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很喜欢听父亲唠叨,不管是对我批评也好还是其他的,但是对母亲却没什 通过父母对我的批评,让我感受到了父母对我的爱的作文

2024-06-02m.verywind.com
明明是我爸做得不对,我是无辜的,无论我做得再好,也得不到理解,祖父总是批评我,明明是我爸做得不对?~

那是因为你爸爸你爷爷和你的想法不同,而你嗯爷爷认为你爸爸做的是对的,但在你看来是不对的,所以你应该平时多跟他们沟通一下,让他们理解你

妈妈的爱
爱像春天的暖风,吹拂着你的心;母爱像绵绵细雨,轻轻拍打着你的脸面,滋润你的心田;母爱像冬天的火炉,给你在严冬中营造暖人心意的阳光。
记得我小的时侯,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爸爸出差了,妈妈既要照顾店里的生意,又要照顾我。可是,妈妈不让我出去玩,叫我在家呆着,怕冻感冒了。但不听话的我却乘妈妈忙的时候偷偷溜了出去,结果,到了夜晚凌晨的时候,我发起了高烧,妈妈吓坏了,你说爸爸不在,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还遇到了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办?妈妈立刻抱着我赶去医院。路上漆黑一片,我吓的直喊妈妈,妈妈说:“露露,别怕,趴在妈妈的背上,就到了......”到了医院的急症室,见着大夫,大夫给我量了体温,一看,高烧41摄氏度,大夫对我妈妈说:"你这妈是怎么当的?孩子都烧成这样了,怎么才送来?必须住院治疗,赶紧去办住院手续!”妈妈只是默默的说了一句:“嗯......”
但母爱也有严厉的时候,在我的学习上,妈妈从不放松。那是在五年级的第一学期,我的英语测验得了76分。当我忐忑不安的把卷子交给妈妈,妈妈看到那分数时,一句话也没有同我说,一个人走向了卧室,"吱-”的一声,关上了门。我实在忍不住了,走进了卧室,哭着站在了妈妈的面前说:“妈妈你打我吧!你打我吧!是我不听话,我今后会好好学习的”。妈妈含着眼泪说:“露露,妈妈不打你,但是,你要记住,以后要想出人头地,做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 !”
母爱是爱里面最伟大的一种。儿女是母亲用自己的爱浇灌而成的花草,儿女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每一滴爱。母亲,一生为儿女护航,默默在儿女背后为儿女导引方向。母亲对我们的爱,是我们所能报答得了的吗?正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伟大的母爱
俗话说得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爱是伟大的。从你一出世,上帝就给你派去了一位永远陪伴在你身边的天使,她的名字叫妈妈。
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在一所中学当班主任,她工作繁忙,常常很晚才回家。但她对我的爱却丝毫没有减少。记得那是一个天上掉“银豆豆”的晚上,我因为感冒了,在家休养。妈妈还在教室里给学生讲课,可就在这时,我突然发起了高烧,额头烫的不得了。而妈妈也正好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看见我发起了高烧,连忙背起我往外冲,街上一个行人也没有,一辆车也没有,只有妈妈那瘦小的身影在雨中穿梭。一阵冷风吹来,我打了一个喷嚏,妈妈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她把我抱在怀里,用她那件毛茸茸的大衣包裹着我。然后,又疾步如飞的向医院奔去。
到了医院,妈妈连气都没喘一口,就抱着我挂号、打针、输液。打针时,我一直在哭,于是,妈妈就拉着我的手,俯在我耳边轻声对我说:“乖女儿,别哭了,妈妈永远在你身边。”当时,听了这句话,我的身体里好像顿时充满了力量。输液时,妈妈日日夜夜陪伴在我身边。我饿了,她喂我,我想睡觉了,她给我讲故事。
我一共输了两天两夜,妈妈也就陪了我两天两夜。我的病好了,人也长胖了,但妈妈的眼睛红了,有了黑眼圈,人也瘦了好多。我以后一定会努力学习,以优秀的成绩来报答妈妈。

