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历史上的王莽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王莽是个怎样的人

2024-05-31m.verywind.com
历史上的王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楼上真是乱说。。
我最佩服王莽的是他对与奴婢的态度。
王莽改制中废奴是很多历史学家“春秋”掉的重要内容,当时集市上有买卖奴婢的圈子,如同买卖牛马。王莽认为,很多奴婢是被恶人用暴力抢掠来的,主人对奴婢可以任意买卖杀戮,违反了“天地之性人为贵”,因而力主废除这种残酷的制度。他的次子王获杀死了奴隶,王莽痛责王获,令其自杀偿命。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他登基后不顾贵族、豪强的反对,颁布法令将私家奴婢改称私属,严禁买卖。这无疑是具有极大进步意义的举措,称其为“东方林肯”并不为过。


王莽新政的内容:
在公元8年,王莽终于宣布取代汉,改国号为“新”。王莽改革了官制,参照上古官制与汉朝官制,制定了新朝的官制。中央设置了四辅、四将、三公、九卿和六监。地方上则将全国分为九州,一百二十五郡。州设州牧,郡的长官按照爵位的不同分为卒正、连率和大尹。县则设县宰。

土地改革,王莽参照了夏商周的井田制,颁布“王田令”,即将天下土地改称为“王田”,同时禁止土地的买卖。如果一家人中男丁不满8人,但土地超过了900亩,就要将多余的土地交给国家,再分给本族人耕种。以前没有土地的家庭则依照一夫一妻一百亩的标准分配。违背法令的人将被流放。流放在封建社会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流放后还要服劳役,以后也不准再返回家乡。

王莽为了防止奴婢的增多,影响国家劳动力的减少,还颁布了“私属令”,将奴婢改称为“私属”,禁止买卖,违令者也是流放。

王莽颁布了“五均”、“赊贷”以及“六管”。所谓的“五均”,就是由国家来管理工商业和物价。而“赊贷”就是由官府在百姓遇到诸如丧事、祭祀和经营工商业无钱时,向百姓发放贷款,但利息相对要少一些,工商贷款利息每年百分之十,而丧葬和祭祀贷款则不收利息。国家还将盐、铁、酒收回专卖,国家垄断铸钱,国家管理山林水泽,并收山泽税。这一共是五项,加上国家负责的“五均”、“赊贷”,就称为“六管”。

王莽新政的两个政策,一个是农业政策,一个是商业政策。施行起来却遇到了极大阻碍。商业政策
导致大商人与地方政府、豪民富户狼狈为奸,盘剥百姓。官府收税十分烦苛,连不事生产的城市居民也要纳税。而且条法苛细,处罚严酷,重的甚至要处死刑。广大中小工商业者乃至居民均受其害。结果工商业遭到极大的破坏,五均六筦在百姓眼中成了暴政。五均六筦施行了十几年,到地皇三年(公元22)才准备废除,第二年新莽政权就告败亡。


这里重点谈农业政策。王莽附会《周礼》,托古改制,复古味道浓重。王莽认为造成天下贫富不均的原因在于土地兼并,而土地兼并的原因在于“废井田” ,所以他下令实施“均田制”,禁止买卖土地(称王田)和奴婢(曰私属),凡男口不满8人而土地超过九百亩的,分其余田给九族邻里乡党,无田者按一夫百亩分田。可见均田制度就是起源于王莽,不过却是以失败告终,没能创设成功一个小农经济社会,而后来的北魏和唐朝统治者却在这方面成功了。


如果初步的均田成功,想必王莽还会进一步推行他的井田制。即按照典籍上记载的那样实行土地政策,如《周礼·地官·小司徒》所云:“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又如《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但是井田制是否真正在西周实行过,现在看来都成为了一个问题。很多学者倾向于认为,《孟子》中的井田,是中国古代一种空想,应该把井田制与井田思想分开看,中国古代不曾存在过井田制,当然井田思想作为一种美好理想却存在于整个封建时期。


所以王莽意欲推行他的新土地政策,实在只是他的一相情愿。西汉末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在这种情况下宣布土地国有,并要求田多者分出多余的田给无田者,无疑触动了地方豪强的利益,而这些新兴地主又往往与宫中宦官串通一起,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均田制无疑会受到抵制。而要实行井田制,使每个人都为国有土地劳作,回到一个可能是完全不存在的历史情景,则更是不可能事件。


