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脐针语录1:凡病源于脏、凡病落于脏

2024-06-01m.verywind.com
~ “落脏治疗”是易医学临床治疗上最简单、最方便的一大法门,凡疾病能落于脏的都可以进行治疗。知道了落脏,就知道了五行(五行应五脏),知道了五行就知道了阴阳,知道了方位,就能进行“分方归类”,就很容易地根据需要来治疗疾病。可以帮助我们十分迅速地找到治疗的中心,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手段。

1、落脏是“五分法”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

2、落脏中五腑从五脏

3、落脏中八卦方位与五行的关系

4、病落何脏,就是治疗该病的主要靶向

1、从人体的五脏六腑的生理反映“落脏"

.2、从脏腑的病理变化来落脏

3、从人体经络的走向路径来落脏

4、从疾病的症状五行所属里落脏

1、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脉方面的疾病或症状都属于心的范围。

(1)各种心脏病。

(2)血管的病变。比如血管硬化症,血管内膜增生症,血管瘤等。

(3)血液方面的病变。比如血液成份改变的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各种类型的白血病等;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性疾病,比如高血压;血液粘稠度增加引起的疾病,血栓形成疾病等。

(4)血液路径发生改变的疾病。比如脑溢血;一切出血,如子宫功能性出血,鼻出血等。还有就是面部无华的疾病,也就是说面色不好的疾病也都属于心的范畴。

2、心主神志。神志方面疾病也落脏于心。神志包括下述几个方面,第一是非正常人的心神,比如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定,心神不宁等等症状。第二是昏迷、谵妄、不醒人事、胡言乱语、精神错乱、精神神经性疾病。第三是心智发育不良、智力减弱等疾病,如脑瘫的后遗症、白痴、外伤性智力障碍、小脑萎缩、老年痴呆等等。第四是心理疾病的范畴,比如心理阴暗,嫉妒心特强,占有欲特大,贪心,闭塞,缺乏与人沟通技巧,自闭症,抑郁症等等。

3、心开窍于舌。舌部的疾病都属于心的范畴。比如舌麻,舌强,舌不灵活而无法言语,或心烦,舌赤,口舌生疮,口角糜烂等。

4、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为脏,小肠为腑,它们为表里关系。“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主液”,通调水道。如临床上见尿少、尿赤、尿热、尿痛,便血,痔疮等都可以从心落脏。

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凡疼痛、瘙痒、疮疡、疖肿症状都属于心的范畴。

1、肺主气,司呼吸。“肺者,气之本”,有关气方面的问题都落脏于肺。“气”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是指人体与大自然之间的气体交换关系的气。第二是指人体的呼吸之气,导致呼吸困难或是携带氧的功能下降的疾病应该都属于肺。第三是指人体的各种气,比如所谓的真气、元气、经脉之气、宗气、正气、后天之气等等。肥胖症属于人体气虚之列,其治疗就落脏于肺;一切的气短、 呼吸困难、不少言懒语、说话无力、鼻塞等都属于是来自于气的疾病,都落脏于肺。

2、 “肺主治节”。“节”是指大自然里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也对应人体的大关节,比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人体有十二对大关节、二十四个关节面,对应是一年里的十二个月和二十四节气。凡因为气候变化引起的关节病变都可以从肺治疗。也就是说因为气候变化引起人体关节病变的疾病都落脏于肺,这就是“肺主治节”。但与气候没有关系的就不是落脏在肺,比如老年性关节退行性病变。

3、肺主宣发,外合皮毛。 “宣发”是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的布散功能,外合皮毛是说明肺与皮肤和体毛相关。如果这些方面发生问题,体内的毒素无法通过肺的宣发功能从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这类疾病落脏于肺。

1,脾为仓禀,主运化,输布精气。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要起到现代西医认为的消化系统的功能作用,所以凡消化系统的疾病都落脏于脾。

