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高中文言常用虚词有哪些(常考的呢) 高中语文重要的文言虚词有哪些

2024-06-01m.verywind.com
古代虚词有哪些~

  古代汉语的虚词
  (一) 代词

  古代汉语的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

  一、 人称代词

  (1)表示第一人称的代词有“吾”、“我”、“予(余)”等。译成“我”、“我的”。例如:

  a.开我(我的)东阁门,坐我(我)西阁床...... (《木兰诗》)

  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我)每念,常痛於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游褒禅山记》)

  c.余(我)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d.予(我)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表示第一人称的代词“余”字还可以交互使用。例如:

  e.沛公曰:“君为我呼人,吾(我)得兄事之。(《鸿门宴》)

  表示第一人称的代词“余”字还可作指示代词,如“攻其一点,不及其伓余”;还可作数词,如“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等,注意分辨。

  第一人称代词“予”字应读第二声,如读第三声,则作动词,如“生杀予夺”;予是给的意思,注意分辨。

  (2)表示第二人称的代词有“女(汝)”、“尔”、“而”、“若”、“乃”、“子”等。可译为“你”或“你的”。例如:

  a.而(你的)翁归,自与汝(你)复算耳。(《促织》)

  b.三岁贯女(你),莫我肯顾。(《硕鼠》)

  c.与尔(你)三矢,尔(你)其无忘乃(你的)父之恕!(《伶官传》)

  d.若(你)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系沛公于座,杀之。(《鸿门宴》)

  e.以子(你)之矛,陷予(你的)之盾,何如?(《韩非子.难一》)

  第二人称代词“而”注意与连词“而”相区别,“女”注意与名词“女nÜ”相区别,“乃”注意与副词“乃”相区别。

  (3)表示第三人称的代词有“之”、“其”、“厥”、“渠”等。可译为“他”或“他的”。例如: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他)至湖口......(《石钟山记》)

  b.於是弃其(他的)家走之关中,将尽厥(他的)职焉。(《复庵记》)

  c.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他)声义,歛赞财以送其(他)行,哭声震动天地。(《五人墓碑记》)

  例c中“之”与“其”互用,“之”是“为”的宾语(“之”多作宾语),“其”是兼语(“其”多作主语、定语或兼语),注意分辨。

  虽与府吏要,渠(他)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古汉语的人称代词一般可兼指复数。例如:

  d.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我们)共之矣。(《赤壁之战》)

  e.此迫矣!臣请入,与之(他们)同命。(《鸿门宴》)

  f.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们),毋吾以也。(《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

  g.思厥(他们的)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h.至於今,邵之贤士大夫请於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他们);且立石於其(他们的)墓之门,以旌其(他们的)所为。(《五人墓碑记》)

  也有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的后面加上“侪”、“棐”、“属”、“曹”等表示多数的。例如:

  i.此故吾侪(我们)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

  j.不者,若属(你们)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k.若翁廉,若辈(你们)皆且为所虏。(《王忠肃公翱事》)

  l.尔曹(你们)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之绝句》)

  在古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也可以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应注意分辨。例如:

  m.鄙浅之人,不知将军宽之(我)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n.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我)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o.而余亦悔其(我自己)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p.老臣以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你的)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也可作指示代词。详见后文。


  作者:东方不败烟雨遥 2006-5-20 10:53 回复此发言


  2 古代汉语的虚词


  (二)副词

  古�语中的副词一般又可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语气情态副词、否定副词、敬谦副词和指代副词七类。

  -、表示程度的副词常用的有“极”、“甚”、“至”、“殊”、“绝”、“颇”、“良”等,可译为“很”、“非常”、“最”等;还有“益”、“弥”、“愈”可译为“更加”、“越发”;还有“稍”、“少”、“略”、“微”,表示程度轻微,可椐上下文灵活译出。例如:

  a.以简水灌之,始出,状极(非常)俊健。(《促织》)

  b.子孙视之不甚(很)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c.履至绝(最)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d.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太)甚。(《廉颇蔺相如列传》)

  e.佛印绝(非常)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f.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很)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指南录>》后序)

  g.感我此言良(很)久立,�坐侣弦弦转急。(《琵琶行》)

  h.独夫之心,日益(更加)骄固。(《阿房宫赋》)

  i.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越)繁,侵之愈(越发)急。(《六国论》)

  j.录毕,走送之,不敢稍(稍微)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k.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稍微)变。(《五人墓碑记》)

  l.敬亭丧失其资略(差不多)尽。(《柳敬亭》)

  m.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微微)颔之。(《卖油翁》)