父爱如山
我的父亲看上去是个呆板的人,他平时不苟言笑,严肃的吓人,在我的记忆中,他好像没有抱过我,没有给我说过一句温暖的话,时间长了,我还以为爸爸根本就不喜欢我,每次看到他,我就有点莫名其妙得“恐惧感”。
也许看到了我们父子感情的生分,妈妈给我讲了几件事情,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妈妈告诉我,当年我出生的时候,妈妈在手术室,爸爸在门外焦急地等,还不停地走来走去,当得知母子平安的消息后,他高兴地跳了起来,赶忙买了些糖果瓜子发给了见到的每一个人。爸爸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知道多少次走到走廊里任由幸福的泪水流淌。
还有我六七岁的时候,在一个晚上,妈妈上夜班,爸爸带我去刚修建的体育场玩,那时候广场上的灯还没有安装完毕,可来健身的人们却非常多,我一到体育场边上就如同离弦的箭冲进了人海,爸爸在后面喊着我,我装作没有听见,怕他限制我的自由。当我尽情地玩了一会,才发现爸爸不在我身边,顿时我才感到有点害怕,知道祸闯大了,还担心有坏人,我也不敢喊爸爸,就强忍着恐惧摸索着跑回了家,到了家,爸爸还没有回来,我也知道爸爸肯定在四处找我,我便坐在楼洞的一个黑暗的角落。不知道过了多少了时候,才看见爸爸提着鞋子一跛一跛地走来,满脸的焦虑,我想:这次脾气暴躁的爸爸肯定会狠狠地揍我。爸爸看到我后,却轻轻地把我抱了起来,用嘶哑的声音对我说:“以后再出去玩,不要跑那么快,大人喊你,要马上答应,知道了吗?”我点点头,爸爸把我放下来时,我才发现爸爸脚上流了好多血,我知道为了找我,爸爸拖着一条受过伤的腿不知道走了多少路,还磨破了脚。
现在想起来,细细体会,才知道父亲也是深爱我的,只是把爱埋在了心底。父爱如山,父亲的爱让我学会了坚强,伴随着我成长。

父爱如山
很久以前就很想为父亲写一篇文章了,只是迟迟没有动笔。因为我怕我的笨笔写不出来我们之间三分之一的故事。但,我似乎总是在做违心的事情……
小时候,爸爸在我的眼中,就好像是一座大山,那么大。而我只不过是小路边的一株杂草,大山的巍峨让我根本没有靠近他的勇气,更不敢去征服它。对于这山的一切,我全然不知。对我来说,它是那么得遥不可及,我只能偶尔偷偷的仰视,生怕遇到那一道严厉的目光。
我从来不说爸爸的好,爸爸也从来不问我一句。我们之间有的仿佛只有我对他利益上的索取。这样的关系维持了好久都没有改善,反而日渐恶劣了。在一次爸爸对我的严厉教育后,我们之间的隔阂变得越加的深了起来。
我们甚至于不再理睬彼此,这种关系我们也从来没有想要改善。尽管妈妈多次劝说,可是我似乎是遗传了他(那时候已经很久不叫他爸爸了。)的固执基因,毫不“退缩”。于是,这种可悲的父女关系僵持了很久。

直到有一次——
那一天是父亲节。
本来我是从来不在意这些日子的,也许是我太自私了吧!可是我经不起同桌的怂恿,还是跑到礼品店里给他买了个礼物——一只小小的钥匙链。回到家里,我只是随手往他的桌子上一扔,说一句:“给你,父亲节的礼物!”我的冰冷似乎没有影响到他的思维,只见他头也不抬的说了句:“哦。”便又低下头去做他的事了。
当时的我非常生气,并且还发誓:以后再也不这样做了。他不屑一顾的态度让我甚至于有点恨他了。
只是,在那天晚上,朦胧中,仿佛有一个高大的身影在为我盖被子,似乎还说了句:“谢谢。”我不知道那是不是我的幻觉,我只知道在第二天早上一个男士的钥匙上挂上了一个完全由女孩的思维出现的钥匙链,看起来甚觉好笑。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笑不出来了。

一阵清脆的钥匙声渐渐离我远去,他的身影也慢慢的渐行渐远,但仍旧是那么的高大,只是又仿佛添了些沧桑……
“爸爸!”他怔住了。
“你…小心点。”我支吾着从口中蹦出这句话。
他朝我点点头,还是一脸的坚毅。
但是我却第一次读出来了坚毅里的那份慈祥与喜悦,和作为一个男人无法言语出来的对女儿的爱。那么简单的爱,我却一直误解着他——我的爸爸。我真傻!
从那以后,我也渐渐的试着去了解爸爸,用心去感触我心中的那座大山。也许他已经不再像幼儿时那样的高大、巍峨,的确如此,爸爸已经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头上已经添了几根白发。

