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该如何评价孟子的“仁政”主张 关于孟子仁政主张的看法

2024-06-02m.verywind.com
我们如何看待孟子“人和”的主张~

人和就是与民同乐;搞好和人民的关系,以稳定和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同时人和是除天时和地利以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通谷的意思就是有人缘。
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有富国强民之道。
结合孟子两章文意来说: 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当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即:得道。

孟子和他的王道

春秋末期,随着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广大被剥削阶级发出了不堪重负的呻吟。尤其是奴隶,农民等劳动人民,重重的政治枷锁套在他们身上,战争,压抑,管制,使得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们无法喘息,这引发了广大仁人志士的深切怜悯。究竟人民与君王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关系,人民与君主在国家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孟子继承了儒家思想,用他的王道学说回答了这一系列的问题,他的这一学说,把孔子的仁政思想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礼崩乐坏”的尴尬
孔门弟子3000,可谓桃李天下,孔子死后,儒家逐渐蔚为大观,孟子无疑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后人尊为“亚圣”

像那个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孟子“道既通”满怀希望的踏上游宦之路。 辗转于齐、宋、鲁、腾、魏。从孟子的生平及其交游看,他很早就成为了一个名士,长期周游于列国,在列强最高统治集团外面转悠,宣传他的仁政思想,他这种宣传也仅仅是止于“转悠”。这个时候,各个诸侯正忙于群雄逐鹿,哪里有心情听他的所谓“仁政”这些话顶多是说说而已,实际上并不顶用。

孟子继承并且发扬了孔子的社会批判思想,他对历史的看法是:“一治一乱”圣王在世,天下太平,暴君在位,天下大乱。“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民无所安息”发展到今天“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目前正处于一个空前的衰乱时期,孟子为之痛惜不已。

除此之外,孟子还对当时连绵不绝的战争进行了强烈的抨击:“今夫天下之人牧,为尝不嗜杀人者。”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惜:“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这样的乱世,他也不恤愤怒的呐喊:“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以天下为己任,把改造社会视为自己的责任所在,他对未来充满着信心,既然历史的发展是“一治一乱”乱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圣人出现,天下自然会太平下来。 他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却也容入了自己的希望。


“王道”学说及其实现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大内容是仁与礼孟子更多的继承了孔子学说中“仁”的学说。

那么何谓“仁”?孟子指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与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互为表里,而二者合起来就是“道”。“仁”的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的灵魂,他从各个方面反复对仁进行阐释与完善。

孟子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是与生俱来的,称之为“四端”。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基础,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其作为孟子社会理想的支撑点,在两个方面同时显示意义。


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作为统治者,只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是件轻松易举的事,“行仁政而王,莫之以御”提醒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为政必须依仁而行,不仁只能自取灭亡。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和他的社会理想的最基本内容,而性善论则做为其内在的依据做着最好的阐释。通俗一点的说,在孟子看来,正是由于人性的善良——尤其是那些统治者本身善良,仁政才有实现的可能。


仁政的理想最终指向了“王道”,这是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孟子在其著述中精辟地阐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 不入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减轻人民负担,遵循自然规律,人们丰衣足食,虽死无憾,这就是“王道”。它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大体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最清明的社会政治;二是比较完善的伦理道德。前者是其主要部分,孟子曾反复地进行论述。

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王政”。孟子的答案是:“……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择梁无禁,罪人不 老而无妻为鳏,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独,幼而无父为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所谓的王政,除了轻徭薄役,减少刑罚之外,还把对鳏寡孤独,穷民无告者的深切怜悯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仁政”首先得把这些考虑进去。

孟子情形地认识到若要使一个国家的百姓有“恒心”则国家必须有“恒产”否则则四民不安。“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人们首先能活下来,然后才能言及仁义,这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竟然有某些互通之处。因此孟子特别提醒国君们要注意本国的经济生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豸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其天,勿夺其田,数家之口可以无饥矣”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八口之家,耕织并重,不夺农时,减轻剥削,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

仁政是王道学说的中心思想与先决条件,孟子不断地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上进行探讨。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也把孝作为“仁政”的根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他指出:“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守身与孝顺父母是根本,一切都应该由此入手。

孔子的仁爱主张在孟子这里得到了全面的发扬光大,从而进入了“王道”的阶段。与孔子的仁爱比较,基本精神虽然一致,内容却更加丰富全面。孟子的许多设想要比孔子细致精确很多,在王道境界中,俊杰在位,赏罚分明,赋税徭役适度,人民丰衣足食,于是对国家也就出于内心的拥护:“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为了这一理想的实现,孟子劝导人民依礼而行,请求统治者爱民亲民,扶植小农经济,减轻农民负担,这就是王道学说的基本内容。

作为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的概念——仁政,是由孟子首先提出来的。孔子没有提出“仁政”的概念,而孟子多次使用仁政一词。按照思想自身发展的逻辑,从纵的方面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横的方面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从他的人性理论发展而来,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实行于政治方面,就是不忍人之政,亦即仁政,有时也称“王道”、“王政”等等。由于所处的具体历史时代不同,社会提出的问题也不同,孟子的仁政思想比孔子的德政有更多具体的内容。

