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鬼谷子,主要思想分别是什么? 请简要通俗的概括下。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分别是什么?

2024-06-01m.verywind.com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分别是什么?~

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主张包括:
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④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制度是不断损益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
⑤有教无类、学思结合、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孟子
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孟子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生生下来就具有善性,善性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品质。孟子子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被统治者尊位“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
荀子
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老子
春秋晚期,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为“道”,道是没有形状、超时空的永久存在,这是一种唯心论思想。老子的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有无、难易、高低、贵贱、刚柔,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对后代的政治有很大的影响。
庄子
战国时道家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和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墨子
战国初期鲁国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兼爱就是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同等地爱。“非攻”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
韩非子
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意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这种思想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是有积极意义的。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主张包括:
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④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制度是不断损益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
⑤有教无类、学思结合、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孟子
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孟子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生生下来就具有善性,善性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品质。孟子子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被统治者尊位“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
荀子
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老子
春秋晚期,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为“道”,道是没有形状、超时空的永久存在,这是一种唯心论思想。老子的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有无、难易、高低、贵贱、刚柔,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对后代的政治有很大的影响。
庄子
战国时道家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和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墨子
战国初期鲁国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兼爱就是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同等地爱。“非攻”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
韩非子
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意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这种思想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是有积极意义的。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教授门徒。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名周,是战国中期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但是,庄子作为一个沉思默想、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他基本上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我们无法非常自信地为他写出一部线条清晰、先后承接的传记,这是不得不预先声明的。

  史书关于老子的记载不很清楚。司马迁的《史记》一说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就是孔子曾向他问礼的老聃;一说他可能是周烈王时见过秦献公的周太史儋;又说他可能就是老莱子。教材取前一种说法。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就是“无”。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息的,是无时无地不在的。“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老子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互相依存,相反相成,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而且,事物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正复为奇(反常),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但是,老子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老子的学说,对后来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唯物与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
  老子思想有消极的一面。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乱,礼坏乐崩,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他所向往的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不过是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社会。这显然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没落阶级的消极思想
  《道德经》相传为老子所著,亦称《老子》《老子五千文》。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来看,该书大约编定于战国初期,基本上保留了老子的主要思想。全书五千余字,是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故称《道德经》。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因此又称《德道经》。道经侧重讲哲学,德经侧重讲政治和军事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墨子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468年,死于公元前376年。他出身微贱,做过工匠,自称“贱人”。曾学过儒学,后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学,聚徒讲学,创立墨家学派。墨子对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有深切的体会,激烈反对“富侮贫,贵傲贱”,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有力的要以力助人,有财的要将财分人,有道的要用道教人,这样可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但是这种“兼爱思想”抹煞了阶级对立的事实,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从兼爱的观点出发,墨子又提出“节用”“节葬”“非乐”“非攻”等主张,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也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非正义战争。《墨子·公输篇》记载了一个故事:公输班为楚国造云梯准备攻宋。楚是大国,宋是较小的国,墨子从齐国赶到楚国,说服公输班和楚王不能以大国欺侮小国;同时,他还派人赶到宋国帮助作好防守的准备,结果制止了楚对宋的战争。不过,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鬼神能够赏贤罚暴,这说明他仍未突破宗教迷信世界观的束缚。墨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行为记载在《墨子》一书里。今本《墨子》共15卷,53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重要资料。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孙子(?~公元前1105),春秋末期吴国军事家,思想家孙武。

孔子,思想“仁”,主张回到西周时期的“礼”制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韩非子,严刑厉法,以法治国
墨子,非攻、兼爱、尚贤
鬼谷子不知道,不过孙膑、庞涓、苏秦、张仪都出自他的门下,他的具体思想不清楚

  • 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鬼谷子论道,谁赢?
  • 答:孔子主张等差之爱,墨子就要主张兼爱;孔子讲礼,墨子就讲节用;孔子远鬼神,墨子就要明鬼神。但是,墨子讲来讲去也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其学说的立论都是一种破论,即破儒家之论。 然后,韩非子就横空出世了。在韩非子之前还有吴起、商鞅、申不害这些人。韩非子算是这些人的一个代表吧。为什么韩非子是代表?因为韩非子说...

  • 孙子、庄子、老子、孔子、孟子、墨子、鬼谷子、韩非子等人出生的先后顺...
  • 答:老子:公元前570年左右生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 孙子:公元前535年左右生 墨子:公元前468年~前376年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 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 鬼谷子:生卒不详,据他的徒弟苏秦(公元前317年)与张仪(公元前310年)的年龄推测应在庄子之后或者同时代 韩非子:公元前275-前233年 本回答被提问者...

  • 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孙子,韩非子,孟子,荀子、鬼谷子的作品,希望...
  • 答:韩非子:《韩非子》。孟子: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荀子:现存...

  • 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鬼谷子,主要思想分别是什么? 请简要通俗的概括下...
  • 答: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

  •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顺序是什么?
  • 答:老子、孔子、孙子、墨子、鬼谷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 历史时期人物:老子,孔子,鬼谷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孟子,黄石公...
  • 答:儒家:孔子、孟子、荀子(法学思想)名家:惠施、公孙龙 法家:韩非子、李斯 阴阳家:邹衍 墨家:墨子 兵家:孙膑、庞涓 纵横家:张仪、苏秦、鬼谷子 道家思想源自黄帝,成形于老子,集大成于庄子,黄石公秦末汉初五大隐士之一,后被道教纳入神谱 儒家有孔子、孟子和荀子,因荀子主张“人之初,性本恶”,...

  • 孙子、庄子、老子、孔子、孟子、墨子、鬼谷子、韩非子等人出生的先后顺...
  • 答:老子:公元前570年左右生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 孙子:公元前535年左右生 墨子:公元前468年~前376年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 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 鬼谷子:生卒不详,据他的徒弟苏秦(公元前317年)与张仪(公元前310年)的年龄推测应在庄子之后或者同时代 韩非子:公元前275-前233年 ...

  • 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鬼谷子,主要思想分别是什么? 请简要通俗的概括下...
  • 答:孔子,思想“仁”,主张回到西周时期的“礼”制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韩非子,严刑厉法,以法治国 墨子,非攻、兼爱、尚贤 鬼谷子不知道,不过孙膑、庞涓、苏秦、张仪都出自他的门下,他的具体思想不清楚

  • 孙子、庄子、老子、孔子、孟子、墨子、鬼谷子、韩非子等人出生的先后顺...
  • 答:它们的出生顺序是老子、孔子、孙子、墨子、鬼谷子、庄子、孟子、韩非子。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孔子(公元前551年9―公元前479年)、孙子(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墨子(约公元前476年(一说是公元前480年)-约公元前390年(一说是公元前420年))。鬼谷子(约公元前400...

  • 法家,墨家,儒家,道家,兵家的创始人分别是谁
  • 答: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法家韩非子(只是韩非子的成就最大,至于创始人难以考证),兵家的创始人是孙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老瓦嘴 2017-06-28 · TA获得超过2.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9万 采纳率:65% 帮助的...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