我终于能够读懂了那座大山。它那么得挺立着,只是想为他的妻子和女儿撑起一片天;它那么的高大,只是为了想让他的家人有一些容身之处;它那么的坚毅,只是为了一份无法言语的爱。
而这些,都曾一一的被我误解,误解了那伟大的父爱。
父爱如山。有时候,我们也需要登上山顶去看看那里的风光,是会更美吧

让家长看这篇文章:

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

一、学会和孩子聊天

什么是“代沟”?“代沟”是家长平时沟通无效,致使孩子与家长产生隔阂的现象。它是家长与孩子之间不能拥有共同兴趣或共同思维的表现。“代沟”使家庭失去“磁性”,不再温馨。消除“代沟”的方法是家长学会和孩子聊天,努力营造“家长的事情孩子乐于听,孩子的事情家长听着乐” 的氛围。 据调查:家长主动与孩子摆谈工作和生活中的悲与欢的占32%;不让孩子知道家庭经济状况的占28%。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孩子不主动与家长摆谈同学间趣事的占61%;当受到委屈时,向家长倾诉的竟只有16%。

和孩子聊天,应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共享性的话题,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参与,使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爸爸、妈妈很相信自己,愿意和自己分享家里的事,自己也有责任和义务分担家里的事。

和孩子聊天,应讲究技巧,讲究手法,讲究环境。下列做法是错误的:有孩子的同学在场,你大肆叫苦说家里没钱交学费;当孩子兴冲冲地与你聊同学间的趣事时,你却因工作原因心烦而不闻不理;孩子与你谈论网上的事情时,你却马上追究上网的时间,网上都做了些什么等等。这些错误的做法多了,孩子便以“没有共同语言”或“自找惹事”为由,而不愿与你聊天了。所以,家长要想学会和孩子聊天就应该做到:①认同孩子的观点,别以成人思维去审视他;②收集孩子关心的话题;③聊孩子感兴趣的事情;④别斥责孩子。必须斥责时,也一定用建议的口吻;⑤自思:我和孩子之间三天说了多少话?笑了多少次?⑥学会检讨自己的过失;⑦在孩子面前学会妥协。

二、学习与孩子沟通的艺术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实际是两个生命体的碰撞。每一位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都要学习教育的艺术。

根据许多成功的经验,家长与孩子沟通的艺术包括:倾听、发现、童心未泯、老谋深算、哪壶先开提哪壶、说话算话等几个方面。

许多聪明的家长就是注意了倾听(即使自己不感兴趣的话也要耐着性子听),诱出了孩子一串串的心里话,使沟通变得畅通无阻。有一位家长向我“孩子太不爱说话怎么办”,奇怪的是他的孩子在和我谈起时却是口若悬河。后来我终于发现了原因:母亲说话太多,不注意倾听。在半小时的里,只是母亲一个人在讲,孩子刚要说话,却被母亲抢去了话茬,孩子只好在一边苦笑。

还有个例子:一位母亲,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哑了。儿子放学回来后说:“妈妈,老师批评我了。”接着就诉说老师怎么怎么不对。当时,这位母亲特别想批评儿子:你错了,老师是对的。可是因为嗓子哑,说不出话,就只好瞪着眼睛,看着儿子说。等儿子终于说完了以后,突然儿子又说了一句:“妈妈,我谢谢您。”她当时一愣,不知儿子是什么意思。儿子又说:“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第二天,儿子又对妈妈说:“妈妈,你昨天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我已经明白了,我错怪了老师。”

所谓倾听,就是不但要努力地听进去,而且要思考,注重发现孩子谈话中的闪光点。发现孩子第一次正确运用成语时,要给予赞赏;第一次引用了一首古诗,要表示受感动;发现孩子能够慷慨陈词,有理有据地争辩,就应该有意地惊呼:“我家出了一个雄辩家!”。这样,孩子不但愿意经常和家长沟通,而且还会自动提高沟通的质量。 两代人沟通的艺术,在于家长既是“童心未泯”,又会“老谋深算”。做不到“童心未泯”,孩子对家长就会敬而远之,没有共同语言;而只有“童心未泯”,没有“老谋深算”,则无法引导孩子。

