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和”、“与”、“以及”、“及”在现代汉语里有去区别?

2024-05-16m.verywind.com
名词性词语和名词的区别——现代汉语~

从意义上来看,名词表达的概念是比较单纯的、凝固的,因为一个合成词的意义并不是各语素所表示的意义的简单的相加,而名词性短语表示的,则是较为复杂的概念,因而一个短语的意义,一般是各个词的意义相加。例如,“骨肉”不等于“骨和肉”,是名词,“血肉”却等于“血和肉”,是短语。
从结构关系上来看,名词的构成成分是语素,它们之间结合紧密,一般不能随便拆开,不能插入其他语言成分;而名词性短语的构成成分是词,它们之间的结合程度较松散,一般可以拆开,可以插入其他语言成分。例如,“心肺正常”可以说成“心和肺都正常”,所以“心肺”是名词性短语;而“他心肠很好”却不能说成“他心和肠都很好”,所以“心肠是名词。

俱jù

(形声。从人,具声。本义:走在一起,在一起)
同本义 [in the company of;along with]
俱,皆也。——《说文》
而仪与之俱。——《战国策·齐策》。注:“偕也。”
道可载而与之俱也。——《庄子·天运》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史记·魏公子列传》
百余人俱。——《汉书·李广苏建传》
与李陵俱。
处与之俱。——《世说新语·自新》
使与书俱。——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等同 [equally;alike same]
所谓后者应不俱也。——《素问·三部九侯论》。注:“犹同也。”
伊尹、箕子才俱也,伊尹为相,箕子为奴。——《论衡》




皆;全;都 [all;completely]
其势不俱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
三首俱烂。——晋·干宝《搜神记》
野径云俱黑。——唐·杜甫《春夜喜雨》
战具俱办。——《资治通鉴》
一起;一同 [together;in company]
父子俱在军中。——《史记·魏公子列传》
俱诣孙权。——《资治通鉴》
水陆俱下。
与璧俱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与俱来。——《三国志·诸葛亮传》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双手。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本义:准备饭食或酒席)
同本义。泛指准备,备办 [prepare]
具,供置也。——《说文》
具,备也,办也。——《广韵》
以食具告。——《仪礼·士相见礼》。注:“犹办也。”
官备则具备。——《礼记·祭统》
寿为具召武帝显。——《汉书·何武传》
礼举仪具。——张衡《东京赋》
具器械。——《孙子·谋攻》
故人具鸡黍。——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第二板已具。——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别具本章。——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具食(准备食物);具觞(备酒。觞:酒杯);具状(备办词状;写状子);具禀(备办上报的文件);具覆(备办回复的文件)
写,题 [write]
李具状求在狱。——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具草(拟稿,起草);具衔(题写官衔);知名不具;具结检验(与案件有关的人员出具保证,以免对尸体、现场等进行检验)
具备,有 [have;possess]
具乎其前。——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各具情态。——明·魏学洢《核舟记》
狱具矣。——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具寿(和尚的通称。师父呼弟子或长老呼少年和尚时常用。具有尽其寿命及法身慧命的意思);具眼(具有鉴别事物的见识和能力);具足(具备)
判决;定案 [verdict]
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清·方苞《狱中杂记》




用具;器械 [tool]
实战之具。——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奉生送死之具。——《史记·货殖列传》
虑患之具。——宋·苏轼《教战守》
又如:具器食(用食具盛放的便餐);具理(瓶罐之类的器皿);农具;文具;刑具;卧具;茶具;道具;餐具;量具
才能;才干 [talent]
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文选·李陵·答苏武书》
干诚之具。——明·刘基《卖柑者言》
酒席 [feast]
今有贵客,为具召之。——《史记》
饭食 [food]
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则佐长者视具。——《礼记·内则》。注:“馔也。”
分曹携具。——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完备;详尽 [in detail]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无从俱死也。”——《史记·项羽本纪》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又如:具述(详细叙述);具言(详细说明);具考(详细推问);具论(详细讨论);具告(详细上告)
假借为“俱”。都;全 [entirely;completely]
火烈具举。——《诗·郑风·大叔于田》
火烈具扬。
神具醉止。——《诗·小雅·楚茨》
莫怨具庆。
具馔于西塾。——《仪礼·士冠礼》
皆立而待鼓而然火,即具发之。——《墨子·备梯》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荀子·修身》
具答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具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具对所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又如:具悉(完全了解);具然(自足的样子)



