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文言文使动句式

2024-05-19m.verywind.com
~

1.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使动用法比较多,了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文言文的学习。学习使动用法需注意以下三点:

一、三种情形。文言使动用法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

1.动词使动用法。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例如: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这个行为不是主语“臣”发出,而是主语“臣”使宾语“之(项伯)”发出,是“使……活”意思,全句译为“项伯杀人,臣救活过他”。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忿恚”是主语 “(吴)广”使宾语“尉”“忿恚”,全句译为“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

③叫声屈动地惊天。(《窦娥冤》)“动、惊”分别是主语“屈”使宾语“地”“天”发出,分别是“使……震动、使……震惊”意思。

2.形容词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④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尊”是形容词,作使动,“使……尊贵”,“尊长安君之位”即主语“媪”使宾语“长安君之位”“尊贵”。

⑤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固”是形容词,作使动,“使……稳固”,“固其根本”即“使其根本稳固”。

3.名词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例如:

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名词,作使动,“使……为王”,“王之”即“使他(先破秦入咸阳者)成为王”。

二、判断方法。判断一个词是不是使动用法,方法有两种:

1.看能否在这个词里加进一个“使”字,加得进“使”就是使动,否则就不是。例如: ⑦“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烧(之),加不进“使”字,“烧”是一般动词;走(之),使(之)逃跑,加得进,“走”就是使动用法。

2.根据句义判断。例如:⑧士卒亦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李将军列传》)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判断两句中“从”字是不是使动,就要看句子的意义。⑧句中士卒比李广地位低,“从”当然是一般动词;⑨句中沛公地位比百余骑高,“从”便是使动,如果说是沛公“跟随着”百余骑,那就不合情理了。

三、翻译方法。使动用法的翻译要注意避免两种错误:

1.意译混淆直译。如:例①可以意译为“项伯杀人,我救活了他”,但不能因“活”可以意译为“救活”而认为不是使动用法,如果单独解释“活”,那就一定要直译为“使……活”,不能意译混淆了直译。

2.附加宾语。即翻译时把宾语也一同带进去。如:有人将“大王必欲急臣”的“急”,翻译为“使臣着急”,“足以荣汝身”的“荣”翻译成“使你荣耀”,这都是错误的译法,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使……着急”,“使……荣耀”。

2. 语文文言文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就是使之动,也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活用为使动用法的词在常态下往往不具有使动性质,而在活用的句子中却改变常态具有了使动性。文言中,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有这样的改变。

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却是没有的。 1.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一种表示动词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的活用。

在一般句子(非使动句子)中,宾语往往是主语支配的对象。如:“他做作业。”

“做”这个动作是由主语“他”发出的,而且,谓语“做”的对象是“作业”,也就是说宾语“作业”是主语“他”支配的对象。而在有“使动”关系的句子中,谓语表示的动作行为往往不是由主语发出的;宾语也不是主语支配的对象。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如果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臣活之”应该译为“我活了他”。

这显然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因为“活”这个词是一个不及物的动词。

现代汉语中,不及物的动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而在文言中,不及物的动词却常常可以带宾语,因而,我们就说这个不及物的动词给活用了。那它活用做什么词了?当然,肯定不是活用作及物动词了。

经过人们研究这类词发现,这些不及物的动词翻译过来时都有“使(宾语)动”的性质,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活用为“使动用”或“使动式”,后来规范了,就称之为“使动用法”。

3. 文言文句子中使动用法的规律

使动用法,就是使之动,也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活用为使动用法的词在常态下往往不具有使动性质,而在活用的句子中却改变常态具有了使动性.文言中,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有这样的改变.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却是没有的.

1.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一种表示动词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的活用.在一般句子(非使动句子)中,宾语往往是主语支配的对象.如:“他做作业.”“做”这个动作是由主语“他”发出的,而且,谓语“做”的对象是“作业”,也就是说宾语“作业”是主语“他”支配的对象.而在有“使动”关系的句子中,谓语表示的动作行为往往不是由主语发出的;宾语也不是主语支配的对象.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如果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臣活之”应该译为“我活了他”.这显然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因为“活”这个词是一个不及物的动词.现代汉语中,不及物的动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而在文言中,不及物的动词却常常可以带宾语,因而,我们就说这个不及物的动词给活用了.那它活用做什么词了?当然,肯定不是活用作及物动词了.经过人们研究这类词发现,这些不及物的动词翻译过来时都有“使(宾语)动”的性质,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活用为“使动用”或“使动式”,后来规范了,就称之为“使动用法”.

