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唐太宗最出色的儿子是谁? 唐太宗最出色的儿子是谁?拜托了各位 谢谢

2024-06-02m.verywind.com
唐太宗最爱的儿子是哪个?!~

7、“显赫”的妻族

根据《大唐吴国妃杨氏之志》上的志文,杨妃于贞观五年嫁于蜀王李恪,其父是右卫副率慈汾二州刺史静公杨誉,祖父为隋直阁将军岷蔚抚豪道五州刺史邢国公杨(士)贵。
如此看来这位杨妃的出身也是不错的。然而根据《贞观政要》的记载,贞观七年的时候,杨妃的父亲杨誉居然干出了“在省竞婢”——在皇宫禁地追逐婢女这等极为失仪的事,被都官郎中薛仁方拘留审问后,杨誉之子竟然趁机诬陷薛仁方,一口咬定他是故意和皇亲国戚过不去。好在魏征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薛仁方这才免于了被解职的危险。
正所谓是有其父必有其女,亲父兄的品行都如此了,可想而知杨妃的品性又能好到哪里去。
所以李恪贞观五年便成婚了,却一直等到贞观中期杨妃过世了,贞观二十年的时候才迎来了自己的头一个儿子,女儿信安县主也是贞观二十二年才出生的。想来杨妃不仅自己无法生育,还不让府中的妾室生。所以“英果”的吴王也只能等到杨妃过世了,续弦了萧妃,这才得以传承自己的香火。
再看李恪的继室萧妃,虽然没有史料说明这位萧氏的出身如何,但即便萧妃的家世再寻常至极,也要比杨妃强上太多了。
毕竟人家贤良淑德总是有的,萧妃进门后,李恪一举得了四个儿子和至少一个女儿就是最大的铁证。而且比起杨妃的父兄整天只知道打着蜀王妃的名号胡作非为,萧妃的家人至少没有因为恶劣行径而被史官记上一笔——不给吴王抹黑就已经是最大的争光了。
由此可见娶妻当娶贤是多么的重要!不然李恪作为堂堂一介吴王,怎么整天只能干出些打猎踩庄稼、和乳母的儿子赌博这些明显有失皇子身份的事呢?所以李恪屡屡在自己的封地上犯错,也着实怨不得是他自己不争气,因为归根究底都是拜其妻杨妃及妻族的胡作非为所赐。
在家中缺乏“贤内助”帮衬的情况下,吴王就是再“英果”,也是有力无处使啊。

8、“显贵”的后代们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恪后来被追封为郁林王,实际上是从一品的郡王,长子李千里被封为从三品的郁林县侯。武则天的时候,李唐宗室诸王中德高望重的都被杀得差不多了,只有李千里因为无才无德气量狭小性情急躁,又多次进献吉祥的物品才得以免于祸患。李唐宗室复辟后,李千里进封成王,与自己的儿子李禧跟随节愍太子起兵结果兵败被杀,等到睿宗即位后,睿宗虽然称其“保国安人,克成忠义,愿除凶丑,翻陷诛夷”,又表示“永言沦没,良深痛悼”,结果也只是官复原职,既无追赠亦无改葬。

次子李玮早卒。唐中宗初年追封为朗陵王,他的儿子李袨过继给了李恪的胞弟蜀王李愔,官至从四品上的秘书少监,唐玄宗的时候爵位降为了郡王,不过从礼法上来说,这支已经与李恪无关了。