用于表示尸体和某些器物的数量。如:一具尸体

“和”较为通俗,属于白话文。
“与”较为正式,属于文言文。

“及”是连词,连接两个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人或物。
“以及”也是连词,连接的时候,重点强调前面的人或物。

汉语中他们没有很大区别,根据不同语境,一个会比另一个合适。看语境!

  • 和、以及、及、及的用法是怎样的?
  • 答:(1)作为连词,意思是“与”,也可作动词,表示应和或搅和。也表示连通。例句:老师和学生都赞成这个意见。(2)作为形容词,是指不同事物或方面的相互关系是令人满意的,知道的人都皆大欢喜的一种状态。例如:和谐、和而不同、和为贵、和平...(3)在列举时“和”通常加在最后一个列举项前面。例...

  • “和”、“与”、“以及”、“及”在现代汉语里有去区别?
  • 答:“和”较为通俗,属于白话文。“与”较为正式,属于文言文。“及”是连词,连接两个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人或物。“以及”也是连词,连接的时候,重点强调前面的人或物。

  • 及 以及 和与 的区别
  • 答:1.“和”有介词用法,表示“共同,协同”、“跟”等,“及”没有。2.“和”作连词时,与“及”差别不大,都可以表示“平等的联合关系”。内部的区别有一点是:多项并列成分如果有几个层次,可以用“和”表示一种层次,用顿号或“与、同、以及、及”表示另一层次。3.“和”作连词能表示选择,...

  • “和、与、及”这三个词在意思和用法上有什么区别?
  • 答:“及”和“与”一样,也是口语里不大用的,可它跟“与”的意味不同。它本来有“由此及彼”的意思,它所连接的两头显然有主要和次要或先和后之分,因此它所连接的两部分不能颠倒过来。“及”也不能用“与”来代替,“及”常常跟“其”或“其他”连用。“以及”的作用相当于“和”,但又有区别...

  • ;和以及能连用吗
  • 答:能。“和”与“以及”在部分语境下可以连用,“和”与“以及”都有表示并列关系的意思,“和”更多地用于口语和文学作品中,语气平缓。“以及”则更多地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语气庄重。

  • “和”,“与”,“及”在语法上有什么区别
  • 答:“和”,“与”,“及”作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时,词义完全相同。“和”、“与”在作介词时,词义完全相同(随同)。“及”作介词是“到”的意思。

  • 以及和与有什么不同?
  • 答:介词“与”,唐宋以后又产生了新义,如“使”“将”等义,但这些新义在现代汉语中又消失了。副词“与”是“举”的通假字,也是多音字。(2)“及”和“与”一样,也是口语里不大用的,可它跟“与”的意味不同。“及”也不能用“与”来代替,“及”常常跟“其”或“其他”连用。(3)“...

  • 与、和、及表示的意思一样,但是使用情况却不同,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哪...
  • 答:这几个词作连词时(即所给例句“两个人一起参观”,或“三个人一起参观”)其意义是相同的,只是用法略有不同。1、从语体色彩上说,“与”“及”更多地用在书面语中,而“和”则更多地用在口语中,换句话说,“和”可用于口语中,而“与”“及”则极少用于口语中;2、从程度上说,用“与”...

  • 顿号、和、以及的用法区别
  • 答:(一)顿号(、):表示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的符号。“顿号”的用法:1 分隔同类的并列的事,通常是单字、词语或短句,当中的停顿较逗号短。2 分隔用汉字作为序号的序号和内文。(二)和:连接并列成分,在连接的两项之间表示选择关系。“和”的用法:1、表示平等的联合关系。2、可连接名词性词语,也...

  • "和","以及"在一句话同时出现是属于什么关系?
  • 答:一般都是为并列的关系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