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以“嫉恶与行善”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以“善也恶”为题写一篇800字作文

2024-06-02m.verywind.com
以行善为题写一篇800字议论文~

《行善,可以改变人生》 我,是一个快乐的女孩,因为我的生活中,总有一件事情伴随着我,让我感到人间的温暖与快乐。那就是行善。 学校开展了行善积分活动,我也积极响应。 在学校,我是一个认真的孩子;在家里,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在社会,我是一个勤劳的孩子……尽管这些,我还是忘不了行善。 行善,是一种责任。我们班级的公共卫生区,总是被扣分。于是,我带领我们的卫生小组,坚持一天五次去捡公共卫生区的垃圾。从此,放眼望去,这校园的“心脏”,已成了鸟儿们欢歌的天堂了。每当看到人们原本那紧皱的眉头,松懈下来时,我的心便有了一丝安慰。原来,行善,收获的是一丝安慰。 行善,是一种关爱。有一个同学家里有一些事,让她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让她的成绩一落千丈。我不想看到,每天笑的这样灿烂的女孩,从此就这么消沉下去。在她生病的那段日子,我就抽空去看她。在她想不开的时候安慰她。我与她同吃同住。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她现在变得很开朗。原来,行善,收获的是一份友谊。 行善,是一声问候。每天,我遇到最多的就是老师了,老师们脸上都刻着几道辛苦的条纹。我想,也许老师最需要的就是那一声声暖融融的问候吧。每当我说:“老师好。”时,老师那紧绷着的脸总会绽放出花一般的笑容。当然,在老师的背后,总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他们也需要得到尊重。是他们给了我们学习的条件。我也总忘不了喊一声“叔叔阿姨好!”我迎来的总是一声声赞美。原来,行善,收获的是一张笑脸。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说明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一滴水可以使花有了颜色,一颗心也能让脚部有了方向。让行善如一条纽带,心与心在这里相连;让爱如一只彩笔,包含着人间的真情。涓涓细流汇大海,众人抬柴火焰高。让爱心之花常开不败,让爱心之歌常唱不衰! 仅供参考。。。

采纳哦

漫谈“善与恶”

  量变引起质变,这是唯物主义辩证关系。一个人品质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这个人的行为决定的。如果一个人不断“行善”———做好事,随着量的积累,必然“成仁”——成为一个好人,最终受人敬重,得到好的结果;如果一个人不断“作恶”———干坏事,随着量的积聚,必然“灭身”——成为一个坏人,甚至落得身败名裂。

  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总是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件一件的小事做起。我们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虽然不会马上让我们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有所贡献的人,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不断地做好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积月累,最终会成为一个人品高尚的人。作为我国现代万民楷模的雷锋同志,他的一生中,就是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并不是靠干“一件半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成就的。

  然而,有的人认为,干了“一件半件”小小的坏事不要紧,影响不了自己的品质。这是不懂得事物由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因为任何一个品质低下,干尽坏事的人,并不是与生俱来就是坏人,而是他没有注意品德修养,放纵自己,从一件一件小小的坏事干起,最后坏事干得多了,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一个被人唾弃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一名领导干部也好,一名执法人员也好,只要做事清廉、公正,就能成为一名好干部。反之,每事必捞、每案必捞,甚至作恶多端,最终会成为人民的罪人。

  所以,古之孔圣人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古训在今天仍有积极借鉴意义。不久前,中央发出有关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通知,要求各级各部门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任务,我们务必要把这项任务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多做“积善成仁”的事,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善与恶

有两个人,都得了一种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的慢性疾病。每时每刻都受着“生不如死”的折磨。一天,两个人遇到一起,谈起共同的感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两人相见恨晚,便坐下喝起酒来。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个人都喝醉了。

甲问乙:“如果上帝能让我们每人实现一个愿望,你会许一个什么愿?”乙打着酒嗝说:“我会祈祷上帝公平一些,让世间所有人都尝尝我们所受的痛苦!老兄,你会许个什么愿啊?”甲抑制着眼泪说:“我会祈祷上帝赐我医术或药方,能为世间所有人解除疾病的困扰,让大家都快乐地活着。”

后来,两个人依旧长期经受着疾病的折磨。但却因对人生态度的截然不同,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甲随时随地地关注并查阅相关方面的资料,用自己的身体去试药,逐渐地摸到了这种病的规律和性质,形成了一套针对这种病的用药和身体保养的综合治疗办法,治愈了自己的病,征服了这种“不死的癌症”。后来,又用这种治疗办法,让成千上万名患者解除了疾病的折磨。而乙却因为对人生的失望和仇视,染上了酒瘾。疾病加酒精,使他的身体快速衰老。等到甲的治疗办法面世时,他已经病入膏肓,最后不治而亡。