有些家长和孩子沟通失败的原因,就是“恨铁不成钢”,“哪壶不开提哪壶”。其实沟通成功的艺术在于“哪壶先开提哪壶”。有个平时动作总是慢腾腾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父亲说:“爸爸,今天体育课上我跑了第一名!”父亲有点纳闷,但还是说:“小冠军,快把比赛的实况给爸爸描述一下吧!”原来是上体育课的时候,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比赛,这个孩子在小组跑了最后一名。然后每组最后一名同学再比赛一次,这个孩子就是这次“安慰赛”的冠军。孩子明明是小组比赛的最后一名,只是可怜的败将中的冠军,还值得高兴吗?但是通过谈话父亲发现的是孩子可贵的自尊心,于是决定和孩子一起庆祝“过五关斩六将”,闭口不谈“败走麦城”。试问,哪个孩子不愿意和这样一个能理解自己的父亲沟通呢?

有些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上过于急躁,总幻想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这不可能,因为两代人年龄差异很大,又成长在不同时代,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只有急切的心情,缺少扎实的行动,那就只好在亲子关系上吃着“夹生饭”。和所有的友谊一样,两代人的沟通关键是一个“信”字。“说话算数”道理很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如果不肯学习“曾子杀猪教子”,那就只能在家中成为整天高喊“狼来了”而无人理睬的可怜虫了,哪里还谈得上两代人的沟通呢?

许多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小时候喜欢跟家长说些学校里的事———谁惹老师生气了,谁和谁打架了等等,可孩子上了中学后,话就变少了,家长问起学校的事,孩子也只有简单的两个字:“还行!”为什么到了中学之后,家长和孩子之间就好像有了一条鸿沟呢?怎样才能走近孩子呢?我们在做调查时曾让学生用五分钟写出家长常说的话,出现频率高的是:“快起床!都快6点了!”“你真不争气!你要是有×××一半我也没白受累!”“上课注意听讲!”“嘴皮子都磨破了,你怎么就不长记性!”“别磨蹭!快写作业!”“现在不好好学,将来怎么办!”“怎么又考这么点分!”“不是这道题错就是那道题错,就没有全对的时候!”“把电视关了!有什么好看的!”家长可能觉得这些话都是必须要叮嘱的,但却忽略了孩子的心情。这种简单的说教在内心世界日益丰富的孩子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天天讲,月月讲,不把孩子说烦才怪呢!

下面是孩子们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请给我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因为我长大了!”“别整天唠叨我!”“严格要求,我没意见,可太严了我受不了!”“请支持我做些我喜欢做的事!”“让我有点自己的小秘密,好吗?”“我希望得到鼓励,别总是责备。”“别老当着别人的面指责我,我也有自尊心!”对于家长来说,要教育好孩子,必须要了解他们,要接纳他们已经长大的事实,否则只会增加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

下面是几个实际可操作的方法:和孩子平视———蹲下来看;与孩子商量———相互尊重;让孩子决定———学会选择;给孩子写信———巧妙地表达;替孩子着想———留点面子;放孩子出去———认识社会;向孩子道歉———说声“对不起”;向孩子学习———能者为师。

三、正确批评孩子

家长批评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深切关爱,也是家长应该履行的职责、义务。但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1、避免夸大事实。不要用“你总是”“你肯定”“你从来”这样的句式。凭心而论,你的本意并非认为自己的孩子真的“总是如此”、“肯定如此”、“从来如此”。所以应避免。 2、避免笼统模糊。如果你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不满,要避免笼统的指责“你这个孩子......”而应该具体地说“你这个行为......”“你这件事......”因为你真正不满意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3、善于认错。家长也有无理的时候,认错时不要说“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错!”“反正你总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也许你是对的”“也许是我错了。”