2、脾主肌肉、主四肢 。因为脾主消化系统,故脾对于机体的肌肉起到主要的滋养功能,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的肌肉使其发达、健壮。同样人体的四肢也是依赖脾土的输送营养,这样四肢才能强健。故肌肉萎缩、无力者,或四肢乏力、举动困难者都应该落脏于脾。比较多见的是进行性肌无力,重症肌无力,肌萎缩等疾病。

3、脾主升清,统血。 脾气有上升的作用,就是将已经消化好的精微物质吸收和输布于心肺,再通过心肺的化生气血并营养全身,这就是升清。如果脾气发生问题,升清困难,临床上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内脏下垂,久泻脱肛等症状。其次脾有固摄血液,使血液在经脉里运行的作用,有了脾的统血作用,血液就不会外溢至血管之外。如果脾气虚衰,失去统摄功能,血液将失去其正常运行的血管内而出现种种的出血症状,比如便血、崩漏、肌衄、鼻衄、紫癜等,这些都应该落脏于脾。

4、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开窍于口,主要是指脾土主口的五味,如果有人食不甘味主要是应在脾上,故治疗时要落脏于牌。脾的好坏在人体主要体现在唇周(唇四白)。

5、 脾与胃相表里。 脾与胃互为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故称脾胃乃后天之本。后天的健壮离不开脾胃的共同作用,但它们之间不尽相同,脾主升,胃主降;脾属湿,胃属燥;故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故临床上常说:“脾是生痰之源, 肺是储痰之器”,这个生痰主要是胃的燥化发生了改变引起的。

6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土发生功能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症状是水肿、胀满等一系列 水湿潴留 的病变,或凝聚为痰饮、水肿、泄泻,故一切水肿胀满的疾病都应该落脏于脾。还有一些症状虽然也是水湿范畴但是 并非呈显性 ,比如 身重、身胀、小便不通、四肢乏力、四肢不举或痿弱 也都应该落脏于脾。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凡出现痉证项强、角弓反张之证,都与湿邪有关。因湿为阴邪,侵袭人体,阳气被遏,四肢失温而致痉证发生。

7、与消化系统有关的病症。食不下,消谷善饥,腹胀,胃脘疼痛,气逆,流涎。

8、此外注意颈肿、唇部出疹,喉痹以及口角歪斜,都应该落脏于脾。( 脾开窍于口、脾主肌肉? )

1、 肝主疏泄。 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主疏泄。疏泄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情志方面,肝可以调整机体的气机畅通,使人体心情舒畅,如心情不好、情志抑郁应落脏于肝。二是指消化系统,因为肝的疏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作用,并与胆汁分泌有一-定的关系。 如果肝失疏泄,临床上可以出现胸胁胀痛、急躁易怒等症状;大怒之后也往往肝木犯胃,出现嗳气、腹胀、腹泻和脾气不升的症状。治疗这些症状要落脏于肝。三是指通利三焦、疏通水道的作用。如果肝失疏泄则会出现气机不畅、瘀血阻滞、经脉不利使水液不行,引起水肿、腹水等症状,这都应该落脏于肝来进行治疗。

2 、肝藏血、主谋虑、主精明。 肝是血窦结构,含血极多,故称肝为血海,在人体里有调节和储存血量的功能。如果肝血不足或肝不藏血时,可见月经量少或闭经,也可见月经量多或崩漏。 肝为将军之官 ,故能主谋虑、主精明。这里大都是指肝有调节人体思维的作用,也有控制人体情绪的变化,如果一旦肝失精明的话,临床上可以出现思维紊乱,情绪失控或发生狂妄 (木不生火?) 。

3 、肝主筋,主运动, “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筋是指我们解剖学上说的肌腱、腱膜等组织,是联系肌肉、关节的结构。肝血盛衰能直接影响到筋的强弱。 “爪为筋之余” ,肝血的多少也能影响到爪甲的枯荣,肝血足筋强爪坚,肝血虚筋弱爪软。