三子李琨,《旧唐书》上说的很清楚,唐玄宗的时候因为占了儿子李祎的光,被追赠了个正三品的工部尚书,并被追封为了吴王。所以显然李琨能够被追封为吴王,与自己的父亲郁林郡王李恪没有半点关系,完全是自己儿子的功劳。而且李琨被追封后没有改葬,也没有因为追赠而补发俸禄。对照一下同辈李治的嫡子们,不是皇帝就被追封皇帝,不能追封为皇帝的即使被废后仍追封为太子;再比较开元同期,李隆基兄弟除早夭的为亲王,其余的不是被追封为皇帝就是太子。再想想李琨的幼子李祗早在唐中宗的时候就继承了吴王这个封号,就知道李琨追封的这个“吴王”究竟能有什么分量与荣誉了。
李琨的幼子李祗继承了这一脉,李祗是经过几次升迁才做到了陈留太守,而他的儿子李巘先是凭借门荫补了个五品官,后来继承了嗣吴王的爵位。《新唐书》中说李巘死的时候被追赠了太子少保,但因其“历官清白,居室不能庇风雨。收恤甥侄,慈爱过人,家无留储”,所以最后还是“公卿合赙乃克葬”。这点就不太能理解了,为什么李巘本身是从一品的爵位,死后又被追赠了从二品的官职,然而朝廷却没赏赐任何丧葬钱物,甚至需要同事们凑份子才能顺利安葬呢?

四子李璄,唐中宗的时候被封为归政郡王,因为其兄李千里参与了节愍太子起兵一事,所以连坐被贬为南州司马。最后卒于任上。

至于李琨的长子李祎,因为过继给了江王李嚣,所以从礼法上也排除在了李恪这一脉之外。不过既然《旧唐书》中郑重其事地声称李琨得以追封吴王是因为李祎的“显贵”,还说李祎的三个儿子“皆至达官,别有传”,那我们就来看看李祎这一脉究竟显贵到何种程度。
李祎本来是继承了江王的爵位,但最后还是降了一等爵变成了信安郡王。不过李祎在唐玄宗的时候可谓是官运亨通,虽然他立下第二次军功的时候,算起来已是60多岁的年逾花甲年近古稀之龄了。但史书上对吴王李恪这一脉特别的有好感,所以他的两个儿子固然是因为他的军功得以封官,他自己也加封了从一品的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又兼任了支度使、营田使等官职,但史官仍要为其感慨一句“其赏不厚,甚为当时所叹。”等到天宝元年李祎成为太子少师,旋即就退休了;再等到第二年升为太子太师时,委任书刚下,李祎就病死了。根据《旧唐书》的记录来看,虽然史官记载唐玄宗听说李祎死后痛惜了很久,但李祎作为朝廷的从一品大官却连个谥号都没上,丧葬规模如何更是不得而知,而太子李亨对他的老师更是一点表示也没有。
由此可以参考一下李治是如何对待李绩的,加封李绩为太子太师时还特地增加他的实封共一千一百户;李绩生病的时候,李治和太子送药给他服用;李绩死后,李治为他辍朝七日,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曰贞武;最后风光陪葬昭陵的时候,李治更是“登楼临送,望柳车恸哭,并为设祭。皇太子亦从驾临送,哀恸悲感左右。”

再来看看史官专门为之单独成传的李祎三子:李峘、李岘、李峄。
《旧唐书》说李峘是以郡王之子的身份,按例封为国公的,唐玄宗在成都的时候郭千仞趁夜谋乱,李峘等人带兵平定,却只加授了正三品的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而李岘以门荫入仕,经过“累”迁才做到正六品下的畿县令,不过按照“一品子正七品上”的规定来看,可以反证其父李祎的“显贵”了——虽然就在长孙无忌被黜自尽后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他的嫡孙长孙延就已经捞到了正五品以上的京官。李岘后来因为“匡翊肃宗”有功,得封国公。李峄则是最后官至蜀州刺史,史官称这一门显贵的三兄弟为“荣耀冠时”(不知道同祖同辈的李巘被同僚凑份子下葬的时候这三位在哪里)。
这三兄弟中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李岘,史官称其“少有吏干”“为政得人心”。然而正是在李岘身为京兆府尹的时候,杨贵妃的族人横行长安,李岘不仅对此束手无策,还被杨国忠找了个借口贬出jing城。直到唐肃宗上台后,才重新重用了他,最后“与吕諲、李揆、第五琦同拜相”(担任的不过是中书侍郎一职,不仅有两名中书令做顶头上司,更要与另外三人分享所谓的相权),而李岘“位望稍高,军国大事,诸公莫敢言,皆独决于岘”——结果“专权”的李岘“为中官所挤”,遭到李辅国的排挤,成为唐朝首位屈居于阉官之下的知名宰辅。
就史书中的记录而言,李恪的子孙后代看上去都是相当的显贵,不是嗣吴王就是官至正五品以上。然而无论是李恪的di系李祗一脉,还是出继江王的李祎一脉,历仕则天、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乃至以后的各代唐朝皇帝,却都不曾将本就葬在长安的李恪之墓陪葬昭陵,这又是何因?反观李承乾的嫡孙李适之出仕唐玄宗的时候,唐玄宗就亲自下诏追赠李承乾为恒山愍王,以及褒赠了李适之的父亲伯父哥哥等好几个人。《旧唐书》中甚至有言:“数丧同至京师,葬礼甚盛,仍刊石于坟所。”