其实当日的情形,要想有所改观,只有一天办法,就是造就一次分裂和混乱,通过战乱使地方豪强势力受到严重打击,同时人口急剧减少,土地大量荒芜。然后再由一新兴势力重新统一全国,一切重头再来,重新创设一个以小自耕农为主体的小农经济社会,这样的社会形态便于维持统治者的专制统治。这实际上就是光武帝所作的,也是历代开国统治者所作的。这样做后一个朝代大概就能够维持数百年左右时间,到王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政府管制不力,导致小农经济社会形态遭到彻底破坏,加之腐败、自然灾害以及外敌入侵等因素,统治者于是被推翻,一个王朝就宣告寿终正寝。

王莽(公元前46年12月12日-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新都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新朝建立者,是为新太祖,公元8年-公元23年在皇帝位。
他是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礼让、朝野有威名。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视为能挽救危局的不二人选。公元8年12月1日,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其后,爆发农民大起义,新朝覆亡。

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上,被冠以“阴谋家”、“野心家”骂名的,不计其数。但其中首屈一指的当属王莽。那么,王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阴谋家”、“野心家”呢?
王莽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自幼丧父兄,年纪轻轻就成了家庭的顶梁柱。对内孝敬寡母,照顾兄长的遗孀,耐心教育顽皮的侄子;对外拜当时著名的学者陈参为师,攻读经书孜孜不倦。待人接物恭敬有礼,小心翼翼侍奉执掌大权的伯父叔父们。王莽从不跟堂兄们去寻欢作乐,洁身自好,恭谨勤俭,温文尔雅,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汉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12年﹚,执掌朝廷大权的伯父王凤病重,王莽日夜伺候在王凤身旁,无微不至照顾,几个月如一日,王莽衣不解带,蓬头垢面,面黄肌瘦。王凤在临终前拜托皇太后和外甥汉成帝,关照一下王莽。随后王莽有了黄门郎的职务,不久又升任射声校尉。
进入官场后,王莽更加谦逊恭谨。王莽为侄子请一位博士当老师,每次从朝廷回来总是沐浴净身,衣冠整齐后才去博士府拜谢,对博士恭恭敬敬。虽然侄子比自己的儿子王宇还小,但王莽给他们一块办婚礼,钱财花费一视同仁。王莽善待侄子,孝敬母亲,成了人们的佳话。王莽还结交公卿贵族,礼贤下士,散放财物给穷人,使上下左右齐声称赞。在一片盛誉之下,成帝封王莽为新都侯,同时晋官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成了朝廷重臣。
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成帝提拔王莽为大司马,辅佐朝政。王莽更加克己修行,延聘德才兼备名声远扬的学者政客当幕僚,收到的赏赐总是全部分给手下的官吏侍从,家中余财也经常发给穷人,而且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了。有一次,他母亲生病,各公卿大臣们纷纷派夫人前来探视,负责招待客人的王莽夫人,身穿短衣布裙,以至于贵妇人们把她当成了奴婢。王莽对当时大学者孔休毕恭毕敬,把一把镶有宝玉的剑相赠,孔休诚惶诚恐执意不收。王莽说,我见您脸上有块伤疤,听说宝玉可以消除伤痕,所以把剑送给您。孔休还是推辞,王莽问,您是嫌它太贵重了吧?我敬重您的学识,没有什么比品德学问更珍贵的!说完,用木棒把剑柄打碎,亲自包好送给孔休。王莽的二儿子王获,因故杀死了一个家奴,这在当时的达官贵族中本是区这小事,王莽逼着儿子自杀偿命。百姓听说后,无不为王莽大义灭亲而感动。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哀帝一命呜乎。9岁的汉平帝继位。因平定国家,安宁汉室有功,众多名士联名上书,赞誉王莽的人品和才德,使他进入了西汉末年的政治中心。而身居高位的王莽一样的谦虚谨慎、勤俭节约、秉公办事、高风亮节,上书请求给王莽封安汉公的有近五十万人,甚至公卿、博士、列侯等共九百零二人联名请求给王莽“加九锡”。他辅佐年幼的皇帝,勤勤恳恳、无私无畏,群臣都视其为周公般的英明伟大。王莽重新掌权后,奏请太后封了一批开国功臣及前代勋爵的子孙,对二千石以上官吏,退休后发养老金。他派官员巡察全国,督促指导农民种好庄稼,帮助农民捕杀蝗虫,减免灾区赋税。他还带头捐献田宅,赈济流民,在长安城新建了二百多区房舍,安置无家可归者,赏赐财物,安葬死者。