四、理解尊重孩子

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你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但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往往缺少理解、尊重子女的态度。而青春期的孩子又是非常敏感的,这就很容易产生矛盾。比如,有一位母亲,她出于担心和爱护,常常唠叨女儿要少与男生来往。有一次,母亲竟臭骂了几个来邀女儿去过朋友生日的同学。这使女儿受到极大的伤害:她在同学面前好没面子,同学不再跟她来往。她因此怨恨父母:“你们不让我好过,我也要让你们难受。”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气你们!就是不好好读书!就是要把你们的钱拿去花光!”但她内心又很孤独,很苦闷。作为父母,本来唯恐伤害了子女,但却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子女。结果,即推开了子女,也被子女所推开。父母与孩子虽天天相处一屋,心理却相隔很远。做子女的视父母如同“冤家”,有的动辄跟父母顶嘴发脾气,有的闭琐自己疏离家庭,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做父母的欲恨不能,欲爱无从入手,看着自己亲手抚育、一点一点长大起来的孩子,竟是如此陌生!无论父母也好,子女也好,其实彼此心里都渴望被对方理解。但很多父母却不知怎样去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孩子,而成长中的孩子更不懂得如何去理解自己的双亲。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这在亲子之间,本来应该没有问题,但事实并不是没有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的服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件的去尊重子女。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而是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理解孩子也并不是娇宠孩子。如前面这个例子中,父母如果能够站在女儿的角度思考(毕竟我们做父母的也年少过),至少不会做出“臭骂前来邀请女儿的同学”这样过于伤害女儿自尊心的行为来!父母应该知道: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说,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龄朋友而“忽视”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各位家长应切记: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后才能正确引导。没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因为他们再不是那个儿童期的孩子了。对上面那个被同学前来邀请参加生日宴会的女儿,家长完全可以这样做:先要肯定“社交”对于女儿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不仅是因为同龄人能使孩子更开心、更快活;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在于同龄人的交往中,来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给孩子指出,时间安排上要适当,社交活动不可没有,但也不可占太多时间,毕竟读书学习是主要的。给孩子讲清道理,孩子一定也会理解,这样不是很好吗?

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无论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现在你不妨从“理解”开始,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就会出现: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马上就缩小了,你与孩子的口角冲突马上就减少了。那么,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么呢?不过是一句老话“将心比心”,你说是吗?下面的练习,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对你抱怨他的母亲:“妈妈最讨厌了,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你的反应是什么? 1、不孝子孙!妈妈这么辛苦,从小把你养大,你还嫌讨厌,像话么? 2、你觉得,妈妈讲话很干扰你?3、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还亏你讲得出口! 4、我不敢肯定,你最近似乎心很烦?有什么事可以跟爸爸说说吗?

比如:当你的孩子对你说:“老师偏心,别人讲话不批评,就批评我”时,你的反应是什么? 体谅理解的反应应该是这样:“也许老师是偏心了,你觉得不公平?但我想,也许老师是没有看见别人说话。再说,你讲话也是事实,批评你讲话这一点是没错的,是不?这样你理解了孩子的感觉,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有错的,孩子就会心服口服。而不体谅理解的反应往往是:“不要说老师偏心,你自己讲话难道是对的?不要去管别人有没有讲话,先问问你自己有没有讲话?你还好意思说老师偏心!”。有的家长可能认为,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错了!其实,这样你就否定了孩子的感觉,也否定了可能的事实。结果孩子觉得连父母也不公平,不讲道理。他被这样的负向情绪困扰,再不会去考虑自己有没有错,更加认定老师批评自己是不公平的。

五、少看电视,少上网

为了孩子养成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全家人最好少看电视,并尽量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最好将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以内。

父母有时抱怨自己的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太多。其实,一个家里有一个看电视的“小东西”,这个家里一定有几个看电视的“老东西。”有些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大电视打开,下班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把电视打开。这些人没有别的兴趣和爱好,没有别的主题,电视是他们唯一的依靠。有些年轻的夫妻最初感情还不错,两人经常聊天、后来没什么可聊的了,只能过无聊的生活,只能过着看电视的生活。电视就有这样的功能,它能够让全世界那些不想交流的,没有情趣的人默默无语地守侯在那个“黑匣子”面前。他们不愿意去跟同伴交往,他们不愿意去阅读,他们不愿意去运动,他们只想看电视。

电视机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习惯是一个破坏,接下来更严重的问题是,后来又发明一个遥控器。遥控器意味着人可以在离开电视很远的地方,像个土豆一样蜷缩在舒适的沙发里。有些人实在没什么出息,每天蜷缩在沙发里,手里拿着遥控器,不断地抖动,不断地挤压按钮,不断地转换频道。人们无法确切地知道他究竟想看什么节目。其实他对哪个节目都不感兴趣,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表示自己还活着,还能够活动。

美国育儿教育专家斯波克说:“我强烈反对的一件事情就是看电视。即使是高质量的儿童电视节目也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因为为孩子做好了一切,几乎不需要孩子做什么。如果孩子离开了电视之后就无法过正常的生活,则说明这个孩子的阅读能力比较低下。”