而且相当令人玩味的一点是,李恪的儿子李璄,孙子李祗,曾孙李岘、李峄、李巘都曾做过宗正卿一职,而宗正卿职责何在?
简单点说就是掌管皇族资料的。所以聪明的你明白了吗,为什么史书中说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而我们后人读起来只觉得相当的空虚,因为根本找不到相关的史料可以证明李恪究竟有什么文才和武才的,原来原因就在于此。
一直以来都有人怀疑有关李恪的资料被人篡改过了,如今看来的确是非常之有可能是被人篡改过了。不过这可不是什么“胜利者的史书”,而是身为掌管皇族资料的宗正卿可比所谓的“胜利者”们更有实质的权力——毕竟“县官不如现管”,他们要是将这些皇族的资料不动声色地修改一下,就算是皇帝也发现不了。
所以别的皇子亲王有名望有才能有吏干,都是有实实在在的事迹作支撑的,唯独李恪这里就只有非常浮夸的赞美之辞而已。而李恪的后人们之所以只敢添些溢美之辞却没有增加更多的事迹让李恪的生平看上去更完善一些,想来一是因为李恪真的没什么事迹可以大书特书的,二来也是不敢随意乱编事迹添上去,因为多方一印证,就有可能出现纰漏。所以最多也只是夸上几句,究竟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反正读者也不可能穿越回去,就算是有所猜测也无法证明了。
而且李恪的后代历任宗正卿的时候已是中晚唐,联想一下五代十国因为战乱,李唐di系的资料散佚不少,唯独李恪这一脉的信息却能保存得如此“详实”。其中究竟有多少猫腻,呵呵,自己思索去吧。

