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的评价?

2024-06-02m.verywind.com
墨子思想主张~

墨子主张尚俭节用,及兼爱非攻。
墨子特别着重“利”和“功”,尤其是“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评估一切价值的标准,合乎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的,才有价值;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是人民的“富庶”,凡能使人民富庶的事物,都是有用。
其主张与效益主义相近。对百姓没有直接用处或有害的事物都要将其节约,反对奢侈,主张节葬短丧,反对音乐;国家人民的最大问题,是国家人民的互相斗争,而互相斗争的起因,在于人民的互不相爱。
墨子因而提出兼爱之说,兼爱能利人利己,为了阻止斗争,墨子提出“非攻”,反对战争,更付诸行动,研究防御战术,曾与鲁班于攻防战中较量。
人没有相爱的本能,为了促使人民兼爱,墨子提出种种的制裁,主张有上帝在上,赏赐兼爱者与惩罚不兼爱的人,鬼神同样赏善罚恶,人亦须自求多福,不应垂手而祈求神灵保祐。赏罚都是个人自招的,并非命定。
墨子也着重政治的制裁,要使世界和平,人民安乐,不但需要有一上帝在天上,亦需要有一上帝于人间。应以天子的号令为是非的绝对标准,除此之外不应再有其他标准,在下者一律服从,而天子又以“兼相爱交相利”为令,那么天下人都会“兼相爱交相利”。天子代天发号施令,人民只可服从天子,天子可说兼君主与教皇于一身。
《墨子.鲁问》:“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葬、节用;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
尚同:推举贤人统治,由贤明的统治者来统一法的标准(法度)。
尚贤:尊重人才,把人才问题看成是国家政治中的头等大事,主张贤者在位,能者称职。
节葬:厚葬久丧会使国家贫穷、人民寡少、政治混乱,必须加以废止。
节用:提倡极其刻苦朴素的生活,是极端救世的苦行学派,强调要做到不增加费用又要有利于人民。
非乐:从社会功利的角度出发,认为贵族所采用的礼乐制度,皆属浪费而不实用,除加重人民负担,也会影响国家经济。
非命:不承认有“命定”的存在,认为人力定可胜过命运。如果人们相信命运,则只会使人们听从命运的安排,进而懈志懒惰、丧失进取之心。
天志:认为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扮演主宰人伦秩序、施予赏善罚恶的能力与角色。
明鬼:认为鬼神是存在的,并操有赏善罚恶之权。如果人们深信鬼神的存在,并相信鬼神对人的赏罚,便可以改善人的行为。
兼爱:认为天下之所以乱,是因为人们之间缺乏无分别的爱,只要人们平等互爱、视人如己,就不会有不孝慈、盗贼、侵夺之事。
非攻:主张兼爱天下,放弃战争,以为攻伐是不义且不利的事。

扩展资料:
一、简介
墨子是战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木石镇)人,生卒年不详,约为前479年—前381年以内。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儒”、“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家在当时影响很大,《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可知战国之世,墨家属显学。《墨子》一书中体现的墨子的思想在后世仍具有一定影响,广为流传的《千字文》中便记载了出自《墨子·所染》的“墨悲丝染”的故事。
到了清朝,随着诸子学的兴起,学者对墨子思想的研究又提升到新的高度。

二、科学研究
墨子建立中国古代第一个逻辑学体系——墨家逻辑,主要以三物论为代表,三物分别为故、理、类。
墨子还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是当代诸子所望尘莫及。墨子在《墨经》精到地阐述了经典力学中力的概念和力矩原理,提出“力”、“动”与“止”的定义。关于杠杆原理,亦提出了“重”、“权”(力)、“称头”(重臂)、“称尾”(力臂)等概念。
《墨经》中提出了“端”、“尺”、“区”、“穴”等概念,大致相当于近代几何学上的点、线、面、体。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最早的针孔成像实验,在当时就知道了光的直线传播。他也提出了“粒子论”的雏形,关于“端”的论述,指出“端”是不占有空间的,是物体不可再细分的最小单元。
墨子的科学成就被中外众多学者称赞。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为向墨子在光学领域的突出成就致敬,中国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命名为“墨子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墨子