经济方面。仁政的基础是“制民之产”,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孟子强调保护小农经济,以此来维持和改善老百姓的生计,从而奠定政权稳定的基础。其具体措施包括“正经界”即实行“井田制”、“薄税敛”即减轻人民负担等国家经济政策,以及“不违农时”、“深耕易耨”等遵循生产规律的主张。战国时期井田制已遭到彻底破坏,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孟子迫切地希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他把土地问题看作是仁政的首要问题,“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就是地块之间的边界,即指土地。孟子提出的解决土地问题的一个方式,是幻想着把古代的井田制稍加以“润泽”,便可以在当时实行。孟子恢复井田制的主张固然过于理想化,不合时宜,但孟子建议的实质是要求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其次,孟子继承了孔子节用爱人的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要不违农时。不违农时与薄税敛是封建农业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仁政的重要内容。孟子多次谈到不违农时的重要性,说:“不违农时,毂不可食矣。”他要求“薄税敛”,怒斥奢侈挥霍、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是率兽之辈:“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者也。”孟子反对杀鸡取卵似的剥削,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法律方面。孟子针对当时刑罚严苛的局面,提出省刑罚的主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反对株连,提出“罪人不孥”,这一主张贯彻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具有进步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但仁政的核心是政治方面的重民。孟子具有古代民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思想。他反对暴政,称历史上的暴君为独夫民贼,赞成“汤放桀”、“武王代纣”的正义行动,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肯定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权力,肯定解民于倒悬的正义战争。但他反对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非正义战争,指斥“春秋无义战”。对于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频繁地发动战争,攻城略地,他更是痛恨至极,怒骂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帅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在当时激烈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当中,看到了民心的向背对于国家政权的安稳的决定性意义,所以他特别强调“得其民斯得天下”(《孟子·离娄上》)这一对统治者来说至关重要的经验教训。孟子的民本主义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

民心代表天意。孟子承袭孔子的天命观又加进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上》)以民心而察天意。人可以通过“求其故”的途径而知天命,“福祸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公孙丑上》),对人的力量充满了信心。在哲学上孟子提出了“万物皆有备于我”的著名观点和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模式,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心性哲学的源流。

孟子将伦理秩序视作政治的理想状态和追求目标。鲜明体现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特点。孟子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并以此为准衡量统治的优劣,他认为减轻人民负担,按自然规律办事,人民才能够丰衣足食,只有达到这个水平,才可以说是仁政。

孔子的仁着重在伦理学方面,他关注的是人的行为与价值;而孟子的仁政主要是政治思想,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孟子的仁政继承与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古代民本思想和“制民恒产”的进步经济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 如何评价孟子的思想?
  • 答:2人物简介 3人物生平 4大事年表 5主要思想 民本思想 哲学思想 6仁政学说 易子而教 道德伦理 7人物评价 个人影响 历史地位 8作品一览 9孟子世系 10名言语录 11相关故事 孟母三迁 孟子受教 12相关建筑 13词条图册 1词条概要 编辑 孟子,中国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继...

  • 求名人对孟子的评价(不要长篇大论)。
  • 答:本人看过《孟子》,对孟子评价高过其师孔子。原因如下:1、孟子才是真正的《儒学》创始人。孔子其实就是私办官员预科班的老师,而且其主要擅长祭祀。他的一些言论被徒弟所记录。既不系统,也不适用。恢复周礼,本来就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是孟子是把孔子言论进行系统整理,并且和实际结合,形成对当时...

  • 与孔子并称为“孔孟”的孟子,他的生平有哪些优秀的事迹
  • 答:但他以小农的平均主义思想否定社会分工,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孟子抓住许行的这一弱点,大讲"物之不齐"的道理,并以"劳心""劳力"的划分来论证剥削制度、阶级压迫的"合理性"。2、折叠奔赴魏国 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国的自身都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

  • 从现代社会的角度,谈谈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 答:(《孟子•尽心下》)这便是著名的“民贵君轻”说,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对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突破。姑且不论其说之合理与否,这里“丘民、天子、诸侯、大夫”的等级排序是显然的。尽管“民贵君轻”是对历史与现实政治的倒置描述,但其孟子把等级制度的存在视为天经地义。可以说,等级制度的观念...

  • 如何理解孟子的观点
  • 答:其一,王道思想片面的强调了“仁”和“徳”,没有考虑到社会所处的客观现实,忽视了法学的作用;其二,受“性善论”驱使太过注重人的自身操守,强调发挥人的自制力和能动性,具有一定的主观唯心的倾向;其三,社会大背景从分裂走向统一,战乱在所难免,孟子笼统反对一切武力有些过于盲目,不如墨子的“非攻”主张来的科学;...

  • 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历史意义
  • 答:1、孟子是比肩孔子的儒家圣人,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贡献集中体现在孟子的仁政学说中。孟子的仁政学说从广义上来说,包括孟子的性善论、尽心说、浩然之气等多个方面的内容。2、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他明确提出要“保民” ,要“与民同乐”他提出“民为贵,...

  • 孟子的治国之道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 答: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2、孟子将伦理秩序视作政治的理想状态和追求目标。鲜明体现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

  •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够得民心?怎样评价孟子的这些看法.
  • 答: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

  • 孟子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有什么?[急]
  • 答:关于孟子的仁政学说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针对春秋,战国时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 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如下内容: 1、民本主义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

  • 结合孟子观点或名言谈谈你对孟子的评价
  • 答:2.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 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3.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 然后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 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