肝主运动,故所有临床上与运动有关的都落脏于肝。比如多动症就是落脏于肝,此外还有帕金森病也是属于肝的问题。

“肝受血而能视”,“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临床上视觉的好坏主要依赖肝血的满养,肝血不足可出现视物模糊或夜盲,肝阴不足可见两目干涩,肝经风热可见目赤痒痛,肝阳上亢可见头晕目眩,肝风内动可见目斜上吊等。

4、 肝胆相表里。 胆附于肝,内藏胆汁,有助消化脂肪的作用。中医认为胆有两大作用,第一是储藏和排泄胆汁,第二作生决断。所谓的决断是指有对事物的出现起到判断和决定的功能,并有增加人的勇气和胆量的作用。胆小怕事、小心谨慎应该是胆的问题,也落脏于肝。

5 、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掉者震也、动也;眩者晕眩也。中医认为凡眩晕病症属于肝,凡震掉症状的也属于肝。如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可出现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重时可见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症状,都可以落脏于肝。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这个风临床的表现是麻木、强直等。除此之外临床上可见的狂言、惊骇、易怒、易恐、易悲、筋挛、胁满痛等等都属于落脏于肝。

6、与生殖泌尿系统有关的疾病。因为肝经绕阴器环行,故肝与机体的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有密切的关联,特别对于女性更是如此。因为女性的情绪与生殖关系密切,所以要治疗女性不孕时,要注意落脏于肝,不要一上来就直接治疗肾。 “妇人肝为本, 男子肾为根” 。临床上如遇外阴病变的应该注意落脏于肝,比如宗筋痿、白淫、狐疝、遗溺、癃闭、囊缩、挺长、暴痒等都属于肝,都应落脏于肝。

1、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所谓的精分先天与后天,先天之精禀受父母,后天之精源于饮食,虽然这两种精来源不同但均归于肾。所谓的肾藏精主要是指肾脏能将这个人体之能源聚集和储纳起来,不使其无故消耗而影响机体的发育生长和传宗接代的能力。所以人精力不济,生长发育延迟,生殖困难都应该落脏于肾。

2、 肾主水,合三焦,主纳气。 肾的一个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的津液,维持液体的平衡。人体的津液代谢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和传输、肺的宣散和肃降、肾的蒸腾汽化,并以三焦为通道输送到全身,而肾在这个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气的作用,将气体交换里的精华闭藏起来,防止呼吸表浅保障气体交换的正常进行。所以临床上遇见呼吸困难的患者除了注意是否是肺的问题,也要考虑是否是肾的问题,特别对于患病时间比较长的咳喘病人要多一种考虑。

3、 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肾藏精,精生髓,骨赖髓生养,肾精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坚髓足;肾精虚衰则骨髓化源不足,骨骼软弱无力。临床上会出现腰膝酸软脚痿不能站立,或牙齿不坚,松动或脱落等。肾精不足脑髓枯竭,影响到头发的生长,故临床上多见脱发、白发或头发枯萎、失去光泽、分又及停止生长等,都属于肾亏,都应落脏于肾。

4、 肾开窍于前阴,开窍于耳。 前阴指前生殖器,故前阴既有关系生殖的功能,也有关系泌尿的作用,如肾精满血盛则人体精力旺盛,小便和房事自然顺利,故称肾为 “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临床上对于早泄、阳痿、遗精、性冷漠、无性欲等症状都属于肾的问题,都应落脏于肾。肾开窍于耳,是指耳的听觉好坏与肾的精气多少有关,如果肾气旺盛则耳的听力灵敏,如果肾气不足临床可出现耳鸣、耳聋或重听等症状。

5、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生理功能是储尿和排尿,而这些功能全赖于肾气的充盈和气化的功能,所以形成了表里关系。肾气足则膀胱开合有度,维持了水液的正常代谢。肾气不足则气化失常,膀胱开合失度,出现小便不利或尿失禁、尿频、尿急和遗尿等症状,这些都应落脏于肾。