先秦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
一、 先秦儒家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影响
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号称显学。据《韩非子·显学篇》中记载,孔子以后,先后共有过八个派别,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一卷,七十子也就是孔子最著名的那一批弟子,继续发挥和阐述着他的思想。其中子张、子羽、子夏、子贡和曾子以及孔子的孙子子思都很有影响,也在各种不同的诠释中,使儒学出现了不同的趋向。从最近的考古发现来看,儒学著作流传得相当广,到了战国中期,甚至楚国也已经深受北方儒学的影响了。不过,从目前的材料看,孔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还是由孟子、荀子完成的。他们两个人把孔子思想所包含的两方面的内涵拿来发挥,从而形成后世两大儒学思潮。
就先秦儒家与百家的关系而言,杨鸿烈先生认为,诸子百家都渊源于儒[1]。这话不无道理。试举两例:
同为显学的墨家可以算是孔学的反动。墨家创始人墨子生当鲁国,又当孔门正盛之时。所以他的学说,处处和儒家有关系。《淮南要略》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墨家攻击儒家的坏处,约有四端:因为儒家不信鬼,所以墨子倡“明鬼”论。因为儒家厚葬久丧,所以墨子倡“节葬”论。因为儒家重礼乐,所以墨子倡“非乐”论。因为儒家信天命,所以墨子倡“非命”论。这种儒墨的关系是不可忽略的。
法家先驱商鞅在相秦之前曾经在魏国学习李悝制定的法律,而李悝此前曾受业于儒学传人子夏。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以及法家思想最有力的执行者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在对儒家学说进行猛烈抨击的同时,也借用儒家概念阐明自己的观点,在韩非子一书中,“仁”出现过45次,“仁义”出现过47次,“礼”出现过85次,“义”出现过75次。[2]
二、 先秦儒家对后世思想的影响
思想的发展和变化常常是后人对前人的思想不断解释的产物,这种解释可能是歪曲、可能是误会、可能是借题发挥,也可能是顺藤摸瓜式的深化。孔学诞生早期中国,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以服务于当时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也有康有为的孔子。有绌周王鲁素王改制的汉儒公羊学的孔子,也有人心唯危,道心唯微的宋明理学的孔子。孔子的面貌随时代、阶级不同而变异,离原型确乎大有差距或偏离。孔子明明述而不作,却居然被说成托古改制;孔子并无禁欲思想,在宋儒手里却变成存天理灭人欲。但所有这些偏离变异,又仍然没有完全脱离那个仁学母体结构。以实用理性为主要标志的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状态始终延续和保持下来。
我们可以以历代《刑法志》为例,谈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思想的影响。
历代《刑法志》是中国历代官修正史的重要篇章。各篇《刑法志》记载和阐述各个朝代的立法、司法、法制建设及法律思想,不啻为各封建王朝官方的关于法的理论和历史的论文,其观点皆为封建统治集团在当时认可、采用,甚至施行,作为他们施政和法制的指导。综观13篇刑法志,内中所反映的一个总的思想理论基调,便是以儒家的法思想为立论之依归。
《汉书·刑法志》是13篇刑法志的第一篇。全文直接引孔子及论语之言10处,大段地引荀子之言2处,其他明确标明的征引诗书周官等儒家经典中语录10多处。有些地方引用得十分牵强,但这正说明汉代论法论刑悉以儒家为据,以儒家思想为主旨。其开篇第一段即以荀子的明分使群说为指导说明国家以及礼和刑的起源,与《荀子·王制篇》基本上是一个思路,文字上也极为相似。接着,《汉书·刑法志》明确提出儒家以威辅德、以刑崇礼的德礼为本、法刑为用的法思想理论模式。最后,又征引《诗》、《书》说明为政应以民为本位,崇礼慎刑,方可清源正本。可见,《汉书·刑法志》从头至尾贯彻了儒家的法思想。
其后各代的《刑法志》,大都遵循着《汉书·刑法志》的这个理论格局。
三、先秦儒家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大而言之,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思想和制度都有重要意义,但是,正如我们在上一段落中所述,儒学的面貌随时代而变化,所以,我们在此处只是介绍先秦儒家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学术界通常说中国法律有一个儒家化的过程,在儒家化之初,法律制度中儒家的成分并不太多:
孔子在中国学术史上不用说是占据重要的位置,但孔子前后十三年周游列国也不曾遇有行道的机会,何况那时还有与儒家根本不同的子产、管夷吾、范宣子、邓析诸人在政治和社会上都有相当的势力,《论语》中记载,当时的许多隐者都在批评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又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孟子和荀子的际遇也并不足以使他们掌握政权的实施。似乎先秦儒家思想很难对法律制度产生影响。
但是云梦秦简的出现使人们发现,自商鞅制定秦律以来,秦律似乎不无儒家思想的表现。云梦竹简中的《为吏之道》是供秦官僚们学习如何做官的课本。其中提到,谨慎从政,才可以“为人君则鬼,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慈,为人子则孝”,如果确实能实行这样的原则,就会“无官不治,无志不彻”――这几乎是对儒家五伦理论的地道抄袭。此外,秦简中的《封诊式》还记载了两个案例,一则是:甲向官府控告自己的亲生子丙不孝,要求官府对丙处以流放,官府完全满足了甲的要求。另一则是:甲以自己的亲生子丙不孝为由,提出控告,要求官府对丙处死刑。官府当即就派令吏前去把这个不孝子捉拿归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秦统治者对孝道是大力提倡并在法律上严格保护的。汉朝初年,法律制度不乏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例如我们在背景知识中介绍的文帝废肉刑一事。虽然通常认为,文帝之时,汉统治者崇尚黄老,但是文帝诏书却明白是以儒家思想解释这一行为。又如“亲亲得相首匿”这一制度,当是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思想的产物。又如汉朝几次试图废止族刑,也当是儒家“罪止其身”思想刺激的结果。

