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课外文言文讽喻劝谏篇

2024-06-01m.verywind.com
~

1. 文言文劝谏讽喻的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zōu jì)修八尺有(yòu )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 战国策中关于劝谏的文言文

《战国策》中关于劝谏的文言文,莫过于赵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了。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3. 文言文中涉及的劝谏方法

齐桓公得宁戚

【原文】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赁车,执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桓公闻之,执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去[12]齐五百里,不远,不若使人问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恐有小恶,以其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遂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新序·杂事》)

【译文】

宁戚想要求见齐桓公,但处境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替商人赶着装载货物的车来到齐国,晚上露宿在城门外。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里打开了城门,让路上的货车避开。当时火把很明亮,跟随的人很多。宁戚在车下喂牛,他看到桓公,感到很悲伤,就拍击着牛角大声唱起商调的歌来。桓公听到歌声后,牵起自己的车夫的手说:“真奇怪!那个唱歌的不是个平常人。”就命令副车载着他。桓公回城后,到了朝廷里,跟随的人员请示桓公如何安置宁戚。桓公说“赐给他衣服帽子,我要接见他。”宁戚进见齐桓公,告诉如何桓公治理国家的话。第二天又进见齐桓公,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桓公很高兴,准备任用他。群臣劝谏他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询问一下。如果确实是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桓公说:“不能这样。去询问他的情况,是担心他有小毛病。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忽略他的大优点,这是这个君主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况且人本来就难以完美,衡量以后用其所长。”于是举荐任用他,并且授予他官职。这就是得当的举荐啊,桓公掌握住这个原则了,所以才得以称霸。

4. 在齐景公纳谏这篇文言文中,齐景公劝谏有什么特点

原文: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译文:齐景公在位的时候,下雪下了几天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褪下白色的皮毛缝制的皮衣,坐在朝堂一旁台阶上.晏子进去朝见,站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几天,但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了.”景公说:“说的好!我明白你的教育了.”于是命人发放皮衣、发放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1.表明齐景公是一个虚心纳谏、知错能改、通情达理的人,按文中的话说,即:能行其所善也!2.以古为鉴,通过将古代好君王和齐景公的做法对比,劝谏齐景公关心百姓疾苦.。

5.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4、A(投,投递递上(诗文等),以求接见) 5、B(1句中“而”表转折,译为“但是”,“不过”。

2句“而”译为“因而”,“于是”,表结果。3句中“以”意为“认为”。

4句中“以”意为“用”“拿”。) 6、B(“疏而不报”之“报”是“回答”之意。)

7. 后辈的文章,总没有合他心意的。 8. 大概是因为要报答陛下您大力提拔的恩泽罢了,绝不是轻易进谏。

9. 从此,白居易劝谏有很多被皇上听取采纳。 附:译文:白居易从小聪明过人,胸怀宏大开阔。

他在十五六时带着一篇文章,去拜访著作郎吴人顾况。顾况擅长写文章,不过性情浮躁,看不起别人,后辈的文章,总没有合他心意的。

看过白居易的文章之后,顾况高兴地迎出大门,把白居易请入相见。他说:“我以为文人已经绝迹了,没想到又遇见了您”。

白居易文辞丰富华美,尤其擅长写诗文。他写的上百篇诗歌,篇篇意存讽喻。

因为他的诗歌针砭时欲的弊病,补救行政的缺陷,因而读书人、品德高尚的人都很赞赏他,这事也常常传到朝廷中。章武皇帝纳谏思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话,二年十一月,征召白居易到翰林做学士,三年五月授予他左拾遗的官职。

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爱好文学的君主,并且破格提升自己,因此愿意用平生所学得的知识,上报君主的恩泽和提拔。 白居易与河南的元稹交好,元稹由监察御史被贬谪为江陵府士曹掾。

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在皇上面前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多次上疏恳切劝谏,秦疏呈上后没有回音。皇上又要封河东人王锷为宰相,白居易劝谏说:“宰相是皇上的铺佐大臣,不是贤良的人不能授予这一职位。

王锷强令他人供给物品,搜刮百姓钱财来求得恩泽,不能让天下人认为您得了王锷的进奉而封给他宰相的职位,这样做对圣朝是绝对没有好处的。”皇上这才取消了让王锷当宰相的想法。

皇上下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有十分之七八的谏官上奏章,白居易当面向皇上谈自己的看法,言词恳切到了极点。不久,他又请求停止河北用兵,奏章长达数千字,其中有很多话是别人不大愿意说出口的,这些意见,皇上有很多都听取采纳了。

只有劝谏不要任命承璀一事,因为过于急切,皇上很不高兴,并对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我一手提拔而有了名位的,但对我却这般放肆,我实在有些忍不住了。”李绛回答说:“白居易之所以冒着死罪,事无大小都要直言劝谏,大概是因为要报答陛下您大力提拔的恩泽罢了,绝不是轻易进谏。