公元6年12月,王莽被历史推上了皇位。在那没落的王朝末年,在那腐化的群臣之间,却有一颗灿烂的让人精神一振的政治明星,以至于让所有世人仿佛看到了希望。于是,各种祥瑞符命风起云涌,各式文人纷纷歌功颂德,舆论推动着要让王莽做皇帝,群臣百姓都急切的要王莽做皇帝,然而王莽是如此的拒绝,一次次否定群众呼声和大臣劝解,最后只有在太后下诏的前提下,退了一步当了“摄皇帝”,即摄行皇帝之事。三月立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此时,各地的叛乱不止,都被王莽平息。在铺天盖地的舆论引导下,王莽本人也逐渐沉迷其中,相信符命、敬神敬天的他真的以为自己就是上天注定来挽救苍生的真命天子。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颇有“民选”色彩的皇帝就这么诞生了,王莽改国号为“新”,要一扫西汉末年的腐化而力创一个全新的时代,他决心励精图治、他决定大刀阔斧,他要托古改制,按照周礼打造他心中一个理想的王国。王莽依照《周礼》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新政。政治方面仿效周代的封建制度。更改汉朝的官名,完全仿照唐虞三代的旧制。社会方面 禁止奴婢买卖: 把奴婢改称“私属”,仍为私人所有,但不许买卖。经济方面实行王田制度: 把全国土地收归国有,改称“王田」”,不准买卖。规定一家男子不满八口而占田超过一井(九百母)的,要分余田给本族或乡邻。原来无地的,按男丁每人授田一百亩。设五均司市官,负责征工商企业和管制 。平抑物价当货物滞销时,由政府平价收购;货物昂贵时,则平价抛出,以防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另外,五均官又负责向人民贷款,凡因祭祀丧葬所需贷款者,不取利息。若因借钱经商的,收年息十分之一。推广管理六种经济事业,叫“六管”,即是煮盐、冶铁、酿酒、铸钱、名卜、山泽资源及五均赊贷。改革币制:王莽多次变动币制,曾发行多种货币,分为金、银,龟、贝、钱、布等共六类二十八种,种类繁杂,换算烦琐。从成帝到哀帝的40多年间,西汉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王莽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方案,这些方案,就是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明智之举!
西汉中期以来,官吏贪赃枉法腐败堕落,贵族豪强掠夺聚敛财富,老百姓日常生活难以为继。整个社会就像是个病入膏肓的老人,苟延残喘。王莽上台后,虽然进行了大胆改革,只是些修修补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新政侵犯了贵族豪强的利益,受到他们的反对和抵制。地皇三年﹙公元22年﹚,各地地主武装风起云涌,而书生意气的王莽却屡战屡败,潜伏西汉末期多年的各种社会矛盾被引燃了,各地地主豪强纷纷组织农民军队对抗中央,其中就有一支借用了汉室皇家名义并迅猛发展的刘秀军队。翌年,刘秀等起义军攻破长安,新莽政权垮台,王莽被杀。这就是王莽的一生。
中国的既得利益集团太庞大了,以至于每一次稍稍触动他们一丁点利益的改革都显得举步维艰,甚至像王莽这种哪怕你本身就是皇帝。改革,也就必然会有主张改革的人为此牺牲,商鞅被车裂了、柳宗元被流放了、王安石被罢免了,但他们得到了历史的贤名,而王莽,为之付出的代价太过沉重,他失去了皇位、失去了头颅,还落了个万人唾骂与耻笑。王莽的悲剧在于他不该发起了一场失败的改革并终而失去了江山,成王败寇,他放着好好的富贵不享却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妄图去撼动既得利益群体的庞大根基,照搬什么圣贤之书去架构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大同社会,毕竟是书生啊。
在西汉和东汉之间,夹着一个新朝新帝新政,被人们认为是大逆不道。唐人有诗:“周王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其意是,周代独揽大权的周公也曾惧怕那些沸沸扬扬的流言蜚语,王莽原形毕露前也曾有礼贤下士的美名,要是他们早早地死掉了,那么他们是忠是奸谁能知道呢? 如果一个人是伪君子,那他一定别有私心,而当他的企图得逞后其定会撕下伪善的面纱,而在史上被公认为最虚伪的王莽,却几十年如一日的谦恭仁爱、高风亮节,他登上皇位后既没有大兴土木、暴杀政敌,也没有荒淫无道、沉溺酒色,而是如此的勤政爱民,是如此的一心惦记着天下贫苦百姓。对于王莽这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这种有益于人民的人就算再虚伪我们又何尝求之不得?从王莽执掌朝中大权到所谓的“篡汉”,是有广大朝臣的支持和鼓励的。是符合当时维持国家机器,维护朝廷安定的做法。这一点,比后人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杀兄弟的做法,来的要平和些。王莽以新代汉,没有通过流血的战争,没有残忍的杀戮,堪称中国历史各朝代更替的“和平典范”。
王莽篡夺皇位,就被人骂为“阴谋家”、“野心家”,就把他的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孝敬母亲,散财于穷人,说成是沽名钓誉,居心叵测,假仁假义,不忠不孝,伪君子,就把他的新政改革说得一无是处,这公平吗?国人有个习惯思维,皇帝反不得,汉朝就是刘姓一家传宗接代,别人觊觎不得,如果谁篡位夺权,就是阴谋家、野心家,就是奸臣逆子,就要全国共骂之,全民共讨之。对此,我大为不然。汉朝天下到了由一个八九十岁的皇太后和几个娃娃皇帝当政时,已弄得国将不国,民不聊生,夺下汉朝刘姓皇位,取而代之,有何不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想当年汉朝的天下不也是夺了瀛姓的天下吗!凭什么愚钝的汉皇室子弟可以当皇帝把国家弄得不安宁,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贤德的王莽不能!踢开占着茅房不屙屎的昏君,而自立为王,此乃正义之举,天下之幸,何罪之有!