李恪 大唐王子李恪从一出生,就注定了他的悲情命运。帝王之家的身世,不仅没使他终其富贵颐养天年,反而使其命运多舛英年早逝,成为大唐史册上最悲情的王子。 李恪,这个唐太宗李世民与隋朝公主所生的儿子,既是大唐的皇子又是前朝的皇孙,继承了两代帝王的血脉,是两个朝代兴衰荣辱的见证。诚然,李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名望素高,欲立为太子,”(《旧唐书.太宗诸子传》),但李恪却有天生无法改变的血缘,他的母亲是隋炀帝之女,他的身上永远摆脱不了隋朝的阴影,朝堂上的官员既是大唐的功臣,也就是隋朝的叛臣,李恪的血统会让朝臣们忌惮,李恪敏感的身份,注定他只能与皇帝的宝座失之交臂。这虽然不是历史的必然,但却是历史的选择,无论是哪个朝代,都无法容忍一个有着前朝血统的王子成为储君,哪怕他是最优秀的,是融合了两代帝王血统的。这个最像唐太宗的隋唐之子上台,只能再次揭起隋唐之间的旧疤新怨。 血缘的关系纠缠不休,那些功臣们又打出了另一张王牌。按照隋唐之前的封建礼制,君王立太子,不是优胜劣汰,而是立嫡不立庶。大臣褚遂良上疏谏曰:“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虽然李世民发动玄午门之变,废掉李建成,迫使李渊禅位于他,但他也没敢逾越出立子以嫡的宗法制度。所以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只能是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李恪再优秀,也挣脱不了庶出的背景,只能望着皇位郁闷了。 但是,以唐太宗李世民的睿智和魄力,何以不知继承人的选择关系国家社稷安危呢?何以分辨不出几个皇子的高低优劣呢?其实,李恪的身世和身份在李世民的眼里根本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李世民的确有所忌惮和隐忧。他忌惮李恪的对立面,那些世族士大夫。以士族集团为基础的统治阶级左右着大唐的国家政权,长孙家族出现了辅政达三十多年的长孙无忌和正宫娘娘长孙皇后,成为打着封建礼制的幌子誓死保卫嫡子继承权的庞大势力,触动这些人或集团的利益,必将影响李氏江山的稳定性和延承性。李世民这个靠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的大唐皇帝,在打破封建礼制之后,又伪装封建卫道士,竭力避免诛杀手足兄弟的残酷事实重演。是以,尽管李世民英武绝伦,但他不敢轻易拿政权开玩笑,立子以庶。是以,李世民只能冲长孙无忌发发火:“公岂以非己甥邪?” 电视剧在塑造李恪人物形象时,解读他雄心壮志,有才能,有智慧,做事雷厉风行,但也浓墨重彩地突出了李恪急功近利,行事卤莽等特点,甚至子虚乌有地勾画了他强奸太子妃一幕。似乎只有这样的人物性格缺欠,才为李恪不能接掌皇权开释了理由。但人无完人,与李世民残杀同胞兄弟,李治截留父亲的嫔妃,李隆基强占儿媳妇相比,李恪的这点过错反而使人物丰满可爱,欲恨不能。论智谋,李恪远胜于太子承乾,论学识,他不逊于魏王李泰,论胆识,他更胜过晋王李治。他出众如斯,却偏偏逃不过命运的掌控。若他平庸如其他王子,也许可以善终,做一世的闲散宗室。然名望如他,出色如他,心高气傲如他,却注定以悲歌作为生命的终曲。所以,唐太宗去世后,长孙无忌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李恪自缢,年仅34岁,成了大唐三百年最悲情的王子。 其实,李恪的悲情,不在于他奇特的身世和复杂的背景,那只是放弃选择的诘口,更不在于他融天地精华,木秀于林,风必吹之的孤傲。究其根源,在于封建王朝几千年的迂腐固执,在于封建制度的最高维护者李世民权衡利弊、弃英选庸的冠冕堂皇,无论其为了遵从封建礼仪,立太子以嫡,还是搞政治平衡,求得天下太平,他最终要维护的还是士族大夫的利益,因此立李治不立李恪在当时可能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但在历史上却是最大的遗憾。毛泽东对此评价说:“李恪英物,李治朽物,而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一世英明,一时糊涂。”可惜历史不能重来,后人只能为一个有才之士的冤屈而扼腕叹息。 李恪这一代的皇位之争实在不如他们老子那一辈玩得惊心动魄,如果李恪野心大一些,索性再发动一次玄武门事变,那唐朝的历史必将要改写了。或许就不会出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会有著名的开元盛世,不会有安史之乱,一切或许有更好的发展,或许有更糟的结局。然而,历史没有那么多假设,“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李恪终究没能象父皇一样通过争夺战登上皇位,施展雄韬伟略。 李恪,这个败于时运的悲情王者,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皇子,注定只能在我们追忆大唐的时候用“盛唐之殇”来唏嘘感叹了。