  二、表示范围用的有“直”、“特”、“但”、“第”、“唯”、“仅”,可译为“只”、“仅仅”;还有“悉”、“咸”、“皆”、“率”、“举”、“俱”,可译为“全”,“都”;还有“鲜”, 可译为“少”;还有“并”,可译为“一�”、“同时”。还有“啻”,经常与“不”字连用,“不啻”可译为“不止”,“不仅”、“不亚於”等。例如:

  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只)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b.相如度秦王特(只)以诈佯为予赵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c.但(只)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d.第(只是)为上者不能不察,使匹攘袂群�以伸其愤......(《书博�者事》)

  e.原其理,当是为谷中水�激,沙土尽去,唯(只有)巨石岿然挺立耳。(《雁荡山》)

  f.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只不过)足,食亦仅仅(只不过)足也。(《治平篇》)

  g.赵王悉(全)召群臣议......(《廉颇蔺相如列传》)

  h.京朝人人咸(都)知懋勤殿之事......(《谭嗣同》)

  i.故天子一跬步,皆注(全)关民命,不可忽也。(《促织》)

  j.六国互丧,率(全都是)赂秦耶?(《六国论》)

  k.举(全都)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儿无疾病 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l.臣头今与璧俱(一同)碎於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m.又隆冬,贫者席地而,春气动,鲜(少)不疫矣。(《狱中杂记》)

  n.抚臣、令尹,并(同时)受促织恩�。(《促织》)

  o.虽连城拱不啻(止)也。(《促织》)


  (三) 语气词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语气词有“者”、“也”、“矣”、“焉”、“耳”、“哉”、
  “乎”、“邪”(耶)、“与”、(欤)、“夫”、“为”等。可分为四种情况说明。
  一、表示停顿的语气词有“者”和“也”。其中又分为“损顿”和“顿宕”两种情况。
  例如: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c. 然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
  例 a. 的“者”字,例 b.、c. 的“也”字都表示提顿语气,表示有所解释。
  d.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


  作者:东方不败烟雨遥 2006-5-20 10:53 回复此发言


  3 古代汉语的虚词
  《过秦论》)
  e.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
  怨恶其君,视 之如敌仇,名之为独夫, 固其所也。(《原君》)
  例 d. 的“也”字,例 e. 的“者”字、“也”字,都表示顿宕语气,表示语气
  的舒缓。表示停顿(提顿和顿宕)的语气词都不必译出。
  二、表示语气、情态的副词常用的有“其”、“”、“得�”(得微)、“殆”、“庶”(
  庶几)、“乃”等表示推测及判断语气。“其”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
  ”、“”可译为“大概”、“原来”、“得无”(得微)可译为“该不会”、“莫不是
  ”、“无乃”可译为“恐怕”,“殆”和“庶” (庶几)可译为“大概”、“恐怕”、
  “几乎”等,“曾”和“乃”可译为“�”、“竟然”。“乃”还可以表示判断语气,
  可译为“就是”等。例如:
  a.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於此乎?(《师说》)
  b.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难道)为死君乎?(《肴之战》)
  “其”字还可以表希望语气,可译为“一定”,例如:
  c. 汝其(一定)勿悲!(《与妻书》)
  d. 不赂者以赂者丧,(原因是)失�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e. 成反复自念,得无(莫不是)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f.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恐怕)不可乎?(《肴之战》)
  g. 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几乎)遍,独不言此山,(大概)当时
  未有雁荡之名。 (《雁荡山》)
  h. 王曰:“若是其甚与?(孟子)曰:殆(恐怕)有甚焉。”(《齐桓晋文之事》)
  i.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大概)庶几(差不多)乎?”(《庄暴见孟
  子》)
  j. 视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竟然)不异夫腐鼠。(《原君》)
  k.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l. 路旁一歧东上,乃(是)昔所未至者。(《游黄山记》)