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
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汉成帝时前22年,王莽初任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其叔父王商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永始元年(前16年)封新都侯、骑都尉及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元年(前8年)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翌年,汉成帝去世。汉哀帝继位后丁皇后的外戚得势,王莽退位隐居新野。其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儿子自杀,得到世人好评。

在中国历史上,王莽的评价普遍不高,一般都认为他只是一位“伪君子”,众口一辞的千古罪人。如二十四史之一的《汉书》就把王莽列作“逆臣”一类,可见一斑。而后世评价也大抵是受到了后汉时代史家所影响。事实上王莽本身是篡汉而取得帝位,而同时也是汉朝宗室所灭,从汉朝政权来看,王莽被视作“逆臣贼子”,并不奇怪。而他在取得帝位前的种种行径,更被视为王莽作为“逆臣贼子”的理据,如他杀了汉平帝而立了孺子婴为皇帝。

近人胡适开始为王莽平反:“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他认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个大政策,“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他的贵本家王安石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却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可怜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生性‘不能无为’,要‘均众庶,抑并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在斩台上,……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

楼上真是乱说。。
我最佩服王莽的是他对与奴婢的态度。
王莽改制中废奴是很多历史学家“春秋”掉的重要内容,当时集市上有买卖奴婢的圈子,如同买卖牛马。王莽认为,很多奴婢是被恶人用暴力抢掠来的,主人对奴婢可以任意买卖杀戮,违反了“天地之性人为贵”,因而力主废除这种残酷的制度。他的次子王获杀死了奴隶,王莽痛责王获,令其自杀偿命。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他登基后不顾贵族、豪强的反对,颁布法令将私家奴婢改称私属,严禁买卖。这无疑是具有极大进步意义的举措,称其为“东方林肯”并不为过。

王莽新政的内容:
在公元8年,王莽终于宣布取代汉,改国号为“新”。王莽改革了官制,参照上古官制与汉朝官制,制定了新朝的官制。中央设置了四辅、四将、三公、九卿和六监。地方上则将全国分为九州,一百二十五郡。州设州牧,郡的长官按照爵位的不同分为卒正、连率和大尹。县则设县宰。