其实,善与恶,更多的影响的是自己的人生。

仅仅从道理上了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律之后,我们是否就能够断恶行善呢?回答是否定的。原因是凡夫的行为受着习性的支配,而很难被理智所控制。我们从无始以来就对因果律不是很重视,相续中并没有取舍善恶的习惯和意识;相反,我们无始以来串习的就是循着内在的贪嗔痴慢嫉等烦恼行事。因此,在我们的心中,贪嗔痴慢嫉等烦恼的力量远远大于因果正见的力量。例如,杀人犯在杀人的时候,何尝不知道杀人要偿命呢?但是,内在嗔心的力量超过杀人偿命的理智力量时,就会举刀去杀人。有不少违犯戒律的佛教徒,他们不是不知道善恶取舍的道理,而是由于内在贪嗔痴慢嫉等烦恼力超过了持戒的正念力,因此无力如法作取舍。如何才能断恶行善呢?佛继续对龙王开示说: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龙王!你应当知道,菩萨有一个修法,他们通过修持这个法门,能够断除一切恶道的痛苦。这个修法是什么呢?就是日日夜夜恒常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令各种善法在自己的相续中念念增长,不容许有丝毫的不善间杂在自己的身口意中。这个修法能够使得行者永断诸恶、善法圆满、常常得以亲近诸佛菩萨和声闻缘觉等圣众。

在这里,佛陀向我们开示了一个重要的修法,就是“日日夜夜恒常忆念、思惟、观察善法,令各种善法在自己的相续中念念增长,不容许有丝毫不善间杂在自己的身口意中”。佛陀开示的这句话很重要,不能囫囵吞枣地一滑而过,而要细细思惟其中的深意。实际上,佛陀的这句话中蕴含了以下三个要点,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一、要日日夜夜精勤地去修;二、对善法,不要只是泛泛了解,而要一边忆念一边深入细致地思惟、观察;三、要不停地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中存在哪些恶,哪些善还不具备,努力使自相续中“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

为什么要日日夜夜精勤地去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呢?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习性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以串习的力量形成的。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同样,有情的如来藏好比是一张白纸,依靠一种信念反复串习,就会形成习惯。俗话也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断恶行善的习惯绝非简单地依靠忆念、思惟和观察一两次善法就能形成,而是要不停地、没有懈怠的、日日夜夜地去忆念、思惟和观察。其实,在此世间,善人和恶人都不是天生的,都是由心的不断运作而造就的。心里想着善法,不断去做,渐渐就会成为善人;心里任凭贪嗔痴发动,并不断付诸于行为和语言,久久就会成为恶人。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善人,应当手不释卷,不停地阅读圣贤之说,日夜精勤地忆念、思惟和观察圣贤所宣说的善法。《本生论》中说:“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一个人经常串习善或不善业,就会成为习惯。成为习惯之后,虽然不去特意策励自己,这样的习惯即使在来世也会表现出来,就像白天经常思惟一件事,夜晚就会做相应的梦一样。

对照佛陀的这个言教,观察我们自己的行为就会发现,我们并不是佛陀的好弟子。一本善书,看过一遍之后,我们就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其中的内容,于是便束之高阁,再也没有兴趣翻看阅读了。一个关于因果报应的公案,知道之后,就再也没有兴趣去思惟和观察了。其实,静静地审视我们自己的内心,内在贪嗔痴等烦恼的力量还是远远超过了因果正见的力量。所以,在善法没有圆满之前,都应当无有疲厌地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

为什么对善法不仅要忆念,而且还要思惟和观察呢?因为对善法仅仅忆念是不够的,还要去深入细致地思惟和观察。一棵树的根如果没有深入地下,不仅无法吸取土壤中的营养,而且大风一吹,还会倒掉;相反,如果根能够深入地下,则不仅可以吸取地下的营养,使得枝繁叶茂,而且再大的风也吹不倒。同样的道理,仅仅靠听闻所产生的闻慧,在心中所扎的根还是很浅,对心相续的震撼作用会很小;而在闻慧基础上,通过反复思惟和观察所得的思慧,就会深深地扎根于内心,从而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例如,仅仅泛泛地知道说妄语是恶业还不够,还很难扭转我们相续中说妄语的冲动和习惯。只有通过深入的思惟和观察,不仅从原理层面搞清楚说妄语会带给自己灾难和痛苦的机理,而且还通过各种实例看到在这一原理作用下的现象,就会对说妄语这件事产生“毛骨悚然”的感觉。