李恪 大唐王子李恪从一出生,就注定了他的悲情命运。帝王之家的身世,不仅没使他终其富贵颐养天年,反而使其命运多舛英年早逝,成为大唐史册上最悲情的王子。 李恪,这个唐太宗李世民与隋朝公主所生的儿子,既是大唐的皇子又是前朝的皇孙,继承了两代帝王的血脉,是两个朝代兴衰荣辱的见证。诚然,李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名望素高,欲立为太子,”(《旧唐书.太宗诸子传》),但李恪却有天生无法改变的血缘,他的母亲是隋炀帝之女,他的身上永远摆脱不了隋朝的阴影,朝堂上的官员既是大唐的功臣,也就是隋朝的叛臣,李恪的血统会让朝臣们忌惮,李恪敏感的身份,注定他只能与皇帝的宝座失之交臂。这虽然不是历史的必然,但却是历史的选择,无论是哪个朝代,都无法容忍一个有着前朝血统的王子成为储君,哪怕他是最优秀的,是融合了两代帝王血统的。这个最像唐太宗的隋唐之子上台,只能再次揭起隋唐之间的旧疤新怨。 血缘的关系纠缠不休,那些功臣们又打出了另一张王牌。按照隋唐之前的封建礼制,君王立太子,不是优胜劣汰,而是立嫡不立庶。大臣褚遂良上疏谏曰:“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虽然李世民发动玄午门之变,废掉李建成,迫使李渊禅位于他,但他也没敢逾越出立子以嫡的宗法制度。所以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只能是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李恪再优秀,也挣脱不了庶出的背景,只能望着皇位郁闷了。 但是,以唐太宗李世民的睿智和魄力,何以不知继承人的选择关系国家社稷安危呢?何以分辨不出几个皇子的高低优劣呢?其实,李恪的身世和身份在李世民的眼里根本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李世民的确有所忌惮和隐忧。他忌惮李恪的对立面,那些世族士大夫。以士族集团为基础的统治阶级左右着大唐的国家政权,长孙家族出现了辅政达三十多年的长孙无忌和正宫娘娘长孙皇后,成为打着封建礼制的幌子誓死保卫嫡子继承权的庞大势力,触动这些人或集团的利益,必将影响李氏江山的稳定性和延承性。李世民这个靠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的大唐皇帝,在打破封建礼制之后,又伪装封建卫道士,竭力避免诛杀手足兄弟的残酷事实重演。是以,尽管李世民英武绝伦,但他不敢轻易拿政权开玩笑,立子以庶。是以,李世民只能冲长孙无忌发发火:“公岂以非己甥邪?” 电视剧在塑造李恪人物形象时,解读他雄心壮志,有才能,有智慧,做事雷厉风行,但也浓墨重彩地突出了李恪急功近利,行事卤莽等特点,甚至子虚乌有地勾画了他强奸太子妃一幕。似乎只有这样的人物性格缺欠,才为李恪不能接掌皇权开释了理由。但人无完人,与李世民残杀同胞兄弟,李治截留父亲的嫔妃,李隆基强占儿媳妇相比,李恪的这点过错反而使人物丰满可爱,欲恨不能。论智谋,李恪远胜于太子承乾,论学识,他不逊于魏王李泰,论胆识,他更胜过晋王李治。他出众如斯,却偏偏逃不过命运的掌控。若他平庸如其他王子,也许可以善终,做一世的闲散宗室。然名望如他,出色如他,心高气傲如他,却注定以悲歌作为生命的终曲。所以,唐太宗去世后,长孙无忌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李恪自缢,年仅34岁,成了大唐三百年最悲情的王子。 其实,李恪的悲情,不在于他奇特的身世和复杂的背景,那只是放弃选择的诘口,更不在于他融天地精华,木秀于林,风必吹之的孤傲。究其根源,在于封建王朝几千年的迂腐固执,在于封建制度的最高维护者李世民权衡利弊、弃英选庸的冠冕堂皇,无论其为了遵从封建礼仪,立太子以嫡,还是搞政治平衡,求得天下太平,他最终要维护的还是士族大夫的利益,因此立李治不立李恪在当时可能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但在历史上却是最大的遗憾。毛泽东对此评价说:“李恪英物,李治朽物,而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一世英明,一时糊涂。”可惜历史不能重来,后人只能为一个有才之士的冤屈而扼腕叹息。 李恪这一代的皇位之争实在不如他们老子那一辈玩得惊心动魄,如果李恪野心大一些,索性再发动一次玄武门事变,那唐朝的历史必将要改写了。或许就不会出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会有著名的开元盛世,不会有安史之乱,一切或许有更好的发展,或许有更糟的结局。然而,历史没有那么多假设,“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李恪终究没能象父皇一样通过争夺战登上皇位,施展雄韬伟略。 李恪,这个败于时运的悲情王者,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皇子,注定只能在我们追忆大唐的时候用“盛唐之殇”来唏嘘感叹了。