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4-06-01m.verywind.com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从“天人合一”到“天人互泰”
关于宇宙观和自然观,中华优秀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表述,其中有: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天人感应、天人互泰等。其蕴含的哲理,均体现着中华民族对天人关系的根本看法,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美好愿望。
“天人合一”之“一”,即元、始。“一画开天”、“一也者,万物之本也”。“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天人合一”,源于古代庄子《齐物论》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观点。认为人与天地是同源一统的有机结合体,蕴含着人与万物同构、同体、同象、同理、同心、同气……等关系。而正式使用“天人合一”一词,是北宋思想家张载在其《正蒙·乾称篇》中。
“天人互泰”之“泰”,即“安宁”,“泰,通也”。也作“极”、“太”。《易经》中“泰”卦,是阴阳和谐、包容一体的完整结合,“天地交,泰”。“天人互泰”,源于当代梁缺《天人互泰》中的“与天为善,其趣无穷;与地为善,其益无穷;与人为善,其乐无穷。天人互泰,方存浩长”观点。它以取法天道,合乎自然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人们对自然万物应持有仁德之心,将自然万物视作与自身有机的相连存在。并明确了人的责任义务,规范了人的行为准则,强调了人的自觉能动。
“天人互泰”自然观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和谐共生关系。它是以“天人合一”理论为基石的新构建,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脉的新发展。“天人合一”与“天人互泰”,两者由于出现的历史背景不同,故思想意蕴也不尽相同,后者除文字表达上的创新外,内涵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远古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不高,其许多行为与结果只能以“应天而行”、“上天意旨”等态度作解释和把握。“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人们着重思考的是“合一”问题,形式多以“静态化”、“单一性”、“机械式”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天人互泰”理念,则是对中华文明宝库的深入挖掘、承古人智慧基础上的推陈出新,它将人与天的互动作思考,着重探讨“互泰”思想及“因果”辩证,形式多以“动态化”、“多元性”、“灵活式”出现,在科技文明时代的背景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唤醒人的道德良知,积极应对生存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切,破解面临的难题和困局。因此,在天人关系理念中,“天人互泰”是一种博采众长、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自然观,必将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它在现代哲学的理论与实践上,讨论天人关系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理想情形,人类应该怎么样才能与自然界保持着和谐的互泰关系等方面,均有着现实价值和未来意义。
“天人互泰”作为一种全新的宇宙观、生态观,它据于易理、源于哲理、循于公理、合于义理。是传承、守正、创新、包容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理念和时代精神,它以创新的科学方法和基本要领,不离老祖宗的根和魂,从分析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出发,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图景,考察人类在自然整体中的作用。它源于时代、源于实践,涵盖了天地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三大领域的知识,融道、释、儒等学说于一体,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一般规律。为人类生态文明的构建,拓宽了理论视野、提供了精神动力。
人类活动的一切感知、认知以及已知信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为了预测未来和把握未来。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等。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因此,人类未来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共同难题。“天人互泰”理念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因果循环,天人是一对互动的、因果的关系,互善则互泰,互恶则互否。其理念构想,运用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以广阔的情怀和长远的眼光,描绘了一幅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画卷。
人类不论种族、肤色、地域、历史、宗教、文化及制度之别,均处于一个全球命运共同体中。人类不同的文明与在不同的时期,应坚持“和合互融、共生互鉴、包容互进”原则,在弘扬其共同价值的同时,体现“和而不同”、文明共享。在中华文明史上,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和讨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其中“天人合一”思想,伴随着农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中,成了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而“天人互泰”理念,是“天人合一”的一脉赓续,是现代文明的别样绽放,是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也必将为人类发展进步注入新活力。(文/啠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结晶,对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一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方法:

  • 加强教育:通过教育系统来传授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观,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维护和修复传统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物等,以保存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文脉。

  • 推广传统文化艺术:推广传统文化艺术,如剪纸、书法、绘画等,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广大人民普及传统文化艺术。

  • 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如礼仪、道德等,使之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加强对外交流:加强对外交流,向国际社会介绍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并使其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同时,得到更好的



  • 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答:1、学习和传承: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继承和弘扬的基础。我们应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历史、诗词、音乐、美术等,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掌握传统技艺和礼仪。2、传播和普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是继承和弘扬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如文化讲座、展览、文艺演出、媒...

  • 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答:“天人合一”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中,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而“天人互泰”理念,作为“天人合一”的延续,将为人类发展进步注入新活力。

  • 如何传承和发展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 答:一、 要加大传统优秀文化的普及。比如,在机关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编写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教材;在学校要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在企业要开展“诚信企业”“诚信商户”等评选活动;要通过开展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弘扬孝贤文化和...

  • 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有: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等。1、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

  • 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答:是传承、守正、创新、包容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理念和时代精神,它以创新的科学方法和基本要领,不离老祖宗的根和魂,从分析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出发,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图景,考察人类在自然整体中的作用。它源于时代、源于实践,涵盖了天地自然、人类社会和...

  • 怎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答:一旦丢失,就意味着切断了民族的精神命脉。5、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华文化立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华审美风范。从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和国家伟大的成就中汲取力量,更加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滋养我们的发展。来源:人民网 - 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 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答: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

  • 怎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答: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新时代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2、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 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呢?
  • 答:尊重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尊重传统文化,不盲目跟风西方文化,而是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保护和传承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此外,还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如对古建筑、古书画等文化遗产的修缮工作,确保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

  •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 答:加强教育: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中,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传承人才培养:通过专业机构的培训和指导,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让他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加强传统文化产业的开发和推广,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结合,促进文化经济的发展。弘扬传统...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