什么是智慧?从世俗谛层面来说,智慧就是对善恶的了知;从胜义谛层面来说,智慧就是对万法本性的了知。人的智慧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从天下掉下来的吗?是无缘无故从心中生起的吗?都不是。佛陀告诉我们说,人心中的智慧唯一是通过观察和思惟而来的。儒家《大学》中也告诉我们说“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说,智慧来源于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不对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进行观察和思考,我们根本不会获得智慧。没有智慧,我们的取舍就根本无法趋于正确。有了智慧,我们才能“意诚”,也即有正知正念;“意诚”之后,就会“心正、身修”,“身修”则“家齐、国治、天下平”。所以,通过观察和思惟,我们才能得到了知善恶的智慧,有了这个智慧,我们才能进一步如法取舍自己的身口意。

了知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之后,我们就要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中有哪些恶需要断除,有哪些善还不具备,需要培养。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调正自心,使自己的身口意止于至善。七佛通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意思是说,一切佛陀出世所宣说的教法,都是为了让众生“断恶行善,净化自心”的。知道了这个道理之后,就应当将所学的一切教言用于调正自心。否则,将自心放在一边,不去调正,纵然思惟和观察了很多善恶的道理,也无法使自己得益。这就好比一个人虽然花了很多精力,筹集了很多美味的食物,但却没有去食用一样。

掌握佛陀在这里所宣说的断恶行善的三个要点很重要。如果缺乏这三个要点,我们很难对因果生起坚定的信心,也很难具有取舍善恶的能力。如果对因果只是具有泛泛的信心,很多时候并不具备取舍善恶的力量,则根本无法遮止自己堕入三恶趣。益西彭措堪布在《因果的奥秘》中说:“如果没有学好因果,我们的心便会很迷乱、很疲软,以这种状态不仅不能善护三门,反而处处都在造恶。《地藏经》说:‘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一定要生起强有力的业果正见才有解决的办法。能否生起业果正见,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升沉的切身问题。在目前邪见深重的时代,这更是一个极为严峻、紧迫的问题。如果不以这个正见摄持,则无论再如何高谈玄妙,一落到现实生活之中,就可以发现自己的行为与因果违背之处不计其数。所以当务之急,应当对业果的道理努力作一番如理思惟,在心中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因果观念。” </SPAN>忘记那片海2009 2009-11-15 20:07:27 仅仅从道理上了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律之后,我们是否就能够断恶行善呢?回答是否定的。原因是凡夫的行为受着习性的支配,而很难被理智所控制。我们从无始以来就对因果律不是很重视,相续中并没有取舍善恶的习惯和意识;相反,我们无始以来串习的就是循着内在的贪嗔痴慢嫉等烦恼行事。因此,在我们的心中,贪嗔痴慢嫉等烦恼的力量远远大于因果正见的力量。例如,杀人犯在杀人的时候,何尝不知道杀人要偿命呢?但是,内在嗔心的力量超过杀人偿命的理智力量时,就会举刀去杀人。有不少违犯戒律的佛教徒,他们不是不知道善恶取舍的道理,而是由于内在贪嗔痴慢嫉等烦恼力超过了持戒的正念力,因此无力如法作取舍。如何才能断恶行善呢?佛继续对龙王开示说: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龙王!你应当知道,菩萨有一个修法,他们通过修持这个法门,能够断除一切恶道的痛苦。这个修法是什么呢?就是日日夜夜恒常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令各种善法在自己的相续中念念增长,不容许有丝毫的不善间杂在自己的身口意中。这个修法能够使得行者永断诸恶、善法圆满、常常得以亲近诸佛菩萨和声闻缘觉等圣众。

在这里,佛陀向我们开示了一个重要的修法,就是“日日夜夜恒常忆念、思惟、观察善法,令各种善法在自己的相续中念念增长,不容许有丝毫不善间杂在自己的身口意中”。佛陀开示的这句话很重要,不能囫囵吞枣地一滑而过,而要细细思惟其中的深意。实际上,佛陀的这句话中蕴含了以下三个要点,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一、要日日夜夜精勤地去修;二、对善法,不要只是泛泛了解,而要一边忆念一边深入细致地思惟、观察;三、要不停地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中存在哪些恶,哪些善还不具备,努力使自相续中“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

