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中国古代一年和外国古代一年所代表的时间一样吗?这和现在的阴历阳历有什么关系? 玛雅历法指的是中国的阴历还是阳历

2024-06-06m.verywind.com
古代的时间怎么表达?~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 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扩展资料

具体时间的计算
古代自唐以后将十二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午时三刻即午正三刻(非午初三刻)但是这种午正三刻并非是中午阳气最盛的时候,最接近中午阳气最盛的时候是午初三刻,即现在的十一时四十五分。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百刻制(清以后改为1日96刻),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时辰有八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半秒钟。早在西周时就开始使用。
其中的十二个时辰,就是我们常 常 听到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所谓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是根据太阳的节奏来安排自己的作息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中国自己的历法是阴阳合历。阴历的部分以月亮绕地球29天半为一个月,阳历部分为地球绕太阳一周365.2421天为一年,该历法用天干地支来纪录年月日时,称为“天干地支纪年法”,俗称“八字”两个历法,都离不开24节气,24节气分为12节气和12中气(立春是节气,雨水是中气,惊蛰是节气,雨水是中气,清明是节气,雨水是中气,以此类推。),其中的12节气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中一个月的第一天,12中气则与阴历置闰相关,称为无中气置闰规则。24节气,与中国阴历,天干地支纪年法合称农历。

纪年方面,中国古代历史上都是以帝号纪年,阴历纪月,干支纪日期和时辰(到民国以国号纪年,西历纪录月日时,新中国为与国际接轨则完全采用西历)。如光绪26年,即公元1900年,岁在庚子(也可以叫光绪庚子),也就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年。如弘治十八年,即公元1505年等等。
举例说明:弘治十八年秋八月丙子。需要推算。
弘治十八年,即公元1505年,天干地支为乙丑年,
秋八月则是阴历,按每19年闰7月阴阳历重合的规律,1505年与1999年阴历阳历基本重合或有正负一天的误差,应为公历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
丙子日,公元平年往回推5天,闰年往回推6天,1505年到1999年共计494年,其中闰年120个(每400年有闰97个闰年,剩下的94年有23个闰年,共计120天),最后得出往回推10天。
1999年的秋八月丙子日是9月21日,往回推10天,1505年秋八月丙子日应该是9月11日。
9月11日按天干地支纪年法应该是酉月。而乙丑年的酉月必为乙酉月。
根据以上规律,除去古代历法的精确问题外,弘治十八年秋八月丙子日,应为:
公元1505年9月11日,
阴历:八月初二
天干地支:乙丑年,乙酉月,丙子日。
在因为,1505年在1582年格里高利历改历以前,因此需要加上被砍掉的10天,应为:
公元1505年9月21日,
阴历:八月初二
天干地支:乙丑年,乙酉月,丙子日。

这么跟你解释吧!阴历,也就是农历,是中国古人几千年来总结出来的历法,是属于我国自己的历法。而所谓的阳历。是在近代世界各国文化碰撞后随着时代自然而产生的,因为各国都有自己的纪年,这样很乱,所以国际就公认以耶稣出生年为公元元年,往前推是公元前,往后推就是公元后,比如今年是2012年,就是公元后2012年,这个时间肯定和中国的农历不太一样

  • 有人知道中国古代历史所指定的朝代和外国的某个世纪怎么对应啊?例如...
  • 答:秦公元前2 汉前2至后2 晋2至4 南北朝4至5 隋唐5至9 宋9至12 元12至13 明13至16 清16至19

  • 历史的记忆,中国古代怎么记载年份?
  • 答:中国古代记载年份的方法:一、干支纪年,这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 花月是几月,中国古代,一年十二个月的称呼是怎样的?
  • 答:一月:月正、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元月、新春、新正、初春、端春、肇春、献春、春王、华岁、岁岁、肇岁、开岁、献岁、芳岁、初岁、初月、初阳、孟阳、新阳、春阳、春王、太簇、岁始、岁首、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春、孟陬、...

  • 为什么中国历史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
  • 答:公元,也称公历纪年,以耶稣的生年为时间原点,在中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在此以后的时间称公元后。这种纪年体系开始在欧洲各国采用。中国从辛亥革命后的次年(1912年)起采用公历月、日,但同时采用中华民国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世界大多数...

  • 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历史长还是西方文明历史长?东西方历史起源大概在什...
  • 答:东西方文明如果从国家的诞生的角度来说是古埃及最早是公元前3500年前,古巴比伦是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印度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代中国是公元前2070年,而爱琴文明(古希腊和雅典)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世界上的所有文明除了中华文明以外,其它文明都被外来民族消灭过断代过,而我们中华文明一直延续不...

  • 花月是几月,中国古代,一年十二个月的称呼是怎样的
  • 答: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所以按照农历划分的十二个月,每个月又有自己的别称。由于和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二月到九月差不多都用植物来表示。一月:通常称: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陬月。正月:正阳之月,是农历一个月的正式名称。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

  •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那中国和外国的历史是一样长吗?
  • 答: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分别是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中国这四个大型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而稍后的爱琴文明未被包含其中。四大古文明的意义并不在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它们是后来诸多文明的发源地,对其所在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四大文明是原生文明,而其他文明属于...

  • 中国古代人们所说的“元旦”是指哪一天
  • 答:1. 中国古代的“元旦”实际上指的是春节,即农历的正月初一。2. “元”代表第一或开始,“旦”指早晨,两者结合意指一年的开始。3. 历史上,中国不同的朝代对于元旦的日期有不同的规定。4. 《史记》记载,夏朝将正月初一定为元旦;商朝为十二月初一;周朝为十一月初一;秦朝则定为十月初一;汉武...

  • 中国古代人们所说的“元旦”是指哪一天?
  • 答:1. 中国古代的“元旦”概念指的是农历新年,即春节,它是新年的第一天。2. 尽管“元旦”一词始终代表着一年的开始,但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朝代,其具体日期随着改朝换代和历法更迭而有所变化。3. 在夏朝,元旦定在夏历的正月初一。4. 商朝时期,元旦改为夏历的十二月初一。5. 周朝时,元旦又被定...

  •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文明的经典,为什么和西方的公历有对应关系?
  • 答:但其实,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所发明的东西,却和西方的公历才是对应的。其实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而中国古代的农历是以月球的周期运动为标准的,西方的公历却是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为标准的,这也是为什么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有一定的...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