6、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如果肾阳虚衰使机体气化功能减退,体内则出现阳不化阴,导致阴寒产物积聚,如水湿、痰饮之类。古人云:“ 诸病水液, 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这种寒、这种水湿都来自于肾阳虚衰,临床上可见尿液清长,涕唾痰涎稀薄清冷,或大便泄泻,水肿等等,这都应落脏于肾。

7、为水病,癃闭,溺血。所谓水病泛指多种水肿病症,是因为肾阳不足而因寒、风引起的,其根在肾。所谓的癃闭是指小便淋漓,有闭而不通,废而不用。癃闭溺血是指血淋症,认为是膀胱热所引起,这些都应该属于落脏于肾。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心)。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因肝为风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病发生。风有虚实之分:虚则肝阴亏虚,头目失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颤动;实则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凡由寒邪引起的形体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证,都与肾脏有关。因肾为水火之宅,寓藏元阴元阳,一旦阴阳失调,多会导致寒病发生。寒有内外之分:外则侵袭人体,营卫凝滞而致形体拘挛;内则命门火衰,筋骨失养而致关节屈伸不利。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凡由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闷之证,都与肺脏有关。因肺主一身之气,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气病的发生。气有虚实之分:虚则肺失清肃,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实则寒邪袭肺,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凡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关。因脾主运化,一旦水湿停留,就会导致湿病的发生。湿有内外之分:外则寒邪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则脾阳不足,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凡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红肿发痒之证,都与心脏有关。因心主火,火亢则血热,热邪与血相搏而致皮肤疮疡。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实热则局部痛重且胀,虚热则局部痒而不痛。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凡出现肢体枯痿、气喘发呕之证,都与上焦有关。痿分皮、肉、脉、筋、骨五种,分属五脏。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而致的肢体枯痿。喘有虚实之分:虚有肾阳虚衰,肾不纳气,实由邪壅于肺,失于宣肃,皆可致咳喘上气;呕由寒滞中焦,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或咳呕并作。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凡出现四肢厥冷、二便失常之证,都与下焦有关。厥指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轻则四肢发凉,重则昏不知人,有寒、热、煎、薄、大厥之别;固指小便不通或大便秘结;泄则小便失禁或大便泄泻。尽管病因有多种,但均与下焦关系密切。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本篇属火者多达5条。凡出现神志昏蒙、抽搐痉挛,口噤鼓颔、战栗失神,气逆咳喘、呕吐上冲,烦躁狂妄、精神失常,下肢浮肿、疼酸惊惕之证,都与火邪有关。由于邪热亢盛,逆传心包,扰乱神明而致神昏;肝血不足,筋脉失濡而致抽搐;邪热内扰,心神不宁而致口噤战栗;热灼肺金,肺失肃降而致咳喘上逆;肝火横逆,胃气上逆而致呕吐上冲;热扰神明,痰火蒙窍而致烦躁狂妄;热入血分,络脉不通而致肢肿疼酸等。虽表现症状较多,但皆由热邪化火所致,故有“火为热之极”之说。

“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属热邪次之,共有4条。凡出现腹部胀满、大而拒按,胀满如鼓、肠鸣有声,转筋反张、小便浑浊,呕吐泛酸、急泄下坠之证,都与热邪有关。由于脾胃损伤,肝气横逆而致腹胀且大;湿热壅滞,气机不畅而致腹胀如鼓,肠鸣辘辘;邪热炽盛,筋脉失养而致转筋反张,热灼阴液而致尿液浑浊;肝气犯胃,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泛酸,湿热下注而致急泄下坠等。总之热邪之病大多急重,属于实证,当予明辨。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凡出现痉证项强、角弓反张之证,都与湿邪有关。因湿为阴邪,侵袭人体,阳气被遏,四肢失温而致痉证发生。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凡突然发生筋脉挛急、项背强直之证,都与风邪有关。因风性善动,亦有内外之风,此处当指内风。由于肝肾阴虚,筋脉失养,里热炽盛,引动肝风而致项背强直发生。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凡人体内排出的水液,如涕泪、唾液、呕吐物、小便、稀溏便等,呈现清稀透明、淡白冷凉之象,都与寒邪有关。因寒性凝滞,易伤阳气而生清冷收缩,亦有内外之分,此处多指内寒。由于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致唾液较多,恶心呕吐,小便清冷,五更泄泻。也有外感寒邪而致喷嚏流泪,或寒疽而脓液清稀等。