陛下要想广开谏诤言路,就不应该阻止白居易进谏。”皇上说:“你说得对。”

从此,白居易劝谏有很多被皇上听取采纳。

6. 翻译精短课外文言文10篇

《寇准求教》原文: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译文:起先,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对自己的僚属说: “寇公是奇才,可惜学问权术不够。”

等到寇准出使陕州,张咏恰好从成都罢职 回来,寇准尊敬地供给帐幕,热情款待。张咏将离去,寇准送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么教我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

寇准没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取书读之,读到“不 学无术”时,笑着说:“这是张公说我。” 《心正则笔直》原文:穆宗时,以夏州书记入奏。

帝曰:“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右拾遗侍书学士。

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译文: 唐穆宗时,柳公权夏州书记的身份上奏折。唐穆宗说:“我曾经在佛庙见到你的笔迹,想(你)很久了。”

随即拜柳公权为侍书学士。唐穆宗问柳公权书法的用笔方法,柳公权回答说:“心思端正则用笔才能端正,这样才成法度。”

唐穆宗变了脸色,明白他是在用书法下笔来进谏。《管仲不谢私恩》原文:管仲束缚,自鲁之齐。

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译文:管仲被捆绑(在囚车上),从鲁国押往齐国。

走在路上,又饥又渴,经过齐境边疆绮乌城,向守疆的管理祈求饮食。绮乌的守疆官吏跪着帮他送食,十分恭敬的样子。

(随后,)守疆的官吏乘机偷偷地对管仲说:“假如你侥幸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那时)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管仲说:“假如真的像你说的,我将会重用贤人,使用能人,评定(奖赏)有功之人,(除此,)我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疆的官吏听了,对他很不满意。《子贡问政》原文: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翻译: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食物。

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太宗论安定之本》原文:房玄龄奏:“阅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翻译: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

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 《太宗罢朝》原文: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

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

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 《陶母责子》原文:陶侃,东晋之大将军也。

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世人重之。其少时为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

母曰:“此何来?”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译文:陶侃是东晋的大将军,是国家的栋梁,对待老百姓就像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世人都很敬重他。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干鱼送给母亲。

母亲对使者说:“这坛干鱼是哪里来的?”使者回答说:“是官府的。”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干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并且回信,责备陶侃:“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公物(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荆人涉澭》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翻译: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

澭水突。



  • 课外文言文讽喻劝谏篇
  • 答:只有劝谏不要任命承璀一事,因为过于急切,皇上很不高兴,并对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我一手提拔而有了名位的,但对我却这般放肆,我实在有些忍不住了。”李绛回答说:“白居易之所以冒着死罪,事无大小都要直言劝谏,大概是因为要报答陛下您大力提拔的恩泽罢了,绝不是轻易进谏。 陛下要想广开谏诤言路,就不应该阻...

  • 苏代讽谏文言文
  • 答:词解,讽:讽谏,讽喻。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谏。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别人(采纳自己的意见)。 邹忌用妻、妾、客人夸自己美的事例,巧妙地讽喻齐王不要受人蒙蔽,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3、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 答: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

  • 邹忌田忌课外文言文
  • 答:1.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后练习的一篇文言文,求翻译 原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共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役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

  • 晏子劝谏文言文
  • 答:1. 在齐景公纳谏这篇文言文中,齐景公劝谏有什么特点 原文: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 晏子《劝谏》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 答:【译文】有人得罪齐景公,景公非常生气,命人把他绑在大殿,准备处以分尸的极刑,并且说如果有人胆敢劝阻,一律格杀勿论。晏子(即晏婴)左手抓着人犯的头,右手拿着刀,抬头问景公:“古时圣王明君肢解人犯时,不知先从人犯的哪个部位下刀?”景公立刻站起身说:“放了他吧,这是寡人的错。”景...

  • 古代劝谏昏君的文言文
  • 答:古代劝谏昏君的文言文很多,现举一例:《晋灵公不君》,原文是: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 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 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 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

  • 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全内容(包括练习题,实词,课文,书后习题等)_百度知 ...
  • 答: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zōu jì fěng qí wáng nà jiàn 选自《战国策·齐策》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纳:接受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这是一部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有十二国策,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

  • 文言文<<晏子使荆>>翻译
  • 答:晏子劝谏君王多半以讽喻代替直言,他可算是滑稽(战国九流十家之一)一派的开山祖师了。日后晏子也曾出使楚,吴及楚等国,都在谈笑间占上风,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有时 正正经经的和对方讲道理,反而很难让对方接受。有一次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与大臣们想借机羞辱晏子。一天,楚王与晏子正站着闲聊...

  • 战国策中关于劝谏的文言文
  • 答:《战国策》中关于劝谏的文言文,莫过于赵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了。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