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品读历史成语典故,收获成长的启示,成为更优秀的你

2024-05-31m.verywind.com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读物极度匮乏的时期,文学名著在我记忆中最深的印象来自电影,第一次看《红楼梦》电影的时候,哭得稀里哗啦的。而对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脉络,则来自课本的成语故事,比如: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是祖先留下的智慧宝藏,其思想精华,处事原则,人生哲理,许多至今依然是我们为人处事所遵循的标准。

四大名著是中国古代的文学精华,每读一遍有不同的领悟,还能从其中读出不同的人生。

读红楼,过情关;读水浒,过利关;读三国,过争关;读西游,过欲关。读四大名著,始于对名利情等欲望的追逐和争斗,终于觉悟。

而历史上留下来的成语典故也不计其数,作为文学宝库中的一粒明珠,成语典故以其深刻隽永、言简意赅深受大众欢迎,很多成语典故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优美故事,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我的历史知识还是比较匮乏的,仅仅停留在耳熟能详的成语词汇上,这和市面上的很多历史书,内容枯燥无味,晦涩难懂不乏关系,估计和我这样的成年人也大有人才。

在全民教育的时代,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亲子阅读,是养成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中之重,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究竟应该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阅读书呢?

《伍老师说历史》一书作者伍智,浓缩了15年的教学精华,将5000年的历史浓缩在119个经典故事里,透过精彩有趣的历史故事,填补孩子们对历史知识的匮乏,通过阅读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就可理清历史的来龙去脉,从而生动形象的读史睿智。那我今天就从《伍老师讲历史》这本书中,挑几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剖析其蕴含的人生哲理。

本书第一册《上古三代》中尧舜禅让成语典故的大意是:

古代尧帝品行高尚,宽厚仁慈,他在位时,百姓安定富足,百官尽忠职守,各部落人民安定团结,人民都很爱戴他。尧帝逐渐变老时,召集文武百官推荐一位继承人,并把帝位让给了平民出生的舜,即后来的舜帝。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尧舜禅让”的故事。

他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的原因,是因为丹朱品行败坏,性情顽劣,他认为只有品德高尚和有才能的人才能当帝王。

舜年少时母亲死的早,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舜的父亲愚昧无知,继母阴险恶毒,弟弟狂妄自大,舜屡遭父亲、继母和弟弟的陷害。但是舜总是能够化险为夷,机智脱险。

少年时的舜,面对这种悲惨的人生遭遇,不但不计较,还更加孝敬父母,帮助弟弟。后来,舜帝也仿效尧帝,把帝位禅让给了具有同样美德的禹。“亲人虐我千百遍,我对亲人如初恋”,因此,舜又被看成是大孝和大善的典范。

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看到尧、舜两个帝王身上宽厚,仁慈,孝顺的高尚品质,他们为了国家利益顾全大局,不因一己之私,而用自己的不成才的后代,他们认为品德优良又有才华的人才堪当此任。

这则成语故事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我们要象尧、舜一样宽厚仁慈,孝顺谦让、处世公平。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与其他能力相比更为根本。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造福家庭、社会和国家,也能福泽孩子未来。

如果本末倒置,唯分数论,很可能会坑了孩子的一生。

第三册《战国秦雄》中负荆请罪成语典故的大意是:

春秋战国时期,廉波和蔺相如在赵国是有名的良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件事情过后,蔺相如被破格重用,位居赵国名将廉颇之上。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廉波,对后来者居上的蔺很不服气,处处为难他!而蔺相如不与廉颇计较,为顾全大局,处处避让,后来廉颇知道了事情真相,非常内疚,他裸露上身,背负荆条,到蔺相如门前请罪,最终结成了生死之交。

蔺相如面对廉颇,顾全大局,谦恭忍让,面对强秦,不畏强权,斗智斗勇,面对赵王,赤胆忠心,不辱使命。而廉波为人襟怀坦荡,勇于知错就改。

这则成语故事对我们的启发是:

我们要培养孩子,学会宽怀大度,顾全大局,知错就改的品质。从小养成知错就改的良好品质,就能够更好的进步和成长,也会越来越优秀。而孩子的胸襟格局、气度等正能量的观念养成,孩子看问题和看世界的角度就会不一样,孩子将来达到的人生高度也会不一样。

第四册《秦时明月》中孺子可教成语典故的大意是: 

张良是西汉初期著名的谋士。有一天,张良在一座桥上散步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见到张良,故意把一只鞋丢到桥下,让张良拣起来。张良二话不说就把鞋捡了起来,老人见状,又叫张良给他把鞋穿上,张扬也不和老人计较,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