为什么要日日夜夜精勤地去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呢?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习性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以串习的力量形成的。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同样,有情的如来藏好比是一张白纸,依靠一种信念反复串习,就会形成习惯。俗话也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断恶行善的习惯绝非简单地依靠忆念、思惟和观察一两次善法就能形成,而是要不停地、没有懈怠的、日日夜夜地去忆念、思惟和观察。其实,在此世间,善人和恶人都不是天生的,都是由心的不断运作而造就的。心里想着善法,不断去做,渐渐就会成为善人;心里任凭贪嗔痴发动,并不断付诸于行为和语言,久久就会成为恶人。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善人,应当手不释卷,不停地阅读圣贤之说,日夜精勤地忆念、思惟和观察圣贤所宣说的善法。《本生论》中说:“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一个人经常串习善或不善业,就会成为习惯。成为习惯之后,虽然不去特意策励自己,这样的习惯即使在来世也会表现出来,就像白天经常思惟一件事,夜晚就会做相应的梦一样。

对照佛陀的这个言教,观察我们自己的行为就会发现,我们并不是佛陀的好弟子。一本善书,看过一遍之后,我们就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其中的内容,于是便束之高阁,再也没有兴趣翻看阅读了。一个关于因果报应的公案,知道之后,就再也没有兴趣去思惟和观察了。其实,静静地审视我们自己的内心,内在贪嗔痴等烦恼的力量还是远远超过了因果正见的力量。所以,在善法没有圆满之前,都应当无有疲厌地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

为什么对善法不仅要忆念,而且还要思惟和观察呢?因为对善法仅仅忆念是不够的,还要去深入细致地思惟和观察。一棵树的根如果没有深入地下,不仅无法吸取土壤中的营养,而且大风一吹,还会倒掉;相反,如果根能够深入地下,则不仅可以吸取地下的营养,使得枝繁叶茂,而且再大的风也吹不倒。同样的道理,仅仅靠听闻所产生的闻慧,在心中所扎的根还是很浅,对心相续的震撼作用会很小;而在闻慧基础上,通过反复思惟和观察所得的思慧,就会深深地扎根于内心,从而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例如,仅仅泛泛地知道说妄语是恶业还不够,还很难扭转我们相续中说妄语的冲动和习惯。只有通过深入的思惟和观察,不仅从原理层面搞清楚说妄语会带给自己灾难和痛苦的机理,而且还通过各种实例看到在这一原理作用下的现象,就会对说妄语这件事产生“毛骨悚然”的感觉。

什么是智慧?从世俗谛层面来说,智慧就是对善恶的了知;从胜义谛层面来说,智慧就是对万法本性的了知。人的智慧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从天下掉下来的吗?是无缘无故从心中生起的吗?都不是。佛陀告诉我们说,人心中的智慧唯一是通过观察和思惟而来的。儒家《大学》中也告诉我们说“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说,智慧来源于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不对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进行观察和思考,我们根本不会获得智慧。没有智慧,我们的取舍就根本无法趋于正确。有了智慧,我们才能“意诚”,也即有正知正念;“意诚”之后,就会“心正、身修”,“身修”则“家齐、国治、天下平”。所以,通过观察和思惟,我们才能得到了知善恶的智慧,有了这个智慧,我们才能进一步如法取舍自己的身口意。

了知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之后,我们就要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中有哪些恶需要断除,有哪些善还不具备,需要培养。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调正自心,使自己的身口意止于至善。七佛通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意思是说,一切佛陀出世所宣说的教法,都是为了让众生“断恶行善,净化自心”的。知道了这个道理之后,就应当将所学的一切教言用于调正自心。否则,将自心放在一边,不去调正,纵然思惟和观察了很多善恶的道理,也无法使自己得益。这就好比一个人虽然花了很多精力,筹集了很多美味的食物,但却没有去食用一样。

掌握佛陀在这里所宣说的断恶行善的三个要点很重要。如果缺乏这三个要点,我们很难对因果生起坚定的信心,也很难具有取舍善恶的能力。如果对因果只是具有泛泛的信心,很多时候并不具备取舍善恶的力量,则根本无法遮止自己堕入三恶趣。益西彭措堪布在《因果的奥秘》中说:“如果没有学好因果,我们的心便会很迷乱、很疲软,以这种状态不仅不能善护三门,反而处处都在造恶。《地藏经》说:‘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一定要生起强有力的业果正见才有解决的办法。能否生起业果正见,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升沉的切身问题。在目前邪见深重的时代,这更是一个极为严峻、紧迫的问题。如果不以这个正见摄持,则无论再如何高谈玄妙,一落到现实生活之中,就可以发现自己的行为与因果违背之处不计其数。所以当务之急,应当对业果的道理努力作一番如理思惟,在心中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因果观念。”

  • 以“嫉恶与行善”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 答:了知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之后,我们就要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中有哪些恶需要断除,有哪些善还不具备,需要培养。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调正自心,使自己的身口意止于至善。七佛通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意思是说,一切佛陀出世所宣说的教法,都是为了让众生“断恶行善,净化自心...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