“那些从来没有养成看电视习惯的孩子就不会思念电视,他们会用其他的活动来填补自己的生活。”如果家里的电视机坏了,不必急着修理。偶尔过几天不看电视的生活,可以为家庭带来新生活的乐趣。那样的话,孩子和家人就不能依赖被动的娱乐方式,而学着人类几千年来的做法,通过读书、写作或者交谈来积极地创造和发展他们的兴趣。如果你的孩子的卧室有电视机的话,最好把它撤掉吧。

不过,无论电视有多少坏处,毕竟它能够给人带来娱乐和消遣。既便电视使人堕落,人有时倒需要偶尔堕落一下。“不做无益之事,难遣有涯之生”。如果为了孩子的成长而完全不看电视,既不必要也不正常。

除让孩子尽可能少看电视外,父母最好让孩子少玩或不玩网络游戏。电脑游戏是理想的教学工具。不幸的是,这些游戏教给孩子的常常是如何快速而准确地射击。在电脑游戏中,开枪射击的次数越多,孩子们想到杀人的时候就越不害怕。

不必完全禁止孩子上网,因为孩子许尽早学会利用网络学习资源。不过,既便网络可以提供有意义的学习资源,家长也最好控制孩子上网的时间和主题。在电脑普遍流行的时代,人们容易以“网络时代”“读图时代”的名义夸大电脑和网络的功能。事实上,无论电脑技术多么发达,网络以及读图永远不可能成为所谓的“时代精神”真正的时代精神依然在纸介质的经典名著和孩子自己宁静致远的个人思考中。

家长也不必为了让孩子适应所谓的“同伴文化”而鼓励孩子玩网络游戏。如果周围的孩子都有玩网络游戏的习惯和玩网络游戏的,那么,这个孩子可能因为对网络游戏的无知而暂时遭受同伴的冷落或取笑。不过,如果这个孩子既有出色的学业成绩,又有丰富的业余爱好,情趣生活来影响周围的其他同伴。不会玩网络游戏不是耻辱,没有出色的“学业成绩”和丰富的“业余爱好”“情趣生活”而只沉溺于充满或的网络游戏之中,那才是耻辱。

相比之下,看电视对孩子成长的破坏程度低于玩网络游戏。也因此,家长在解决孩子的“电视依赖症”和“网瘾”时也需要考虑不同的“治疗”思路。

如果孩子已经因为看电视而影响了阅读质量和思考质量,那么,家长最好和孩子签定“契约”。比如,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每天只能在某个时间段看电视,每天必须先完成作业之后才能看电视,周末可以适当延长看电视的时间。如果孩子不幸染上了“电视依赖症”,严重破坏了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家长和孩子一起过一点时间的“非电视生活”:切断家里的电视机“天线”,让家里的任何人都无法轻易“打开”电视;把家里的电视遥控器暂时“锁”起来,让家里的任何人都无法轻易遥控电视。在电视机普及的年代,很少有家庭能够过某种“非电视生活。”不过,如果孩子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电视依赖症”,安排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的“非电视生活”倒是可以考虑的策略。

可是,如果孩子已经因为玩网络游戏而影响了孩子的阅读和思考质量,那么,家长最好不要规定“每天玩网络游戏的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或每天只能在某个时间段玩网络游戏。每天只让孩子玩1个小时的结果是:每天准时玩网络游戏将强化孩子玩游戏的和合理性;而且,孩子每天玩1个小时,总会觉得不够,他会每天生活在对网络游戏的美好的期待之中。所以,家长最好规定:只能在周末的某个时间段玩网络游戏,其他时间禁止玩网络游戏。周末偶尔玩网络游戏,这对孩子来说,已经失去了强化作用,也失去了日常的期待效应。

如果孩子不幸染上了“网瘾”,那么,父母需要做的事情就不是签约那么简单。有严重“网瘾”的孩子不会遵守任何“家庭契约”,他将失去立志。他需要接受的不是家长的劝说,而是“治疗”。而且,让那些染上了严重的“网瘾”孩子接受治疗时,父母必须陪伴。因为,孩子之所以染上“网瘾”,本身就可能由“父母失陪”或夫妻关系不和,父母没有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成就感等因素引发。孩子病了,需要看病的既是孩子,也是父母。

  • 很喜欢听父亲唠叨,不管是对我批评也好还是其他的,但是对母亲却没什
  • 答:下面是孩子们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请给我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因为我长大了!”“别整天唠叨我!”“严格要求,我没意见,可太严了我受不了!”“请支持我做些我喜欢做的事!”“让我有点自己的小秘密,好吗?”“我希望得到鼓励,别总是责备。”“别老当着别人的面指责我,我也有自尊心!