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 恪天然帝王的资质,又深得太宗的器重,仅仅是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爱女,他便只能与皇帝的宝座失之交臂。恪慢慢地对这一点看得很深也很透彻,所以他才能当机立断,决意清心寡欲,远离长安这权力的中心,在偏远的江南做他天高皇帝远的吴王。然而,最终,他还是被褥冤枉地连坐于房遗爱的谋反案件。 “金飙扇徂暑,玉露下层台。接绶芳筵合,临池紫殿开。日斜林影去,风度荷香来。既承百味酒,愿上万年杯”,这是初唐重臣长孙无忌的《早秋侍宴应诏》,文辞华美,比之他主持编写的《隋书志》、《唐律疏义》(30卷),别有一番情调,他一生的辉煌功业却不在此,而在辅助一代英主李世民开创了大唐帝国旭日东升的辉煌。他的家族源自北魏皇族,他是唐太宗的股肱大臣,他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他还是唐太宗的儿女亲家,名列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中的第一位。他在唐太宗去世以后,以元舅辅政,为了稳固唐高宗李治的皇位,亲手制造了惊天大案,诛杀了名望素高的吴王李恪,以绝四海之内的期望,为绚丽的初唐抹下了无比悲怆的颜色,而这一悲剧的导火线就是吴王李恪和唐高宗李治的亲妹妹高阳公主(始称合浦公主),这个美丽的女人可怕的任性和可怕的无知牵连了李恪的性命,但李恪直到临死,都没有埋怨她一句半句,他只是痛骂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灭族不久”,他的诅咒变成了事实,武则天后来居上,长孙家族在武则天的荼毒之下,走上了同样悲怆的凄凉末路,这是历史的周期率,在封建社会的漫长岁月中,不断重复着“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宿命。 高阳公主不想伤害吴王李恪,吴王李恪却因为与她过从亲密而丢掉了性命,高阳公主想让房遗直完蛋,而长孙无忌偏偏让房遗直活下去,在痛恨和痛苦中度过了暗淡的余生。其实,没有高阳公主,长孙无忌也要收拾吴王李恪,因为李恪实在太出众了,“有英武才”,果敢坚毅,最象李世民,他的身上集合了一个女人对男人的全部幻想,如果他是长孙皇后的嫡子,谁都无法动摇他继承人的地位,可惜,他的母亲是隋杨帝的皇女,即使他能以庶子的身份成为大唐储君,开国功臣们也不愿见到隋杨帝的血脉卷土重来。 李恪是天地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的身上融合了隋杨帝和唐太宗两位帝王高贵的血脉,融合了北齐、北周、隋、唐军事贵族勇武豪迈的血统,他文武双全,英俊挺拔,在胡化严重的关陇贵族集团中,他也是最最出色的美男子。他没有建过什么大功业,却“名望素高”,深得人心,当他牵连被诛时,“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可见,他象他英武绝伦的父亲一样,是个魅力无穷的万人迷。这种让人折服的巨大魅力,却成为木偶剧中皮诺曹的长鼻子,鼻子越长,越容易撞到铜墙铁壁,不幸的是,皇位只有一个,兄弟却有一群,而他只是庶子,长孙无忌说,“晋王仁厚,守文之良王,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君乎?”唐太宗万般无奈中,立了晋王李治(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唐太宗相信晋王的仁厚,并以此断定仁厚的晋王不会危及吴王的生命,但是唐太宗却低估了长孙无忌的冷酷和狠毒,长孙无忌曾和唐太宗一起,为了大唐的皇帝宝座,诛杀了身为嫡长子和储君的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亲兄弟李元吉。李世民兄弟姊妹众多,只要没有威胁到皇权的根本,在李世民的贞观盛世中都能平安渡过,因为他们没有皮诺曹的长鼻子,但吴王却有,对于晋王李治来说,吴王“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吴王是天生的帝王胚子,也是天生的帝王材料,名望极高,只要有人拥戴,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吴王也的确不甘寂寞,因此,从晋王被立为储君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吴王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如同后世的武则天当政,“时皇室诸王有德望者,必见诛戮,惟千里褊躁无才,复数进献符瑞事,故则天朝竟免祸”,李千里就是吴王李恪的后裔。李世民对吴王的钟爱和忧虑,可见于李世民的诫子书,“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