  三、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常见的有“独”、“庸”、“岂”、“焉”、“宁”、“安”、
  “恶”等。可译为“难道”、“怎麼”、“怎能”、等。例如:
  m.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难道)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赵救》)
  n. 吾师道也,夫庸(岂、那)知其年之先后生於吾乎?(《师说》)
  o. 吾意久怀忿,汝岂(怎能)得自由!(《孔雀东南飞》)
  p. 割�焉(何必)用牛刀?(《论语‧阳货》)
  q. 王候将相宁(难道)有种乎!(《陈涉世家》)
  r. 安(怎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s. 以小易大,彼恶(怎麼)知之。(《齐桓普文之事》)
  表反问的语气,副词容易和表疑问的代词弄混。表反问语气的副词的特徵是
  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否定。如“焉用牛刀”是不必用牛刀的意思;“宁有种”是没
  有种 的意思。 而疑问代词的特徵是确有所指,详见前文。 表示语气、情态的
  副同还有“信”、“固”、“故”等。“信”可译为“确实”、“实在”,“
  固”可译为“坚决”,“确实”等,“故”可译为“故意”。例如:
  t. �涛微茫信(实在)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u. 兰相如固(坚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v. 至于颠覆,理固(确实)宜然。(《六国论》)
  w. 以律非故(故意)杀,必久系,终无死法也。(《狱中杂记》)
  x. 三日断五四,大人故(仍然)嫌退。(《孔雀东南飞》)
  表示语气、情态的副词还“微”,可译为“略微”或“阴暗”、“秘密”
  等。例如:
  y. 微(暗中)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z. 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秘密)行人古寺。(《左忠毅公逸事》)


  作者:东方不败烟雨遥 2006-5-20 10:53 回复此发言


  4 古代汉语的虚词


  (四) 介词

  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於”、“以”、“与”、“为”、“乎”、等。介词可以用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工具、凭借、原因、目的、对象以及与行有关的人或事等。

  一、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方位、常用“於”、“乎”、“向”、(乡)等。可译为“在”、“从”、“到”、“向”、等。例如:

  a.亮见权於(在)柴桑......(《赤壁之战》)

  b.唐浮 图慧褒胎舍於(在)其址。而卒葬之......所以(《游褒襌山记》)

  c.叫嚣乎(到)东西,隳突乎(到)南北......(《捕蛇者说》)

  d.浴乎(在)沂,风乎(到)舞雩,�而归。(《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

  e.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於(傱)水上...(《石钟山记》)

  f.项王、项伯东向(面向)坐......(《鸿门宴》)

  g.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面向)自到,以送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常用“於”、“乎”、“及”、“比及”、“方”、“当”、等,也可译为“在”、“傱”、“到”、等。例如:

  a.是我於(在)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芙蕖》)

  b.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傱而师之......(《师说》)

  c.及(等到)陷於罪,然后傱而刑之,是罔民也。(《齐桓晋文之事》)

  d.求也为之,比及(等到到了)三年,可使民足。(《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

  e.方(在)是时,吾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f.方(在)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狱中杂记》)

  g.盖当(在)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h.当(在)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宴》)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方式或凭借,常用“以”、“用”、“因”,可译为“拿”、“用”、“凭�”、“按照”等可以不译。例如:

  a.何可废也,以(用)羊易之。(《齐桓晋文之事》)

  b.今以(凭借)秦之�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 敢留 壁而得罪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 传》)

  c.(阳处父)释左骖,以(用)公命赠孟子明。(《肴之战》)

  d.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凭借,由)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e.余船以(按照)次俱进。(《赤壁之战》)

  f.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袓因(凭)以成帝业。(《隆中对》)

  g.然后践华为城,因(利用)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

  h.是时,以(以......职衔)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i.翌日,以(以......身份)资政殿学士行。(《后序》)

  j.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凭......关系)同姓为吾后......(《梅花岭记》)


  (五) 连词

  古汉语的连词一般可分为八类。

  一、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常的有“与”、“及”、“且”、“以”、“而”、“既... ...亦(且)......”、“非.......抑......”、“而且”、“不仅......而且......”等。例如:

  a.彼与(和)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感则近谀。(《师 话》)

  b.夫夷以(而且)近则游者众,险以(而且)远则至者少。(《褒禅山 记》)

  c.河水清且(又......又......)涟漪。(《伐檀》)

  d.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又......又......)愧矣!(《游黄山记》)

  e.三军既(既)惑且(又)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所谓乱军吊胜。(《谋攻》)

  例a至e的连词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各是一个词。

  f.夫六国与(和)秦皆诸侯,其势弱於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论》)

  g.故遗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和)非常也。(《鸿门宴》)

  h.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和)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i.战士还者及(和)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作者:东方不败烟雨遥 2006-5-20 10:53 回复此发言