  • 我爸爸特别唠叨,怎么办
  • 答:额,首先,爸爸唠叨也是对你好啊,但是过于唠叨的确挺烦的,这个时候呢,你一定要忍住自己的内心,不要发火,千万不要,因为,发火之后你爸爸可能会更唠叨,你一定要沉下心来,一边听他唠叨一边说:“嗯嗯/哦哦/好的/知道了。”这样回答,听起来可能觉得很敷衍,但是这样总比和爸爸吵一架好吧,至少敬...

  • 父母总是太唠叨怎么办
  • 答:父母太唠叨,应该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化被动为主动。长大,离家,与父母相见愈少。与父母的沟通也只有通过电话的交谈。每次打电话回家,本应是一件幸事,一个人在外漂泊,无论经历什么,心中却总是知道有爱着你的人。但是偶尔,这也是会转变为不愉快的经历——在结束了一天的忙碌之后,父母来电话...

  • 家里老爸每天唠叨,怎么办?
  • 答:1、先说说你父亲唠叨的本质:其实是出自于一种紧张,一种放心不下,于是不能停口。不断的训话,很多时候是说出来让他自己安心,不是说给你听的。父亲通过唠叨,向他自己也是向你证明:我能够对孩子做的都已经做了。2、唠叨的四种情况:关心式、命令式、习惯式、发泄式。关心式:家长“唠叨”的本意...

  • 我爸爸特别喜欢唠叨,一些小事情都要说个不停,还带着嘲讽的语气,每次听 ...
  • 答:你可以选择去和他沟通试试不要不理他或者摔门进屋要不就是离开家人老了絮叨很正常,你也要想想你是不是经常不在家或者经常不理他表现出来很烦的的样子,自己的老爸絮叨也是为了你好,他怎么不去絮叨别人家的孩子有的时候替自己的父母想想也为了自己想想以后我们也会做父母的 ...

  • 父母总是唠叨,但又不想伤害他们的心,我该咋整?
  • 答:总想跟父母对着干,不想听他们的唠叨,怎么办 这应该是你处在青春逆反期,在发作时要冷静,想想别人的话是否有理,这样可以减少发脾气,帮助自己成长。 1、不要和父母正面冲突,慢慢独立做好一些事情,特别是父母认可的事情,让父母感觉到你自己也可以做得很好。 2、告诉你的父母,你长大了,最...

  • 父亲一唠叨就停不下来,持续一个多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我听得情绪激动,我...
  • 答:1、为什么会觉得父母啰嗦唠叨?之前在班里给我自己的学生上课时,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你们每个人就是坐在飞速奔驰汽车里的司机,而父母就像车里的导航,因为他们走的路多,所以他们清楚如何快速到达目的地,有哪些容易堵车的路段最好别走。但这条路你是第一次开,你只能看到眼前很近的一段路,甚至连...

  • 我都成家了,老爸还是要管着我,做什么事情总唠叨,做什么事情都错的弄...
  • 答:大事最好就不告诉他们,我现在回家也就说些无关痛痒的事情,有的干脆不说 这样他们不烦 我也不烦。简单的办法就是 不让他们知道,自己做自己的。ps 楼上说的据理力争,我也试过 没用的!爸妈就是觉得自己是对的!说什么也没用,最后还不是做子女的道歉认错,还得伤感情,他们觉得你不懂事。

  • 孩子天生就害怕父亲吗?为什么孩子在父亲面前都很听话?
  • 答:而父亲,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比较少,而且生来就比女人说得少,不应大声说话,总是保持沉默,无形中让孩子产生敬畏感,这样,当父亲说话时,儿子不由自主地顺从自然。不管孩子喜欢听谁的,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提高自己,让孩子从心里尊重、佩服我们,避免两面三刀,伤害孩子。我对家里的孩子负责,所以孩子...

  • 小时候我觉得爸爸不为什么大声斥责我,唠叨没完没了,我长大不想做他那 ...
  • 答:也因此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听到大声说话或叫,我都会莫名的心悸颤抖以为是母亲在唠叨父母在吵架,这个习惯一直在我离开家去远方求学时才慢慢改掉。也因此我对她的反感自打小时侯就驻足心底根深蒂固,很自然每次她和父亲吵架我都会莫名其妙的怨她,赌气不理她。 记得有一次,在我考试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喝了酒回家,刚...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