说的是对逝去的人的葬礼繁琐麻烦并且使(活着的)人不高兴,厚葬浪费钱财并且使老百姓变穷,总是穿孝伤害了活着的人而且妨碍了正常的事情

“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这句话出自墨子的著作《墨子·节葬下》,主要是在批评当时社会上繁琐且耗资巨大的葬礼习俗。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的葬礼习俗过于繁琐复杂,执行起来会让人感到困扰和厌烦,甚至可能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实行厚葬会耗费大量的财富,使民众变得贫困;而且服丧期过长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妨碍日常事务的处理。
墨子在此提倡简化葬礼、薄葬短葬,减轻人民的负担,使社会能更有效率地运转。

  • “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是什么意思?
  • 答:说的是对逝去的人的葬礼繁琐麻烦并且使(活着的)人不高兴,厚葬浪费钱财并且使老百姓变穷,总是穿孝伤害了活着的人而且妨碍了正常的事情

  •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出自哪里
  • 答:答案:依据材料“学儒者之业”可以看出墨子思想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依据材料“厚葬靡财而贫民”可以看出墨子对儒家过于推崇礼制以及厚葬问题持不赞同的态度,这是墨家主张节俭的表现,故C正确。 从“厚葬”无法看出儒家节俭的主张,故A错误。

  • 墨家思想主张文言文
  • 答:一 众所周知,墨子曾习儒术,受过儒家思想影响,后因觉“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淮南子》),遂决然举起叛旗,自立一宗。 可见墨子最初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破旧立新的,这种实用主义精神贯穿《墨子》全书之始终,与之相适应的,墨子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定为墨家学派总的宗旨。...

  • 淮南子在评论先秦某思想家时说几‘’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 答: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 刘永在:关于墨子墨家的几个误解
  • 答:通常,大部分人认为墨子学儒,而反儒,自立墨学。其依据是:《淮南子,要略》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 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行夏政。显然这个说法的可信度不高。淮南子这个说法,认为墨学仅仅是对儒家礼繁,尤其是丧礼,厚葬思想的反对而自立墨学...

  • 墨子的思想主张
  • 答:众所周知,墨子曾习儒术,受过儒家思想影响,后因觉“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淮南子》),遂决然举起叛旗,自立一宗。可见墨子最初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破旧立新的,这种实用主义精神贯穿《墨子》全书之始终,与之相适应的,墨子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定为墨家学派总的宗旨。可以说...

  • 墨子的墨家学派是怎么发展流传下来的?
  • 答:但是后来,随着他对儒家学说的深入反思,逐渐对儒家繁琐的礼仪和厚葬久葬的虚伪行为感到厌恶,认为儒学“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因此,最终与儒家分道扬镳,创立了代表工商业小生产者阶层利益的墨家学派。墨家学派是当时最有实力、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与儒学并称为“世...

  • 有木有墨子的故事啊!300字左右的,1篇就够了。
  • 答:随着对儒家研究不断深入,渐渐地发现了儒家学说的缺点,“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孔子推崇周公,墨翟效法夏禹,称颂夏禹是为天下利益艰苦奋斗的圣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越来越不不愿做孔子的跟班,逐渐“背叛”师门,要与儒学分道扬镳,思寻属于自己的思想...

  • 儒家和墨家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区别?哪家对现在的社会更有好处?_百度知 ...
  • 答:墨家施行兼爱非攻。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墨家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其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身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儒家的大同社会是人们理想的社会。

  • “视民如父母,以孝视天下”墨子的孝道观
  • 答:《淮南子》亦说“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行夏政。”背周用夏即对传统的继承,所以节葬才是我们真正的文化传统。 墨子说厚亲爱亲是子女的本分,但是墨子也指出“智亲之一利,未为孝也”。在墨子看来,孝不仅是子承双亲,善事父母,还包含在此基础上的“视人之亲若视其...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