 重要 ②wi 主持

2.对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请当其君 ②君其许之
③曹刿手剑援刃而进 ④请倍盟而讨曹刿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要盟可倍”中“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曹刿手剑援刃而进 B.桓公遂与之盟
C.被明月兮佩宝璐 D.舍相如广成传舍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尊事周室 周室:周,朝代名。周室,指周王朝。
B.九合诸侯 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
C.功次三王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一说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D.为五伯长 五伯:指古代五个占领一方的首领。

5—6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三存亡国,一继绝世
A.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B.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C.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D.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6.本信起于柯之盟也
A.根本的信义是从柯邑的盟约而来的
B.根本的信义是从柯邑缔结盟约时开始建立起来的
C.寻根追源,(齐桓公的)信义是在柯邑缔结盟约时开始建立起来的
D.寻根追源,(齐桓公的)信义是从柯邑的盟约而来的

7.对曹刿在坛上迫近齐桓公时讲的一句话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责问齐桓公为什么侵犯鲁国。
B.追问齐桓公是不是还要进攻鲁国。
C.警告齐桓公赶快放弃进一步攻打鲁国的打算,不然的话,将与他拼命。
D.暗示齐桓公:不许进攻鲁国,并且必须接受自己的条件,不然的话,将与他拼命。

8.下面是对管仲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被“曹刿手剑援刃而进”的气势吓破了胆,连连劝齐桓公接受对方的条件。
B.管仲力排左右“倍盟而讨曹刿”的议论,认为不负不仇可以“著信天下”,表现了过人的见识。
C.管仲将计就计,利用曹刿强迫齐桓公订立盟约一事来改变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形象,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D.管仲以遵守可负的盟约来博取天下信誉的主张,为齐桓公一匡天下,成为五伯之长创造了条件。

介 推 拒 禄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说苑·介子推不受禄》)

1.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天未绝晋 ②不食其食
A.①灭绝 ②俸禄 B.①绝望 ②粮食
C.①断绝 ②吃 D.①截断 ②给……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及”与“赏不及推”的“及”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 D.及捕入手,已股落腹裂

3.对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必将有主 ②主晋祀者 ③推从者怜之 ④五蛇从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见”与“至死不复见”的“见”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B.于是入朝见威王
C.大王见(臣列观 D.才美不外见
5—6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A.归罪而去模仿他们,我的罪过比他们还要大
B.责怪了他们而又效法他们,我的罪过比他们还要大
C.责怪了他们而又效法他们,在罪过上我比他们还要大啊
D.归罪而去模仿他们,在罪过上我比他们还要大啊
6.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
A.言语是身体的花纹,身体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花纹
B.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
C.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花纹
D.言语是身体的花纹,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

7.以下八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介子推母子到死再没有露面有关的一组是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
③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④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⑤能如是,与若俱隐
⑥盍亦求之
⑦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
⑧亦使知之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④⑤⑧ D.②③⑥⑦

8.下面是对本文主要意思的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赞同介子推把文公的复国归功于天的观点。
B.文章歌颂了介子推有功而不图报的品德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 )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④及鲁肃过寻阳( )
(2)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填空。
本文选自《 》,这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主持编纂的一部 。文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治经”可解典”。“经”,指《易》《 》《 》《 》等书。
(4) 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案: (1) 分值(2分)①当道、当权 ②推托 ③通“耶”,语气词 ④到了……的时候
(2) 分值(4分)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3) 分值(3分)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年体通史 《诗》《书》《礼》《春秋》(写出其中三个即可)
(4) 分值(3分)提示: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

原文,解释请到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3400199.html处查看。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我用括号代替)
A.及其家(穿)井:挖
B.吾穿井(得)一人:应得
C.国人(道)之:传说
D.得一人之(使):劳力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加点词为"之")
①宋之丁氏
②有闻而传之者
③闻之于宋君
④宋君令人问之与丁氏
⑤得一人之使
A.1,2,3,4,5
B.2,3,4,5
C.3,4,5
D.2,3,4

3.鹬蚌相争这则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B
2、D
3、这则古文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应该退一步思考,不然就会两败俱伤。
C.文章肯定了晋文公知过能改的贤君胸襟。
D.文章批判了介子推母亲邀功请赏的思想。

  • 求十篇超简短的文言文练习附答案!不够也没关系。总之我现在急用!_百度...
  • 答:答案: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四《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

  • 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 答:1. 九年级+中考文言文阅读高效训练88篇第三次修订的内容及答案 九年级中考文言文阅读88篇第三次修订(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

  • 初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 答:第一篇 阅读《三峡》,完成1-4小题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湖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

  • 初二文言文课外专题训练
  • 答:(3分) 答案: ___ (二)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选文]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讠宣 (3)也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

  • 初中文言文拓展训练及答案
  • 答:1. 中学文言文拓展阅读(7)答案《拾椹供亲》《床头捉刀人》《涓蜀梁 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

  • 八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答案
  • 答:答案:C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孝庄文皇后是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孝端皇后的侄女,清世祖顺治即位后,被尊为。 5. 八年级的课外文言文练习 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诋毁,指责)处,姑置之。明日取读,则瑕疵...

  • 求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十篇(附答案)
  • 答:1.芒山盗 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jué)。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

  • 初一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 答:1.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5篇答案 (一)敏慧1、黄琬巧对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 2.神童庄有恭1.①官府②正巧③下棋④对“...

  • 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 答:1. 古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四篇 第一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互。 狐曰:“子(你)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 找初中升的十篇文言文训练(要答案的)
  • 答: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一)1.考查虚词能力,答案A。 ( “而”都表示转折关系。)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要通观全文;抓住关键词、(如“策” “道”“食”“尽其材”)坐实词义,疏通句意,译句便水到渠成。答案:①鞭策它,不按正确的...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