  • 脐针语录1:凡病源于脏、凡病落于脏
  • 答:临床上如遇外阴病变的应该注意落脏于肝,比如宗筋痿、白淫、狐疝、遗溺、癃闭、囊缩、挺长、暴痒等都属于肝,都应落脏于肝。 1、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所谓的精分先天与后天,先天之精禀受父母,后天之精源于饮食,虽然这两种精来源不同但均归于肾。所谓的肾藏精主要是指肾脏能将这个人体之能源聚集和储...

  • 齐永脐针语录2:进针必有方向、下针须含补泻
  • 答:在临床上遇到脏腑疾病、一般慢性病(未找到结节者)可按脐八卦全息律,在其脏腑对应的脐部位置进针,或根据疾病的性质,采用五行生克制化法进针。脐八卦全息律是脐针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方法。 先取症状、次取系统、再取疾病。脐针的定位进针首先对病人最感痛苦的症状;其次寻找疾病所属的系统在脐八卦全息律的对应关系...

  •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
  • 答:病在五脏的疾病,凡有受寒热者,取井穴点刺以出气,退寒热。凡是有皮肤色泽变化的,取荥穴。凡是有定时间病重的(如三到五时疼剧)取之输。凡是有声音变化的(如咳,音低,音皮低),都取之经穴,凡因为饮食引起的,如腹胀,泄泻等都取合穴,当然,范围可以扩大到所有湿之为病,都取合穴!

  • 道家励志语录
  • 答:道家励志语录 篇1 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 五脏的五脏-肝
  • 答:1.肝喜条达:条达,舒展、条畅、通达之意。抑郁,遏止阻滞。肝为风木之脏,肝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特性,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宛如春天的树木生长那样条达舒畅,充满生机。肝主升发是指肝具升发生长,生机不息之性,有启迪诸脏生长化育之功。肝属木,其气通于春,春木内孕...

  • 道家经典语录
  • 答:道家经典语录1 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3、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

  • 脾为至阴之脏也,故凡脾病者,至夜必热,热而兼矣。食未消者消之,则寒热...
  • 答:盖脾为至阴之脏也,故凡脾病者,至夜必热,热而兼(寒,则又见所胜者侮所不胜者矣)。食未消者,消之则寒热自止。食既消者,补之则寒热自痊。意思是:脾是最为阴性的脏器,所以凡是脾脏不健康的小儿,一到晚上必定会发烧,发烧同时兼有畏寒怕冷症状,则又表现为“所胜者侮所不胜者(这一句...

  •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是什麽意思
  • 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译文为“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第九篇,《六节藏象论》。 人体是一个升降出入气化运动的机体,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则脏腑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节,而阴阳平衡,气血和调:胆为腑,肝为脏,脏腑之中脏为主,腑为从:何谓“十一脏取决于胆...

  • 五脏六腑中医养生知识
  • 答:发的营养虽源于血,但其生机却根源于肾。因为肾藏精,精能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多而润泽,即所谓“其华在发”。凡久病而见头发稀疏、枯槁、脱落,或未老先衰、早脱、早白者,多属肾精不足和血虚。 人静坐的时候会有很多生理反应,其中一个反应就是满口生津。这代表你的肾气、肾精得到补充了,因为在五行学说里面...

  •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出自哪本医学著作_百度知 ...
  • 答:【答案】:A 张景岳在其著作《景岳全书》中提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相关主题

      相关链接: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