土地改革,王莽参照了夏商周的井田制,颁布“王田令”,即将天下土地改称为“王田”,同时禁止土地的买卖。如果一家人中男丁不满8人,但土地超过了900亩,就要将多余的土地交给国家,再分给本族人耕种。以前没有土地的家庭则依照一夫一妻一百亩的标准分配。违背法令的人将被流放。流放在封建社会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流放后还要服劳役,以后也不准再返回家乡。

王莽为了防止奴婢的增多,影响国家劳动力的减少,还颁布了“私属令”,将奴婢改称为“私属”,禁止买卖,违令者也是流放。

王莽颁布了“五均”、“赊贷”以及“六管”。所谓的“五均”,就是由国家来管理工商业和物价。而“赊贷”就是由官府在百姓遇到诸如丧事、祭祀和经营工商业无钱时,向百姓发放贷款,但利息相对要少一些,工商贷款利息每年百分之十,而丧葬和祭祀贷款则不收利息。国家还将盐、铁、酒收回专卖,国家垄断铸钱,国家管理山林水泽,并收山泽税。这一共是五项,加上国家负责的“五均”、“赊贷”,就称为“六管”。

王莽新政的两个政策,一个是农业政策,一个是商业政策。施行起来却遇到了极大阻碍。商业政策
导致大商人与地方政府、豪民富户狼狈为奸,盘剥百姓。官府收税十分烦苛,连不事生产的城市居民也要纳税。而且条法苛细,处罚严酷,重的甚至要处死刑。广大中小工商业者乃至居民均受其害。结果工商业遭到极大的破坏,五均六筦在百姓眼中成了暴政。五均六筦施行了十几年,到地皇三年(公元22)才准备废除,第二年新莽政权就告败亡。

这里重点谈农业政策。王莽附会《周礼》,托古改制,复古味道浓重。王莽认为造成天下贫富不均的原因在于土地兼并,而土地兼并的原因在于“废井田” ,所以他下令实施“均田制”,禁止买卖土地(称王田)和奴婢(曰私属),凡男口不满8人而土地超过九百亩的,分其余田给九族邻里乡党,无田者按一夫百亩分田。可见均田制度就是起源于王莽,不过却是以失败告终,没能创设成功一个小农经济社会,而后来的北魏和唐朝统治者却在这方面成功了。

如果初步的均田成功,想必王莽还会进一步推行他的井田制。即按照典籍上记载的那样实行土地政策,如《周礼·地官·小司徒》所云:“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又如《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但是井田制是否真正在西周实行过,现在看来都成为了一个问题。很多学者倾向于认为,《孟子》中的井田,是中国古代一种空想,应该把井田制与井田思想分开看,中国古代不曾存在过井田制,当然井田思想作为一种美好理想却存在于整个封建时期。

所以王莽意欲推行他的新土地政策,实在只是他的一相情愿。西汉末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在这种情况下宣布土地国有,并要求田多者分出多余的田给无田者,无疑触动了地方豪强的利益,而这些新兴地主又往往与宫中宦官串通一起,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均田制无疑会受到抵制。而要实行井田制,使每个人都为国有土地劳作,回到一个可能是完全不存在的历史情景,则更是不可能事件。

其实当日的情形,要想有所改观,只有一天办法,就是造就一次分裂和混乱,通过战乱使地方豪强势力受到严重打击,同时人口急剧减少,土地大量荒芜。然后再由一新兴势力重新统一全国,一切重头再来,重新创设一个以小自耕农为主体的小农经济社会,这样的社会形态便于维持统治者的专制统治。这实际上就是光武帝所作的,也是历代开国统治者所作的。这样做后一个朝代大概就能够维持数百年左右时间,到王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政府管制不力,导致小农经济社会形态遭到彻底破坏,加之腐败、自然灾害以及外敌入侵等因素,统治者于是被推翻,一个王朝就宣告寿终正寝。

蒽蒽,是但以他王家的权势保他儿子不难吧,他在聚宴上也要亲自跪着给母亲喂药,这些事单单的看体现出的是他的无私和孝顺但他趁乱篡位,和他上位后的昏庸,残暴,沉重的赋税使民不聊生,,这样的差别只能说明他先前的种种是作秀,不然也不会马上有人反他!谢谢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聃,汉朝末年政治家,光武帝刘秀元年(公元25年)废帝刘子业后,王莽篡位称帝,创立新朝,在位不到15年就被赵萌所废,死在狱中。