  5 古代汉语的虚词

  j.今有一言,可以解燕赵之患而(又)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

  例g至k中连词连接的前后两项,或一项为短语,或两项均为短语。

  k.有风(芙蕖)既作飘摇之态,无风(芙蕖)亦呈袅娜之姿,是我於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芙蕖》)

  例k连词“既......亦......”可译为“既......又......”;它所连接的后两项是两个分句。


  二、表示承关系的连词常用的有“且”、“而”、“则”、“即”、“然则”、“然后”等。一般可译为“并且”、“而且”、“於是”、“就”等。“然则”,本是两个词,合成为一个连词,“然”是“这样”的意思,“则”是“那麼”意思;“然后”,本也是由两个词合来的,与今义同,可不必译出。例如:

  a.肃宣权旨,论天事势,玫殷勤之下意。且(并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b.君子博学而(而且)日参省乎己,则(就)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c.项王曰:“赐之彘肩。”则(就)与之一生彘肩。(《鸿门宴》)

  d.且壮士不死即(便)已,死即(就)留大名耳......(《陈涉世家》)

  e.然则(既然如此,那麼)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f.权,然后(可不译)知轻重;度,然后(可不译)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齐桓晋文之事》)

  三、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常用的有“抑”、“如”、“其”,一般可译为“还是”.“或者”等。还有“与其......不如......”、“宁......”可视具体情况灵活译出。例如:

  a.吾能之乎?抑(还是)汝能之乎?(《与妻昼》)

  b.为肥甘不足於口与?轻暖不足於体与?抑(还是)为采色不足视於目与 ?(《齐桓晋文之事》)

  c.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还是)未死耶?(《梅花岭记》)

  d.方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

  e.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其......其......”可译为“是......还是......”。切不可将“其”字误作代词。另外,表选择的连词常见的还有“与其......不如......”、“与其......孰若......”、“与其......毋宁......”等。它们与前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从两种(或几种)。故又称舍取复句。例如:

  f.与其坐而亡,孰若(哪如)起而拯之?(《冯婉贞》)

  g. 与(与其)使吾先死也,无宁(不如)汝先吾而死。(《与妻书》)

  例f和例g是否定一种情况,肯定后一种情况。

  h.均之二策,宁(宁可)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i. 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宁可)请汝先死,吾担悲也。(《与妻书》)

  例h和例i是肯定前一种情况;否定后一种情况。


  (六) 助词

  古代�语中常见的助词有“之”、“夫”、“唯”、“是”、“云”(云�、云者)等。例如:

  a.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荆轲刺秦王》)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谏太宗十思疏》)

  例a、b的两个“之”字,均相当于现代�语结构助词“的”。这个作为结构助词的“之”字,还可以用于主谓之间或前置实语等乩情况。请参看后面语法部分。

  c.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之。(《赤壁之战》)

  d.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此子杖机变,可使以其技鸣。”(《柳敬亭传》)

  e.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珂剌秦王》)

  例c、d、e中的三个“之”字,是用来补充一个音节的,不必译出。

  f.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g.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例f、g的两个“之”字,表示一种特殊的修饰关系-既不表领关系,也非一般修饰关系。它的前后两个成分是同一性的,例f的郯子”与徒是一回事;例g的�父与丘也是一回事。这种助词之一般可译为这、这样的、那样的等。或不必译出。这类助词可称之为指恣性助词。

  h.唯求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i.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 h、i 的“唯”字是用于苜的助词,帮助表示判断是非或表示希望。例 h的“唯”字可译为“难道”,例 i的“唯”字可译为“希望”。

  j.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与陈伯之书》)

  例 j的“是”字可看作前置宾语的标志,“吞舟是漏”,即“漏吞舟”,可漏吞舟之鱼的意思。成语“唯才是举”、“唯利是图”中的“是”字均属这种用法。

  k.夫六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论》)

  l.夫将者之辅也。(《谋攻》)

  例 k、l中的两个“夫”字是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要发表议论,所以又称为“发语词”。无实义,不必译出。

  m.盖将以二十 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谭嗣同》)

  n.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孔雀东南飞》)

  o.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例m、n、o的“云”字,用於句末,表示对口耳相传的事情作出的客观记叙,可译为“等等”、“如此而已”等。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常见文言虚词