唐太宗最优秀的儿子----李恪

  • 唐太宗最出色的儿子是谁?
  • 答:李恪,这个唐太宗李世民与隋朝公主所生的儿子,既是大唐的皇子又是前朝的皇孙,继承了两代帝王的血脉,是两个朝代兴衰荣辱的见证。诚然,李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名望素高,欲立为太子,”(《旧唐书.太宗诸子传》),但李恪却有天生无法改变的血缘,他的母亲是隋炀帝之女,他...

  • 唐王李世民哪个儿子最有才干?
  • 答: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太宗皇子中最为彪悍聪颖者,因谋反被废)楚王李宽(母不详,早薨)李宽,过继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逝。贞观初追封,无后,国除。吴王李恪(母隋炀帝之女杨妃)有文武才,唐高宗时期被冤杀。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太宗皇子中最为博学者,最受宠爱者,因争皇位被贬,高宗年间备...

  • 谁是唐太宗最有才能的儿子
  • 答:最有才的是第3子吴王李恪,是隋炀帝女儿杨妃所生。武德三年,封蜀王,十年,改封吴王。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

  • 唐太宗最有才能的儿子,吴王李恪有后吗?拜托了各位 谢谢
  • 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 子孙 李仁(李千里), 李恪嫡长子。父亲死后,四个儿子被流放到岭南。武则天光宅年间,李仁兄弟被赦免,袭爵,历任五州刺史。于江左做官廉洁奉公,武则天听说了,于是就派人去当地看望慰问了一下,并送上六个字“儿,吾家千里驹”,遂改名李千里,并...

  • 唐太宗最优秀的儿子李恪有何作为?
  • 答:《新唐书》600多字专门写李恪,很大篇幅是说他“封官的经历”:先是“长沙王”,后来又封“汉王”,没多久,又叫“蜀王”,然后是“吴王”,最后死了,还被改封“郁林王”,一生大部分时候是在京城外地转,也所谓“王运多舛”。为什么会这样呢,李世民对臣子们说出了实话,“不是我不想常常见到...

  • 李世民哪个儿子最有才能
  • 答: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都是长孙(音掌孙)皇后所生。长孙皇后是正宫,为人又极贤德,在朝臣中威望很高,李世民对她也是十分敬重的。下一任的皇帝,当然要从她的儿子当中选。承乾是嫡子,又是长子,无论“立子以嫡”,还是“立嫡以长”,他都...

  • 唐太宗李世民最优秀的儿子是吴王李恪吗?
  • 答: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

  • 唐太宗的儿子
  • 答:母亲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极为宠爱和最为器重的儿子。 李承乾3岁时,唐太宗便让长孙皇后的侄子长孙家庆担任了他的侍读,承乾5岁时,唐太宗又让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秦王府十八学士教导儿子儒学经典。唐太宗即位后没多久,就将年仅8岁的李承乾立为皇太子。从贞观4年起,唐太宗便开始让李承乾处理朝中庶务,以及在自己居...

  • 李世民的儿子谁最有能力
  • 答: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第5子李 ,先封楚王。他整天与小流氓鬼混,尤其爱好打猎。长史屡谏不听。太宗怪长史辅导无方,换了敢于犯颜直谏的权万纪任长史。贞观十七年,李派刺客杀了权万纪,发动叛乱。结果李 事败亦被杀。第6子李 是个浪荡公子,被废为庶人...

  • 李恪是个则样的人,评价他一下。他与李泰相比谁更有才能?
  • 答:事实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一些电视剧与小说将历史篡改戏说得太厉害了,以至于误导了很大一部分观众,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唐朝最贤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认真读一读正史的,看看史书上所记载的唐太宗是如何宠爱他的三个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爱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相比三...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