王莽为人处事极其谨慎,精明能干,这得益于他早年接受门阀教育的背景。他经验丰富,在汉成帝时期曾任太尉、卫尉等官职,有过一段时间的统治经验。但是王莽的篡位行为治国理政非常不得人心。在位期间,他的政治统治手段尤为残暴和荒唐,大规模地改制而忽视民生,故得民不聊生之称。他的政治失误导致了大量的叛乱,战乱频繁,国家日益衰微。王莽在位时期,正是当时汉朝二分之际,国运已经走向沉沦,被历史上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混乱时代”。

  • 王莽是怎样一个人,如何评价
  • 答:王莽在历史上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他前半生谦恭俭让、礼贤下士,是世人称颂的道德楷模,被视作可以力挽狂澜的大汉忠臣和中流砥柱。但王莽却在后半生篡汉自立,结果被更始军攻入长安后杀死于乱军之中。他的一生可谓是毁誉参半、晚节不保。王莽本是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他的皇亲国戚大都生活...

  • 历史上的王莽是个什么样的人
  • 答:而身居高位的王莽一样的谦虚谨慎、勤俭节约、秉公办事、高风亮节,上书请求给王莽封安汉公的有近五十万人,甚至公卿、博士、列侯等共九百零二人联名请求给王莽“加九锡”。他辅佐年幼的皇帝,勤勤恳恳、无私无畏,群臣都视其为周公般的英明伟大。王莽重新掌权后,奏请太后封了一批开国功臣及前代勋爵的子孙,对二千石以...

  • 王莽是个怎么样的人,他的变法内容是什么
  • 答:在中国历史上,王莽的评价普遍不高,一般都认为他只是一位“伪君子”,众口一辞的千古罪人。如二十四史之一的《汉书》就把王莽列作“逆臣”一类,可见一斑。而后世评价也大抵是受到了后汉时代史家所影响。事实上王莽本身是篡汉而取得帝位,而同时也是汉朝宗室所灭,从汉朝政权来看,王莽被视作“逆臣...

  • 王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答:王莽是一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史书上记载的王莽心思深沉,蛰伏多年,野心勃勃,白居易有诗“王莽谦恭未篡时”。但近代帝制结束之后,王莽被很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改革者。人们对...

  • 王莽是个怎么样的人
  • 答:王莽是一个成府很深,懂得作鬼的人.他还是一个两面派的人,比如说:在他还没有夺取皇位的时候,他就装出一副善待百姓的样子,其实他这就是为以后的夺帝位做"民心工程".总结一下,王莽是一个 成府很深,懂得作鬼, 两面派,不善的人.

  • 王莽的介绍和故事
  • 答:王莽(前45年12月12日—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委粟里(今河北邯郸大名县北沙窝庙村)人,西汉权臣,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篡夺皇位。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

  • 史上最令人难以理解的皇上王莽,他死后究竟有多惨?
  • 答:历史环境和现实社会,特别是政治舞台上的斗争需要,会极大地改变一个人。但最重要的,还是王莽所代表的统治集团的属性,决定了他的所作所为。 这种统治集团属性的种种表征,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也就决定了王莽个人特性的演变,不可能超越他所归属的集团。王莽的改革与历史上其他改革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托古改制”...

  • 有人说王莽是穿越者,他在位十五年到底做了什么?
  • 答: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县人,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与改革家。他是新显王王曼第二个儿子、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子,作为外戚掌控西汉朝政大权八年之久。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建立新朝取代汉朝,并且开始实行自己轰轰烈烈的改革计划。然而王莽统治期间天下大乱,全国各地起义军纷纷崛起,新朝一直处于危险...

  • 王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答:王莽其实是一个热情似火,热衷于改革的人,可惜方向不对,那时候国情压根不能改革,他还改革,那就是死路一条了。

  • 王莽是个什么样的人?
  • 答:回答:历史上对于王莽的说法褒贬不一,只一直来都是大家争论的一个话题,那么我简单的说一下我的看法。 我觉得王莽就思想来说还是非常超前的,有很多人说他是从现实生活中穿越回去的人,这个说法我觉得一点也不夸张,他的所作所为确实非常的超前。王莽还非常善于笼络人心,西汉末年,社会矛盾。人们的生活更痛苦...

    相关主题

      相关链接: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