4.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有三种形式,分别为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概念认识 例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郑伯克段于鄢》) 引文中加下划线的“惊”字是典型的动词使动用法。

句中“吃惊”的不是庄公,而是姜氏,是难产而生的庄公“使(她的母亲姜氏)吃惊”。 为什么这么说?从上下文意来看,姜氏从此之后就不喜欢庄公,其原因就是庄公出生的时候是脚先出来,这种“逆生”就是难产,很容易导致母婴的死亡,因而,姜氏的“吃惊”就是很自然的。

另外,刚出生的婴儿没有意识,不可能对生养自己的母亲表示“吃惊”。所以说,“惊”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只能是宾语姜氏。

例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此句中的“舞”、“泣”这一动作的施行者分别是“潜蛟”和“嫠妇”,而使他们“舞”、“泣”的则是“余音”。 从以上例子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 1.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某个动词充当句子谓语的时候,句子的主语并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行者,也就是说,充当谓语的动词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这个动作。

2.解释这个动词时,应该在前面加“使”,成为“使(让)+ 宾 + 动词”的格式。 例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秦族不会主动灭亡自己,而是山东豪俊“并起”的外部原因使自己灭亡了。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是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的。

二、形式特征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语法特征是能带宾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带宾语。

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不及物动词。 比如,醒、徘徊、合作、觉悟、休息、前进、竞赛、冲突、灭亡等动词就不能带宾语。

在古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常就是指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换言之,古汉语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最多见。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们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时,也就带上了宾语。

例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苏洵《六国论》) 例句中的“却”是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指代“秦”的宾语“之”,“却”就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之)退却”。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二,就是看句中的作谓语的动词是不是后面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如果是,就可以尝试从使动用法的角度去理解。

下列句中加下划词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司马迁《淮阴侯列传》)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这种情况在古汉语里很少见。

这种用法有两种情况: 一是及物动词带宾语,在形式上和动宾结构没什么区别,区别只是在意义上。也就是说,使动虽然也是及物性质的,但是,它的动作行为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主动发出的,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使他们有这种动作行为。

例5:序八州而朝同列。(贾谊《过秦论》) 这句中“朝”是及物动词,意为“朝见”。

但是,各诸侯国去朝见秦国,并不是自愿的,而是能“序八州”的强大的秦国迫使他们来朝见的。所以,“朝”应解释为“使(同列)朝见”。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三,就是看宾语是不是主动发出这个动作行为,如果是外部的原因使宾语施行了这个动作行为,那就是使动用法。 二是有些及物动词读音的改变(一般变为第四声),往往是使动用法。

例6: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sì)以草具。(《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这句“食”字后省略了代词“之”,应理解为“使(让)(他)吃粗劣的饭食”。

例7: 中军置酒饮(yìn)归客。(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句诗中的“饮”的词义就是“使饮”,使动用法就是当然的了。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使动用法的及物动词的读音都改变,而且改变读音的也不限于及物动词,因而不能单纯从读音的变化来判断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四,就是思考上下文意是否表示的是使动的意思。

3.使动用法的语法特点。 使动用法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句的内容。

虽然古汉语里并不常见兼语句,但是,能用兼语句的结构特点去理解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帮助应是很大的。先分析两个现代汉语兼语句的。

5. 关于文言文“使动用法”的疑问

是这样的,你说的这几个词都是内动词也就是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及物,现在及物了,就成使动用法了。这属于使动用法中的不及物动词的使动。

破,残破,破损,在古文中这只能是说是某物残损。所以,“破之”就是让它呈现出“破”的状态。

废,不用为废。它的本义是“房屋倾倒”,从本义来看,“废”就是不及物的。同样地,废也是主语本身是动作的发出者和承受者——也就是不及物,如:他的手废了。其实一般都不再把“废先王之道”看做使动了,或者说是弱化它的使动意味了。