张良望着转身离开的奇怪老人,若有所思,没想到老人走出很远之后,又返身回来,对张良说:你这小伙子值得我指教。五天后一大早,再到桥上来见我。

第五天早上,张良匆匆赶早到时,老人却已在桥上等他了,还责备张良来晚了,叫他五天后早些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在鸡叫时就赶到桥上了,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还责备张良来晚了,让他五天后再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夜半摸黑早早来到桥上等候,好一会才见老人姗姗而来,老人这次高兴了,并拿出一部《太公兵法》赠送给张良,叫他好好学习钻研。

张良如获至宝,起早贪黑的研读,终于成了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辅佐汉高祖平定天下,因功绩卓著被封留侯,与萧何、韩信一起被称“汉初三杰”。

这则孺子可教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家庭教育上,父母要引导孩子,在通往成才成功的路上,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收获也可能姗姗来迟,有些耕耘可能见不到收获。那么这种时候我们就要教育孩子,欲速而不达,积累也是成功的基础,厚积才能薄发。在成长的路上,只要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气馁,努力朝着目标前行,总有一天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巴金曾经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学者留下的杰作。它教育我们、激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社会更有用。

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天才完人,在成长的路上,无论是孩子或成年人,都是在一场修行的旅程中,只有学会从前人的经验智慧中汲取知识能量,并时时修正自己前行的步伐,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品读历史成语典故,收获成长的启示,成为更优秀的你
  • 答:《伍老师说历史》一书作者伍智,浓缩了15年的教学精华,将5000年的历史浓缩在119个经典故事里,透过精彩有趣的历史故事,填补孩子们对历史知识的匮乏,通过阅读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就可理清历史的来龙去脉,从而生动形象的读史睿智。那我今天就从《伍老师讲历史》这本书中,挑几个耳熟能详...

  •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的感悟与收获
  • 答:1、道德准则 许多古代成语故事强调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如“以德报怨”、“仁者无敌”等。这些故事告诉人们,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为是受人尊重和成功的关键。2、忍耐与坚持 许多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都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但他们通过忍耐和坚持克服了困难,最终获得了成功。这让人们明白,人生中会遇到挫...

  • 成语故事及启示
  • 答: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守株待兔的启示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守株待兔,告诉我们不要死守着一个简单的死道理、既定的目标或人和物,一辈子,从不改变最初的想法,妄想从此不用劳作、不用行动,就可以得到第一次成功时或幻想的成果,要知道事物...

  • 给我5个成语故事和启示
  • 答:【成语故事】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齐王,丞相萧何担心韩信兵权太大,就找樊哙共商计策。樊哙自鸣得意,连夸自己是如何斗败项羽,吓得他目瞪口呆,从而保住主公。面对这淮阴一饿夫且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只须叫一两个人就可以把他一刀两断 雕栏玉砌【成语故事】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消灭了南平、后蜀、...

  • 带有典故的历史成语故事要有寓意,和道理.越多越好
  • 答: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

  • 经典成语故事读后感100字
  • 答:我读了一本《成语故事》,其中有许多插图,非常吸引人。故事对我们启发很深,有教育意义。有《八仙过海》,《拔苗助长》,《画龙点睛》,《老马识途》,等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了宋国有一位农夫,他每天都要去田里老动,非常辛苦,这个农夫是个急性子,他每天回家前,都要量一量长了没有...

  • 《成语故事》读后感
  • 答:这个学期我和老师、同学们共读了一本书——《成语故事》,这本书有七十九个成语,每一个成语之后都有一个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读。 读完这本书,我的收获很大。“程门立雪”讲的是尊师重道的故事,表现了杨时和游酢学习的刻苦及对师长的尊重。也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一定要谦卑、刻苦...

  • 《成语故事》读后感
  • 答:我个人认为《成语故事》是一本很棒的书,也是我们成长中必读的书,它会使我们更加优秀。 《成语故事》读后感8 成语,是我国的一种特殊的词汇,它一般以四字的为主,当然,也有六字的,如“此一时彼一时”等,也有八字的,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甚至有其他字数的。今天要说的成语,它...

  • 《成语故事》读后感
  • 答:我读了一本《成语故事》,其中有许多插图,非常吸引人。故事对我们启发很深,有教育意义。有《八仙过海》,《拔苗助长》,《画龙点睛》,《老马识途》,等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了宋国有一位农夫,他每天都要去田里老动,非常辛苦,这个农夫是个急性子,他每天回家前,都要量一量长了没有...

  • 成语故事读后感
  • 答:前几天,妈妈买了一本《中华成语故事》给我,我爱不释手,不管到哪儿都带着它。 读了这本书后,我发现这本书里的故事分三种: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 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寓言成语故事是《滥竽充数》。这篇故事是这样写的: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