  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知识点解说]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 于 “着”、“地”等,或不译。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6.通“如”:好像,如同。
  7.通“尔”,你,你的。
  8.复合结构的用法:
  (1)“而已”:罢了。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二、何
  1.什么。
  2.怎么样。
  3.哪里。
  4.多么。
  5.为什么。
  6.怎么。
  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8.何:通“呵”,喝问。(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
  (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3)“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4)“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5)“何为”:
  a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b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c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6)“何意”:
  a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b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
  a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b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c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11)“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5.同“于”。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四、乃
  1.于是,就。
  2.才,这才。
  3.却。
  4.是,就是,原来是。
  5.竟然。
  6.而,又。
  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暂且,姑且。
  2.将,将要。
  3.而且,并且。
  4.况且,再说。
  5.尚且,还。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
  7.同“夫”,句首助词。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七、若
  1.如果,假如。
  2.像,好像。
  3.你(的),你们(的)。
  4.此,如此,这样。
  5.至于。

  八、所
  1.处所,地方。
  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
  (1)“所以”:
  a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b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2)“所谓”:所说的。
  (3)“所在”:
  a到处。
  b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1、成为,变成。
  2、做。
  3、作为,当作。
  4、是。
  5、以为,认为。
  6、被。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8、治理。
  9、装作。
  10、给,替。
  11、对,向。
  12.因为。
  13则“于”,在,当。

  十、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2、:哪里,怎么。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5、相当于“之”。
  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十一、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4、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5、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6、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十二、因
  1、于是,就。
  2、依照,根据。
  3、依靠,凭借。
  4、趁着,趁此。
  5、通过,经由。
  6、因为。
  7、缘由,机缘。
  8、沿袭。
  9、继续。

  十三、于
  1.对,对于。
  2.在。
  3.与,跟,同。
  4.到。
  5.从,自。
  6.在......方面。
  7.比。
  8.被。
  9.受。
  10.向。
  11.给。

  十四、与
  1、解释为:和、跟、同。
  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3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十五.则
  1.却,可是。
  2.那么,就。
  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5.就是。
  6.原来是。
  7.同“辄”,总是,常常。
  8、原来已经。

  十六.以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6、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7、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8、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9、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10、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11、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十七、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2、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
  3、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往往构成判断句。
  4、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6、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7、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8、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9、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10、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十八、.之
  1、他,她,它(们)。
  2、的。
  3、往,到......去。
  4、这,此。
  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6、我。
  7、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
  8、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常见的有 之、焉

高中文言常用古代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8.表示目的关系, 可译为“来”。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通"如":好像,如同。
(四)通“能”,才能,能力。
(五)作助词,表示语气、情感、停顿等,或组成双音节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已而】不久,后来。
【俄而】不久,一会儿。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四)何:通"呵",喝问。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o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②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旁宫赋》)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③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o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一)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等。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①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一)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多种组合关系。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方面)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5.被。(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7.“比”。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①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今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相当于“于+此”, “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在这”、“从这”等。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口技》)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①庞煖(nu?n同“暖”)易与耳。(《史记》)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崤之战》-《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两件事情在时间上、情理上的紧密联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个分句,引出假设情况,译为“假使”“如果”;有的用在后一个分句,表假设或推断的结果,译为“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分句之间(不是两个词)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史记》)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一)助词。
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可译为“个”、“样”之类)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不必译出。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2.指示代词,这,此。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6.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三)动词,到……去。

  • 文言文高考虚词18个有哪些?意思分别怎么翻译?
  • 答: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 答:2、何:常用来询问原因、目的等,或表示反问。3、乎: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反问等语气。4、乃:常用于强调,表示就是、才等意思。5、其:多用来代指人、事、物等。6、且:表示并列、递进等关系,有时也用来表示假设。7、若:常用来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8、所:多用于构成名词性结...

  •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有哪些?
  • 答: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 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⑶乎 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②介词:“于”、“在”、“...

  • 高中文言文常用的十八个虚词都有哪些,分别有哪几种意思?
  • 答: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

  • 高考的18个古文言文虚词及意思
  • 答: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一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

  • 高考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什么?
  • 答: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 1.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

  • 高中文言文18个常见的虚词
  • 答:18个常见的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扩展资料 一、而 (一)连词基本认知:而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连词,它包括各种语法、逻辑的关系,如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修饰、目的等。所谓连词,就是连接上下文并且表示...

  •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言虚词有哪些及其具体用法详解
  • 答: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 关于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 答: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而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翻译: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何: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

  • 文言中常见的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有哪些?
  • 答:常用文言虚词(25个)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