所谓不及物,就是说,该动词的动作由主语发出又由主语承受,从而往往表现为一种动作状态。比如:他活着——“活”是“他”发出的,也是“他”承受的,“活”就是不及物动词。如果带宾语,比如:他活我——这就是他让我活,变成使动了。又如:城破——“破”是“城”发出而又承受的一种动作状态,它就是不及物的。现在变成了“大军破城”,已经说到“破”是不及物动词,现在带宾语了,就是“大军使城破”的意思。其实使用者并不刻意去看是不是使动,而是为了节约语言,就直接说“破城”,慢慢地说多了,也就习惯了带宾语。按现代汉语的理解则是“大军攻破城池”的意思,

“破”“废”在现代汉语中,有了“穿破”“废除”的意思,变成了及物动词。所以我们会感觉它们不及物很奇怪。上面说到,不及物的词被用来带宾语久了,就变成及物了——大家都默认及物了,这两个词就是这样。

像“活”“破”“废”这类动词是否为使动,首先一点,后面有宾语——若以代词“之”为宾语则往往是使动了。第二,这个动词的本义或常常用到的意义是不及物的。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就是使动了。



  • 文言文使动意动原句
  • 答:主要有: (一)不及物动词使动: 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例句: A. 1. 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使……吃惊。 2. 焉用亡郑以陪邻。 亡:使……灭亡。 3. 阙秦以利晋。 阙:使……(土地)亏损。

  • 文言文使动句式
  • 答:3. 文言文句子中使动用法的规律 使动用法,就是使之动,也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活用为使动用法的词在常态下往往不具有使动性质,而在活用的句子中却改变常态具有了使动性.文言中,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有这样的改变.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却是没有的. 1.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一种表示动词使(宾语...

  • 中考文言文使
  • 答:(《触龙说赵太后》)“尊”是形容词,作使动,“使……尊贵”,“尊长安君之位”即主语“媪”使宾语“长安君之位”“尊贵”。 ⑤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固”是形容词,作使动,“使……稳固”,“固其根本”即“使其根本稳固”。 3.名词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

  • 初中文言文使动用法例句?
  • 答:1、必先苦其心志,苦:2、劳其筋骨,劳:3、饿其体肤,饿:4、空乏其身,空乏:5、行拂乱其所为,拂乱:6、所以动心忍性,动:7、所以动心忍性,忍:(二)被动用法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3、而后喻,喻:(三)一词多义 1、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 初中文言文使动用法整理
  • 答:一般说来,被活用为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怀:使??归顺。翻译:他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进而统治了天下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

  • 文言文使动句
  • 答:1. 文言文句子中使动用法的规律 使动用法,就是使之动,也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活用为使动用法的词在常态下往往不具有使动性质,而在活用的句子中却改变常态具有了使动性.文言中,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有这样的改变.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却是没有的.1.动词的使动用法,是...

  • 文言文使动用法
  • 答:文言文使动用法如下:一、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或产生这个动作。一般说来,被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用法后,后面就带有了宾语。例:劳其筋骨,...

  • 高考语文文言文使动用法常见类型
  • 答:使他为王”的意思。再看以下各例:既东封郑(《烛之武退师》)(封:使……成为边邑)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师》)(利:使……受益)以上就是几种常见的使动用法类型,只要同学们在了解之后再加上一定的练习,在高考的试卷中遇到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时,答起题来一定会得心应手。 c_kan();

  • 文言文区别使动和动词
  • 答:惊天动地、打草惊蛇、劳民伤财、沉鱼落雁、众口铄金、破釜沉舟、走马看花、倾国倾城、兴风作浪,等。4. 文言文:请教下作动词和使动(意动)的区别 使动就是“使……发生某种动作”,比如诗经里的“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个“乐”就是“使……高兴”的意思,或者意译成取悦。这就是一...

  • 文言文中怎样判断一个句子为使动或意动? 同上
  • 答: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1)名、形、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动用法,动词无意动.(2)使动是使宾语“做什么、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的看法、意念.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